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湖州市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关于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根据《中共湖州市委关于制定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集中社会各界智慧,制定了《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请各位代表对报告和《纲要(草案)》进行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发展和2005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是在迎接新挑战、经受新考验中夺取新胜利、谱写新篇章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在中共湖州市委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团结拼搏、努力奋斗,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开创了新世纪头五年的崭新局面,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始终坚持加快科学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力推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十五”计划目标全面完成,我市进位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第77位,德清、长兴在全国百强县中的排名大幅前移。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4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3.1%,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74.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9.7亿元,按可比口径年均分别增长29.7%和38.9%。大力优化农业经济结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2%。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生物医药、新型建材、新型纺织、特色机电四大产业不断壮大。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总产值年均增长33.5%,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0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太湖、竹乡、古镇、名山、湿地、古生态”六大旅游品牌优势显现,连锁经营和物流等新型商贸业态发展步伐加快,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3%。品牌建

设实现新突破,已拥有中国名牌2只、驰名商标4件、国家免检产品 22种。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安吉竹产品专利保护取得成效。

——着力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城乡统筹展现新面貌。坚持极化中心城市和统筹城乡发展两手抓,编制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一城两区”带状组团式城市初具规模。仁皇山新区和吴兴东部新区建设、南浔古镇保护性修复加快推进,环城和骨干道路拉开框架、逐年拓展、推进完善、渐成体系,城市出入口改造和环城河沿岸开发步伐加快,南太湖大桥等一批标志性建筑相继建成。 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德清、长兴、安吉县城新区建设亮点纷呈。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48.4%,比“九五”期末提高11.9个百分点。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六大工程”,“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深入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建成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56个,八里店农民社区成为农村新社区建设省示范点。乡村康庄、城乡公交一体化工程全面推进,公路和公交“村村通”目标基本实现。大面积开展土地整理,建成标准农田161万亩。在水利、交通、能源、城建、文化、教育、卫生、信息化等领域强势推进重点建设,杭宁高速公路湖州段、东苕溪防洪工程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运行,申苏浙皖、申嘉湖高速公路等一批工程加快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416亿元,是“九五”的3倍。

——扎实推进体制机制转变,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坚持改革推动和开放带动,着力突破体制机制性障碍,提升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增加值占比达到73.6%,企业股份制改造扎实推进,股票上市公司达到6家。深化农村改革,免征农业税,涉农收费和村级

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撤乡并镇进展顺利,土地流转机制不断完善。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市区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两区建设释放生机活力,呈现崭新面貌。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财税改革继续推进,公共财政构建步伐加快,财税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事业单位转体改制取得新进展。加大政府管理创新力度,户籍制度改革、长兴县教育券制度分别荣获和入围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招商引资量质并举,成效明显,实际利用外

资累计达到23.7亿美元,是“九五”的7.7倍,芬兰通力电梯、日本朝日啤酒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在湖投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出口累计达到57.4亿美元,是“九五”的4倍,在外贸反倾销中成功创造了“诺力”等经典案例。接轨上海取得新进展,区域经济协作力度加大。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进一步整合、提升,有效承接国内外投资和创业的大平台加快形成。

——全面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文明程度,提升软实力,精神文明创建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在获得“四张城市名片”的基础上,全面开展新一轮“四城联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通过国家验收,南浔镇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安吉县山川乡等6个乡镇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以“四铁”的精神,大力开展矿山整治和矿山复绿,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扎实推进科教兴市,我市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基本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县区全部成为省级教育强县强区,湖州师院跨入“万人大学”行列,并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讦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6.3万名,比“九五”期末增加7.5万名。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文化体制综合改革扎实推进,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长兴、德清成为“全国文化先进县”,百叶龙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连续成功举办国际湖笔文化节和全国极限运动大赛,我市成为全国极限运动之都,周苏红等湖州籍运动员在世界和全国性重大比赛中屡创佳绩。全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农村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殡葬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民族宗教、国防动员、人防、侨台、外事、广电、气象、档案等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努力实施富民惠民政策,人民生活再上新水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3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7288元,年均分别增长12.1%和10.9%;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35.9和49.8平方米,均增加10平方米以上。落实和完善就业再就业政策,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9.6万个,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

