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坭兴陶的历史沿革和艺术特点

试论泥兴陶的历史沿革和艺术特点

平友舜

田汉同志一九六二年南行广西钦州县边

兴工艺厂参观后,题七绝一首赞云:

钦州桥畔紫烟腾,

巧匠陶瓶写墨鹰。

无尽瓷泥无尽艺,

成功何止似宜兴!

广西钦州,是我国南疆北部湾畔的一个

古老城镇,它背靠十万大山,面临浩翰的大

海,气候炎热潮湿,土壤氧化充分,铁质丰

富;附近山林茂密,盛产林木,柴禾,优越

的自然条件,为泥兴陶的产生与发展,准备

了丰富的泥源和燃料,浩翰的大海,优良的

港口,提供了舟揖之便,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一、久远的历史渊源:

据《钦州县志》记载:“我钦陶器,谅

发明于唐以前,至唐而益精致。考民九年,

城东七十里平心村农于山麓发现逍遥大墉,

内藏宁道务陶碑一方,为高四尺余之巨制,

旁附藏陶壶一个,此砖刻有唐开元二十年字

样,迄今民三十四年,已历一千二百一十四

年,可知我钦陶器历史,由来已久。”

事实上,据考古资料引证,钦州地区陶

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后期,在靠近钦州

镇的那丽,有大量印纹陶的出土;三国到汉

代,钦州南面的小董,大量生产着米字纹形

的印纹陶。到了隋、唐两朝,钦州的九隆地

方,已能生产碗、盘、提梁壶之类的青瓷产

品,以后,一直绵延不断,至明、清两代,

民间的碗窑,砖窑缸瓦窑已遍布全县各地,

这一切,在客观上为泥兴陶的出现和发展,

准备了良好的工艺技术条件。

泥兴陶的出现,始于清朝咸丰年间(1851

年一1861年)一开始,是用富含氧化铁的红

泥制作小烟具,之后,经过工艺匠师们的不

断改进,应用范田不断扩大,烟具之外,又

出现了茶壶,花瓶等日用、欣尝物品。通过

生活实践,发现用泥兴陶盛茶,茶香味正,

盛夏隔天不馒,花瓶插花,花枝较其它釉器

更加茂盛,持久,再加上色泽古朴典雅,为

人们所喜爱,泥兴陶的生产,便很快繁荣起

来。随着年代的推移,工艺由粗渐精,产品

由烧出即售发展到讲究磨工,甚至多次磨工

装饰,以充分显示泥质细腻,润滑的美感。

当地一些画师、文人也参与了泥兴陶的雕

刻、装饰工作、促使泥兴陶发展成了名副其

实的工艺品。

泥兴陶在咸丰年间称为“宜兴陶”显不

了与紫砂陶的因承关系,并带有“宜乎兴用”

的意思,后因“宜兴陶”与江苏宜兴县名称

雷同,再加上当地古音“宜”“泥”不分,而逐

渐转化为后来定称的“泥兴陶”。

泥兴陶所采用的含铁氧红泥,向来都是

以贯穿县境的钦江为界、取自江东双角岭、

龙拱塘的泥料,称之为东泥,质地柔软,

塑性好,便于成形,但耐火度低,单

独烧制,

容易变形;取自江西岸大坪的泥料,称之为

西泥,质地坚硬,耐火性好,但可塑性差,

难以单独成型。为了避短扬长,一般均是以

东泥六成配加西泥四成混合使用。泥料加工

过程也十分细致,几经淘洗、沉淀过滤,去

除多余水分、待泥半湿,可塑性很强时,便可

以成型了。成型多为辘护手工拉坯法,间或

也有控制法或模印法的,半成品一般加以雕

刻,部分还乘湿填白泥于雕纹之中、追求响

亮、醒目的对比效果。四面填花海棠瓶

松鹤笔筒

利博茶叶罐

清代时,泥兴陶的生产单位都是家庭手工业式的,自己无

力立大窑,往往都是附烧于缸瓦大窑之中。烧法有两种:一为

红火法”不使制品直接接触火焰,成品率高,但只能得到红

色;另一种方法是所谓“窑变法”,任制品去接触火焰,免不了

有歪有裂,成品率低,但往往可以获得特殊的“窑变”效果.

