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复习重点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

第一部分 考试方式及考试时间

1.考试时间及题型

2008年7月13日(周日)上午11:00-12:30 单项选择(6题×2分=12分) 多项选择(4题×2分=8分) 判断正误(5题×2分=10分) 简答题(2题×10分=20分) 计算题(3题,5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闭卷考试,可以带计算器。 2.考试成绩:

平时作业占30%(中央电大四次作业),期末考试成绩占70%。把形考的比重加大,强调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而不是把所有的精力放到期末的死记硬背上。形成性考核成绩不及格的学生不得参加本次终结性考试。 3.复习的时候如何利用资料进行复习。

教材是最基本的复习依据。一定要根据教学大纲和考核说明当中所规定的考试的范围认真复习和理解教材的相关内容。然后做学习指导书和作业的题目。大家知道每一种指标的计算公式是固定的,但是出题的形式和类型是有所变化的,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作业篇幅有限,同时考试到大家的实际情况,一些经典的题都是以作业的形式给大家了。大家在复习中会发现总做练习的题练习的数量就不够,这样你反过来在学习指导书中做相应的题目,它有足够的数量的题帮助你练习。最后我们下发的期末复习指导,它分为考核说明和各章的复习题。考核说明规定了你所学的内容当中哪些是属于一般的了解的,哪些是掌握的,哪些是熟练掌握的。这样你就用这这四种复习资料就完全够了。

另外,请大家注意:在试卷的后面我们把所有的课程所涉及的常用公式都附上去了。实际上也是课程进行考试改革的一种尝试。统计学原理课程有它的特殊性,既有概念的理解,也有方法的掌握。学习中更重要的是要求大家掌握方法的应用,而不是死记硬背。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很多时候都是落到指标的计算和分析上。相关公式的记忆不是很关键的,而在于要根据资料和研究目的进行恰当的公式选择。

在平时的四次作业中每一章重点掌握的公式以名词形式出现, 其目的就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同学们对公式本身的建立和应用的理解。

第二部分 各章复习内容

第一章 统计总论

1.统计一词的三种含义 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 3.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4.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总体与总体单位、标志与标志表现、变异与变量、统计指标概念、特点及分类。 5.国家统计的职能 第二章 统计调查

1.统计调查的概念和基本要求 2.统计调查的种类

3.统计调查方案的构成内容

4.统计调查方法: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第三章 统计整理

1.统计整理的概念和方法 1

2.统计分组的概念、种类 3.统计分组的关键

4.统计分组的方法:品质分组方法、变量分组的方法 5.分配数列的概念、构成及编制方法 变量数列的编制基本步骤为:

第一步:将原始资料按数值大小依次排列。

第二步:确定变量的类型和分组方法(单项式分组或组距分组)。 第三步:确定组数和组距。当组数确定后,组距可计算得到: 组距 = 全距÷组数 全距 = 最大变量值-最小变量值。

第四步:确定组限。(第一组的下限要小于或等于最小变量值,最后一组的上限要大于最大变量值。)

第五步:汇总出各组的单位数(注意:不同方法确定的组限在汇总单位数时的区别),计算频率,并编制统计表。

间断式确定组限:汇总各组单位数时,按照“上下限均包括在本组内”的原则汇总。

重叠式确定组限:汇总各组单位数时,按照“上组限不在内”的原则汇总。 因为有了“上组限不在内”的原则,实际工作中,对于离散型变量也经常采用重叠式确定组限的方法。 6.统计表的结构和种类 第四章 综合指标

1.总量指标的概念、种类和计量单位

2.相对指标的概念、指标数值的表现形式、相对指标的种类。相对指标包括:

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 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

动态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3.平均指标的概念、作用和种类。

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4.变异指标的概念、作用和种类 全距、平均差、标准差、变异系数 第五章 抽样估计

1.抽样推断的概念、特点、和内容。

2.有关抽样推断的基本概念:总体与样本、参数和统计量 样本容量、 样本个数

3.抽样误差的一般概念及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教材P178 4.抽样平均误差的含义及计算:抽样平均数、抽样成数平均误差 5.抽样极限误差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6.抽样误差概率度的含义及确定方法。