程”,累计有22.1万人次接受培训,加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覆盖面明显扩大,实施“五费合征”制度,基金支付能力稳步提高,全市财政累计支出社会保障资金27.9亿元,年均增长34%。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分别有176万人和7.8万人参侏。开展“双千万”结对帮扶工程,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强化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的集中供养,集中供养率达到94.9%。发展社会慈善和救助事业,形成了包括城乡医疗救助、困难家庭学生助学、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保障、司法援助等在内的社会救助体系。三峡移民安置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建立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坚持每年办成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住房公积金制度扩面工作扎实推进。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权益保障得到新的加强。

——切实加强“平安湖州”建设,民主法制取得新进展。全面实施行政许可法,政府法制工作进一步加强。坚持重大事项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市政协通报制度,注重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参政议政作用,共办复人大代表建议意见761件、政协提案1608件。深入开展“平安湖州”创建活动,落实维护稳定工作责任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防控”格局进一步巩固完善,城乡治安环境良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群众安全感受度位居全省前列。切实加强信访工作,妥善处置矛盾纠纷,群众利益得到有效维护。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加强公共安全领域预警系统和应急预案建设,着力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战胜了台风等自然灾害,成功抵御了“非典”、禽流感、急性肠道传染病等疫情,妥善处置了重大群体性事件和特大交通事故。

各位代表,“十五”奋斗历程极其艰辛,发展成就鼓舞人心。这是全市人民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齐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结果,是方方面面大力支持、共同参与、通力合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和委员,并通过你们向全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人民解放军驻湖部队和武警官兵,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

关心、支持湖州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只有始终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工作理念,始终牢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宗旨,始终把握统筹协调、重点突破的工作方针,始终发扬昂扬向上、创新破难的进取精神,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始终维护心齐气顺、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才能把湖州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才能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过去五年,是湖州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我们成功迈出了世纪征程的第一步,步入了面向未来的新起点,但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我市经济总量依然偏小,结构不够合理,与长三角周边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资源、环境、人才瓶颈制约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还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牢固;城市化低于省均水平,中心城市集聚力、辐射力不够明显;开放型经济整体实力不强,外资项目带动作用还不够突出;城乡和地区发展还不够协调,统筹发展还须加倍努力;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的任务还很繁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奢侈浪费和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和单位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坚定清醒有作为,奋力追赶求突破,义无反顾干崛起,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二、“十一五”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加快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期,是增强“三力”、率先崛起的关键期。综观国内外形势,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长三角城市群迅速发展,区域交通一体化、通关一体化加快形成,上海启用洋山港、建设“四大国际中心”和举办“世博会”将为杭湖宁发展带带来历史性重大机遇。

同时,国际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区域发展竞争更趋激烈。“十一五”时期,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发展,最大的差距是发展,最大的压力是发展,最大的挑战是发展,最大的希望是发展。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既耽误不得,又失误不起。必须与时俱进,奋发进取,切实增强综合竞争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十一五”时期,湖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力实施在杭湖宁发展带中间率先崛起战略,通过工业强市、开放活市、科教兴市、生态优市,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市场化,进一步增强实力、激发活力、彰显魅力,努力打造“实力湖州、法治湖州、人文湖州、和谐湖州”,为把湖州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最佳、产业特色明显、城市功能完备、城乡协调发展、文化特色鲜明、社会安定和谐、最宜人居住和创业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 按照加快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实现率先崛起的总体要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切实把握以下几点:

——必须坚持加快科学发展。更加自觉地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把握发展趋势,抢抓发展机遇,突出发展重点,加快发展步伐。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定不移地走节约、清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更加积极地推进改革开放,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参与国际和地区的竞争与合作。大力弘扬新时代湖州精神,营造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的氛围,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和动力源泉。

