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籍与文化]1992-20**年总目录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2-2008年总目录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2年第1期

1 文化宝库“天一阁” 2

2 发刊词 本刊编缉部 4

3 中华民族文化与新文化问题 周林 5-10

4 中国古代典籍与文化研究笔谈 王季思,邓广铭,白寿彝,阴法鲁,金开诚,周绍良,周勋初,钱仲联,程千帆 11-19

5 被妻子所弃的诗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与李白的婚姻生活 章培恒 20-24

6 衣带渐宽终不悔——《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编纂始末 马樟根,安平秋 25-30

7 古籍今译的新进展与新收获——兼谈《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的导向意识文化结构和中介形态 刘仁清 31-35

8 疑义相与析——《古文观止》今译举例 楚雪 35-40

9 古籍今译四议 杨忠 41-45

10 英藏敦煌文献 杨宝玉 46-48

11 读古书要注意字的古义 裘锡圭 49-54

12 一九九一年中国古代文化研究学术活动概况 顾歆艺,李钢,卢伟 55-63

13 一九九一年古籍整理述评 许逸民 64-70

14 陶渊明谢灵运与慧远 袁行霈 71-75

15 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 曹亦冰 76-78

16 肉智 李钢 78

17 典籍•天人之际•学者的困惑——西汉学者刘向刘歆父子的故事 其心 79-83

18 著作的标题与学者的用心——记陈垣著作命题种种 刘乃和 84-89

19 学术简讯 曲直 89

20 《周易》热与传统思想文化 吕绍纲 90-94

21 古籍整理的高潮与高峰 许嘉璐 95-97

22 从欧美近代文化的形成漫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严绍璗 98-102

23 不复有《聊斋》之神韵——粗议《聊斋》电视系列剧之失误 袁世硕 102-105

24 文化宝库天一阁 管敏义 106-111

25 北京图书馆的倡建 郭晓霞 112-113

26 《汉书》下酒 于博文 113

27 徽州访古纵横 刘玉才 114-118

28 于平实中创新——记台湾学者罗联添先生的治学成就 傅璇琮 119-124

29 中国域外汉籍国际学术会议述略 陈捷 125-127

30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五四”以来第一套最大的古籍今译系列 129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2年第2期

1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第三次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的祝贺 2

2 编者的话 4-5

3 认真整理出版古籍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匡亚明 5-8

4 加强宋代文化繁荣原因的研究 杨明照 8-9

5 漫谈宋代文化史研究的材料建设 傅璇琮 9-12

6 为宋代文学研究多做些基础工作 曾枣庄 12-13

7 第三次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在京召开 14-15

8 第三次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发言摘要 程千帆,任继愈,钱伯城,袁行霈 16 -20 9 作官第一策 20