到了同治、光绪年间(1862年一1908年)从事泥兴陶生产的

人员大为增加,他们聚居在一起,形成了一条繁盛的“宜兴

街”,这时,比较出名的店号及作坊有“黎家园”“仁义斋”,

符广音”“麦兴记”“潘允馨”等等.他们生产、经营的射

兴陶,花色品种丰富,有笔筒、水盂、笔洗等文房用具;有碗、

碟、茶壶等餐、茶具;有香炉、香案等祭祀用具;更多的是各

种陈设性花瓶的生产,其中有不少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工

艺技术方面,已经能够生产一些成型、烧成难度都非常大的制

品。如“仁义斋”为广州六榕寺僧铁禅生产的高达三尺余的大

型花瓶,标志着泥兴陶的生产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光绪、宣统年间(1875年一1911年)钦州泥兴陶已驰名于

邻近各省,除大量内销外,并通过旅居东南亚各国的侨商,从海

上辗转输往国外。钦州设道制之后,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商品

交流繁荣,泥兴陶的影响日趋扩大,并逐渐为国际社会所认

识。

一九一五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

泥兴陶以其精湛的技艺,古朴雅致的风格,得到广泛好评,荣

获第二名金奖。一九三O年,参加比利时国家独立百年纪念的

陶艺展赛会上,又获得了第一名奖状。

泥兴陶日益扩大影响,深使钦州人民感到自豪,按当时的

习俗,每逢春秋佳节,吉日庆典,都要举办诗会,诗会也经常

以“咏泥兴”为题,即兴创作,诗人们用“品性铮铮月铁石,

光辉烨烨鉴毫毛”这样形象的诗句来歌颂泥兴陶良好的质地及

动人的光泽。

一九三九年,日冠从印度支那半岛北上侵犯钦州,泥兴陶

生产

受到严重摧残,大量工匠流离失所,辗转他乡,甚至为谋

生计,流落海外,从

此,泥兴陶的生产,一厥不振,频于绝流,

之后虽有个别有识之士大力提倡复兴泥兴陶的生产,但总不能

出现转机。直到建国之后,在政府大力扶持下,才真正恢复了

青春,出现了不断发展的好势头。通过对手工业的改造,泥兴

陶的生产实现了集体化,生产方式也摆脱了落后的手工形式,

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年产量达到数百万件,远销到欧

洲,美洲,东南亚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一九八O年,泥兴陶荣获了国家经委授予的产品质量银质奖

二、优良的质地多彩的“窑变,,

钦州泥兴陶,是以富含氧化铁成分的优

质红泥为原料,经过球磨、淘洗、过筛、压

滤、练泥、成型、雕刻、烧成、打磨等多道

工序,才制成成品。泥兴陶的物理强度和化

学稳定性十分良好,据科研单位测定,抗折

强度大于740kg/cmZ,耐酸度为99.89肠,耐

碱度也达到76.37肠,不存在对人体有害的

铅、福成分。泥兴陶质地结实、细腻、烧结

程度远高于普通陶器,实际上是一种半瓷半

陶,接近于瓷器的产品,称它为陶,只是一

种习惯而已。

泥兴陶一律不用釉饰、胎体保留着一定

的透气性能,空气分子可以透过胎体进入内

部,促使内容物微粒子的交换,所以,泥兴

陶具有盛茶数日不馒、插花茂盛、装食物不

返潮的独特实用功能。

泥兴陶所用的红泥,内含5一8肠的氧化

铁及少量的氧化钦成分,由于铁、钦是变价

元素,在氧化与还原不同的烧成气氛中,化

合价的变化也不同,再加上燃料引进的碳素

沉着着用,往往促使坯体变色,在原来铁红

色的基础上隐约呈现出古铜、紫红、铁青、

金黄、墨绿等多种色泽,以及天斑、虎纹等

纹路变化。通过细致的打磨加工,便完全显

现出来了。工匠们称这些现象为“窑变”,

事实上,窑变一般系指釉色在不同火焰性质

中发生的变化,而泥兴陶的“窑变”指的是

胎体的色泽及纹路的变化,所以,两者是有

很大差异的.