7. 总体参数区间估计的要素及估计方法。

总体参数区间估计必须同时具备估计值、抽样误差范围和概率保证程度三个要素。

总体参数(平均数及成数)区间估计的方法:

抽样推断中有关的内容最后都集中在根据具体资料对总体参数(总体平均数和总体成数)进行区间估计(给定抽样误差范围,求概率保证程度;给定置信度要求,推算抽样极限误差的可能范围)的方法上。在根据资料对总体参数进行区间估计时,首先要对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概率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要清楚,然后是有关区间估计的概念、方法。

8.简单随机抽样重复抽样条件下必要样本单位数的计算。 第七章 相关分析

1.相关分析的一般概念、相关关系和函数关系的概念和相关的种类。 2.相关系数的作用、性质和计算方法。 计算相关系数的简化式:教材P276

3.回归分析的概念、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和方程参数a、b的含义。 回归直线方程

式中:y是y的估计值,a代表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b表示直线的斜率,又称为回归系数。回归系数的涵义是,当自变量x每增加一个单位时,因变量y的平均增加值。当b的符号为正时,表示两个变量是正相关,当b的符号为2

负时,表示两个变量是负相关。a、b都是待定参数,可以用最小平方法求得。第八章 指数分析

1.指数的概念、作用和种类。 指数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反映复杂现象总体数量上的变动情况;

(2)分析现象总体变动中受各个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 (3)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在长时间内的发展变化趋势。 2.总指数的作用及编制方法。总指数的编制方法有两种: 综合指数:

数量指标综合指数

综合变动情况及由于数量指标的变化引起的总量指标变化的绝对额。

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综合变动情况及由于质量指标的变化引起的总量指标变化的绝对额。

3.平均指数:

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及由于数量指标的变化引起的总量指标变化的绝对额。

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及由于质量指标的变化引起总量指标变化的绝对额。 第九章 动态数列分析

1.动态数列的概念及种类

2.平均发展水平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时期数列

间断时点数列条件下计算的两种情况:

若间断的间隔相等,则采用“首末折半法”计算。

若间断的间隔不等,则应以间隔数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计算。

3.各种速度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速度指标包括:发展速度、增长量、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

发展速度是以相对数的形式表现的动态分析指标,它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指标对比的结果。说明的是报告期水平是基期水平的百分之几或若干倍。 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

增长量是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速度分析指标,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之差。

平均增长量 增长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

第三部分 题型讲解

一、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的复习

在复习时首先对各种题目所涉及到的学科内容有基本的理解和掌握,所以以教材为依据。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的题型、难度、出题的样式可以看学习指导书,那上面所列的所有的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是你复习的参照依据。 二、判断题的复习

判断题的难度及内容可以以中央电大编辑部下发的期末复习指导蓝色小册子、学习指导书及平时作业为复习的范围和样本。 三、简答题的复习

1.简述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2举例说明如何理解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关系 3.简述抽样调查的特点及优越性

4.简述变量分组的种类及应用条件。 5.什么是统计分布?包括哪两个要素?

6. 简述结构相对指标和比例相对指标有什么不同并举例说明 7.变异系数的概念及应用条件。

8. 抽样误差的概念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 9.简述指数的作用

10.举例说明时期数列与时点数列的特点。 四、计算分析题的复习

要求写出公式和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两位小数。计算参考作业及期末复习指导。

1.根据所给资料分组并计算出各组的频数和频率,编制次数分布表;根据整理表计算

算术平均数.

2.根据资料计算算术平均数指标、计算变异指标比较平均指标的代表性。 3.采用简单重复抽样的方法计算平均数(成数)的抽样平均误差;根据要求进行平均数(成数)的区间估计。

4.计算相关系数;建立直线回归方程并指出回归系数的含义;利用建立的3

方程预测因变量的估计值。

5.计算总指数、数量指数及质量指数并同时指出变动绝对值、计算平均数指数。

6.根据资料计算各种发展速度(环比、定基)及平均增长量指标;根据资料利用平均发展速度指标公式计算期末水平。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