10 说“今译” 许嘉璐 21-26

11 芝麻通鉴 徐进 26

12 略论辛稼轩作于立春日的《汉宫春》写作年份和地点——读郑骞教授《辛稼轩与韩侂胄》书后 邓广铭 27-32

13 陈亚与药名诗 许红霞 32

14 李盛铎与木犀轩藏书 张玉范 33-37

15 隋文帝恤民 37

16 皕宋楼藏书流入东瀛揭秘 王海明 38-40+42

17 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古本汉籍收藏 斯砚 41-42

18 部分在京专家座谈《全宋诗》 燕文,卢伟 43-48

19 嘉惠学林 流传久远——《全宋文》评介 张邦炜 49-53

20 胡厚宣先生谈《甲骨文合集》 纪露 54-55

21 《宋朝诸臣奏议》及其点校本 陈智超 56-57

22 开发历史文化宝藏——官箴书 刘俊文 58-60

23 国之兴亡,唯在百姓苦乐 60

24 现代楚辞学的集大成者——游国恩先生 沈玉成 61-66

25 古籍整理与传统文化 夏自强 67-72

26 宋代画院漫谈 李更 73-77

27 中国文化传统的倾斜——论南宋江湖谒客的生活形态及其他(上) 张宏生 78- 82

28 宋代文化的研究之路 郭齐 83-88

29 近十年宋诗研究综述 刘瑛 89-97

30 一九九一年宋史研究概述 张其凡 98-103

31 北宋东京寻踪 顾歆艺 104-110

32 南宋临安史迹 徐忠良 111-116

33 袁枚论诗绝句与赖山阳论诗绝句 竹村则行 117-122

34 二次大战前的德国中国学 刘萍 123-126

35 宋刻本《嘉祐集》 129

36 南宋宁宗刻本《育德堂奏议》 129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2年第3期

1 琉璃厂古旧书业专辑 4

2 琉璃厂书业烟云录 郁默 5-11

3 学徒出身的版本目录学家孙殿起 李宇 12-13

4 邃雅斋和王志鹏 刘宁 14-18

5 贩书六十年杂忆 郭纪森 19-25

6 松筠阁与“杂志大王” 静泊 25

7 但满邺侯架 宁辞辛苦多——访原中国书店经理郑宝瑞 韩振宇 26-31

8 琉璃厂掌故拾零 雷梦水 32-37

9 “蒙学热”透视 徐梓 38-42

10 文化的定义及其载体 金开诚 43-46

11 蔡邕和他的两个女儿 张铁民 47-54

12 宋代的神童与神童诗 马秀娟 55-60

13 元人赵半闲《构栏曲》漫论 陆林 61-66

14 文奎堂轶事 静泊 66

15 《刘先生传》与南宋杂剧 曾枣庄 67-68

16 书院史料整理刍议 季啸风 69-71

17 白鹿洞书院历史沿革 李才栋 72-78

18 女训 许红霞 78

19 道观琐记 葛兆光 79-87

20 “辋川别业”遗迹寻踪 王文学 88-93

21 学术简讯 郁默 93

22 碑中遗珠——阆中唐《何居士记》碑 刘文刚 94-95

23 少年暴君刘子业 王德保 96-99

24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方志、家谱概述 张玉范 100-104

25 浙江图书馆馆藏信札概述 丁红 105-108

26 日本东洋文库 刘萍 109-111

27 中国文化传统的倾斜——论南宋江湖谒客的形态及其它(下) 张宏民 112-118

28 张三影 许红霞 118

29 日本汉学的特征 连清吉 119-123

30 北京大学1992年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入学“古文献学”考试试题及选答示例 古彦 124-125 31 阅卷有感 祁欣 126-127

32 《中国典籍与文化》肩负文化普及的重任 129

33 琉璃厂店铺匾额集录 2

34 学术精品 论坛新葩 中国古文献研究丛书 130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第1期