——必须坚持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薄弱环节,突破难点问题,着力形成统筹发展的有效机制。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城市化水平,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

相协调,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富民优先,切实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更大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积极鼓励创业致富,努力扩大社会充分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必须坚持和谐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努力建设“法治湖州”。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社会事业进步,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深化“平安湖州”创建,不断改善经济社会生活的法治环境,促进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在杭湖宁发展带中间率先崛起奠定坚实基础。到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比2004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力争比 2005年翻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16%以上。

——实力更加雄厚。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2010年超过1100亿元,人均突破4万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4%和16%,突破140亿元和8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15%,累计突破3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

——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7:53:4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以上;培大育强取得重大突破,区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发展。旅游、现代物流、文化产业、信息服务等持续发展提升。

——体制更加完善。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开放型经济在扩大总量的同时,质量不断提高,“走出去”战略迈出实质性步伐。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5亿美元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200亿美元,其中出

口180亿美元,力争建成国家级出口加工区。

——城乡更加协调。环太湖带状组团式大城市建设加速推进,城际快速通道加快形成,城市功能日趋完备。城市化水平达到 58%,中心城市总人口达到73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明显改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社会更加和谐。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平安湖州”、“法治湖州”建设不断深入,建成政治社会稳定、生活环境良好、社会充满活力、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平安城市和法治城市,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和谐安定的地区之一。巩固和深化“四城联创”成果,加快建设生态市,生态质量明显提高。

——文化更加繁荣。加快文化大市建设,文明素质、文化精品、文化产业、文化阵地、文化人才、文化旅游、科教发展、健康保障等“八项工程”扎实推进,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生活更加富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8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建立健全保基本、多层次、全覆盖、相协调、高效率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5‰以内。

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实施率先崛起战略,必须从湖州实际出发,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把握好工业强市、开放活市、科教兴市、生态优市四个战略路径。工业崛起是实现率先崛起的核心之举,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调整工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努力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工业。对外开放是实现率先崛起的关键之策,必须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的竞争与合作,加快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步伐,最大限度地吸引外来要素,实现经济发展的新跨越。科教人才是实现率先崛起的智力支撑,必须牢牢抓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个中心环节,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构建创新体系,不断推进科技进步。环境生态是实现率先崛起的基础条件,必须加强环境保护

和生态建设,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提升生态产业发展水平。总之,在“十一五”时期,我们要更加突出科学发展,抢抓发展机遇,激发发展热情,鼓足发展干劲,谋求发展良策,提高发展水平,展现发展成效,着重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始终是难点和重点。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实施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努力实现农村产业大发展,生活质量大提高,文明素质大提升,社区环境大改善,民主管理大推进,公共服务大覆盖,使我市新农村建设继续走在全省前列。一是加强农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增强农村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走一条经济高效、产品安全、技术密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农业产业化路子。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培育农业龙头企业,规范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一批有湖州特色、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依托经济强镇,引导企业向工业功能区集中,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农村市场繁荣和第三产业发展,不断开拓农民就业致富的门路。二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农村新社区。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基本完成村庄环境整治。科学规划村庄布局,加快建设中心村,推进农村社区化管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供水供电、垃圾污水处理、公共交通、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等公共服务的基础条件。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扎实推进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农村精神文明水平,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深入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技能、创业就业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三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使用权。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深化农村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农村低保制度,完善被征地农民保障制度,巩固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制度,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医疗、卫生、

生育、养老等社会事业。继续推进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推进乡镇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化解乡镇债务。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依法维权意识和自觉履行义务的责任感。

