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协调机制理论综述

『1酾百再甄F一

供应链协调机制理论综述

陈长彬,杨忠

(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

要】供应链协调是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关键,供应链协调机制就是为提高供应链系统整体效率而设计的各种

解决方法。文章把供应链协调机制分为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决策权没有改变的协调机制和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决策权重新分配的协调机制,分别综述了两类不同协调机制的各种理论、方法和进展,最后提出了供应链协调机制在未来的研究展望。

【关键词】供应链协调;机制;供应链契约;综述

l中图分类号】砣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68(2009)04-0173-04

(2)在第0期关于0的信息可以简单设定为服从于均值为斗,方差为,r:的一个正态分布。可以把传统的供应链模型与OR模型做一个比较。就能看出两个模型的区别。在传统的供应链模型下,一般是在第0期开始进行订货.经过提前期L后产品被交付给买方。而在QR模型下,比在传统的供应链模型下的第0期开始订货更好的是,下游企业现在可以收集更多最新的市场需求信息,从而推测最新的市场需求分布。在时间LI才开始向上游企业订货,上游企业然后根据收到的订单在L2(=L-L1)单位时间内处理并按时把产品在时间L时交付给下游企业,用于满足最终市场顾客的需求。Iyer和Bergen(1997)证明了在0R模型下下游企业总是处于有利的地位,而当下游企业的产品最优服务水平大于50%时,上游企业则有可能状况将变坏。此外,为了实现在QR模型下供应链的帕累托改善,他们建议采取一些措施,诸如零售商在服务水平方面的承诺、数量折扣方案以及零售商可以在购买一个总量承诺的条件下选择不同的产品组合。

I二l精确响应(ARl

Fisher和Raman(1996)考虑了在一个市场需求随机的环境中,假设在供应链中的零售商委托进行一个两阶段的生产来实现产品供应的柔性。这个方法被成为“精确响应系统”(AR),而其最初的生产运作包括销售季节早期的市场需求(大约为20%),在销售季节早期的销售信息的基础上,第二阶段的生产运营被安排在包括销售季节后的其他时间内进行。AR模型可以被简单描述为在第二阶段生产能力约束的条件下关于两阶段随机需求计划制订的生产计划的决策问题。把一些约束条件放宽,从而可以得到可行解以及库存成本(包括生产不足的成本和生产过量的成本)最小值的下界。当在决定需求密度甬数时,Fisher和Raman(1996)提出当随机变量在过去和将来的销售季节里是服从同一分布时,要对预测的需求误差进行处理,也就是对销售的预测值和实际销售额之间的不同进行处理,尤其是因为当同一个个人的团队或专家的团队参与对所有以前各期的预测过程而有可能出现的系统误差。当单位过量生产的成本与单位生产不足的成本对所有的产品都保持为常数时,市

供应链中的协调机制就是用于使所有成员共同协作的一系列的满足预先设定目标的有顺序的处理过程,用于规范系统的多个组成部分的行为。供应链协调的关键就是设计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使这些独立的决策者采取自利行动的结果可以导致全局最优。Larivirer和Tsay(1999)指出,供应链运行中的无效率是由外部性(Externalities)导致的,也就是供应链上双重边际化(DoubleMaxginalization)的结果,Larivirer和Tsay(1999)的研究认为,存在两种方法可以克服这种外部性:其一就是修正贸易结构,如在供应链中实现纵向一体化,把供应链中的上下游成员企业合为一体;另一个方法就是修改交易的规则(Te咖sofb'lldIL治),尤其是所用合同,协议的类型以及作为合同基础的那些变量,这种为提高供应链系统整体效率而设计的各种解决方法就足供应链的协调机制。

通过许多实证研究的结果可以说明在一定的供应链契约下实现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协调所带来的收益,如Clark(1994)、Clark(1995)、Caehon和Fisher(1997)、Kopczak(1997)、Kopezak(1998)以及Lee(2000)等人的文献中均可得到证明。在本文中,将对在近年来基于供应链契约的各种典型的协调机制与经济模型作简要的介绍,这些协调机制与模型主要是针对在随机需求的市场条件下,如何通过供应链契约的约束来协调和分配处理供应链合作各方的利益。

一、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决策权没有改变的协调

机制

I一)快速反应(OR)

