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春地域文化-青海省情平时作业(二)答案

2011春地域文化-青海省情平时作业(二)(第三讲、第四讲)

一、填空(2×10 =20分)

1. 明 朝时期,青海逐渐形成了以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和 撒拉族 6个民族为主体的较为稳定的多民族格局。

2.回族一般都有 经名 和“官名”两个名字,“官名”是 汉 式姓名,体现了汉族文化和回族文化的交融。

3.“彩虹的使者”之誉的 土族 ,有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纳顿 ”节。

4.青海汉语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 西北官话 ,受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青海方言大体分为 三 部分。

5.蒙古族的一生中,有三大礼仪是必须完成的,就是 洗礼 、敖而波礼和婚礼。

6.《格萨尔》纵向概括了藏族社会发展史的两个重大历史时期,横向包容了大大小小近百个部落、邦国和地区,纵横数千里。史诗内涵广阔,结构宏伟,主要分成 降生 、征战 、结束三部分。

7.热贡艺术在创作传统上采用了兼容并蓄 的手法,因而其艺术风格独特,在 佛像 造型方面具有俊美秀丽、端庄安详的特点。

8.一般来说,纳顿在农历七月十二开始跳起,因此民间也称之为七月会 ,活动一直持续到农历九月十五结束,历时近两个月,场面隆重,加上参演者极尽狂欢之态,因而被一些学者称作是“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9.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 卓舞 ”舞外,玉树地区还流传着风格更为奔放豪迈的 伊舞 。

10.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有两个重要系统,一个是发源于西部的昆仑神话 ,一个是受昆仑神话影响而形成于东部沿海地区的蓬莱神话。这两大神话系统后来相互融合,形成了楚辞中的中原神话 。

二、名词解释(4×6 =24分)

1. 纳顿节

土族的节日较多。但7月至9月的“纳顿”最有名。纳顿节是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独有的民俗活动,是喜庆丰收的社交游乐节日,各地举行纳顿的顺序按庄稼收割季节的先后排列,由下川向中川和上川转移,纳顿节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2. 寺坊

“寺”即清真寺,是回族社区的核心、标志和灵魂;“坊”是社区的整体和构成。

3. 唐卡

唐卡是热贡艺术作品之一,又叫唐嘎、唐喀,为藏文音译,是刺绣或绘制在布、绸、绢上的彩色卷轴画。唐卡最初是写在织物上的文告,后来逐渐演变为宗教绘画,主要流行于藏区。唐卡绘制内容繁多,题材广泛,除宗教外还包括大量神话传说、人文历史、社会风俗等诸多内容,被誉为是了解藏民族的“百科全书”。

4. 卓舞

“卓”舞,玉树歌舞之一,又被人们称为“果卓”,在康巴地区被汉语音译为“锅庄”,翻译成汉语就有“旋转之舞”或“围绕之舞”的意思,也有人将其译成“圆圈舞”

三、判断题(8×1 =8分)

1. 燃灯节是汉族的节日。( 错 )

2.“家西番”是河湟农区藏族汉化的一部分群体。(对)

3.青海回族的丧葬仪式完全按伊斯兰教教义完成。特点是土葬、速葬、薄葬。(对 )

4.撒拉族被称为黄河骄子。( 对 )

5.关于西王母的神话传说中,最脍炙人口的是周天子西巡与王母娘娘相会于昆仑瑶池的内容。( X )

6. “花儿”的唱法与曲调无关,因为不同的曲调有着不同的“令”。( √ )

7. 纳顿节的正会由跳会手舞、跳面具舞、跳“法拉”三部分组成。( √ )

8.在众多的热贡艺术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堆绣。( X )

三、简答(4×8 =32分)

1.“骆驼舞”是哪个民族、怎样的一种舞蹈?

答:“骆驼舞”是撒拉族的舞蹈,在撒拉族举行婚礼的时候,以前按照传统的习惯要表演“骆驼戏”,这种游戏

多在庭院月光下进行,以还念其民族的迁徙史。

2.为什么土族被誉为“彩虹的使者”?

答:土族被称为“彩虹的使者”。青年妇女的“七彩袖”已成为土族的文化象征:黑色象征对土地的眷恋;绿色象征生机、生命延续;黄色是对丰收的渴望;金色是财富的象征,能为人们带来幸福;白色代表圣洁、纯洁、善良;红色代表光明、驱走黑暗以及对太阳的敬仰;蓝色象征土族性格直率,正如蔚蓝的天空、浩瀚的大海;紫色象征灵魂不灭。

3.简述热贡艺术的风格特点?热贡艺术又被称为“同仁艺术”、“吾屯艺术”。其作品以反映藏传佛教内容为主,技法上集中体现了藏式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风格,故又被称为“热贡藏传佛教艺术”或“热贡藏族艺术”。这种艺术是伴随着藏传佛教的广泛传播而产生、发展、融汇和演进的,其内容基本上是宗教信仰的物化形象。

4. 简述史诗《格萨尔》载体——说唱艺人的种类?

《格萨尔》得以流传至今,其传承的惟一载体是说唱艺人,这些说唱艺人大致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是“神授艺人”,他们大都是目不识丁的牧民,他们认为自己的格萨尔故事是从天而降的,突然之间就能说唱几十部甚至上百部史诗故事了:第二类为“闻知艺人”,他们承认自己是听到别人传唱或看到史诗文本后会唱的;第三类是“掘藏艺人”,他们主要靠笔来书写史诗;第四类为“吟诵艺人”,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可以拿着史诗文本为群众颂读;最后一类是“圆光艺人”,他们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据说他们以通过铜镜或一些发光的东西,甚至是拇指指甲上看到的图像或文字进行表演。

四、论述题(16分)

1.举例说明青海“花儿”的艺术特点。

“花儿”的传统表现方法是非常成熟和极其成功的,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象征、暗示,极尽委婉、含蓄、酣畅、通俗、形象、生动。但“花儿”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抒情过程中总离不开具体的物象起兴或作比,形成了与《诗经》一样的比兴现象。在“花儿”中,用以起兴的物象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其中涉及天文、地理、节侯、植物、动物、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等各种内容,歌手们常用广大群众熟悉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花草树木、蓝天白云等起兴,然后讴歌,引出主题。如:

雕花的窗子粉白的墙,

墙上画了个凤凰。

想起阿哥哭一场,

清眼泪拌了个拌汤。

这首描写“尕妹妹”对“阿哥”思念之情的花儿,前一句起兴,与后一句并无实质的关系,关键是后一句:拌汤是青海人的一种面食,其浓稠度相当于稀饭。用眼泪拌拌汤的语句抒发胸臆,生动形象而又极富地方特色。

“花儿”中的比兴之物除了形式上的意义外,还具有特定的文化意蕴和特殊的象征意义。“花儿”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特点.就是常常以花特别是牡丹花象征女性、比喻女性。如:

上去高山望平川,

平川里有一朵牡丹。

琵琶三弦者没心肠弹,

一心儿跟上了你转。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