(二)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增长方式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关键在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以加快工业化进程、提升工业化水平为重点,着力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一是建设创新型城市。围绕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以科技园区、创新创业基地和产业化基地为载体,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组织和吸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筹建中试基地和技术工程中心。强化新产品开发,加快关键领域重点技术攻关,积极组织实施工业、农业、社会发展三大科技创新工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切实做好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工作。二是打造工业强市。大力推进“二三三”工业结构调整,改造提升纺织、建材两大传统支柱产业,做大做强金属材料、机电制造、现代轻工三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节能三大高新技术产业。扎实推进四大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全力打造十个全国先进制造中心,构筑“一核两带”先进制造业布局,促进产业集群。继续实施培大育强工程,加快培育一批领跑型企业、一批追赶型企业、一批特色型企业、一批创新型企业。三是推动服务业大提升。做大做强旅游业,构筑“三带十区”旅游景区布局。建设城市商贸中心,进一步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抓好重点特色专业市场、商业特色街区和农贸市场的改造升级。加快物流运输网络、物流信息和物流园区建设。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积极培育社区服务业。

(三)加快建设大城市,提升城市形象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须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为重点,

以城乡一体化为核心,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切实加快现代化大城市建设步伐。一是完善规划体系。按照“中心集聚、轴线拓展”的思路,规划布局城镇网络群,建立以中心城市为龙头、中小城市为骨干、中心镇为依托的城镇发展体系,加快城镇化进程。健全规划管理体制,严格规划审批,强化规划监察。二是极化中心城市。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目标,加快推进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大城市发展。德清、长兴、安吉要按照形成湖州现代化大城市新组团的要求,加强规划建设,强化功能开发。加大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改革创新力度,争取在投融资体制改革、拆迁制度改革、市政养护体制改革等方面有新的突破。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规范执法行为,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适度超前、城乡一体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高速公路、城市快速、干线公路、乡村道路、高等级航道、铁路、城轨和浙北公路客运总站、湖州火车站以及湖州港等“七网二站一港”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快水利、能源、环保、人防、绿化、信息化等公用设施建设,着力形成公共交通、供水供气、信息网络、垃圾处理、环境保护、防洪排涝等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格局。

(四)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

改革开放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活力源泉。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动力。一是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深入实施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严格税收征管,加强对政府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全面实施政府和企业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规范投资行为。进一步加强招投标中心建设,完善并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和政府采购等制度。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高效规范公正透明的审批体系。坚持“铺天盖地”和“顶天立地”并重,引导民营企业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推进民营企业发展模式转型。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继续鼓励和支持企业股票上市。加快建设“信用湖州”,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快公共事业体制转换。二是提高开放水平。做强外资,重点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

高、带动力强的项目。做优外贸,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名牌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积极培育优势出口主体。探索建立贸易壁垒预警和应对机制。做大外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内外投资和建立营销网络,力争在境外资源开发、收购兼并、上市融资上取得突破。促进区域经济合作,深化接轨沪杭,探索与长三角经济圈政府、民间等各个层面的有效合作交流机制。积极参与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加强与资源富集地区的战略合作。三是加强平台建设。创新开发区和园区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提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快开发区和园区由形态开发向功能开发的跃升。强化专业分工与协作,着重培育特色产业,形成比较优势,努力把开发区和园区打造成产业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城市形象好、财政贡献多的标兵和龙头。

(五)大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强化竞争优势

生态环境是现实的竞争力,更是未来的生产力。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一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逐步建立适应节约型社会发展的经济管理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形成具有节约型社会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体系,推进节约型城市建设。着力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大力倡导节约用水,创新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节约用水机制。组织实施节能工程,突出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工作。二是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害化”的要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重点实施工业、农业、服务业领域的循环经济行动计划,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三是保护生态环境。深入实施《湖州生态市建设规划》,强化产业带环境保护和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大对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环境污染整治,加强水、气、声环境和固废物污染防治。加快生态公益林建设,推进高标准平原绿化,提高生活环境质量。

