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当代大学生对时事政治关注度的调查

陈笑

【关键词】高校在校学生政治关注度政治参与

【摘要】高校在校学生是当代中国青年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他们的政治参与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政治的发

展。对当前高校在校学生政治关注度的调查研究,有利于准确了解当代青年的政治态度,增强大学生政治思想教

育的实效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关注程度。

社会

调查情况说明

日前,本课题组对北京市相关高校的全日制在校学

生进行了分层抽样调查。共投放问卷498 份,回收问卷

482 份,问卷回收率为96.8%;其中有效问卷453 份,问卷

有效率为94.0%。调查的样本构成中,本科生占49.9%,硕

士生36.9%,博士生13.2%;男女比例为34.4%∶65.6%;文

科类专业与理科类专业之比为56.1%∶43.9%。

统计数据分析

基于调查数据,本文主要从政治关注的角度、深度、

广度和频度四个维度,对在校大学生的政治关注程度进

行测量和分析。

政治关注角度。政治关注角度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

关注政治的视角;二是指政治关注的立场。从调查数据

看,一方面,当前在校大学生认识政治问题时,更倾向于

个人的视角,比较注重自身的现实利益。例如,在对问卷

“平时关心时事政治的目的”问题的回答时,只有11.3%

的学生认为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在校

大学生关注政治的立场与政治内容有密切关系。在面对

国内日常政治问题时,出于对祖国政治现代化的较高期

待,倾向站在客观批判的立场上看待。在有关祖国统一等

大是大非的政治问题上,他们的价值取向通常与党中央

和政府保持高度统一。在问及“对台湾问题的看法”时,有

88.3%的学生认为,“台湾对大陆很重要,因此,两岸一定

要统一”。由此表明,在校大学生对待政治问题时比较注

重个人的利益,关注政治的立场随着政治事件性质的不

同而变化。

政治关注广度。政治关注广度可以从政治关注的内

容和政治信息的来源渠道两方面来衡量。从调查数据看,

北京地区在校大学生政治关注范围广阔,政治信息的来

源比较广泛,能够及时地关注到政治的最新动态。在回答

问卷“关于政治新闻内容,您更喜欢看?”的问题时,有

15.5%的学生选择“国内新闻”,有25.6%的学生选择“国

际新闻”,有58.9%的学生选择“两者都喜欢,随事件而

定”。对“平时政治时事信息最主要的来源”问题的回答,

选择“网络”、“电视”和“报纸”的分别占71.5%、64.5%和

45.5%,而选择“课堂”的只占13.9%。这些数据表明,当前

在校大学生政治关注范围宽泛,信息来源渠道多样,获取

信息的方式也呈现出

多元化趋势。

政治关注深度。政治关注深度体现了在校大学生对

政治问题的兴趣,也反映了他们对于政治问题的认识和

思考。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只对与自己的兴趣和切身

利益直接相关的政治内容,才会给予深入关注。在“得知

政治新闻消息后”,有73.7%的学生会“对自己感兴趣的

内容继续关注”。当问及“对大学生行使政治权利的看法”

时,有75.9%的学生认为“要积极关注自身的权利并且正

确行使”。而当面对与自身利益并不直接相关的政治问题

时,他们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关注和思考。如在回答“您对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有自己的想法吗?”的问题时,只有

15.5%的学生选择“一直都有,并且有具体的目标”。可见,

在校大学生政治关注深度,取决于政治内容与大学生自

身的关联程度。

政治关注频度。政治关注频度反映了在校大学生关

注政治的频率,是衡量他们政治关注的重要标准之一。调

查发现,在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政治关注的频度并

不高,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人兴趣的影响。本次问卷从

在校大学生日常谈论话题涉及政治的程度,来测量大学

生政治关注的频度。例如,在回答“在与朋友的交谈中涉

及当今的政治问题吗?”问题时,“经常涉及”的占19.4%,

“偶尔涉及”的占68.2%,“一般不涉及”的占12.4%。而当

问及“您认为有些人对政治形势关注少的主要原因”时,

有57.6%的学生认为“不感兴趣,认为政治与自身关系不

大”。这表明,当前在校大学生政治关注的频度相对较

低,对政治关注的频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个人兴趣的影

响。

190

2010/05/中总第290 期

责编/肖洁

在校大学生政治关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在校大学生

在政治关注上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政治关注动机的功利性。当前在校大学生对政治的

