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货币一体化对亚洲货币一体化进程影响

题 目

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课程论文 欧洲货币一体化对亚洲货币 一体化的意义及未来进程 学生姓名 XXX 学生学号 XXXX 专业班级 国际经济与贸易 XXX班 指导教师 XX

欧洲货币一体化对亚洲货币一体化的意义及未来进程 1 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利弊

欧洲曾饱受战乱之祸,然而,二战后,通过一体化的成功实践,欧洲实现了持久和平和长期繁荣。

1.煤钢联营,为一体化选择了正确的突破口。二战后,法、英、西德等国的政治家们多次呼吁欧洲各国走联合的道路。然而,欧洲联合从何处入手成了当时最大的难题。围绕煤钢资源,德、法曾展开过百年争夺。要消除战争隐患,必须从西欧各国共同关心的煤钢工业入手。1951年4月18日,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在巴黎签署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正式建立了以共同市场、共同目标和共同机制为基础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在运用经济手段解决政治问题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煤钢共同体的建立,实现了煤钢资源在成员国间的最优配置,解决了德、法长期争夺的煤钢资源的归属问题,使德、法从“对手”变成了“合作者”,为欧洲联合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法、德“化干戈为玉帛”,成为推动一体化的核心力量。18701945年,法、德问进行了三次战争,巴黎曾两度被德国占领。实现法、德和解是推动欧洲一体化的关键。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指出: “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的法德间的冲突。”1963年1月22日法、德两国签订友好合作条约,确立了法、德联盟的思想,把联盟关系用条约形式固定下来,使法、德联盟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核心。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法、德两国相互谅解、相互协调、相互合作,为欧洲一体化的顺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坚持制度创新,为一体化提供持续动力。一体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崭新道路,是全新而没有先例可循的。欧洲一体化的每一项实践都可以说是创造,而最大的创造就是它的制度。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其实就是“制度化的一体化”,欧洲层面的制度建设确定了一体化的走向,为一体化的深入和扩大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可以说,没有一系列的制度,也就没有欧洲一体化的辉煌成就。“概括起来,欧盟制度大体由基础条约、条例指令、裁决判例、议事提案、表决规则等部分组成。”其中基础条约在欧盟制度建设中最为重要,欧共体/欧盟的机构严格按照基础条约的规定而设置。此外,从欧共体到欧盟,在机构设置、机构运作、政策制定与执行、决策程序等各个方面都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这个意义上,欧盟也是个法治的共同体。

4.成员国主权部分让渡,欧盟超国家机构不断强化。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成员国主权部分让渡、欧盟超国家机构不断强化的过程。通过签订一系列重要的条约和文件,欧共体/欧盟建立了一整套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在内的超国家机构和决策机制,成员国主权被部分让渡给了共同体超国家机构。这种让渡是逐步的、相互的,也是自愿的、平等的。在欧盟内部,成员国国家主权不是最高的。在处理欧洲联盟法同成员国国内法关系的问题上,原则上坚持欧洲联盟法优先地位的原则。欧洲法院在若干个著名的案例中都是坚持这个原则。成员国进行部分主权让渡,既维护了成员国各自的国家利益,又保证了共同体超国家机构的高速运转。

5.推行共同结构政策,帮助落后地区,实现“多赢”和“共赢”。随着一体化的

逐渐扩大,成员国的数目越来越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日益突出。为解决地区差距问题,欧共体/欧盟推行了共同的结构政策,设立结构基金和凝聚基金,帮助落后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开发、扩大生产性投资等。欧盟的扶持对象不是按国别来确定,而是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分类,德、法等发达国家的落后地区也能得到基金的扶持,各成员国普遍受益,从而也调动了发达国家的积极性。结构政策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欧盟国别之间人均收入差距明显缩小,欧盟最不发达的成员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明显上升,欧盟内部的凝聚力增强,外部吸引力扩大。

然而这个体制本身存在潜在矛盾,对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而言,若要内部(主要是经济增长和物价的关系)与外部(主要指国际收支)同时均衡,必须依靠两种政策工具,即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否则是不可能同时达到这两个经济目标的。欧洲货币体系奉行固定但可调节的汇率制,等于是削弱了各成员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因为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德国的货币政策是紧缩性的,而意大利的货币政策是宽松的,马克与里拉的汇率必然会出现“马克坚挺而里拉疲软”的局面,进而强迫两国的货币当局去干预,因为欧洲货币体系要求其成员国奉行趋同的货币政策。但是,如果一国不能用货币政策来调节本国经济的内部和外部均衡,就只能依靠财政政策去调节。这样,不仅干预效果有限,而且目的也很难达到。

