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植入术15例分析

·790·

江西医药2010年8月第45卷第8期Jiangxi Medical Journal ,Aug 2010,Vol.45,No.8

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植入术15例分析

曹铭华江顺福吴明超高黎明邢小丽

[摘要]目的探讨在远端脑保护装置下,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5例症状性颈内动

脉狭窄患者,均经DSA 证实,狭窄率≥70%,临床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例,急性脑梗死8例,脑供血不足4例。在远端脑保护装置保护下,植入血管内支架,计算残余狭窄率。结果15例症状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植入后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狭窄程度由原来的(89.94±13.48)%下降至(6.19±4.85)%,4例患者出现迷走神经反射,无栓塞事件发生。结论在远端脑保护装置保护下行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治疗,手术成功率较高,可明显减少栓塞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脑缺血发作;血管内支架植入术[中图分类号]R543.4

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目前被认为是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为防止栓塞事件发生,我院2009年3月~2010年3月共对15例颈内动脉狭窄病人在远端脑保护装置保护下,进行了支架植入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球囊,沿微导丝置入比血管直径长达1cm 的自膨胀支架。要求支架跨过狭窄部位并覆盖狭窄两端,如支架释放仍存在较明显的动脉狭窄,则选择合适球囊行后扩张,使支架能充分扩张到和狭窄远端正常血管直径接近。复查颈动脉正侧位像,观察成形的颈内动脉是否满意以及颅内各动脉显影是否良好。计算残余狭窄率,最后通过回收鞘回收脑保护装置。

155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择经颈部彩超及DSA 检查证实的颈内动脉狭窄15例,男13例,女2例;年龄52~75岁,平均65.7岁;狭窄长度为7~28mm ,平均(15.6±4.6)mm ;狭窄程度为70%~98%,平均(89.4±13.48)%;临床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例,急性脑梗死8例,脑供血不足4例。

1.2适应症选择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70%,欲治疗的血管狭窄能够解释患者当前的症状;6周内没

有发生过新的卒中,不合并颅内肿瘤或动静脉畸形;患者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能够耐受介入手术;经正规的内科药物治疗后脑缺血症状无缓解或者反复发作,或有药物治疗的禁忌症。

1.4术后处理术后给予监护72h ,观察神经系统症

状和体征,监测生命体征,要求控制血压在术前监测范围。术后继续口服肠溶阿司匹林0.1g/d,氯吡格雷

75mg/d,连续6个月,6个月后停用氯吡格雷,肠溶

阿司匹林长期服用。

255结果

2.1本组15例患者,16支病变血管,植入自膨胀支架16个,保护伞16枚,术后采用不可脱球囊进行预扩6例,后扩张9例,全部病例均获成功,治疗后残余狭窄率5%~12%,平均(6.19±4.85)%,与治疗前比较[狭窄程度70%~98%,平均(89.4±13.48)%],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29.29,P

败。

1.3手术方法术前3d 给予氯吡格雷75mg ,每天1次,联用肠溶阿司匹林0.1g ,每天1次,抗血小板聚

集治疗。术中行无创血压、心电及血氧饱和度监护,均采用局部麻醉。右侧股动脉Seldinger 法穿刺,置

8F 动脉鞘,全身肝素化以防术中血栓形成。利用导丝导管技术,将8FGuiding 导管送往接近血管狭窄

处,行血管造影,再次测量狭窄长度及狭窄处血管内径,同时了解患者大脑前、大脑中动脉供血情况,选择合适的支架。在路途下,将ev3公司的Spider 远端脑保护装置,通过狭窄部位到达远端正常血管内,至少距离血管病变4cm 处释放脑保护装置,沿脑保护装置微导丝置入比远端直径小的Amii 球囊进行预扩张,若狭窄部位能通过支架则不行预扩,然后撤出

作者单位:333000景德镇,江西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

2.2本组病人无手术期死亡及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10例病人在颈动脉分叉处扩张时(不论是预扩还是后扩),出现心率减慢,4例出现血压下降,经注射阿托品及多巴胺后好转,3例术后以多巴胺维持血压超过24h ,随后逐渐减少药物剂量至停用药物,未引起严重不良反应,无栓塞事件发生。9例病人随访6个月后复查全脑血管造影,治疗的血管无再狭

