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电子政务规划

秦皇岛市电子政务规划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9.06

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促进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的有效途径,是增强执政能力,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按照国家《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河北省电子政务建设有关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和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我市积极贯彻国家、省电子政务建设的方针政策,以应用为主导,以资源开发为重点,坚持总体规划,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电子政务网络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目前,我市已建成大容量、高速率、覆盖全市城乡的信息网络。到2005年底,全市宽带接入端口18万个,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和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在全省名列前茅;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5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全市90%以上的市直部门根据业务需要建设了计算机网络。按照全省电子政务规划要求,我市正在积极构建覆盖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及军区系统,贯通省、市、县三级的电子政务网络,为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

2、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取得实效

围绕“提质、提速”和优化发展环境,党委系统建成了覆盖市、县、乡镇三级部门的办公业务网络,开展了电子公文交互等应用,实现了非涉密信息的网上传输。市政府出台了《秦皇岛市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和管理暂行规定》,政府门户网站各种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政务信息畅通,网上办事流程清晰,成为展示我市情、对外宣传、为民服务的平台。市行政服务中心建立了面向社会公众的服务网络,能够提供62个部门760多项行政许可和便民事项的网上表格下载和办理结果查询等服务,实现了市、县区服务中心间审批事项的网上传递;围绕提高政府监管能力,启动建设财税和审计监管系统,建成了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直报系统;围绕城市管理,建设了国土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围绕强化社会保障,谋划建设了集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社会保险等业务数据库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围绕服务“三农”,建设了农业信息发布及服务系统和“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围绕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建设了综合教育信息系统和交互性、综合性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各级各部门以需求为导向,完善门户网站功能,推行政务公告、政务查询、网上办事、投诉受理等服务项目,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进一步增强了政府的服务和管理能力。

3、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步伐加快

宏观经济和法人基础信息数据库启动建设,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发改委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局的统计信息数据库、政府采购系统、劳动局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系统、档案局的文档信息系统已建设并投入使用。目前全市党政机关中已经有54个单位建设了内部局域网,有16个单位实现了与省对口部门联网,21个单位开发应用了管理信息系统,有8个单位建设使用了视频会议系统,有14个单位开发使用了办公自动化系统,有7个单位建立了本行业的专业信息数据库。

4、各县区电子政务建设初步推进

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戴河区党政机关网络建设工作成绩显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网上宣传及招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海港区、山海关区积极谋划网络建设及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昌黎县的干红酒网站对推动干红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我市电子政务建设虽然取得了重要进展,与我省先进地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对信息化认识不到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应用,重电子、轻政务的现象,与电子政务的重要作用不相称;二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业务系统间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程度低,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不相适应;三是信息化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各县区和各部门没有专门的信息化工作机构,工作力量较弱,职能交叉、投入不足等问题突出,与加快推进电子政务的形势不协调;四是信息化政策和管理体系滞后,缺乏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等方面的法规和标准,与电子政务健康发展的要求不配套;五是安全保障能力弱,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尚未形成,防范与管理水平较低,与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发展不同步。

(二)面临形势

1、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使得世界各国纷纷将电子政务列入政治日程。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家《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把推进电子政务作为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层次,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重要内容。这对我市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2、先进地区的信息化工作不断加大投入,强力推进,在促进行政管理创新,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凸现出关键作用。我市电子政务建设也必须加大推进力度,迎头赶上。

3、为实现全面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市的奋斗目标,需要加快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创造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服务更优的投资环境,急需电子政务先行。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区域竞争力,既是我市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需求为导向,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走电子政务集约建设道路,选择基础条件好、社会公众急需、受益面广的项目优先发展,加快电子政务管理机制和推进机制创新,提高行政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推进信息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速度,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二)基本原则

——强化顶层设计。立足全市电子政务发展全局,正确处理市县(区)之间、部门之间、应用系统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建设目标和重点,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步实施,避免各自为政,确保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充分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各级各部门现有的网络、信息、设备等资源,把增量投入与存量整合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已建成电子政务系统的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效益。

——务求建设实效。根据业务需要,结合人民群众要求,强化应用。切实加强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保证建设质量,提高投资效益。保证电子政务建设在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管理创新方面取得实效。

——切实保障安全。按照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坚持防范与管理结合,管理与技术并重,制定和完善各项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政策,建立有效的安全保障体系和规范的安全管理体系,保障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