关心往往是为了满足个人兴趣和利益,并非完全为承担

社会责任和实现政治理想。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利益

需求的内在驱动。高校在校生处于成年的初期,对政治

利益逐渐有所觉察,对政治权利具有比较强烈的渴望,

从而在有意或无意间形成了功利化的政治动机。第二,

成长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影响。目睹了激烈的市场竞

争,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的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政

治生活。城市化过程中,都市人的冷漠和物质消费的世

故,使他们缺乏对他人利益的关注。第三,教育方式的直

接影响。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他们急功近利地追求

政治科目分数,而忽视政治价值观的塑造和政治能力的

培养。

政治立场的不稳定性。

在校大学生认识政治事件的

立场存在着不稳定性,不同的政治事件和政治信息对他

们的政治立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当前大

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不高,大学生对于官方意识形态

的认同感不强;大学生对政治的认知尚未成熟,还没有形

成理性辨别政治信息和独立分析政治问题的能力;家庭

成员对政治的冷漠态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政

治情感,解构着他们的政治立场;大学生质疑权威、不拘

泥传统的心理特点,促使他们追求个性化的言论和标新

立异的观点。

政治关注的学历差异性。从学历水平上说,在校大学

生受教育水平越高,对政治关注的频度越高,关注的深度

越深。在大学生中,不同学历群体政治关注度的差异,主

要与如下因素相关:一是当前高校分科分层次教育的结

果。同在一个大学的学生,由于学历和学科的不同,他们

所接受到来自学校的政治影响方式可能完全不同。二是

与不同学历层次学生的自身社会经历紧密相关。通常而

言,博士生比硕士生要年长几岁,硕士生比本科生也要年

长几岁,他们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社会阅历,都会影响其政

治关注程度。

政治关注度的专业差异性。从专业上看,与理科生相

比,文科生对政治关注更加频繁,对政治信息的了解更加

深入。在校大学生政治关注程度的专业差异,主要包括如

下几个方面:第一,理科生因循“后果主义思维模式”,对

“高就业性”课程学习认真,而对政治课程的学习不够重

视。第二,文理科不同的知识构成对政治态度有一定的影

响。理科生缺乏政治学科的专业知识,对政治问题的把握

缺乏理论支撑和指导。第三,从客观上说,大学在校理科

生日常繁重的课业负担,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他们关注

政治的时间。

政治关注度的性别差异性。从性别差别上说,男生比

女生更关注政治,而且在政治的认知程度上更加深入透

彻。同时,男生和女生在认识政治问题的思维上存在差

异。究其原因,从生理上,女生通常体力较小,生理负担比

男生大,在参与政治活动中的体力和精力上比男性稍弱;

在心理上,大多数女性承受着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女性政

治参与一定范围内存在诟病,具有较大的舆论压力。同

时,她们对自身的政治能力和素养也缺乏信心。在思维方

式上,女性的感性思维多于理性思维,对政治问题的看法

容易受情感左右。此外,现实社会中参政机会男多女少、

政治权力配置重男轻女等现象,都使女性在关注和参与

政治时困难重重。

提升当前在校大学生政治关注水平的对策思考

科学引导在

校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克服政治关注

功利性倾向。各级党政干部要廉洁奉公,服务为民,以

身作则,为大学生参与政治起到良好的模范作用。学校

要改变应试教育的思维,指导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开

展公共服务,从而帮助他们培养博大的政治胸怀和强

烈的公民精神。家庭成员要自觉转变对政治的冷漠态

度,鼓励大学生积极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积极承担社

会责任。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克服政治立场不稳定倾向。各级

党委和政府要与时俱进地制定政治教育方针和政策,促

进大学生对主流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认同。高校要结

合当代在校学生的心理特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和结构,推进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帮助在校大学生树立正

确的政治立场,培养严谨的政治思维,促使其形成理性、

独立和客观分析政治问题的能力。

加强跨学科交流,打破大学生关注政治的专业壁垒。高

校要进一步树立全人教育的理念,推广通识教育,优化大学

教育的知识结构。同时,要科学合理安排学生学习和实践的

时间,减轻大学生课业负担,尤其要加强对理科生的政治训

练。要积极鼓励各个专业的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适时引导

他们有序地参与网络政治、参与校园民主管理。

搭建民主公平的平台,克服政治关注程度的性别失

衡倾向。高校要重视提高女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其政治素

养和参政能力。同时,要在心理上给予女生更多的鼓励和

支持,帮助其提高政治热情,树立政治信心。各级政府要

贯彻落实男女平等的理念,努力消除歧视女性的现象。社

会各界正确认识新形势下女性在社会中的作用,为妇女

事业的发展扫除传统文化的障碍。(作者单位:首都师范

大学政法学院)

191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