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业务期末复习

第一章

名词解释: 中央银行——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对金融机构乃至金融业进行监督管理的特殊的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主要吸收短期存款,发放短期商业贷款为基本业务的银行,称为商业银行。 皮尔条例——1844年7月29日英国国会通过由当时的首相皮尔主持的《皮尔条例》。该条例的主要内容如下:(1)将英格兰银行分为发行部和银行部;(2)将货币的发行权逐渐集中到英格兰银行;(3)规定货币可以自由兑换贵金属;(4)进一步确认英格兰银行券的法偿货币地位;(5)为以后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提供了范本。

银行券——银行发行的、用以代替商业票据的银行票据。一种信用货币。 填充题:p19

1. 一般认为,最早具有中央银行一般特征的是英格兰银行(1694)

2. 最早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银行是英格兰银行

3. 最早具有中央银行名称的银行是瑞典国家银行(1656)

4. 中央银行产生的两条途径(建立的两种方式):从商业银行演变;通过立法直接建立中央银行

5. 产生中央银行的客观经济原因(经济基础)是:政府融资,银行券的发行,票据交换和清算问题,银行的支付保证能力和最后贷款人问题,对金融业的监督管理。

6. 英格兰银行成立于1694年,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体系成立于1913/1914年,中国人民银行于1948年。

7. 中国人民银行于1983或1984年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8. 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政策(手段):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简述:

1. 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政策(手段):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它由国家制定,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并受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关系制约。

货币政策: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2. 试述我国中央银行的产生,发展与完善:

一、中央银行的萌芽

1904年清政府户部奏请清政府成立户部银行,由政府拨款20万两,于1905年8月在北京开业。1908年户部改为度支部,户部银行改为大清银行,经理国库、发行货币。1908年月4日,交通银行开业,发行货币,经办铁路、轮船、电报、邮政等部门的一切收支。与户部银行共同分担中央银行职能。清政府垮台以后,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不仅交通银行的纸币成为法偿货币,而且还代理国库。

二、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银行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设立中央银行。1926年攻陷武汉后,又在武汉设立中央银行。但事实上都没有真正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1927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央银行条例》,1928年10月公布《中央银行章程》,11月1日中央银行开业。总行设在上海,业务是经理国库、发行货币,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经历战争迁移至南京、重庆等地,抗战胜利后,中央银行迁回上海。

三、苏维埃政府时期的中央银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政府也于1932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除经营一般业务外,还具有发行货币的特权和代理国库等中央银行的职能。

四、新中国时期的中央银行

全中国解放前夕,1948年12月1日合并解放区的各家银行在石家庄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1949年2月迁入北京,并按行政区划建立分支行,形成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央银行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依据其特点及在经济中的作用,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时期:即1948年至1953年整顿经济时期;1953年至1983年计划经济时期和1983年以后改革开放时期。

第二章P38

名词解释

发行的银行: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主要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二是指中央银行是最高的货币管理当局,控制整个经济中的货币供给量,必须以维护本国货币的正常流通与币值稳定为宗旨。

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是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生业务往来的机构。与商业银行发生存贷款关系,是全国的票据交换中心和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往来和清算服务,是存款准备金的保管者,也是银行的最后贷款人。

政府的银行:中央银行既是政府管理金融的工具.又为政府提供金融服务。

最后贷款人:即在出现危机或者流动资金短缺的情况时,负责应付资金需求的机构(通常是中央银行)。

填充题:

1. 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服从履行职责的需要,非营利性,流动性,主动性。

2. 中央银行的职能是: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

3. 中央银行业务活动范围主要包括:发行货币,通过业务操作,管理货币流通,金融监管,管理和经营黄金外汇储备,代理国库,统计和调查,其他业务。

简述题:

1. 中央银行的特点:

答: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不以营利为目的;以政府和金融机构为业务对象;对存款不支付利息;受政府制约但又独立于政府;中央银行的资产具有最大的清偿性。

第三章

名词解释

一元中央银行体制——指仅有一家中央银行行使中央银行的权力和履行中央银行的全部职能。

二元中央银行体制——指在一个国家内设立一定数量的地方中央银行,并由地方银行推选代表组成在全国范围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机构,从而形成由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共同组成的的中央银行体系。

准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并无通常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制度,只是由政府授权某个或某几个商业银行,或设置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部分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体制。

跨国中央银行制——是指由参加某一货币联盟的所有成员国联合组成的中央银行制度。跨国中央银行发行共同的货币,并为成员国制定相对统一的金融政策。这种中央银行制度的典型代表有欧洲中央银行。

公私混合所有中央银行——公私股份混合所有的中央银行也可以称为半国有化中央银行。其资本金的一部分为国家所有,另—部分为私人所有。国家持有的股份一般占资本总额的一半以上。