现出丰富的色彩和自然多变的纹路。

泥兴陶打磨后用石蜡上光、抛光的称之

为“幼光”,不上蜡,但打磨两次或两次以上

的,称之为“硬光”。硬光产品光泽柔和,含

蓄,经久不退,风格典雅,古朴,往往视为

高档艺术珍品。由于呢兴陶完全不用釉彩装

饰,从而与呈现出玻璃光泽的釉器风格迥然

不同,较好地显示出了“泥”的细腻本质,给

人们以自然美的亲切感受,创出了自己独特

的风格。

三、独特的打磨抛光工艺

呢兴陶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独具

一格的

打磨,抛光工艺,烧成后的产品用金刚砂进

行细致的水磨加工,以弃其粗糙表皮,充分

显现出光润、柔和的泥

料本质;同时,“窑

变”的产品,也必须通过打磨,才能充分显

40

四、来自传统的造型款式

经过多年的发展,泥兴陶的品种,已堪

称丰富,深入到了生活的多种领域、满足各

种功能要求,但是,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特

点,还是以茶具、咖啡具等饮具,以及花

盆、花瓶等陈设物品为主。在造型风格上,

泥兴陶较好地继承了民族器型的优良传统,

尤其是继承了明、清以来优秀的造型意境及

风格。它追求严谨的对比统一美,讲究韵律

感。往往一件造型,在照顾造型整体效果完

整统一的同时,一丝不苟地交待口、颈、

肩、腹、足、底各部位置线条翻、转、流、

抑的变化;刚柔相济、骨肉适配,尤其是口

部,足底部,性格明朗、线条交待清晰,这

样,就获得了既完整统一又臻于变化、丰

富、含蓄的美好感受。

明、清两朝,已是古代中国陶瓷业高度

发展,进入炉火纯青的时代,调远流广的无

数陶瓷造型,经过长达数千年历史长河的冲

刷、洗练、提高,到这时已出现了许多深受

人们喜闻乐见的优秀典型造型款式,如:玉

壶春瓶,观音瓶、棒糙瓶、花瓤、执壶、正

德碗等等,钦州呢兴陶制品,较好继承和发

展了明、清以来的优秀典型造型,并加以发

展,提高,如天球龙云瓶,就是传统的天球

瓶,燕尾龙凤瓶,就是传统的凤尾瓶,铜纹

花瓤,源出于传统的花瓤造型,而三褪古瓶

又来源于传统的棒褪瓶。这些继承了优秀民三足天球古鼎80年代

三足铜纹兽把壶80年

代莲米茶具

三号蒲草盆

族传统的器型,深刻地体现了我国民族的气质及其审

美爱好。

近些年来,随着泥兴陶产品的销路不断开拓,源

源不断进入欧美市场,为适应异国风俗及满足特定的

实用功能要求,部分产品吸收了较多的外来文化养

素,许多线条流畅、简帅的出口茶具、咖啡具、电热

壶其造型最突出的特点,是性格突出,倾向鲜明,使

人们一目了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都与异国的气

质,生活习惯相一致的。

五、丰富多样的装饰手法

泥兴陶制品凭借着本身特有的本色及绚丽多彩的

“窑变”效果,自然而柔润的光泽,已经具有良好的审

美效果,再施以精湛的多种装饰手法,更显得精致丰

富,耐人寻味.