快速反应(QR)是由Iyer和Bergen(1997)提出来的,这个模型假设存在着一个包含有制造商和零售商的两阶段供应链,在供应链中,买方承诺购买一定数量的产品,但不必马上购买全部数量,可以先购买一部分.剩下的产品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延迟购买。在QR模型中,上游企业(制造商)把订货的提前期从L减少到Ll(Ll≤L),而下游企业(零售商)可以根据最新的市场需求信息调整产品的订购量,这个模型主要解决关于市场需求存在的两阶段的不确定性:(1)每期的市场需求X假定为服从正态分布,且均值为0,方差为or2,即x~N(0,or2);

【收稿日期】2007一lo.1l

【作者简介】陈长彬(1973一),男,福建惠安人,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组织行为学;杨忠(1963一),男,江苏海安

人,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企业管理、组织行为与管理。

173

万方数据

场需求都是服从于正态分布,从第一期的市场需求与总的市场需求之间有着同样的相关系数。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获取接近于第一阶段的最优承诺购买数量的解决方案。AR模型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在处理具有以下特征的产品的效果特别好。例如:高度的季节性、短的产品生命周期以及有相当多的变化因素的产品。

(三)后备协议(BA)

Eppen和lyerr1997)提出了后备协议或称为补充协议的模型,这也是灵活订货问题中的一种,他们曾讨论了服装服饰工业中的补充协议问题。通过这个协议,供应链中的下游企业承诺在某一期内购买一定数量的单位产品。上游企业保留订货数量的某一个固定量,同时交付其余数量的产品给下游企业,剩余数量由下游企业第二次进行购买。再由上游企业及时配送出货。下游企业在观察到早期的市场需求后,可以按照协议中规定的原先的购买成本向上游企业订购这个补充协议的数量,同时可以通过上游企业的快速配送及时收取货物,但是对于在补充协议中规定的购买数量中未购买的部分需要支付一定的惩罚成本。一般认为,后备协议(BA)在产品有着较长的提前期、在市场需求方面具有较高水平的不确定性、较高的退货百分比以及调整购买决策的比较有限的机会等等情况下是可以被良好运作的。Eppen和Iyer(1997)用公式把后备协议(BA)表示为一种动态规划的问题,他们证明了对于下游企业来说,在每一期的最优订货策略是一个根据策略订货的最优策略。此外,如果在第一阶段中,库存绝对不会被用尽(当没有采用补充订货协议时是利用最优的订货数量),那么有补充订货协议的最优订货数量比没有补充订货协议的最优订货数量更大。这个协议的基本结论是补充订货协议对每个供应链成员企业的期望利润有一个实质性的影响。同时将可能导致对上游企业的更大数量的订货数量。另外,通过签订后备协议(BA)可以在较大的参数范围内保持上游企业的期望利润。

I四)数量弹性【OF)

Tsay(2000)提出了数量弹性契约的模型,这个契约是指下游企业根据对市场需求的预测,向上游企业提出保证订购不少于某一百分比的预测需求量的货物,而上游企业根据这一百分比把货物交付给下游企业。这个模型与QR模型类似,它也存在着两阶段的不确定性。(1)供应链契约的条款由双方进行协商。(2)零售商(下游企业)提出订购产品数量为q,这个数量是根据市场需求预测的产品购买数量。(3)制造商(上游企业)生产产品的数量为Q。这样,供应链上的双方都可以根据这些数量决定其期望利润。根据这个订货点数量进行的所有决策都是基于对市场需求X以前的分布来确定。(4)弘是一个市场需求的信号,可以被观察到。(5)下游企业可以根据最新的市场需求信息x,仙决定购买产品的数量为r单位,这个产品数量是可以用来满足市场需求的。任何上游企业的剩余产品是无价值的。(6)观察到实际的市场需求x后,可以由下游企业通过库存来满足市场的需求。任何下游企业的过量库存是无价值的。

在QR模型的框架体系中,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关系是由参数fc,(a,∞)l来确定,c是单位的转移价格,上游企业保证产品的供应数量为q(1+Of.),而下游企业必须购买的产品数量至少为q(卜∞),∞E【0,l】,aE卜tO,∞】。Tsay(2000)建立QF模型作为在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序贯博弈,利用反向递推法通过三阶段的优化问题来决定qQ和r的值。他的主要结论是:(1)在某些情况下,0F可以分配市场需求不确定性而带来的成本以使得上下游企业都能分别得到激励以获得供应链系统的优化;(2)通过选择合理的参数,QF能产生更大的收益