(六)全面推动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

务。必须着力解决教育、就业、医疗、保障、安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全面进步。一是建设文化大市。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加快文化大市建设的决定,全力抓好文明素质等“八项工程”。弘扬“开放、务实、创新、和谐”的新时代湖州精神,激励全市人民团结拼搏、负重奋进。整合城乡文化资源,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强以农村为重点的基础教育,高标准普及十五年教育,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与成人教育,积极发展地方高等教育。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大力发展卫生事业,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快发展体育事业,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加强以流动人口为重点的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工作,形成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长效机制。二是实施民生工程。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体系,重点做好困难群体、大中专毕业生和被征地农民就业三项工作。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巩固和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三条医疗保障线”。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完善廉租房制度。加快推进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切实加强老年人和残疾人工作。三是建设“法治湖州”。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实施“五五普法”,提高全民法律素质。认真贯彻信访条例,建立健全畅通的民情沟通机制、群众利益表达与诉求渠道,完善领导下访、约访和市长热线电话及市长、局长接听日制度。深化打防并举、专群结合的治安防控机制,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构筑预防违法犯罪的社会网络。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坚决遏制刑事犯罪高发势头。建立完善公共突发性事件预警系统和各类应急预案,加大公共安全科技和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防范和处置公共安全和重大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三、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的主要工作

要实现湖州在杭湖宁发展带中间率先崛起,关键在“十一五”,重要在起步年。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事关长远,事关全局。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和全

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增强“三力”、率先崛起为主线,着力做大、加快转变、扩大开放、突出创新、推进统筹,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建议2006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其中地方工业性投入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外贸出口增长20%;财政总收入增长1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和7%;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2%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5‰以内;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 3%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下降8%以上。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围绕三个方面做好各项工作:

(一)加快科学发展,进一步增强实力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继续实施工业经济“六大工程”,积极推进“二三三”结构调整,加快打造四大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十个全国先进制造中心。深入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重点抓好省市重点建设项目、100项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建设项目、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确保工业性投入达到235亿元。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高新化,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25%。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成淘汰12条水泥机立窑、32座粘土砖瓦窑的年度目标任务。加强规划衔接,加快标准厂房建设,提升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业功能区的产业集聚水平。延长产业链,加强配套建设,提升工业强镇的综合竞争力。加快主体工业园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和明星企业,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达到15家以上。大力发展块状经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加快行业技术检验监测、金融服务、信息共享和培训交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农产品基地,新增省级以上农产品名牌、著名商标、国家绿色食品15只以上,新增省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5万亩,新增投资超千万

元的农业龙头企业10家、“亿千”企业 5家。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吸收工商资本投资农业领域,鼓励农业企业、种养大户“走出去”,拓展发展空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加强资源节约、绿色安全和加工增值技术的推广应用。

大力发展服务业。坚持加快工业化进程与发展服务业并举、生产服务业与生活服务业并举、提升传统服务业与培育现代服务业并举、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并举,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不断提升传统服务业,努力实现服务业的大发展、大突破、大提升。进一步打响特色旅游品牌,提高湖州“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知名度。加快景区景点建设,整合各类旅游资源,提升档次品位。进一步推进“现代农庄”、“农家乐”、“渔家乐”等生态休闲旅游业态健康发展。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73亿元,增长15%以上。加快市县商贸中心建设,打造多业态、多功能、高品位的区域特色商贸区。重点培育50家商贸流通骨干企业,推动企业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建设和培育专业市场,提升商品交易批发市场的经营管理水平。加快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积极发展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和社区、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创意等新兴服务业。

(二)着力改革创新,进一步激发活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推动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积极引进“大院大所”和国内外研发机构,推进产学研合作,开展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着力做强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湖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中科院湖州应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中心、浙江太极信息技术研究院、省级湖州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级湖州淡水渔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牢固确立企业主体地位,积极运用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手段,支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中心,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组织实施重点技术创新项目50项,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500项。大力支持企业申报专利、注册商标、争创名牌,新增省名牌、

著名商标各10个。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力争培养和引进人才各1万名,重点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政策性风险投资资金的作用,完善科技投融资体制,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在全社会营造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宽容失败的氛围。