通过一百多年来的发展,泥兴陶的装饰手法早已

多种多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由于泥兴陶的品种

繁多,大的有两米多高的陈设性大花瓶,小的有口径

三公分的功夫茶

杯,所以装饰手法也必须充分考虑到

随类赋饰”的原则,不同的造型,就要采用各自不

回的装饰手法来加工,使造型与装饰相映生辉,互得

益彰,获得更好

的艺术感受。

妮兴陶所采用的泥料、可塑性良好,干燥强度很

高,装饰工艺既可用干法进行,也可以用湿法处理,

灵活性强。现在较多采用的装饰手法是浮雕、园雕、

平雕、控雕、镂空、填充和镶嵌工艺,现分述如下:

浮雕法:泥兴陶所用的浮雕是一科浅浮雕当地老

艺人的传统术语,叫做“凸鼓”法。在千透了的坯体

上,画上或印上底稿,按画稿的意境和要求,进行雕

刻。但这种浅浮雕的刻法与一般雕刻法是迥然不同

的。一般浮雕都是在平面上浮起一定厚度的形象,而

泥兴陶的浮雕,用的却是平面以下另雕突起的手法,

它的最高点顶多与器物平面相当,一般的浮雕追求的

是体和面的感受,而泥兴陶的浮雕,强调的是生动、

有力的线条,配以概括性的体面关系.

