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艺术概论

王国维先生在他的《宋元戏曲史》的序里面说,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对联:夏雨春云秋月夜 唐诗晋字汉文章 唐诗晋字汉文章与夏雨春云秋月夜一样是永恒的,历久弥新的。

一.唐诗的数量

现存唐五代诗作者3228人;作品数量50454首。 现存八代诗(东汉到隋朝)作者数617人;作品数量5798首。

二.唐诗的作家作品

诗人作品数量排在第一位的是白居易,两千八百首诗;排在第二位的是杜甫,一千四百五十首;第三位的是诗仙李白,大概一千零五十首。(唐代的前三甲创作量也是前三名)唐代上从帝王下至布衣,甚至闺中妇女,都可以写诗,简直就是诗歌的天地。有人说唐朝文人几乎都会写诗,一点不过。从初唐四杰、沈宋、陈子昂到盛唐的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王昌龄、王之涣,到中唐的韩愈、孟郊、白居易、无稹、刘禹锡、柳中元,直到晚唐号称“小李杜”的杜牧、李商隐。

杜甫:“吾祖诗冠古”;“诗是吾家事” ;“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 ;“ 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 新诗改罢自长吟,晚年渐于诗律细”。李白:读李白的诗总有一种激情的喷涌和震惊人心的力量。余光中 《寻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便啸成剑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中唐:苦吟诗人 贾岛:“僧推月下门 僧敲月下门”“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在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说的是“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二句,而不是“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题诗后》贾岛 ;唐人用“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描摹苦吟诗人的状况。

唐朝优秀诗作非常多,随口就可以吟诵的诗:比如写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比如写友情的诗:杜甫《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写怀古的: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写送别: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唐人在诗歌中讨生活,把他们的艺术才情全部挥洒到诗歌

创作中去。他们在俗世生活中感觉到了人情人性的美,同时又赋予俗世生活一种审美的情调,从而把它提升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唐代诗人的生活应该是一种诗化的人生。他们这样一些诗歌,如果借用南宋诗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的一句话来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唐诗的接受群体:

诗歌繁荣原因:1.诗歌从先秦经汉魏六朝发展到唐代,已经积累了非常多的艺术经验,所以唐人接续前人,然后进一步推进,水到渠成地就达到了繁荣了。2.唐代的科举制度,科举考试要试诗所以唐人就着力于为诗。3.统治者的提倡。唐代的统治者也比较喜好诗歌,还有不少的帝王还会作诗。比如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唐德宗一直到晚唐的唐宣宗都能写一手好诗。诗歌受众的存在,恐怕对诗人创作产生的影响要更为直接。广泛意义上来讲,帝王对诗歌的提倡,也是一种受众。

创作和阅读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类同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唐代这么一批高质量的诗,自然就培养了一批高欣赏水平的受众,这些受众就对唐诗就形成了一种审美期待,而且是比较高的审美期待,促使唐诗作者创作更好的作品,这就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越是高的作品越能培养高水平的受众,而高水平的受众提出高水平的要求,所以又刺激唐人写出更好的作品来。所以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我感觉恐怕唐诗的繁荣,唐诗艺术成就的取得,与受众的审美期待 是有着直接关系的。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词语注释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这首诗是作者在江宁做官时写的。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满江。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一片冰心在玉壶:我的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比喻人清廉正直。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韵译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

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哭单父梁九少府 高適

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今寂寞,独是子云居。

畴昔探云奇,登临赋山水。同舟南浦下,望月西江里。

契阔多别离,绸缪到生死。九原即何处,万事皆如此。

晋山徒峨峨,斯人已冥冥。常时禄且薄,殁后家复贫。

妻子在远道,弟兄无一人。十上多苦辛,一官恒自哂。

青云将可致,白日忽先尽。唯有身后名,空留无远近。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⑴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⑵远上:远远向西望去。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⑶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⑷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何须:何必。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⑸度:吹到过。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追星效应:唐代的追星族也不少,李白诗名很高。晚唐时候,追星的人就更多了。白居易的诗当时流播极为广远,魏万追李白;葛清追白居易,在身上刻了三十首,并带图。

四.唐诗的发展时段

唐代总共289年,如果加上后来五代的几十年时间,总共342年,在总共的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唐诗有发展,有变化的。不同时期就有不同的风貌,我们往往把唐诗作为一个笼统的整体来对待,有它道理的一面,但是也不准确。所以明朝的诗评家胡应麟就在《诗薮》里面说过一段话,对盛中晚唐的诗歌风貌进行了一个评析。

胜唐句如:“海日生残月,江春入旧年”;中唐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晚唐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而盛中晚界限斩然。故知文章关气运,非人力。胡应麟:《诗薮.内篇》 卷四

他用每一个时期代表性的诗句来表征该时期的美学风神是比较准确的。盛唐国力强盛,境界阔大,人们充满着青春的朝气和蓬勃的精神,那么在诗句中就好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

年”;经过了安史之乱,唐代的国力衰败,相当多的诗人在艰难的环境中仍然在坚守。一方面是他们的心情和进取的这样一种力量开始有所消退,开始内敛了;但别一方面,还有着一种坚韧在,用诗句来表示就是“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到了晚唐呢,国力更加衰弱了,所以气象也显得狭小了许多。晚唐的诗人就不再有盛唐的那样一种高视阔步和中唐的内敛坚韧了,可是晚唐的诗人呢,他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了诗歌艺术的追求之中,境界虽然狭小,但是来得非常的精美,于是就有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由此可以看出来,在整个唐初,盛,中,晚及至五代都是有变化的。我们一方面要了解这种变化,但是如果我们把唐诗作为一个整体来了解的时候呢,我们恐怕还应该赋予唐诗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和其他朝代的诗来比照。所以,这里面,有总,有分,我们既要了解分,还要了解总。这种总的特点呢,在一般情况下,实在比较中比较鲜明地体现出来的。所以下面我们就拿唐诗与宋诗做一个比较来看一下唐宋诗的异同。

关于唐宋诗的差异,前人已经说了很多,我们都不去管它,我们只选择近今的几位前辈学者的相关论述来看一下它们的主要差异何在。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他们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缪钺 《诗词散论.论宋诗》。

这里,他指出了几点,唐诗以韵胜,宋诗以意胜,因为以韵胜,所以浑雅,空灵;由于以意胜,所以就精能,就透辟。二者在美学风貌上,一个重情辞,一个更显的瘦劲。这就是唐宋诗的主要差别。

与缪先生相似的见解钱钟书先生也谈到过,但是他在肯定唐诗多以丰神情韵见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的同时,又往前推进了一步:

“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性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见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且一集之内,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钱钟书《谈艺录》

认为:唐诗和宋诗又不仅仅是朝代之别,有些唐人如果接近于宋人的性格,也可以写出有宋韵的诗作;宋人如果具有唐人的某些品性,也可以写出类似唐代的诗歌。而且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少年的时候才气发扬,容易冲动,所以写出来的就多为唐体;而到了老年的时候,思虑很深沉,总想把他的意思表达得更为深至一些,于是写出来的作品就染有宋调。

“仆尝谓唐以前诗是长出来的,唐人诗是嚷出来的,宋人诗是想出来的,宋

以后诗是仿出来的。嚷者,理直气壮,出以无心;想者,熟虑深思,行以有意耳。”--启功《启功韵语墨迹》

在这里,他用了几个比较押韵的词,一个“长”,一个“嚷”,一个“想”,一个“仿”,来说明不同时期诗歌的这样一个主要特点。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唐宋之别。唐人的嚷,是理直气壮,出以无心;宋人的想,是熟虑深思,行已有意耳。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