创新体制机制。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做大做强,发展成为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培育一批“规模型、外向型、科技型、品牌型”民营企业。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力争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有新进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产品质量监管,依法打击经济领域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做好生产经营类、中介服务类单位的转体改制工作。加快构建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深化征管、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深入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探索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制度,积极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加强国有资产基础性管理,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强化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地位,突出招商重点,创新招商方式,优化招商环境,努力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和“大、高、优”项目。合同利用外资18亿美元以上,确保实到外资7亿美元,力争8亿美元。开展多种形式的源头招商、专业化招商和委托招商,进一步探索“以民引外”、“以外引外”举措。积极参与省里组织的美国、欧盟等浙江周活动,举办“南太湖—浙江湖州·港澳经贸活动周”。不断健全重点外商投资项目绿色通道制度,建立和完善外商生活便利绿卡制度。坚持内外并举,加大对市外内资的招商力度。确保引进内资65亿元,力争70亿元。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努力开拓外贸新兴市场,重点开拓东盟、拉美、非洲市场。鼓励企业争创品牌,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外贸进出口力争突破30亿美元。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更多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支持企业参加各种贸易展览会、交易会,设立境外窗口和加工生产基地。全方位推进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加强沪杭区域合作,精心组织“’2006接轨上海系列活动周”,在承接产业转移、服务世博经济、引进急需人才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全面加强与长三角周边城市的合作,进一步加

强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

(三)发挥特色优势,进一步彰显魅力

发挥城乡统筹优势,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实现农村产业新发展、生活质量新提高、社区环境新改善、文明素质新提升、民主管理新加强、公共服务新拓展的目标,突出做好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进一步完善村庄布局和中心镇、中心村建设规划,加快建设农村供水、供电、信息、排污、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快推进中心村建设,建立农民宅基地流转机制,引导农居向新社区集中。稳定、完善、强化各项行之有效的惠农支农政策,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积极推进老鱼塘改造,启动河道、漤港清淤工作。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农业信用担保公司,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深入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网络,促进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继续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

发挥区位优势,着力推进现代化大城市建设。根据我市高等级对外交通网络逐步形成的新格局,加强市县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完善与衔接,制定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加强重点街区、地段、景观、建筑的城市设计。强势推进“六大百亿”工程,建成申苏浙皖高速公路浙江段,加快申嘉湖(杭)高速公路湖州段、二环东路、三环北路西延一期、老虎潭水库、合溪水库、南太湖垃圾焚烧发电厂、天然气管网等重点工程建设,确保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50亿元。力争开工建设宁杭城际轨道,抓紧做好杭长高速公路二期、湖嘉乍沪铁路、申嘉湖航道、长湖申航道湖州段改造和天荒坪二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市县旧城改造,加大中心城区“中间整治”和绿化、洁化、美化、亮化的力度,推进中心城市仁皇山公园建设,启动人民路拓宽工程,积极开展“城中村”、城郊结合部的改造。大力推进市县城市园林绿化、人行道改造和社区环境整治等工作。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抓好城管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

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效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城乡公交一体化。

发挥人文优势,着力推进文化大市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保障机制,实施群众文化“十百千万”工程,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和提升十五年教育整体水平,义务教育主要质量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抓紧实施中心城区第二轮高中段学校建设规划,全市高考上线率继续保持省内领先地位。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发展城乡卫生事业,建立健全新型公共卫生体系,形成“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格局。扎实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禽流感等重点传染病和职业病、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建成市传染病医院和市公共卫生中心。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市人均筹资水平达到50元以上。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6%以上。

发挥生态优势,着力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组织实施一批重大节能工程,抓好重点耗能行业、企业的节能工作,推进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应用。认真做好节水、节地、节电、节材工作,大力实施土地整理开发“1036”工程,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有计划地实施低丘缓坡开发,完成土地整理10万亩,土地开发和建设用地复垦3万亩,优质园地建设划归基本农田6万亩。推行清洁生产,扎实推进循环经济行动计划。落实环保责任制,依法实施环保规划,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深入开展“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加强公益林建设和湿地保护,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安吉县力争成为全国首批生态县。 发挥和谐优势,着力推进“平安湖州”建设。更加关注就业问题,健全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千人就业岗位援助”活动。通过结对帮扶、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开发社区就业岗位、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实施再就业“阳光工程”等措施,帮助“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更加关注社保问题,扎实推进“五费合征”制度,强化基金征缴,推动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扩面。探索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新机制,加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新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健全完善残疾人救助体系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面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扩面工作。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做好双拥、优抚安置