私人所有中央银行——全部股份私人所有的中央银行实际上是私人银行经政府授权,执行中央银行职能。意人利的中央银行意大利银行是其典型代表。

无资本金中央银行——是指设立时无法定资本金要求,而由国家授权执行中央银行的职能,是无资本的特殊法人。采用该制度的是韩国和新西兰。 填充题P64

1. 一元中央银行体制的特点是:权力集中统一,职能完善,根据需要在全国设立一定数量分支机构。

2. 二元中央银行体制是指在一个国家内设立一定数量的地方中央银行,并由地方银行推选代表组成在全国范围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机构,从而形成由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共同组成的中央银行体系。 3.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是世界上为数较少的一元中央银行体制。

4.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都采用二元中央银行体制。

5.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股份归私人所有。

6. 日本银行的资本是由公司混合所有。

7. 按经济区域设置分支结构,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地域关系,经济金融联系的密切程度,历史传统,业务量。

8. 中央银行内部机构通常包括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部门,提供支援和后勤保障的部门,咨询,调研和分析的部门。

9. 中央银行设置分支机构通常按经济区域,行政区域,兼顾经济区域和行政区域三种模式。

10.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结构设置是按照 兼顾经济区域和行政区域进行。

简述题:

1、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形式:

1) 一元中央银行体制;2)二元中央银行体制;3)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央银行体制(复合型中央银行制);4)准中央银行体制;5)跨国中央银行体制

2、中央银行资本组成的类型:

1)全部股份为国家所有;2)公私股份混合所有;3)全部股份私人所有;4)无资本金的中央银行

第四章

名词解释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上,这一关系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其二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简述题P73:

1. 中央银行独立性的主要内容:

1) 垄断货币发行权:中央银行必须建立符合国家实际经济状况的货币发行制度,维持货币币值稳定。

2) 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必须遵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货币信用规律,独立决定货币政策目标。

3) 独立选择货币政策手段:货币政策的操作权必须掌握在中央银行手中。

2. 试述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

答案一

首先,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它作为一国的最高金融管理机构,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金融政策,代为管理国家财政金库以及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其次,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要与政府的财政政策及其他政策相配合,共同调控一国的宏观经济活动。不同时期宏观经济活动状况的不同,决定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要采取多种搭配方式。

第三,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还对政府提供信贷。但是,中央银行向政府财政贷款以弥补赤字的做法,往往会造成货币供应量的被动增加,影响币值稳定,因此许多国家对中央银行向政府提供融资规定了严格的条件。

第四,尽管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密切,但中央银行仍然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即中央银行能够独立地制定、执行货币政策。这样可以保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连贯性,维护币值稳定,因此,中央银行并不完全受政府控制。

答案二:(源于课本)

1、中央银行与政府在职能方面存在差异。

中央银行的职能体现在为经济运行提供良好的货币环境方面。

政府的职能更宽泛,不仅要承担经济和社会责任,还要承担政治外交国防责任

2、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利益驱动和制约机制不同。

3、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涵义:中央银行作为一个国家的货币当局,负责具体制定和贯彻执行货币政策,必须以国家经济发展目标为根本目标,遵从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和货币信用规律,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是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包括中央银行选择最终货币政策目标的相对独立性和实现最终目标使用货币政策手段的独立性。

4、为什么说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1)金融作为社会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服从国家根本利益。

(2)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一部分,财政政策需要货币政策配合。

(3)在特殊情况下,如遇天灾人祸需要服从政府领导和指挥。

5、决定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因素

(1)法律地位 (2)隶属关系 (3)中央银行负责人的产生

(4)决策机构的组成 (5)中央银行的检查 (6)收入来源及其支配

第五章

名词解释 货币发行——两层含义,第一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库流向社会;第二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

货币回笼——货币回笼是货币投放的对称。国民经济各部门向银行存入现金的过程及其结果。 经济发行——指的是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客观需要增加现金流通量。

财政发行——财政发行是经济发行的对称。是国家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增加的货币发行。 发行准备——货币发行准备制度是为约束货币发行规模维护货币信用而制定的,要求货币发行者在发行货币时必须以某种金属或资产作为发行准备。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以法律规定的贵金属作为发行准备,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各国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内容比较复杂,一般包括现金准备和证券准备两大类。

发行基金——就是各级发行库为国家保管待发行的货币。

填充题P91

1. 货币发行按其发行的性质可分为两种:经济发行和财政发行

2. 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增加现金流通量称为货币的经济发行。

3. 财政发行是指为弥补国家财政赤字而进行的货币发行

4. 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主要是通过贷款。购买证券和购买金银,和外汇等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进行的。

5. 现金作为结算手段,具有普遍性,最终性,匿名性的特点

6. 货币发行的原则是垄断发行原则,信用保证原则,弹性原则。

7. 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是货币当局在发行货币时,须以某种金属或某几种形式的资产作为其发行货币的准备的规定,目的是使货币的发行与某种金属或某些资产建立起联系和制约的关系。

8. 货币发行的现金准备包括黄金和外汇等,具有极强流动性的资产使货币具有现实的价值基础,有利于币值稳定。

9. 现金准备弹性比例发行制下国家对货币发行规定现金准备比率 ,当货币发行量超过现金准备比率,对超过部分征收超额发行税 。

10. 主要的发行准备制度是现金准备发行制,证券准备发行制,现金准备弹性比例发行制,证券准备限额发行制。

11. 以黄金外币及短期商业票据,政府债券等作为准备发行货币,并规定最高限额,当超过限额时,征收超额发行税的货币发行制度称之为现金准备弹性比例发行制。

12. 中央银行存款业务的特殊性表现在吸收存款的原则,吸收存款的目的,吸收存款的对象,存款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