窄。

355讨论

近年来,开展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 )以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经大宗临床对比研究,均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1],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特别

江西医药年月第卷第期,,,·791·

是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由于其手术创作小,疗效确切,已越来越为更多的患者所接受,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2~5]。

本组15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均成功植入颈动脉支架,6例狭窄严重程度超过90%病人,先选取小于血管内径的Amii 球囊行预扩张,其余患者均直接植入保护伞后进行支架植入,支架植入到位情况满意,9例行后扩张,治疗后残余狭窄率为(6.19±

率,血压下降可用多巴胺,扩容等措施对症处理。本组4例患者出现血压下降,经阿托品、多巴胺等治疗后好转。

本组研究认为在远端脑保护装置保护下行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手术成功率较高,手术禁忌症较少,可明显减少栓塞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Halabi M ,Gruberg L ,pitchersky S ,et al.Carotid artery stenting in surgical high —risk patients.Catheter Cardivasc Interv ,2006,67(4):513

[2]余家贵,刘建民,邓本强,等. 症状性颈外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和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介入效射学杂志,2004,13(增刊):

4.83)%,与治疗前[狭窄率(89.94±13.48)%],相比,

有显著下降,无操作技术失败。

介入手术分导引导管置入、导丝通过、预扩张、支架释放,后扩张以及再造影等操作步骤,用TCD 监测颅内动脉血流时,在各步骤中均可发现微栓子信号,尤以支架释放,预扩张、后扩张时栓子信号更多[6]。本组15例患者均采用远端脑保护装置,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且成功回收,术中未发生脑栓塞事件,表明血管保护装置有明显减低栓塞事件的发生。心率下降和术后低血压是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后容易出现的并发症。主要是支架释放时,刺激颈动脉窦,导致迷走刺激增加,大量传入冲动到达孤束核后,迷走神经张力增加,导致心动过缓,心输出量下降,血压下降。心率在50次/min以上时不需要处理,小于50次/min时可以静脉给阿托品,提高心

152

[3]Zahn R ,Hochadel M ,Grau A ,et al.Stent-supported angioplasty Versus endarterectomy for carotid artery stenosis:evidencefrom cur 鄄rent randomized trails. Z Kardiol ,2005,94(12):836

[4]Bush RL ,Kougiad P ,Guerrero MA ,et al.A comparison of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with neuroprotection versus carotid endarterctomy un 鄄der local anesthesia.Am J Surg ,2005,190(5):696

[5]Veselka J ,Cerna D ,Zimolova P ,et al. Thirty-day outcomes of di 鄄rect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with cerebral protection in high-risk pa 鄄tients .Circ J ,2007,71(9):1468

[6]Chen CI,Iguchi Y ,Garami Z,et al.Analysis of emboli during carotid stenting with distal protection device.Cerebrovasc Dis ,2006,21(4):223

(收稿日期2010-05-25)

基底动脉闭塞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余政邓幼清*谭彧陈小红

[关键词]脑梗塞;基底动脉闭塞;脑血管造影[中图分类号]R743.33

缺血性卒中约占所有卒中的80%,其中15%~111临床资料

例1,男,65岁。因反复头昏9年余,再发2月入院。患者9年余前始反复出现头昏,为持续性昏沉感,严重时伴四肢乏力、麻木、行走欠稳,无视物旋转、呕吐、头痛等,休息后行走欠稳可有所好转,但头昏不能改善。多次在各院门诊或住院治疗,头昏可有所好转,但症状仍有反复。近2个月再次出现头昏,伴四肢乏力、麻木感,且明显感觉胸前区不适,无胸痛,因自觉有不明原因害怕,怕大声说话,故来我科住院。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9年,“脑梗死”病史2年,98年有“肾结石”手术史,2002年发现“肾积水”。无烟、酒嗜好。查体:血压140/85mmHg,心率

20%的缺血事件发生在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 ,虽

然发生率低于前循环闭塞性疾病,但其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1,2]。根据闭塞的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可能不同,可表现为四肢瘫、延髓麻痹,甚至出现昏迷、闭锁综合征等。但是如果侧支循环代偿充分,可以存活, 表现症状轻微甚至可以不出现明显的脑干缺血表现。本文收集了2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基底动脉闭塞但临床表现截然不同的患者,现结合临床及预后分析如下:

作者单位:330006南昌,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

通讯作者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