万方数据

来被供应链上的双方所分享。因此,下游企业承诺一个最小购买量的协议用来交换单位转移价格的下降,而上游企业将合理地提供一定的价格差额来获取更多的可预测的销售额。实际上,QF是把成本的弹性与单个单位产品的价格相结合从而使得双方都能获利。不过,通过QF这个契约得到的结果是在信息对称的条件下,即在共享双方的信念的条件下得到的,因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供应链双方的协调问题还未解决。

二、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决策权重新分配的协调机制

I一)“鼠标与水泥”(ClickandMortar.CAM)Whang(2000)详细地解释了“鼠标与水泥”(Click

andMortar。

CAM)的运作机制。在CAM机制下。顾客利用零售商的在线网址进行订货,然后在附属的零售商的特约商店收取所订购的货物。一旦顾客所订购的货物被确认,下游企业(零售商)就立即把订购单送往上游企业(供应商)。下游企业不用保留库存。所有的商品项目将由供应商提供并被交付给指定的零售商特约商店。假如顾客在超过五天以上没有接收所订购的产品,这些商品将被返回给供应商.但供应商将要付一定的罚金给特约零售商店,这些罚金包括储存和保管等相关的成本。这样的一个契约安排使得下游企业能始终仅仅保持着微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库存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供应商承担着决定整个供应链库存水平的责任。作为与对供应链的库存水平控制权的掌握相交换,供应商要承担着市场需求不确定性的风险。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CAM的交易过程。Whang(2000)研究了7dre_un.com公司,它是在日本最著名和最成功的采用CAM的企业。在北美,医药供应链上的企业CVS和电子零售商CircuitCity也应用CAM模型在它们的网站上进行在线销售Lee和Whang(2000)。在欧洲,Virgin采用CAM模式在它的V商店进行销售Jardine(2000)。不过,目前尚没有出现任何理论模型来分析在采用CAM模式中的激励问题。

I二)直接交运(Drop—shipping.DS)

直接交运,在美国是指批发商向制造商采购货物,但约定货物无须经批发商转运。而由制造商直接运交批发商所指定的零售商的运送方式。直接交运模式是另外一种在网络销售中取得电子订单的较为常用的交易过程。在DS模式下。零售商主要关注通过市场营销的努力让顾客获得产品,以及把顾客的订货数量传递给上游企业,而批发商决定库存水平、承担库存的风险以及处理顾客订货的数量并直接运送给市场最终顾客。Netessine和Rudi(2001)研究了在随机需求下的一个批发商和—个零售商之间的DS运作模式,这个市场的随机需求是零售商的顾客所获得的产品的费用的一个函数。在他们的模型里,零售商决定顾客所获得产品费用的大小。而批发商则在整个供他们考虑了三种不同力量的情况:(1)一个强有力的批发商;(2)一个强有力的零售商;(3)一个批发商和一个零售商势均力敌的情况。当批发商与零售商具有同样的力量时,他们将选择同样的策略。当他们中的一方更为强大时,更为强大的一方将在另一方做决策之前选择他的策略。Netessine和Rudi(2001)证明了在这样的一些情况下,利用DS的运作模式对于整个供应出了一个供应链的协调机制来取得系统行为的优化,通过这个然而。他们的模型并没有说明在Ds运作模式下的送货成

应链上根据订货水平决定订货数量。利用多阶段的报童模型,链来说将比在传统的供应链运作模式下产生更大的利润。此外,他们还证明了决策权将影响决策的变量和利润。他们还提协调机制,零售商将补偿批发商部分的库存持有费用,而批发商将补贴零售商部分的市场开发和营销费用。

本与在传统供应链的运作模式下是非常不一样的。此外,他们的模型里假设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具有同样的单位库存持有成本,这一点在许多行业里并不常见。另外,他们的模型也没有研究在采用DS运作模式时对于个体的激励。

(三)供应商管理库存(VMl)

1.关于vMI模式的实证研究。Clark和Hammond(1997)研究分析了运用VMI模式的多个案例,研究结论表明采用VMI的运作模式将使得零售商(如H.E.Butt食品公司和Hannaford