13. 存款准备金包括自存准备金,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

14. 中央银行准备金存款业务的基本内容是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规定可充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内容,确定存款准备金计提的基础。

15. 确定计算准备金存款数量的方法有日平均余额法,旬末余额法,月末余额法。

16.中央银行发行券在超额准备金过多,公开市场规模有限难以吞吐大量货币两种情况下进行目的是减少流通中的货币 。

简述题:

1. 货币发行的原则及理由

原则:垄断发行原则、信用保证原则和弹性原则。

理由是:

(1)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可以避免多头发行造成的混乱、便于中央银行制定执行货币政策、灵活有效调节流通中的货币。

(2)通过建立货币发行准备制度,使货币的发行与贵金属或某些资产保持一定的联系,既对货币.发行产生一定制约作用,也有利于提高货币的信誉,维护货币的稳定。

(3)货币发行要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和灵活性,以适应经济状况变化的需要。

2. 负债业务包括哪些:

1) 货币发行业务;2)存款业务;3)发行中央银行债券;4)对外负债;5)资本业务

3.试述我国人民币发行准备

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是货币当局(中央银行) 在发行货币时,须以某种贵金属或某几种形式的资产作为其发行货币的准备的规定, 从而使货币的发行量与某种贵金属或者其他资产的数量建立起联系和制约的关系。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对于货币币值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目前, 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 发行准备已基本与贵金属脱钩, 而采用现金和有价证券同时做货币发行保证, 现金准备是具有极强流动性的资产, 使货币具有现实的价值基础, 有利于币值稳定; 证券准备则有利于作适应经济需要的弹性发行但操作难度大, 所以各国现将两者结合起来, 有效地平衡币值稳定和弹性发行的矛盾。

我国人民币的发行是实行计划发行原则, 根据国民经济计的信贷计划和现金计划从而确定计划发行额。但是因为人民币目前的基本无准备状态, 无法比较准确地反映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那么人民币的发行纵使经过精确# 计划∃, 也非常容易造成货币供应量和货币需要量的不平衡, 一旦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就会导致通货膨胀。货币的无准备状态增强了经济的波动性, 在市场经济建设期间的前几年我国通货膨胀的频繁发生, 在一定程度上, 我国的货币无准备发行制度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所以, 中国政府在应对通货膨胀频繁发生而频繁变动货币政策的同时, 除了进行外汇形成机制的改革, 也应该考虑到对内尽快用法律形式正式规定人民币发行准备制度, 发挥发行准备的作用来稳定币值, 也有利于实现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保持货币币值稳定, 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第六章

名词解释 再贴现——再贴现是中央银行通过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已贴现但尚未到期的商业汇票,向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支持的行为。

再贷款——再贷款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对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 证券买卖——是指证券持有人依照交易规则,将证券转让给其他投资者的行为。

储备资产——储备资产业务是中央银行根据本国经济发展需要,对国际储备的规模和结构进行管理的业务。

填充题p109

1. 中央银行的资产是指中央银行所持有的各种债权,主要包括再贴现贷款,贷款,证券,黄金外汇等。

2. 中央银行对政府的贷款可通过直接提供贷款和买入政府债券两种渠道进行。

3. 一个国家的国际储备资产包括黄金,外汇,特别提款权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

4. 有一张银行承兑票据,面额为100万元,再贴现率为5.4%,尚有40天到期,要求再贴现,再贴现金额为99.4万元。如果再贴现率提高到9%,其它条件不变,再贴现金额是99万元。

第七章

名词解释 结算——商品交易、劳务供应、金融活动和消费行为都会引起债权债务关系,债权债务关系的清偿通常通过货币所有权的转移进行,货币资金的收入和支出的行为一般称作结算。 清算——银行在其自身的经营行为中也需要与其他金融机构发生业务往来,由此产生的大量债权债务关系需要进行清偿,这个清偿活动被称为“清算”。 清算制度——支付清算制度是关于结算活动的规章政策、操作程序,实施范围等的规定和安排。中央银行作为货币当局有义务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状况、金融体系构成、金融基础设施及银行业务能力等,与有关部门共同规定支付清算制度。

填充题P122

1. 中央银行支付清算业务的主要内容是组织票据交换和清算,办理异地跨行清算,提供跨国清算服务。

2. 现金结算的优点是强制性和现金转移与结算同时完成,缺点是运输保管既花费时间和费用,还面临遭受遗失,偷盗等损失的风险

3. 非现金结算包括支票票据,汇票,转账信用卡等结算工具。

4. 支付系统是由提供支付清算服务的中介机构和实现支付指令传送及资金清算的专业技术手段共同组成的,其职能是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

5. 支付清算制度是关于结算活动的规章政策,操作程序,实施范围等规定和安排。

6. 国际结算是按照一定的规则,程序并借助结算工具和清算系统,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实现资金跨国转移的行为。

简述题:

1. 中央银行支付清算业务的重要性。

答:支付清算系统是经济和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对货币政策实施具有重要影响;一与金融稳定有密切关系;在跨国支付清算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中央银行主办清算机构的最大好处是什么?为什么?