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制相比,欧洲货币体系在政策制定的平等性或

对等性方面要灵活一些,但并不能完全排除固定汇率制所存在的缺点。在固定汇率制时期,美元是这一体制的中心。美国经常按自己的经济需要制定货币政策,由此引起美元汇率的压力常由其他国家去分担,这是固定汇率制瓦解的原因之

一。在欧洲货币体系内,如果所有成员国的经济实力对等,任何一种汇率因某国经济政策变化引起波动后,由此引起的负效应必然会迫使这个国家重新考虑其政策。但是,如果成员国的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强国在制定其经济政策时,就可以较少地考虑其他国家的要求或利益。欧洲货币体系面临的正是这种情况。马克成为欧洲货币体系中事实上的中心货币,正是由于德国经济在欧洲的实力地位。当初围绕着英镑是否加入欧洲货币体系的问题,英国有过许多激烈的争论。英国《经济学家》1985年9月21日一期的文章评论说:“如果英镑真的加入(欧洲货币体系),最大的变化就是英国货币政策的责任从英国央行转移到德国央行,因为德国央行总是要保证可靠的货币,他怎样做,其他国家也会跟着做。”但英国加入欧洲货币体系的好处也是众所周知的。英国《金融时报》在1987年9月28日的文章中写道,英国加入欧洲货币体系后,英国政府“就可以由德国央行站在背后做靠山,控制随时可能出现的两位数通货膨胀率”。

2 欧洲货币一体化对亚洲货币一体化的意义及启示

显然,亚洲货币一体化远远滞后于贸易和投资合作,落后于其他经济区的货币体系改革。如果亚洲各国依然一盘散砂,那么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非吃亏不可。亚洲应该反思自己的经验和教训。

1.亚洲金融风暴的主要教训是缺乏区域内的经济货币紧密合作

在亚洲金融风暴的剧烈冲击之下,亚洲各国普遍认识到通过货币整合来增强金融市场稳定性的重要意义。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由于亚洲各国,除了日本之外,经济规模都不是很大,缺乏相互协调的机制,结果被国际金融投机集团各个击破。一个国家出现的金融危机很快就通过外溢效应蔓延到邻国,从泰国、马来西亚、印尼、中国的台湾和香港,直到东北亚的韩国和日本。在金融风暴中,各国、各地区都竭尽全力应付,也曾经相互磋商,希望能够协调一致,集合地区内更大的力量来制止风暴的蔓延。但是,由于缺乏协调机制,甚至出现了以邻为壑的做法,结果一个又一个国家和地区在金融风暴中倒了下去。整个亚洲经济遭遇到难以估量的损失。实践证明,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之下,一个孤立的经济体很难独善其身。只有联合起来,建立某种形式的经济货币联盟才能增加地区的金融稳定性。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泰国外长素林提出要在“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增加“灵活干预”这一原则,希望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达成金融货币联动体系。

2.以日元为核心成立“亚元”充满不确定性

一般说来,遭遇金融危机之后是金融改革的最佳时机。可是,“亚元”问世仍然路途坎坷,难以突破。问题的关键就是日本。依照经济实力,日本总以为自己应当成为“亚元”的整合中心。但是,因为日本至今尚未就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侵略行为认真反省,无法取得亚洲各国的信任。日本政府在1997年9月建议以ASEAN+3(东盟10国加上、韩国和日本)方式筹集1000亿美元,成立亚洲货币基金,作为稳定亚洲金融的基金。尽管韩国和有些东盟国家表示赞同,但是日本的建议并没有得到更多国家的响应。

有些日本学者认为应当以日元为核心,建立盯住区域中心货币的名义驻锚体系。可是,日本在20世纪末陷入长达lO年的经济衰退,银行系统危机迭起,不良贷款数量惊人,遭遇金融危机的风险越来越大。拿日元作为亚洲货币整合的核心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日本不具备在亚洲金融整合过程中扮演领头羊的能力。

3.中国版图内的货币整合可促进“亚元”的诞生

中国版图内经济内在联系和密切合作是货币整合的基础。长期以来,香港、澳门经济一直以大陆为后盾。在最近十几年内,海峡两岸贸易和经济合作有了非常显著的进展。到大陆投资的台资超过了400亿美元。台湾销往大陆的商品年增长率为10%,而大陆销往台湾的商品年增长率为6%。台湾当局的保守政策导致海峡两岸不对称贸易。在海峡两岸前后加入WTO之后,台湾已经无法继续拒绝“三通”。对大陆产品设置的许多障碍也将逐步取消。2002年,台湾已经决定开放