三、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发展目标

到2010年,电子政务应用和服务体系日臻完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密切结合,网络化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形成政府主导、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电子政务建设、运行和管理的良性机制,全市电子政务普及和应用水平达到省内先进城市水平。

——建成结构完整、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全面支撑与政务工作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各种业务应用。

——建成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体系,初步形成政务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机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重点应用系统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门户网站成为政务信息公开和对社会公众服务的重要渠道,电子政务公众认知度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形成,标准化体系基本满足业务发展需求,电子政务建设与管理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

——建成稳定可靠的网络及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全市党政业务信息系统基本实现安全等级保护。

(二)主要任务

根据我省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结合我市实际,在配合全省完善“112”工程基础上,着力构建三大支撑平台,突出建设五大数据库和七个重点应用系统。

1、构建三大支撑平台

(1)网络平台。建设统一的网络管理中心,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完成各部门已有纵向网络整合,形成上连到省,下连县区,横连市直各部门,支撑视频会议、IP电话、集中呼叫等业务应用,结构完整、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

(2)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建设全市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建设信息资源目录与交换服务系统,研究制定信息资源管理办法,建立信息采集和发布的核准及登记备案制度,实现信息资源的集约化采集、规范化登记、制度化更新,支持各级各部门的业务应用与协同。

(3)网络与信息安全平台。建设全市统一的信任服务平台,支持授权管理、身份认证、数据加密和数字签名等应用;统筹规划建设全市容灾备份系统;建设分级分层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监测系统,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的防范能力和网络失泄密的检查发现能力。

2、建设完善五大数据库

(1)人口及人力资源数据库。整合公安、社保、人事、教育、民政、组织、税务、人口计生部门的人口及人力资源信息,建设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标识的全市人口和人力资源数据库,实现全市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为相关部门、社会和公众提供信息服务,推动人口信息化的应用。

(2)法人基础信息数据库。以工商、民政、编办等部门业务数据为基础,以银行、税务、公安、统计、质检等部门业务数据为扩展,建立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唯一标识的法人基础信息数据库,为政府、社会和公众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服务。

(3)自然资源和基础地理数据库。建立并完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标准体系,完善基础地理统计单元和标准编码,开发建设全市多比例尺、多分辨率基础地理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叠加自然资源、交通、城市规划、房屋、土地、环保、农林水等信息,形成全市自然资源和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体系,满足管理和服务的需求。

(4)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建设和完善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经济形势预测分析、重点建设项目、统计信息、专项普查、物价监测、招投标管理、科技信息、国有资产管理、中小企业结构调整及运行态势等基础数据库,建立经济预测预警分析系统,为领导决策、社会和公众提供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

(5)历史公共文献数据库。加快历史档案、地方志等重要公共文献的数字化抢修、保存及管理,建立公共文献机读目录,实现公共文献的全文检索。建立全市公共文献分布式数据库,依托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实现公共文献共享和交换。不断丰富公共文献数据库内容,逐步实现公共文献的网上补充,为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提供服务。

3、建设完善七个重点应用系统

(1)门户网站群建设。建设和完善市县二级及各部门网站,形成“中国秦皇岛”门户网站群。通过加强后台支持,扩展网站功能,及时更新内容,向企业、社会和公众提供政务信息、政务查询、网上办事、投诉受理等信息服务。依托政府门户网站,建设行政权力公开透明系统,逐步实现行政服务事项网上申报、审批。

(2)应急联动指挥系统。整合公安、交通、消防、环保、卫生、水利、安全生产、地震、通信、人防、公用事业等部门资源,建设统一的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实现集中受理、统一指挥、分级处置、资源共享、联合行动,对突发和应急事件做出快速联动反应,提供紧急救援服务,提高综合减灾能力,为社会公共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针对我市独特的地理环境,建立秦皇岛暑期安全保卫及服务系统,保障暑期首长办公,安全保卫、后勤服务,通信指挥的需要。

(3)“三农”服务系统。推广“三电合一”服务模式,扩大信息服务网络覆盖范围。整合农业及涉农信息资源,建设全市农副产品供求和价格信息实时发布系统,重点做好市场信息服务、政策法规宣传、病虫害测报、实用技术推广和农村科技文化普及等,加快以重要农产品预测和预警为主的市场预警系统、以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为核心的市场信息系统、以多媒体培训为核心的农业科技服务系统等农业基础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为政府决策、农业生产、农产品交易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4)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社会保险及劳动力市场、低保、优抚安置、社会救助、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农村合作医疗等业务系统,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业务数据库和社会保障系统,为公众提供全面、完善的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服务。