兄弟公司)和制造商(如Prier&Gamble公司和Campbell

Soup

公司)取得极大的绩效改善。他们把零售商和制造商在实行VMI前与实行VMI后的绩效相比较,发现在VMI的运作模式环境下零售商实现实质性的绩效改善。

在他们对Campbell,Soup公司这个例子的研究中,Cachon和Fisher(1997)发展运作VMI的某些简单的库存管理规则。这些规则然后通过由CampbellS0up公司提供的实际市场需求数据进行模拟仿真测试。模拟仿真的结果证明了他们还是保留对他们自己的库存的控制权,零售商也可能获取一个同样水平的运行收益。Achabal

et

a1.(2000)研究分析了一个主要的服装制造商的成功经历,他在1995年采用VMI的运作模式与超过30个的零售商合作伙伴j坐行合作,结果取得很大的成功。由于通过采用VMI的运作模式町以实现更好的预测结果.客户的服务水平被显著地得到了改善。

2.关于VMI运作模式的理论模型。许多学者也提出了关于VMI运作模式的一些理论模型。Cachon(2001)提出了一个模型.供应商为他自己以及所有他的零售商在独立的泊松分布需求下决定其库存水平。所有的库存不足被假设为供应商尚未交货,同时供应商选择一些策略来最优化他自己的偏好,而使得零售商所得的收益至少不比在传统的供应链条件下的收益更差。在这样一些特定的假设下,Cachon(2001)得出结论,供应链中的上游企业将选择最优的库存水平来最大化供廊链的总利润。Cefinkaya和Lee(2000)通过运用一个综合的完整的库存补给与配送计划模型分析了VMI运作模式如何帮助上游企业(VMI中的供应商)来同时取得补给的数量和配送的频率之间的最优决策。供应商在一个(O,S)的策略下对库存的补给进行运作,同时采用基于时间的统一配送的策略来交付货物并满足下游企业的需求。上述的分析是基于在泊松分布的市场需求下的一个更新的理论模型以及最优的产品补给数量和配送频率是同时被计算的。Cheung和Lee(2002)研究了在VMI模式下信息共享是如何通过协作配送与库存水平的再平衡而使得供应链的所有成员企业都受益的。try.Kapuscinski和Olsen(2001)建立了一种特殊类型的VMI协议,在实际上使用的这个协议也被为(z,z)契约。在这个(z,z)的VMI的契约条件下,上游企业在实际的需求实现前决定运送到下游企业的产品的数量,而下游企业只能允许它的库存水平在满足顾客需求后的最小库存水平为z,最大的库存水平为z。上游企业同意对于下游企业在满足顾客需求后的库存水平小于z(或大于z)的每一单位的

产品支付一定的罚金。脚,Kapuscinski和Olsen(2001)利用马

尔可夫决策过程来表示对于上游企业的最优策略。运用基于模拟仿真的方法。他们比较了在运用VMl的运作模式与在传统的供应链模式下的潜在节约.同时也认为契约的参数将显著地影响VMI模式的绩效。不过,在(z,Z)这种类型的VMl的契约

下,VMl运作模式可能在一些设置下运作的比在传统的供应链

模式要显著地好,而在另外一些方面则有可能运作的较差。Narayanan和Raman(1997)研究了在VMI运作模式下一个供

应商和一个零售商在具有随机的市场需求的条件下积极地调

万方数据

整策略以适应制造商的促销努力。无论在何时.如果顾客所偏好的产品不能获得时,顾客将转向购买相近的替代品,而零售商将总是保持足够的库存在手头。在VMI模式的条件下,零售

商将允许供应商在一定同定的转移支付的协议下决定其库存

水平。在这些设定中,他们证明在渠道中的代理成本将上升,同时供应链系统将不会取得供应链的最优利润。他们还提出了供应链的系统绩效既和制造商的促销努力相关也和相近的产品替代品的有效性相关。

VMI模式的运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缺陷,比如在供应链中是由上游企业来进行决策并保管库存,但上游企业为了减少库存成本,就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断地向下游企业转移尽量多的库存,而下游企业则不得不承担起库存的销售责任和风险。因此。为了克服这个缺陷,最近提出了一种对VMI模式进行改进的模式,即具有全额退款的供应商管理库存,也就是上游企业允许下游企业把多余的过量的产品退还给上游企业。而上游企业则把多余产品的全额款项退款,这种改进方式较有效地保证了上游企业为整个供应链持有库存。Narayanan和

R锄an(1997)也提出了同样的建议。在VMI的运作模式中的另

外一种改进是让供应商做库存水平的决策,同时拥有货物的所有权一直到最后产品出售给最终顾客。这就是寄售VMI的运作模式。另外还有一种运作机制是卖方网络中心(Vendor

