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滚得远"引发的思考1[1]2

“怎样滚得远” 引发的思考 ——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解读

来安县水口镇中心学校 刘文武

本学期开学不久,一位老师问我,一个圆柱形物体放在斜坡上,怎样滚得远?他一问我便想到,他问的问题可能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中的最后一课——综合与实践课《怎样滚得远》,因为本学期我正好带四年级数学。事情正是如此。他说村小学的一位老师向他请教这个问题,他也不是很清楚,想听听我的看法。题目是这样的,坡长一定,将一个圆柱形物体放在斜坡上,让它从坡顶自动往下自由滚动,问斜坡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得最远。我在备课的时候思考过这个问题,但并没有做深入研究,没有得出确切的答案,只是觉得斜坡与地面的夹角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究竟斜坡与地面成什么角度物体滚得远,可以通过实验来得出结论。当时便把我的这个想法跟他说了。之后我又问了一些上过这一课的老师,想从他们那儿得到答案,结果却未能如愿。他们有的说上这节课的时候是让学生回家自己做实验的,还有的说得比较直白,这一课没有上。

这件事引发以下两点思考:

思考之一:对‚怎样滚得远‛这一问题本身的思考。

‚怎样滚得远‛这一问题比较复杂,备课的时候我仔细看了《教师用书》,想从上面找到现成的答案,可是上面没有现成的答案,只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得出结论。我也仔细想过这个问题,这是一个较专业的物理问题,涉及到运动学、力学、能量守衡、动量守衡等许多物理学知识,太深奥了。要进行定量研究,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把定性研究和统计结合起来研究,问题就简单得多了。物体在地面上滚动的距离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物体到达坡底的速度,二是物体撞击地面后滚动的速度。根据能量守衡定律,如果坡面与地面的夹角越大,圆柱形物体具有的势能就越大,物体到达坡底的时的动能也越大,速度也越大,但物体对地面的冲击也越大,速度损耗就越大,所以坡度大了物体不可能滚得最远;如果坡面与地面的夹角越小,虽然物体对地面的冲击也越小,速度损耗也越小,但由于圆柱形物体所具有的势能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小,物体到达坡底的时的动能也越来越小,速度也就越来越小,所以坡度小了物体也不可能滚得最远。由此可见,要使物体滚得最远,坡面与地面的夹角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那究竟多少度比较合适呢?最容易想到的是45度。后来我做了多次实验,发现45度并不是滚得最远的,滚得最远的是30度。

思考之二:对‚怎样滚得远‛这一问题背后所隐藏的教育现象的思考,即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综合与实践》课。

从前面的叙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对《综合与实践》课重视不够的现象,我们对《综合与实践》课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

应贯穿整个数

学课程之中。‘综合与实践’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和有效的载体。‛可见‚综合与实践‛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提出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的要求,在素质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的核心,也是素质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学生身上最为宝贵的东西。江总书记高瞻远瞩,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都说明创新和实践何其重要。而我们的学生最缺乏的就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与实践‛正好可以有效的弥补学生这方面的不足。人们都说中国留学生到美国,考试是一流的,但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差。留学生如此,在他们的学弟学妹身上也能找到他们的影子。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我们太重视分数了,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我国学生在国际数理化等奥赛中频频获得一等奖,国家培养出了许多考试一流的‚高才生‛,却没能培养出几个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世界一流的顶尖人才,比如说,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这是我们教育值得深刻反思的地方。对‚综合与实践‛课重视不足这一现象背后一方面有其客观原因。有些老师说,不是我不重视,而是缺少实验器材,实验没法做。这也是现实问题,缺少实验器材应该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但没有条件,自己想想办法,或发动学生,这一问题也还是可以解决的。另一方面有其主观原因,那就是因为这节课的内容考试一般不会考,所以不上也没什么损失。这反映出应试教育的思想在我们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老师们还是在围绕着分数打转,分数还在左右着我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甚至也左右着学生家长,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对学校的评价。这就是分数的力量。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可见,真正推行素质教育、转变教育观念难度有多大。推行素质教育我们喊了这么多年,但素质教育究竟离我们还有多远呢?值得我们深思。因此,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势在必行,而且任重而道远,改革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势在必行。作为教师必须切实更新教育思想,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摆正‚综合与实践‛课应有的位臵,发挥它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应有的作用。我们要从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来认识《综合与实践》课,真正把‚综合与实践‛课上好。

那么,我们怎么来解读新课标中的《综合与实践》呢?

首先,我们可以从内涵上来解读。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针对问题情境,学生综合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

它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在课外完成,还可以课内外相结合。

其次,我们可以从新课标课程内容的设臵上来解读。新课标把数学课程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原课程标准称作‚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原课程标准称作‚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部分。这四部分的内容同等重要,都是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教学中我们不能厚此薄彼。

第三,我们可以从‚综合与实践‛设臵的目的上来解读。新课标指出‚‘综合与实

践’内容设臵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是它的显著特征。如《怎样滚得远》这节课,要用到角的知识、加法运算、除法运算的知识、统计的知识等,体现了它的综合性;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它的实践性;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必须综合应用上述知识才能解决问题,体现了它的应用性;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实验验证,有所发现,体现了它的创新性。

第四,我们可以从《综合与实践》课的实施上来解读。新课标指出:‚‘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重在实践是指在活动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重在综合是指在活动中,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综合与实践‛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

下面是《怎样滚得远》教学案例。课前让学生分小组准备好实验器材,教学中先出示教材中主题图,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利用斜面可以让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自动滚下并在地面上滚较长的距离。接着抛出研究的问题,你知道斜坡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动得最远吗?接下去让学生讨论、交流,说明各自的看法和理由。学生有的说角度大滚得远,因为角度越大,滚得越快;有的说虽然角度越大速度越快,但撞到地面后速度反而越小,所以角度越小滚得越远;还有的说角度越小滚得越慢,不可能滚得最远……。学生讨论热烈,兴趣盎然。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看法进行分析、比较,学生看法渐趋一致,提出猜想:要想使物体滚得远,斜坡与地面的夹角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接着教师提出问题,那么究竟斜坡与地面的夹角是多少度时物体滚得最远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明确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后,教师示范演示斜坡与地面成30度角的实验,让学生测量每次滚动的距离,讨论每次测量的长度不同,用哪个数据比较合适呢?引导学生求出几次测量的平均数。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其它角度的实验,组织交流,比较每次实验的平均数,讨论从实验中发现了什么,能得出什么结论。最后引导学生反思实践活动的过程。

本案例充分体现了‚‘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的特点。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了成功感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与科学方法,通过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