答:中央银行不存在信用风险和流动风险,并接受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因为中央银行的非营利性质和垄断货币发行。

3.为什么说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业务对货币政策实施具有重要影响?

答 :(1)掌握全社会的金融状况和资金运动趋势,有助于正确制定货币政策增强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2)公开市场操作手段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是灵活高效的清算体系。

(3)有助于增强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和更快速地将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操作的信息传递至市场参与者,并快速反馈至中央银行,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操作的效果。

(4)减少在途资金。

(5)中央银行在提供清算服务的同时,还可提供临时性信贷,防止“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的清算系统瘫痪的发生。

第八章

名词解释: 国库——国库,是指国家金库,是一个存放具体实物、货币和黄金的库房,表示国家财富的仓库。

国库制度——国家预算收支的收纳、拨付制度。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预算资金的收纳、划分、留解和拨付业务,由国家金库(简称国库或金库)负责办理。

独立国库制——所谓独立国库制就是国家设立专门机构,办理国家财政预算收支的保管和出纳工作,世界上仅有少数国家采用。

代理国库制——就是国家不设立独立的机构,专门经营国家财政预算收支,而是委托银行(一般是中央银行)代理国库业务。

填充题:P136

1. 国库的职责是为国家办理(预算资金的收入和支付),政府债券的(发行和兑付)以及保管(政府持有的黄金和外汇资产)。

2. 对国库的经管可以采取两种形式,即(独立国库制)和(代理国库制)。

3. 独立国库制就是国家(设立专门机构,办理国家财政预算收支的保管和出纳工作)。

4. 代理国库制是(委托银行代理国库业务)。

简述题:

1.简述中央银行代理国库的重要意义。

答:(1)国库资金是国家行使各项权力及管理职能的物质保障,国库工作效率事关国家顶算执行、财政收支平衡、国民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的大局。中央银行代理国库可充分利用银行与社会各部门、企业、个人之间密切的账户往来及金融服务关系,实现国家预算收入的及时人库和预算支出的按时拨付。

(2)由中央银行代理国库有利于财政部门和金融部门的相互衔接、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在政府资金和银行资金之间形成协调机制,有利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通过代理国库,中央银行可以及时了解掌握国家财政的现状和发展动态,更好地把握社会资金的流动趋向,为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依据。并可及时全面向政府提供库款缴拨和预算执行情况,便于财政部门掌握金融信息,有利于财政政策的制定和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3)中央银行经理国库有助于扩大其信贷资金来源,对其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力度具有直接影响。

(4)中央银行代理国库可有效发挥其专业组织体系的长处和信息传输网络,降低成本,节约人力物力。

(5)有利于中央银行对国库口常收付和预算资金转移的监督,保证国库资金的安全。

第九章

名词解释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控制利率和货币供应量,通过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变化,影响一般物价水平、经济增长各种速度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国际收支的变化等,进而实现币值稳定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目标的公共政策。

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货币乘数——所谓货币乘数也称之为货币扩张系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是指在基础货币(高能货币)基础上货币供给量通过商业银行的创造存款货币功能产生派生存款的作用产生的信用扩张倍数,是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 基础货币——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强力货币、始初货币,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它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和公众持有的通货(C)。

填充题:P155

1. 货币政策的特点是:宏观政策,调整社会总需求的政策,是间接调控政策,是长期政策。

2. 货币政策的内容包括:政策目标,实现目标的政策工具,操作指标,中间指标,政策传递机制,政策效果。

3. 货币供给是一定时期内由中央银行和存款货币银行提供的各种形式货币的总量。

4. 货币需求是一定时期内社会公众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资产的总量。 简述题

1.什么叫货币政策?

答:中央银行通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控制利率和货币供应量,通过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变化,影响一般物价水平、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国际收支的变化等,进而实现币值稳定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目标的公共政策。

2.为什么说货币政策是宏观政策?

答: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国际收支;作用对象是与此有关的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金融市场的有关指标,不直接涉及单个银行或企业的金融行为。

3.简述货币政策的作用。

答:(1)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保持币值稳定。

(2)为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转提供一个稳定和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3)采用逆向的货币政策,对各种经济干扰因素发挥抵消作用,降低经济波动的程度。

(4)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汇率相对稳定。

4.货币供应量等于并决定社会总需求。对不对?为什么?

答:货币供应量决定社会需求量,因为社会总需求是有购买力的需求,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将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增减。但是,货币供应量并不等于社会总需求。货币供应量是存量,等于货币流通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因此,所谓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或者是由于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引起的,或者是由于两种原因共同引起的。而社会总需求则是流量,是某一时点的社会需求量。货币供应量可能大于社会需求量,引起社会供求失衡,物价上升;货币供给量也可能小于社会需求量,引起社会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经济萎缩。

5.为什么说货币政策是间接调控政策?