由于泥兴浅浮雕绝不高于器物表面,与器物混然

一体,不仅不会破坏完整感,而且,在进入打磨工序

时,不至于损伤雕刻部分。

泥兴陶浅浮雕的雕刻深度是根据器物的大小来决

定的,一般来说,器型大,坯体厚,刻得就深一点,所谓深,系指雕刻部位轮廓边缘刻下的深度,

刻得深,凸起就厚,风格粗放有力,才能与

大型器物硕大雄健的精神面貌相统一。反了

器物小,壁薄,就要刻薄些,但仍应让人感

到是丰满的,层次是多的,这就更需要雕刻

艺人具有高度的技艺。

泥兴陶的浮雕法全是在干透了的坯子上

进行的,艺人们可以耐心仔细加工,而不象

湿法加工那样,受到干湿度和时间的限制,

所以,特别适合用于那些情节性强,形象复

杂,场面大的产品上。

园雕法:是一般美术陶瓷都用的方法,器

型本身既是装饰又是造型,先要用塑性强的

泥料塑出立体的雕塑象,然后用石膏分块、

制模待模干后,注浆成型,此法特别适用于

一些无法上机操作的异形产品。

平雕法:当地行话称之为“璃花”,即是

在半千的坯体上,用刻刀刻出图案或文字的

线条,然后用稀薄的白泥浆涂于雕刻的部

位,干透后用布轮打去坯表面的白泥余迹,

留下雕刻凹纹线条内的白泥,便可清楚地显

现雕刻的图饰,这种“璃花”刻法,是用线

条表示的,刻纹是凹的,特点是速度快,产

量大。但必须掌握好坯一子的干湿度,因为坯

子太湿,泥渣会粘连,造成运刀滞涩,坯子

太干了,刀尖过处会有崩裂口,影响图纹的

工整。

用“璃花”法生产的呢兴陶,经烧成后,

白色的纹样就与深色的地子形成了鲜明的对

照,富有良好的装饰效果。

由于“漓花”法刻法线条流畅快速,生

产效率高,所以特别适合中、低档产品的大

量生产。

捏雕法:部分装饰性强的泥兴陶制品

顶部、肩部、左右侧和腹部往往需要加些狮

头,凤尾等小件形象作装饰,以加强装饰效

果,促使整个造型更其精巧、玲珑。

先是用可塑性良好的泥料捏塑、施雕成

各种附件的形状,然后翻石膏做成模具,再

42

用模印法印制出妮兴泥质的相应附件,趁未

干时,及时安接到主件上去,主件与附件两

者的造型内容、风格必须协调、统一,互为

补充,必要时还可以在附件上加上活动的圈

环,以加强灵巧感。

镂空法:也叫做“通花”法,通花制品

的坯体,一般都是由里外两层构成的,先做

好两层结构的坯子,待千,用前述浮雕法在

外层坯体上雕刻图纹,然后,在图纹的空隙

低凹处刻穿坯体,形成虚实对照的效果。采

用镂空法加工的泥兴陶制品,从产品外表来

看,是穿孔的,很是玲珑剔透,但却又不丧

失盛水装物的实用功能,所以,别有一番情

趣。

填充法:俗称为“填花”“填白泥”,是趁

坯子半干,拿上手不粘不变形时即刻上图纹,

图纹应较深。接着,马上填上粘稠的白泥浆,

让上下,红白两层泥质在湿的时刻就粘连牢

固,待稍千后刮去表面多余的白泥,更干时,

上机轮旋刨一次,白色平整的图纹就会在铁

红色的坯面上显现出来。

填充法优于擒花法的主要之点是:填充

法刻出的纹样与坯面是一样平整的,白色图

案的遮盖能力更强,更富有装饰性.

用填充法不仅可以表现细腻的工笔效

果,还可以体现出写意画的豪放活泼的情

趣,应用在高档产品上较多。

为了保证白泥纹饰不从坯子上脱落下

来,填充纹样的白泥,其热膨胀系数必须与

紫红色坯泥一致或接近,成熟温度也要相

同,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镶嵌法:按照所要雕刻图样的外轮廓,

均匀、整块地剔去一层,另把一块相同的湿

润白泥镶嵌进去,稍干,用刀片旋刮平整,

干透后,用上述浮雕法在白泥内进行雕刻加

工即成。

用镶嵌法制成的产品,白色的浮雕与深

色的地子形成强烈对照,相映成趣,白色部

(下转第45页)寿星把壶(明代)

葡萄酒具播春芳新作

到实物。

清末以来,由于外患内乱,德化瓷业生产一落千

丈,产品简陋粗糙,名贵的“象牙白”瓷器的烧造技

.

术也一度失传。直到解放以后,德化瓷业生产才得到

逐步恢复和发展,成为我国南方重点产区之一‘

目前德化全县共有陶瓷厂社三

十多家,职工近四

千人,最大的两家瓷厂在县城,分别有职工近千人。

传统的日用陶瓷和瓷雕工艺品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盘、碗、杯、碟、壶等日用器皿除供应国内市场外,

每年还有不少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瓷雕观音、仕女、

神仙佛像

的艺术水平有了提高,品种也有很大发展.

生产的观音像就有渡海观音,麒麟观音、轶坐观音、

送子观音、十八手观音等数十个品种和规格。失传已

久的“象牙白”瓷器的生产也得到恢复,各种瓷雕及

陈设器皿曾多次被作为国家领导人出访的礼品,在国

际性的展览会上为我国现代陶瓷艺术争得了荣誉.

近年来,德化窑在保持产品传统特色的同时,积

极推进技术革命,改革落后的生产工艺及设备。在国

内,德化是首家自建煤气发生炉,用煤气来烧日用瓷

的地区。多年来,德化瓷区注意加强与省内外大专院

校及科研单位的联系,注重智力开发,出现了一批有

作为的中青年技术骨干,他们设计制作的陈设器皿和

雕工艺品突破了旧的形式,满足现代的审美要求,使

瓷德化窑的产品焕发了新的光彩。

(上接第42页)

位洁白如玉,纹饰华美,地色更为沉着、含

蓄、耐人寻味。

镶嵌的另一种方法是把坯子图案轮廓挖

去后不镶白泥,烧成后用贝雕、石雕或角雕

镶嵌上去,让不同的工艺材料巧妙地结合在

一起,通过对比,更好地显示出各自的质地

美感。

局部打磨法:上面已述及,打磨工艺的

运用,是泥兴陶的一大特点,艺人们往往精

细地经营打磨位置,有意留出部分部位不打

磨,以追求整个器皿表面光、涩、沉、浮不

同的变化来加强装饰效果。例如,一尺花瓶,

通身进行打磨,但留下浮雕部位不打磨,瓶

身经打磨后不仅光润悦目,而且遇有“窑变”

影响部位色泽变化更是鲜明,但未经打磨的

浮雕部分,仍保留着生涩的外表和原有的本

色,既协调又对比,效果更加动人。

综上所述,钦州妮兴陶以其独特的工

艺、色泽,装饰方面创造出了独特的风格,

鼎立于陶瓷之林,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