1 二泉映月 五园生辉——北京西郊的水系和园林 李宇 4-10

2 人间天上诸景备 移天缩地入君怀——圆明三园 亚木 11-16

3 何处燕山最畅清 无双风月属昆明——清漪园 王清昆 17-19

4 清仁宗圆明园遇刺 胡云 16

5 岩峦怪特 林薄华滋——静宜园 林松 20-21

6 圆明园四十景 21+129+2

7 玉峰塔影 云外钟声——静明园 思摩 22

8 松轩茅殿 萦带芳流——畅春园 李季箴 23-24

9 五侯台榭竞芳菲—勺园及清赐园 子石 25-27

10 人间美景天人共妒 万园之园屡遭残毁 欣平 28-31

11 雕栏玉砌今安在 李晓雨 32-37

12 庄士敦与颐和园 曲直 38-42

13 圆明园的总管世家 胡云 43-45

14 清王室的奇闻异事 王庆 46-48

15 皇室娱乐种种 李钢 49-55

16 我的教师魏建功先生 安平秋 56-59

17 求实求是 学者风范——访历史学家郝广铭先生 刘玉才 60-65

18 谈谈《录鬼簿》 王季思 66-68

19 西城取经记 雷梦水 69-71

20 古人的坐姿和坐具 林沄 72-77

21 佛道异相三则 葛兆光 78-88

22 注释与训诂异同辨 董洪利 89-93

23 “六律六吕”与“六律六同” 阴法鲁 94-96

24 《中国古文献研究丛书》 董洪利 96

25 谈历朝‘私习天文’之厉禁 江晓原 97-100

26 北大图书馆的马氏特藏书 张玉范 101-104

27 中国古籍在美国 王冀 万惟英 马敬鹏 马泰来 李学博 105-107

28 “苟轻许可,亦自妄人” 棘园 108

29 欧阳修的“闰阁丑闻” 棘园 109

30 黄庭坚托付身后 刘文刚 110-111

31 一部佚失的小说集《型世言》 陶 111

32 台湾史学界电脑应用的两项重要成就 陈洪澜 112-116

33 美国唐代文学研究十年——(1982—1992)的远瞻与近观 李珍华 117-120

34 日本汉籍目录知见录 罗志欢 121-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第2期

1 杨贵妃和她的故事 黄永年 4-15

2 俊爽明丽胜似春——略谈杜牧笔下的秋天 吴在庆 16-19+2

3 谈宋初的九僧诗 许红霞 20-24

4 陆游《钗头凤》的错解和绍兴沈园的错定 曹汛 25-26

5 从林妹妹还魂留学说起 李忠昌 27-29+34

6 治学致精微 微处见大义——谈郑天挺先生的治学方法 孙卫国 30-34

7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记《全宋诗》主编之一陈新先生 刘瑛 35- 38 8 世人眼中的屈原与中华文化 林家骊 冯俊杰 39-42

9 没读过《诗经》的宰相 陶 42

10 《饮膳正要》与元代蒙古族饮食文化 姚伟钧 43-48

11 漫话中华神秘文化典籍 王玉德 49-53

12 沈佺期研究的新收获——读《沈佺期诗集校注》 刘明华 54-55

13 早期北大及原燕京大学藏汉文善本书举隅 张玉范 56-59

14 宋初的“白莲社” 棘园 60

15 报忧与报喜 棘园 61

16 西域之旅 叶蓁蓁 62-86

17 文化交流与龟兹古国 黄曾恒 87-98+129

18 大漠绿洲敦煌 徐时仪 99-101

19 漫谈觱篥 阴法鲁 102-103

20 从周文王赶建灵台谈起 江晓原 104-107

21 《全宋文》1至30册出版 沈治宏 107

22 中国对欧洲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潘吉星 108-114

23 谣谚与古代教育及科举 谢贵安 115-120

24 《中国古典戏曲小说论文索引》 于曼玲 120

25 缘为书同文 异口论汉籍——东京第七届中国域外汉籍国际学术会议追记 王瑞来 121-123 26 中国比较文化的特色 冈本さえ 124-126

27 编后琐记 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第3期

1 语言与文化讲录 金开诚 4-8

2 东北亚史研究的新视角 李澍田 田毅鹏 9-13

3 魏晋南朝中日交往一瞥 张云樵 刘波 14-17

4 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唐代渤海国的“龙原日本道” 孟东风 18-23

5 元代蒙古族习俗对高丽的影响 王崇实 24-28

6 白山留政绩 松水忆学人——古文字学家吴大澂在吉林 金国泰 29-34+40

7 北方民间的火崇拜 陈见微 35-40

8 弘扬区域文化的大型文献丛刊——《长白丛书》综评 衣保中 41-43

9 汤显祖心目中的情与理——汤氏“以情抗理”说辨证 杨忠 44-50+84

10 《孔雀东南飞》一个疑难问题的讨论及我见 胡凡英 51-54

11 并不全都接着尾巴续 李忠昌 55-59

12 文天祥的生平与诗作 邓碧清 60-65

13 西学东渐的先行者汤若望 康志杰 66-71

14 博大精深的学者陈寅恪 胡守为 72-76

15 嘉业堂藏书楼全盛时期的藏书 黄建国 77-81

16 加强国情教育的教材——介绍《中国近现代国情丛书》 徐明 82-84

17 家谱中的伪冒与臆造 蒋寅 85-86

18 论《四库全书总目》的西学观 王智勇 87-89

19 宋代拾金不昧的茶馆 刘文刚 90-91

20 “一钱斩吏”议 棘园 91

21 弘一法师与“李叔同热” 徐忠良 92-97+102

22 髡发种种 林沄 98-102

23 武王伐纣时的天象 江晓原 103-107

24 奇特的史前文化遗址——河姆渡 诸焕灿 108-111

25 关于颜延之的《陶徵士诔》 松罔荣志 范建明 112-117

26 日本藏汉籍国宝钩沉(一) 严绍(汤玉) 118-127

27 前辈勤学 宋文 127

28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129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第4期

1 回顾与思考——为纪念古委会建立十周年而作 周林 4-10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古籍整理研究 章培恒 11-14