答:政策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运用再.贴现率政策、法定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政策,通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与私人金融机构的金融交易,对私人金融机构的行为产生影响而实现的。因此,要有效地实现政策目标必须以存在一个高效率的金融市场为前提。

6.社会总需求是如何影响社会总供给的?

答:社会总需求增加以后,通过两条途径影响总供给。当存在潜在生产要素时,通过货币的作用,转化为现实生产要素,形成生产能力,直接促进生产发展。实际产出增加,使名义和实际总供给都增加。但是,也可能由于新增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低于原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导致产品边际成本上升,引起物价上涨。或者由于各种原因,有一部分潜在生产要素井不能如期转化为现实生产能力,引起物价上涨。当不.存在尚未被利用的生产要素时,则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不引起实际产出增加,仅仅引起一般物价上涨,表现为名义供给的增加。

第十章

名词解释 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经过一定的传导过程,将其影响导入一国经济的实际领域,达到既定的目标,这就是货币政策的目标,又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指货币政策的制定者所期望达到的、货币政策的最终实施结果,是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依据。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

货币政策中间指标——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指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定的中间性或传

导性金融变量。中介性指标是货币政策作用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关系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能否实现。。

货币政策操作指标——货币政策操作指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政策变量,如准备金、基础货币、中央银行利率、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回购协议市场利率、票据市场贴现率等。

充分就业——任何愿意接受现有工作条件、并有工作能力的人都可以找到工作

币值稳定——是指物价在短时间内不要有大幅度波动即使有波动也要控制在社会、居民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而不是要求物价固定不变。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指一国国际收支净额即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的差额为零。即:国际收支净额=净出口-净资本流出;或BP=NX-F。在特定的时间段内衡量一国对所有其他国家的交易支付。如果其货币的流入大于流出,国际收支是正值。此类交易产生于经常项目,金融账户或者资本项目。国际收支平衡被视作一国相关价值的另一个经济指标,包括贸易余额,境外投资和外方投资。

可测性——要对作为操作指标和中间指标的金融指标进行有效控制必须能对其进行迅速和精确的测量。

可控性:建立操作指标和中间指标的目的是通过对其的调节达到修正政策轨道的目的。 抗干扰性:作为调节工具的货币政策对操作指标和中间指标的影响必须比较明了,如果对操作指标和中间指标的影响因素和渠道较多,就难以判别货币政策的影响程度,也就无法掌握政策的适当与否和力度。

填充题:P175

1.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通常包括:币值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2. 因为货币政策是管理 需求 的政策,因此货币政策能够发挥作用的主要是 防止需求拉动 的通货膨胀。

3. 衡量币值稳定的指标,通常有: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指数,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

4. 充分就业的定义是:任何愿意接受现有工作条件,并有工作能力的人都能找到工作。

5. 摩擦失业是指 短期内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供求失衡造成的失业 ,包括: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

6. 自愿失业是指:有工作能力但不愿意接受现有工作条件的失业

7. 货币政策并不能解决所有失业问题,能够发挥作用的是:总需求不足引起的失业,包括周期性失业,即经济波动引起的失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的失业。

8. 国际收支平衡目标一般以一年为期,也可以根据经济运行和增长的需要以及国际收支的结构,以若干年为平衡周期,前者称为 静态平衡 ,后者称为 动态平衡 。

9. 通常经济增长目标与充分就业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如果 经济增长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或资源或知识密集型转变 ,经济增长不仅不能带来就业率上升,甚至还可能引起就业率的下降。

10. 选择中间指标和操作指标的主要标准是 相关性,可控性,可测行,抗干扰性 。

11. 可供选择的操作指标是准备金,基础货币,短期利率,非借入准备。

12. 可供选择的中间指标是:利率,货币供应量,贷款量,汇率。

简述题:

1.简述币值稳定目标和经济增长目标的统一性和矛盾性。

答:统一性:①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只有物价稳定才能促进资本形成、技术进步,维持经济的长期增长。②经济增长促进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的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品增加和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

矛盾性:①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市场经济往往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在非充分就业均衡中运行,存在货币幻觉,为了促进经济增长,需要伴随适度的通货膨胀。②为了稳定币值,必须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总需求,降低经济增长率。反之,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必须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总需求,导致一般物价水平上升。

2.简述选取作为中间指标和操作指标的金融指标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答:除了相关性、可控性、可测性和抗干扰性以外,还要考虑经济管理体制、市场发育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以及不同时期客观条件变化的因素。

可能论述:

1. 试述我国现阶段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稳定物价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也经历了经济增长向稳定价格的转变。从1984年中央银行制度建立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发展经济、稳定货币”,也就是说,经济增长目标优先于价格稳定目标。199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持口1995年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法》均确立了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从而使得价格稳定目标优先于经济增长目标。2003年12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修改通过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

条再次重申,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币值的稳定逐渐成为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后面的自己加吧)

2. 试述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答案稍微有些偏颇...) 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经历了从直接传导向直接传导、间接传导的双重传导转变,并逐渐过渡到以间接传导为主的阶段。

