11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和课文

教学设计和课文

【教师简介】

熊忠雄,小学一级教师,市“十佳“班主任,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任教于江西省南昌市珠市小学。参加工作至今,一直沉潜探索。曾先后荣获江西省第二届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江西省第二届班主任技能竞赛实务竞赛一等奖;南昌市“远航杯”班主任专业技能能手等省、市、区各级奖项。多次参与省级教辅材料的编写;所撰写的教学论文、案例等分获全国、省、市一、二等奖。

《北京的春节》

江西省南昌市珠市小学 熊忠雄

参赛设计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

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所作,他用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照北京的老规矩,作者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在这期间,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北京的春节》是本组教材的开篇之作,也是唯一的精读课文。本单元以“中华民风民俗”为主题,训练重点是“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

因此,我们将本课设计思路定位为:围绕本组教材的专题,引导学生读文本,了解民俗;学文本,感悟写法;品文本,赏析语言。从了解名俗特点入手,聚焦除夕、品味语言,将“年味”与“言味”交织融合,让学生体会作者鲜明的语言风格。

教学目标:

1.归类正音,引导学生读准轻声词、儿化词。理解“守岁、残灯末庙、天一擦黑”等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列表梳理的方法,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及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写作特点,体会老舍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及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揣摩文章的写作特点,体会老舍的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预学单、相应课件。

教学思路:

第一板块:揭题导入,造文境。 第二板块:反馈词句,悟言韵。

第三板块:初品年味,感文意。 第四板块:摩挲除夕,习文法。

第五版块:比较阅读,赏文风。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造文境。

二、反馈词句,悟言韵。

1.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2.练读段落,感受老舍语言的北京韵味儿。

三、初品年味,感文意。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师生交流预学单,梳理文脉。

3.引导学生发现本文的写作特点。

四、摩挲除夕,习文法。

1.走进除夕段落,通过品读词句、链接资料、情境练说等方式感受热闹。

2.引导学生发现本段的写作特点和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

3.情境引读。

4.辐射全篇,在其他的语段中进一步体会老舍俗白的语言风格。

5.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五、比较阅读,赏文风。

1.比较阅读斯妤所写的《除夕》片断,思考两篇文章在年俗、年味、言味这几方面的不同。

2.分小组学习交流。

3.推荐阅读老舍其他文学作品。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年味 言味

热闹 京韵

喜庆 俗白

预学单

一、读一读

1. 读准字音,将文中带拼音的词语及多音字、轻声词、儿化词

多读几遍。

2. 读通句子,把难读的词语所在的语句和段落连起来读一读。

3. 通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题。

二、理一理

作者在不同的时间点里,写了哪些节日风俗?通读课文后,仿照“腊八”一栏的样式,完成下列表格。

附:课文原文

北京的春节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 ,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 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历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 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

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多少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们,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 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