包括酒类的3000多种商品,青岛啤酒的广告已经出现在台北街头。

两岸的商业银行日趋密切的合作,为货币整合打开了通道。华信银行在1997年收购了在美国加州的远东国家银行,获得了这家银行在北京的代表处。上海商业银行、台湾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和香港上海商业银行50年前是一家。从2000年12月开始,三家“上海银行”合作,共同为在上海的台商融资。台湾负责银行监督的部门迄今已经批准了8家台资银行向中国人民银行提出设立代表处的申请。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戴相龙在2002年3月20日宣布,批准台湾世华联合银行在上海设立代表处,彰化银行在昆山设立代表处(见2002年3月20日人民日报)。整合中国版图内货币,创建“中元”,对于台湾金融业是一个好消息。如果实现“中元”,台湾金融业必然可以取得更大的空间,发挥更大的作用。

建立“中元”体制是走向“亚元”的一个可行的步骤。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分别处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在纵向分工上已经形成了互补性很强的产业结构,建立了各种经贸合作的渠道。中国大陆的东南沿海地区和台湾、香港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金融业已经出现全面合作的趋势。随着两岸先后加入WTO,两岸不对称贸易的局面将逐步改变。目前,台湾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已经纷纷登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金融市场上更将担负极为重要的作用。创建新的货币体制有着非常现实的基础。

4.在“中元”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亚洲的货币整合

亚洲各国对于实现“亚元”的呼声在持续增强。创建“中元”将为亚洲金融整合提供一个突破口。为了亚洲各国各自的金融安全,东南亚各国会很认真地考虑和“中元”的整合。历史给中国人一个契机,中国人应当为亚洲和世界金融整合做出自己的贡献。如果建立“中元”,人民币、新台币、港币、澳元4个货币区必须同时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放弃“铸币权”。欧元是欧洲12个国家讨价还价、最终达成的利益均衡。“中元”所要求的只不过是在中国版图内的海峡两岸四个货币区之间的谈判。

建立“中元”,符合“一个中国”的原则。比起德国统一以西德马克收购东德马克的方式,建立“中元”更具可行性。为了统一大业,连国号都可以商量,改换货币名称就更可以商量了。中国大陆对自己的经济实力充满信心,大陆的经济规模和市场潜力很大,受到的相对冲击强度比较小。给台湾和香港的金融业让出些市场,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对香港来说,创建“中元”正中下怀,求之不得。香港的金融业非常发达,创建“中元”区之后,将为香港的金融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香港的金融人才得到广阔的用武之地。港台的金融人才进入大陆之后,势必推动大陆的金融改革,提高大陆商业银行的素质,有助于稳定大陆的金融体制。对澳门来说,实现“中元”之后,方便了来澳门的游客,博彩业生意一定更好。

创建“中元”对于台湾也是非常有利的。台湾经济在1997年以后几次面临金融风险,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马上就遭遇本土性的金融危机。自2000年以来,台湾不断出现乱局,经济衰退,人心不稳。台湾金融界许多明智之士已经认识到要防范金融危机,就必须实现在区域内的金融整合。在实现了“中元”之后,货币市场规模扩大,有利于抵抗外来的金融冲击,从而提高台湾金融的稳定性。“中元”的出现对台湾的金融稳定至关紧要。台湾的金融业发展程度高于中国大陆,实现“中元”以后,台湾的金融专业人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5.金融危机频率加快不容人们无休止的争论是否应该建立“中元”和“亚元”

创建“中元”和“亚元”绝非易事,也肯定会有人千方百计抵制。在台湾报纸报道了关于创建“中元”的消息之后,台北官方保持沉默。只有几位学者表示,“中元”或者“亚元”的出现恐怕遥遥无期。欧元问世用了40年时间,但欧元已经解决了许多理论和技术上的难题,为亚洲人探索“中元”和“亚元”的建立提供了借鉴。更何况中国人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雄心和能力,创建“中元”也一样能够做到。

欧洲货币一体化的难度,应该说不亚于亚洲的难度。欧洲语言繁杂,宗教信仰、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差别都很大。欧洲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在欧洲开打,至今许多国家还有世仇,但这都没有阻止他们使用同一种货币。希腊和土耳其存在着领土和宗教纠纷,但土耳其总统前不久还在为到2004年才能开始加入欧洲货币体系感到遗憾。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年年打仗,最终还是统一了。金融整合与政治整合不一样,对金融危机的恐惧是金融整合的一个非常强大的推动力。10年内出现的46次金融危机,加速了欧元的诞生。现在欧洲已经很长时间没有遭遇金融危机了,可是在欧洲之外的地区,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却在加快。具有金融危机感的志士们,无疑会不遗余力地加速推动“中元”和“亚元”的建立。

参考文献

【1】国际金融 叶蜀君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亚洲危机后的东亚货币合作[J]. 何帆 国际经济评论,2000,(1/2):20-24.

【3】《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4】 中元论:中国两岸四地实行统一货币研究[M]. 曾庆宾、刘明勋 广州:中 山大学出版社,2004:147-160

【5】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危机[J]. 钟伟 中国外汇管理,1999,(12):7-10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