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更加关注居住、交通、市容、物价等问题,扎实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加快社会建设与管理,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全面实施“五五普法”,着力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大力推进“平安湖州”建设,全力构建社会治安群防群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重视做好信访工作,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经常性宣传监督检查、重大事故隐患整治、专业队伍培训和演练。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行业的监管,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保障公共安全。加强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国防动员、审计、统计、人防、气象、档案、外事、侨台等工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各位代表,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全市各级政府必须按照“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要求,以“创效能机关、促率先崛起”为主题,围绕“三个转变”,强化“四个服务”,努力实现“五个突破”,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成果,切实改进机关作风,大力加强自身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良的政务环境。坚持解放思想,创新创业创造。紧紧围绕增强“三力”、率先崛起的战略部署,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以创新的理念、创业的举措、创造的追求做好各项工作。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努力把握规律、创新办法,切实把解放思想体现到改革开放的力度、经济发展的速度、社会进步的程度上。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接受各民主党派及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坚持民主决策,依法履行政府各项职责。推行行政问责制,努力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认真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切实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和管理。坚持求真务实,狠抓工作落实。发扬求实、务实、落实的工作作风,真抓实干,奋勇争先,不断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号召力、控制力和保障力,确保完成、力争超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坚持廉洁奉公,增强反腐能力。学习、遵守、贯彻、维护党章,牢记“两个务必”,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采取更加

坚决有力的措施,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惩治各类腐败分子,重点抓好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加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按照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要求,努力为民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今年在着力推动各项工作全面落实的同时,必须突出抓好十个方面的实事:一是城乡就业方面。新增就业岗位3.5万个,开发社区就业岗位3000个,帮扶失业人员再就业1.5万人;完成城镇失业人员培训1万人、职业技能培训3万人;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0万人。二是社会保障方面。新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万人;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制度;为老年人发放优待证,全面落实老年人的各项优惠政策;市区建立并实施城镇非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三是农村卫生方面。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加率达到90%以上,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布点建站率达到70%以上;全面推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四是居民住房方面。继续实施廉租房制度,全市改善250户“双困户”家庭住房条件;基本完成农村低保户危房改造;为12500名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市区确保1000套经济适用房分配到户;启动碧浪一号地块28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和拆迁安置房建设。五是农村食品安全方面。继续推进“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全市乡镇连锁超市和行政村放心店覆盖面分别达到100%和90%。六是老小区改造方面。湖州城区完成22幢共5万平方米住房“平改坡、旧包新”改造、8万平方米老小区综合改造、车站社区小吃一条街改造和10条以上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加快路边、河边、桥边、城边环境整治;启动衣裳街保护性整治和步行街区建设;完成市中心城区100处电力杆线路面交通安全、市容整治;市区新增天然气用户 15000户。七是村庄整治方面。深入推进“百千工程”,全市新增市级以上示范村15个,村庄整治受益面达到72%以上;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达到60%。八是城乡基础建设方面。基本完成全市农村公路安保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完成湖浔输水管道工程,启动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启动湖州城区环城河 A地块和C地块

建设。九是义务教育方面。从秋季开始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杂费,对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的课本费和生活费实行补助。十是生态建设方面。加快生态村建设,全市完成15个市级生态村创建;建成市危险固废处置中心并投入运行;规范企业排污口建设,完成20家重点企业阳光排污口创建工作;建成市环境监控中心,完成10个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启动实施市区平原河道淤积疏浚工程;中心城市新增绿地160万平方米。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成绩来之不易;立足现在,任务光荣艰巨;展望未来,前景催人奋进。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在中共湖州市委的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振奋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增强“三力”、率先崛起,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