1.传统体制下的直接传导机制

这种机制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国家在确定宏观经济目标时,如经济增长速度、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已经通过国民经济综合计划将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总规模乃至该项指标的产业分布和地区分布包括在内。

2.改革以来的双重传导机制

我国改革以来至1997年,货币政策直接传导机制逐步削弱,间接传导机制逐步加强,但仍带有双重传导特点,即兼有直接传导和间接传导两套机制的政策工具和调控目标。其传导过程如下所述:

(1)第一个环节是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操作目标——同业拆借利率、备付金率和基础货币。这个环节是调控各金融机构的贷款能力和金融市场的资金融通成本。

(2)操作目标的变动影响到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市场利率。这个环节是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企业和居民在变化了的金融条件下,做出反应,改变自己的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行为,从而影响到货币供应量的变动。

(3)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影响到最终目标的变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直接控制的效果减弱。然而,在货币政策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只能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可以并用。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严重时,直接控制比间接调控的效果更好,所以没有放弃它,而是形成了双重调控的特点。

然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在建立之中,商业银行和企业的运行经营机制还不健全,所以货币政策传导效应也有待提高。只有真正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商业银行和企业的改革步伐,使其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反应灵敏,才能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第十一章

名词解释:

一般性政策工具:指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是对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

具。

选择性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针对特殊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取的信用调节工具。 公开市场政策: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证券的行为。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改变存款货币银行的准备金,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再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再贴现率的办法,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反馈和持有超额准备的成本,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包括对再贴现率和申请再贴现金融机构资格的调整。

直接信用控制政策:中央银行从内部结构和数量量方面,根据有关法令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业务加以直接干预的总称。比较重要的手段有信用分配、利率最高限额的管制、流动性比率管制和直接干预等。

间接信用控制政策:间接信用控制往往不具有强制性,因此其发挥作用需具备三个条件:中央银行在改过金融体系中有较高的威望和地位;该国的道德水准和遵纪守法意识较强;中央银行拥有控制信用的足够的法律权力和手段。 准备金政策——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库存的现金和按比例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实行准备金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商业银行在遇到突然大量提取银行存款时,能有相当充足的清偿能力。 消费信贷控制政策——消费者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对于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政策——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中央银行通过规定和调节信用交易、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中的最低保证金率,以刺激或抑制证券交易活动的货币政策手段。

不动产信用控制政策——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办理不动产抵押贷款的管理措施。主要是规定贷款的最高限额、贷款最长期限以及第一次付现的最低金额等。 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贷款规模控制、特种存款、对金融企业窗口指导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多属于间接调控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多属于直接调控工具

填充题:P191

1. 所谓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 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 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政策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是 对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 的政策工具

2. 法定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是: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银行的流动性,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调节货币供应量。

3. 法定准备金政策工具的特点是对货币供应量具有极强的 影响力,力度大,速度快 ,效果明显,对所有存款货币金融银行的影响是 均等 的。

4. 所谓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 改变再贴现率 的办法,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银行 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贷款和持有超额准备的成本 ,达到 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 ,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5. 再贴现政策的特点是: 再贴现率的变化与货币供应供应量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并不确定 和 再贴现率的调节方向缺乏弹性 。

6. 所谓公开市场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 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 ,改变 存款货币银行的准备金 ,影响 货币供应量 和 利率 ,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7.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 针对特殊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取的信用调节工具 。

8. 直接信用控制政策包括:信用分配政策,利率管制政策,流动性比率管制政策,直接干预政策,特别准备金政策。

9. 信用控制政策主要有 消费信贷,不动产信用,证券市场信用 控制政策

论述题:

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及其效果 实施情况:我国现阶段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信贷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具体来说,要加强和改善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保持适度流动性,发挥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调节作用,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另一方面则是坚持改革创新。要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办法来改善货币政策调控,寓改革于调控之中,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根据需要创新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的转型时期, 新体制尚未完全建立 ,市场机制还不健全, 因此, 评价我国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 既要看货币政策本身, 也要看货币政策发生作用所依赖的条件 。从货币政策本身来说, 货币政策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 但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则不尽如人意 ,这是众所周知更何况目前货币政策的实施, 还受到种种制约因素的影响。

其一, 企业对利率敏感下降。 我国利率结构不尽合理是一个长期现象。 在对利率结构

进行调整以前, 较高的准备金存款率使商业银行吸收的资金在银行系统内“ 空转”, 而不注入实质性经济, 影响了预期目标的实现。 同时, 企业改革艰难, 不能对货币政策的实施做出及时、灵敏、积极的反应;并且相当部分国有企业尚未从根本上转移到市场经济轨道上来 ,使得利率变化相对于企业反应弹性较小。

其二, 就业和收入预期。 由于城市下岗人员不断增加, 再加上劳动力大量闲置, 造成城市就业压力加大以及人们的收入预期不断不降, 个人对经济的悲观因素不断加大, 导致消费需求增长的停滞。

其三, 货币市场发展的失衡与滞后, 使其在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间的桥梁作用减弱, 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速度。 尽管有众多制约因素, 货币政策的作用还是得到了有效的发挥 。当前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是基本适应的。