(5)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整合公共卫生信息资源,建设公共卫生数据库,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中心、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实现预警预报、医疗救治、指挥调度、信息发布等功能,推动面向社区和农村的远程医疗服务。

(6)企业基础信息交换系统。建立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和应用的长效机制,制定企业基础信息交换流程和共享指标体系,依托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实现工商、国税、地税、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企业基础信息的实时交换,提高市场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7)城市管理数字化系统。以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建设和完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平台。在防灾应急、交通管理、城市规划、房屋土地、环境保护、水务管理、海域管理、园林绿化、农林畜牧等领域,推广应用GIS、GPS、RS和网格地图技术综合应用。建设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建设交通指挥、电子监控等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立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热力等综合管网信息系统。优化社区管理业务流程,整合公安、工商、民政、建设、卫生及人口和计划生育等部门的公共信息资源,

向社区居民提供综合信息服务,提高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理顺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信息化工作机构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指导监督作用,重点解决目前电子政务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职能交叉、责权不清,政出多门等问题,进一步理顺电子政务建设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电子政务建设“一把手负责制”,积极探索建立信息主管制度;加强重大事项研究,建立对电子政务有关法规、标准和规范以及跨部门、跨地区重大应用系统建设等重大事项的研究、协调和决策机制;探索建立利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社会中介组织等在电子政务建设重大问题上发挥咨询作用的长效机制。

(二)广开资金渠道,确保建设投入

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各级财政根据电子政务建设规划和财政收入情况,每年按照一定比例增加建设资金投入。充分利用电子政务所具备的信息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市场优势,积极采用技术外包、服务外包、运行维护外包等多种模式,利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电子政务建设,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专业维护”的电子政务建设机制。

(三)加强绩效考核,务求建设实效

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考核制度,结合行政监督考核,制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考核规程、量化标准、激励手段与方法,对门户网站、应用系统建设等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建立定期考核、通报和奖惩制度,将电子政务建设绩效考核纳入各级各部门年度考核制度。通过电子政务建设绩效考核,切实保证电子政务建设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电子政务建设的投资效益和应用效能。

(四)强化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

加强对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全程管理。建立电子政务规划、预算、审批、评估综合协调机制。严格执行国家、省、市项目建设管理体制有关规定,按照电子政务工程的相关标准规范,认真做好立项、可行性研究、审批、招标、监理、验收和审计工作。建立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建设进度,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监督建设资金的使用,确保项目的建设质量和进度,提高投资效益。

(五)建立法规标准,保障有序发展

依据《河北省信息化条例》,按照“适时配套、急用为先”的原则,围绕网络建设和管理,政务信息采集、公开和共享,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门户网站管理,政务信息安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及建设管理等,研究制定相关法规政策。宣传普及《电子签名法》等信息化和电子政务法律法规。通过普法和制定标准规范,保障电子政务建设规范有序发展。

(六)加强宣传普及,提高全民意识

制定宣传计划,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宣传册等多种渠道,采取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开辟专题栏目等多种形式,发动各级各部门和街道、社区等多方面力量,共同开展电子政务的宣传普及工作。针对企业和公众、城市和农村等不同层面、不同对象,围绕门户网站、网上办事、社会监督、政务咨询、便民服务和电子政务基本应用技能,分别确定宣传普及内容和重点。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开展电子政务宣传普及,提高电子政务的社会渗透力和公众认知度。

(七)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建设、管理和应用水平

充分利用我市各级教育培训机构,建立全市公务员电子政务教育培训体系,会同组织和人事等部门,建立电子政务培训制度和技能考核制度。针对不同层次的公务员,分别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和考核标准,对各级领导干部,重点是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信息化和电子政务意识,增强对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对机关工作人员,重点培训电子政务应用技能,利用5年时间使全市各级各部门机关工作人员全部掌握电子政务应用技能,达到考核标准。对电子政务建设和管理专业人员,充分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培训机构,通过加强在职培训,努力培养一批懂技术、懂管理、业务精、品质高的复合型电子政务建设和管理人才。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