Hub。

VH)。许多电子计算机和电子通讯制造商与它们的供应商也采用卖方网络中心(也称为供应商网络中心,Supplierhub,SH),这种运作机制类似与CVMI的运作方式。在VH的运作方式下,要求供应商要在它的仓库里或网络中心里保留一个最小量的库存水平(通常要达到两周的库存缓冲量),同时制造商只在当货物被销售后才支付给供应商款项。由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又补货的提前期不为0,供应商经常要决定保持与两周的目标库存缓冲量不同的库存水平。

三、未来研究展望

在目前的研究中.大多关于供应链协调的研究成果是基于简单的链状结构的供应链系统,而对于复杂的网状系统协调问题研究较少;另外,如何对供应链综合的协调绩效进行评价的研究基本是空白的状态,因此,对复杂的网络状供应链系统细条的研究以及供应链综合协调绩效评价的研究将会是以后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目前对供应链协调机制的实证研究还相对缺乏,大部分只停留在模拟仿真的实验室研究阶段,有部分研究还比较缺乏说服力,比较理想化,对于现实中出现的各种供应链协调机制还未进行深入研究和解释,未来进一步加强实际的供应链运作中的协调机制的实证研究.完善和深化供应链协调机制的理论,将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领域。

【参考文献】

【l】I.ariviereM.A.,PoaeusE.Selling

t0

thenewsvendor:ananalysisof

pri№

only

contrac协[J1.,ManufacturingandS@.rvi∞OperationsManagement,2001.3(4):293—305.【212Clark

池isn[D1.Harvard

T.H.Procter&Gamble:improving∞n蝴value

throu曲pnx:esa

BusinessSchoolNote.1995,9-195-126.Cambrideg,

MA.

【3】KopezakL.R.How

computer

companiesu能togistics

partnerships:A

srmpd'嗍ofthepresentandaviewofthefuture[J1.GlobalSupplyChainandTechnologyManagement.1998,(1):91-111.【4lLeeH.LlnformationBh鲥Ilgin

supply

C[q口Lin明.TheInternationalJournal

dTechnology

Management,2000.20(3):373—387.

【5】lyer

A.,M.E.B哪∞.Quick

n田ponse

in.manufaema,x-retailer

channels佣.

Marmgement

Science。1997.43(4):559—570.

【61FisherM.L,A.Raman.Reducing

the嘲l

ofdemand

uncertainty

thrⅢsh

mccurate

response幻early蚰IeBfJ】.0p哪出鲫Research,1996,44(1):

lyerA.V.Backupagreements

in

87-99.

[14】ClarkT.H.,H脚nmolldJ.H.R鲫gin睫fil唱channel阳阻deringprocessto

improvetotalsupplyeMinperfonnancelJl.ProductionandOpt班正伽

Management,1997。6(3):248-265.

【151CaehonG.P.Stockworn:inventoryccmpetiti硼inatwo-echelensupply

chainwithmultiplemtatlerB[J].OpeT'alioil8Research,2001,49(5):

658-674.

【7】Eppen

ups咖flexibility[J】.ManagementScience,1997,(43):1469-1484.

G…P

ZipkinP.H.Competitiveandsupply

cooperativeinventory

in

atwo--stase

G…D

f删ttioil

buyirig-thevalue0f

【8】TsayA.A.Thequanutyflexibilityoenffactendsupplief--onstomel-inomfives[J1.Malm鲫nentsci∞ce.2000.46(10):1509—1522.【9】Cachon

policies

chsinffl.ManagementScience.1999.45:936--953.

【10】PorteusE.L.,Wh觚g

Science。1991。37(9):1l自知l181.

【11】WengZ.K.Modelingquantitydisconntsundergeneral

demandfunctions:optimalpoliciesandrelationships【J】.Eu呷嘲JournalofOper“ona]Research,1995,(86):300-314.

clickandmortar∞mⅢⅢ㈣model【12】whig

M州ent

Stanford

S.On咖u缸加ring/删咄etiIIg

【16]CetinkayaS..LeeC.Stockreplenishmentandshipmentschedulingfor

vendor-managedinventorysystems[J1.ManasementScience,2000,46

(2):217—232.

【17】CheungK.L.LeeH.L.Theinventorybenefit0fshippingeooMinalien

endstockrebalencinginasupplychain[J】.ManagementScience,

2002.48(2):300-306.