第十二章

名词解释:

认识时滞——是从实行某种政策的需要到中央银行认识到此种需要所耗费的时间。 决策时滞——是从认识到需要改变政策,到提出新的政策也需要耗费时间。

操作时滞——从调整政策工具到对操作指标、中间指标发生作用所耗费的时间。 作用时滞——即从中间变量发生反应到对目标变量产生作用所耗费的时间。

内部时滞—— 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 ,包括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 外部时滞——中央银行从采取行动到政策对经济过程发生作用所耗费的时间,包括货币政策调控对象的金融部门及企业部门对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反映过程。

填充题:P208

1. 内部时滞是 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 ,包括 认识时滞 和 决策时滞。

2. 外部时滞是 中央银行从采取行动到政策对经济过程发生作用所耗费的时间 ,包括 操作时滞 和 市场时滞 。

3. 货币政策影响实体经济的主要途径有 成本效应、财富效应、流动性效应、可供信贷效应 和 汇率效应。

平时作业四个题目:

一、 美联储高度的独立性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关系

美联储号称其是世界上“最独立”的中央银行之一。美联储的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儿个方而:①联邦储备体系受《联邦储备法》的制约,经国会授权采取独立行动,直接向国会报告工作,向国会负责。②联邦储备体系理事会主席与副主席山总统从7名理事中指定2人担任,任期4年,可以连任。③联邦储备体系理事会经国会授权,无需总统批准,有权独立地制定货币政策,自行决定采取的措施和运用的政策工具。④联储无长期支持则政融资(包括发行债券)的义务。⑤联储的盈余较人,业务经费独立,无需则政拨款,不受则政的制约。

正是因为美联储的高度独立性,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采取了长时期的宽松货币政策,将利率长时期维持在低水平,放松监管,使美国经济经历了长达10年的繁荣。格林斯潘更被认为是美国经济总统,他打个喷嚏,全球股市震动。但是2008年开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将格林斯潘拉下了神坛,各方更将矛头对准了美联储。将次贷危机归咎于长期的低利率是片而的,更主要的原因是金融监管的缺失。而监管放松和缺失的根源正是美联储的高度独立性。

美联储的高度独立性在此次金融危机下受到损害,但不可否认美联储保持其适度的独立性对美国自身乃至世界其他国家都是极其重要的。首先,美联储在本次金融危机的一系列拯救措施正是建立在其最后贷款人的身份上,依靠的正是自身的经济信誉和政治上的独立性。更重要的是,由于美元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美联储的独立性受到损害,通胀向更广泛的区域传播,不仅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将可能受到威胁,也给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带来体制性、连锁性的风险,影响了美联储在危机拯救中协调各国央行货币政策等重要作用的发挥。最后,美联储的独立性对稳定市场信心至关重要,美元的强势政策将对稳定全球市场信心产生重要影响。所以,金融危机后,美联储保持一定独立性至关重要。

二、 我国巨额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规避风险

(一)、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外汇储备仅为 - 12. 96 亿美元。而 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我国外汇储备便出现了不断上涨的趋势,2006 年末,更是以 8537 亿美元的余额成为了全球外汇储备最大持有国。截止到 2013 年三季度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更是高达 3. 66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二)高额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充足的外汇储备有利于调节国际收支, 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信誉以及还债能力, 有利于吸引直接投资和对外融资能力, 有助于稳定人民币汇率,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为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 并实现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自由兑换创造有利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 但是, 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的成本与风险也在不断加大, 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加大了货币政策的操作难度。第一,外汇储备的增加必然导致我国基础货币投放量的增加,造成货币供给量的大幅度增长,进而加大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第二,中央银行难以灵活运用利率政策来缓和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担心提高利率将引发大规模外国投资资本流入进行套利活动,进而进一步加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而只能运用其他手段抑制通货膨胀。 第三,贷款的过快增长会助长经济低水平扩张, 加剧结构性的矛盾,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增加了储备资产管理的难度和风险。 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由于国际资本迅速大规模的流动, 金融市场的利率与汇率波动十分激烈。作为国家财富的外汇储备,规模过大也就会使国家财富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 高额的外汇储备给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管理带来了难度。 如果外汇储备发生贬值, 就会直接导致国民财富积累的损失, 从而会直接削弱中国经济增长的后续能力。

3.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人民币升值自然是好事,人民币的坚挺可以提高我国经济在国际上的地位,促使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 但人民币的升值是一把双刃剑, 它同样会削弱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特别是在目前出口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大动力的情况下, 出口竞争力的弱化不仅直接影响到国内经济增长速度,而且会影响国内劳动力的就业,影响到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所以,目前人民币不宜大幅升值,从这个角度看,外汇储备也不宜过多。

4.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外汇储备作为一种金融资产, 它的增加需要相应的人民币来置换。 外汇储备增加越多,人民币的发行增长越快。 外汇储备的急剧增长,必然使中国长期面临货币流动性持续放大的威胁, 成为中国在未来长期内不断面临需求过度膨胀并诱发通货膨胀的重大因素。

(三)、为减缓外汇储备的激增, 确保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提出了诸多的建议和对策。