【18】FryMJ.,KapusciIl8kiR.,OhenT.LCoordinatingproductionanddelivery

under

incentives【J】.

primitive

in

J.7dream.㈣:A

GbbE且I[c}.Supply

Ch&iil

Mana聊t

structures

Japan.a(z,Z)-type

vendor-mana酬inventory

contractⅡlManufacturing

Forum。2000,SGSCMF一&stm^∞OpemtiomManagement。2000.3(2):151—173.

【19]NarayananV.,RamenA.AssignmentofstockingdecisionTi咖恒under

003—2000.

【13】Netessine

s..N.Budi.Supplychain

Oil

theinternet:markedng-

operations000rdinaufi∞underdrop-shipping[C].UniversitydPennsylvania

WorkingPaper,2001.

incompletecentractindClJhrvardBusinessSchoolWorkingPaper,1997.

(责任编辑:L校对:Q)

(上接第163页)得出不同的观点。例如,在对经济全球化的后果的认识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更多地谈到了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而中国学者既看到了经济全球化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风险,同时也看到了它可能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

我国许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都认为经济全球化具有双重作用,吴易风、李琮和程恩富等都认为经济全球化既有利,又有弊。利和弊相对于特定的主体而不同。如李琮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对资本主义有片面的认识,因此,说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占主导的全球化时,就只看到其产生的种种弊端,而看不

总之,中外马克思主义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当代西方经济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尽管这些成果中有些理论还值得进一步商榷,有些理论的正确性还需要时间来检验,但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框架内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也为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西方经济的本质,正确处理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借鉴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得失成败的经验提供Y---II!常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l

【l】r・久加诺夫.全球化与人类命运f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2程恩富,马艳.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中国卷)【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

到其对于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i李琮提醒到“如果我们不

投身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那就只能回到自我封闭,与世隔绝的状态中去.那也就必然更加落后。为了更好地发展,就必须改革开放,充分利用外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一切能够为我所用的东西,加快推进我国的建设和发展”。o张森林也认为,“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回避的世界潮流,对任何国家来说又都是一柄‘双刃剑’。它给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o

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在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后果时,更多的注重其消极影响。如德国学者哈贝马斯主要关注经济全球化对福利国家的影响。他的结论是,不管怎样看,经济全球化都破坏了暂时实现了社会福利国家妥协的历史局面.而社会福利国家妥协即使不是解决资本主义内在问题的理想方案,也能够把它所造成的社会代价维持在可容忍的限度。美国学者巴奎认为经济全球化带来了经济结构的转变,从而就业结构也要随之发生转变。而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很难在短期内达到平衡,在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造成非技术劳动的贬值和工资结构的大规模分化。美国学者大卫・科茨则认为,全球化对于国家的更重要的影响就是对于阶级关系的影响,如全球化妨碍了阶级的联合,而这正是20世纪出现的各种版本的国家调节主义的政治基础。美国学者赫尔曼比哈贝马斯和巴奎的观点更明确,他确切地认为全球化带来了对生产力的破坏、社会的灾难和对稳定的威胁。

【3】程恩富,朱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欧美卷)fM】.上海:东方出版

中心,2006.

【4】4丹・希勒.数字资本主义【M】.杨立平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5】德罗奈.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3).

【616李琮.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MI.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用刘国平,范新宇.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最

新发展【M】_|E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8】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M】.纽约:

美周纽约《每月评论》出版社,2000.

【9】苏珊・斯特兰奇.赌场资本主义[MI.李红梅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2000.

【10】陶大镛.现代资本主义论I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1lJ魏埙.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M1.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12】于光远.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资本主义的论述【J】.马克思主

义研究,1988,(4).

【13】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西方左翼学者关于当代资本

主义新变化若干理论的评析fJl.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1).

【14】诸葆一。张幼文.当代帝国主义经济【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5.

【15】H肌咖,F.B.The

Paul.1985.

BreakdowndCapitalism,1.,ondon:RondedgeandKegan

f16】Rowtham,B.c印iuaim,c0Ilnict&Inflation:Essaysin

LawrenceandWishart.1980.

PoliticalEconomy.

【责任编辑:X校对:L)

①②李琮:<经济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与社会主义,2001年第2期。③张森林:‘经济全球化不等于全球经济资本主义化>,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

万方数据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