1.调整汇率形成机制,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幅度。 我国外汇储备激增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的汇率水平不合理,而造成人民币汇率偏低的根源是其形成机制的扭曲,且由于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过度所致。

2.适度调整外汇储备结构,推进外汇储备多元化。 由于世界经济的多元化和分散投资风险的要求, 我国外汇储备也要实行多元化管理。

3.改进利用外资工作,减缓外资流入的进度。 利用外资应坚持以效益为核心,欢迎收益高、 有利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外资项目, 拒绝和抵制只想利用中国的资源、市场、转嫁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外资项目。

4.加强外汇收支交易背景的审核,严防国际热钱的涌入。 全社会都应从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高度, 警惕和阻止国际“热钱”的涌入。

5.转变经济发展战略,实现国内外经济均衡发展。 我国外汇储备非均衡增长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我国实行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以追求国际收支顺差为目标,而忽视国内需求的培育, 从而导致了我国经济发展内外的不均衡, 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扭曲,也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扩大内需,走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增长道路。

三、 我国1995年之后出现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一)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美国及发达国家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国际市场的流动性泛滥,引起美元的贬值。而美元贬值会导致全球大宗商品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大幅上升,中国是原油、有色金属、铁矿石等产品的进口大国,在全球经济基本复苏的大环境卜,中国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将会上升。由此会出现一般商品的输入性通货膨胀。

(二)中国货币供应过度膨胀的滞后影响

中国为应对危机,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措施,货币供应量M2,M1持续增长,我国目前的M2总量达到75万亿。货币供应量的急剧扩张增加了人们的购买力,是导致物价上涨的重要拉动力。而中国通胀与货币供应量M1增长率变动之问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滞后期在2004-2008年约为6个月。但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问,由于受到危机的冲击,货币供应量与通胀的滞后期大大延长。

(三)国内自然灾害及市场投机的影响

从CPI的角度,具体来讲,此轮通货膨胀加速主要表现为食品价格的上涨。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不仅受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农产品产量卜降,供求矛盾加剧的影响,在流通环节的投机炒作和流通费用增加也造成较大影响流通环节的投机炒作与流动性过剩、较强的通胀预期密切相关,在通胀预期升级的情况卜,人们会抢购商品、惜售,甚至囤积居奇,进行投机炒作。这又会进一步加剧实际通货膨胀的预期。

四、 经济周期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主要经历四个过程,分别是萧条、繁荣、复苏和衰退。其中,衰退和萧条可并称为经济的衰退阶段,而繁荣和复苏可并称为经济的扩张阶段。下面分别就经济所处的不同阶段来分析经济周期对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影响。

针对经济的衰退阶段,一般会采取不同程度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基础货币的供给,以刺激消费和投资。假定央行以存款准备金率和基础利率来作为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那么在衰退阶段,央行会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基础利率,希望以此敦促商业银行扩大信贷规模,同时抑制存款,鼓励居民消费,给实体经济注入活力。但是,经济衰退往往会带来企业利润率的降低,此时即使有企业因为扩大生产的需求而向银行申请贷款,虽然银行的流动性增加,银行也会处于信用风险的考量宁愿持有富余的流动性而不愿意扩大信贷规模,即央行预期通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向社会投放更多货币的预期并没有达成。另一方面,受到经济衰退带来的失业率上升和工资水平下降的影响,个人在消费时会比以往更为谨慎,就算银行存款利率很低,人们还是更愿意将持有资金而不是去消费。从投资市场来看,资本市场的衰退常常先于实体经济,不断下降的股票价格让人们逐渐失去投资信心,即使央行下调利率水平促进投资,也很难达到其预想的效果。最后,经济的衰退会带来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这就意味着即使央行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有可能会被下降的货币流通速度所抵消。总体而言,在经济衰退阶段,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受阻严重,很难通过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的传递达到其最终目标,想要通过扩张的货币政策来阻止经济的下滑趋势作用不大。

针对经济的扩张阶段,一般会采取不同程度的紧缩的货币政策,控制基础货币投放量,使货币供给的增加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同样假定央行仅以存款准备金率和基础利率来作为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在经济扩张阶段,央行会上浮存款准备金率和基础利率,以期收缩信贷规模,控制货币供给过度增长,防止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存款准备金率的上浮降低了银行的所持有的流动性,出于稳健性经营的需求,为了防止流动性危机以及挤兑情况的发生,银行一般会立即收缩信贷规模,提高利率。由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大部分资金依赖于银行贷款,提高利率会抑制企业的贷款需求,缩减其扩大再生产的规模,社会总产出得到控制,货币政策便通过一系列的中介传递到了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同时,利率的提高增加居民对存款兴趣,人们出于相对较高的收益和低风险的考虑,会将原来准备投资于资本市场的资金存入银行,导致流入资本市场的资金减少,控制了资本市场过快发展最终导致资产泡沫的可能性。如此,货币政策很好地通过各种中介目标达成了调节宏观经济的最终目标。

可以看出,在经济扩张阶段,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较为顺畅,相比较衰退阶段,货币政策在控制经济过快增长方面更加有效。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