3 反对粗制滥造做好传统文化普及工作 张岂之 15-16

4 从《全宋文》的出版进度说起 曾枣庄 17-19

5 黄金台的《木鸡书屋诗选》 龚书铎 20-23

6 徽商与徽州文化 张海鹏 24-32

7 杭州大学古典文献专业新设编校专门化 零 32

8 弩的历史 林沄 33-37

9 先生与太太 吴民 38-39

10 “日食求言”的渊源及意义 江晓原 40-43

11 古籍今译与现代文化建构 邵宁宁 王晶波 44-47

12 神秘的古岭南 希甫 48-51

13 岭南文化的务实传统 区鉷 52-56

14 丝绸之路 友谊之路——古代广东的海外交通和贸易 郭培忠 57-63+68

15 南越王赵佗与任嚣、陆贾 吕永光 64-68

16 沉香浦与墨砚洲 广言 69-70

17 广东的藏书家 黄国声 71-78

18 红船•红棉•红豆——粤剧剪影 赖伯疆 79-81

19 潮剧与潮丑 吴国钦 82-85

20 茅龙•竹笔•蔗渣笔 陈永正 86-91

21 奇特的客家土楼——客家文明的重要象征 郑德华 张小莹 92-94

22 孝敬父母的客家人 刘锦云 95-98

23 “蛮”风未泯的岭南习俗 正甫 99-102

24 古书中的疍民 无音 103

25 珠江风月与紫洞艇 南士 104-105

26 岭南古迹名胜要览 培公 106-113

27 宋元明清时期的新安理学 周晓光 114-119

28 魏晋南北朝文学国际研讨会综述 邝健行 120-123

29 新书架 123

30 天津藏书家刘明阳藏书记事 雷梦水 124-125

31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一辑出版 126

32 编后琐语 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年第1期

1 开幕式会场剪影 2

2 学习毛主席 树立马克思主义学风 周林 4-5

3 “天不变,道亦不变”——兼说汉武帝独尊儒家的故事 倪其心 6-12

4 南宋理学宗师——朱熹 黄坤 13-18

5 吴廷翰及其著作 吴昌合 19-20

6 元代道教戏剧的象征性 詹石窗 21-27

7 读书惟在记 马进 27

8 诗歌艺术技巧三题 吴在庆 28-31

9 空纳万境 白多余韵——中国画空白现象漫谈 谭晓枫 32-35

10 名著续书探因 李忠昌 36-40

11 古代的简牍 林沄 41-46

12 北京藏书家赵元方 雷梦水 46

13 隐就是逃 刘文刚 47-54

14 天狼星颜色之谜——中国典籍的惊人价值 江晓原 55-59

15 孟姜女不姓孟——说古人称行第的习俗 吴民 60-61

16 “厚葬”评议 巩本栋 62-65

17 说“五道将军” 贾二强 66-69

18 “江东三虎”小考 棘园 70

19 参与《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编写的回顾 黄永年 71-75

20 《全宋文》编纂补记 曾枣庄 76-78

21 四部文献学术源流述略(一) 张衍田 89-91

22 《全书》收四库 《荟要》粹其精——谈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 吴家驹 92-96 23 海天佛国普陀山 徐时仪 103-106

24 谈词漫语 坂田新,程章灿 107-115

25 日本藏汉籍国宝钩沉(二) 严绍璗 116-120

26 读书“四当” 燕文 120

27 国外所藏中国古籍概观(上) 罗志欢 121-126

28 编后寄语 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年第2期

1 紫砂名壶 2-131

2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相应”说 金开诚 4-10

3 陈垣对研究《四库全书》的贡献 刘乃和 11-17

4 《钟嵘诗品研究》 17

5 珍贵文物 献诸国家——记浙江萧山收藏名家朱翼庵先生 刘操南 18-20

6 运河经济文化的形成 陈东有 21-27

7 中国古代的茶馆 刘学忠 28-33

8 从民间丧葬习俗看中国人的生死观 王娟 34-39

9 四部文献学术源流述略(二) 张衍田 40-44

10 三寸舌不坏的契嵩 祝尚书 45-50

11 《李白大辞典》出版 东 50

12 胸中有节义 处处为善政——读《宋史•杨大异传》 柳文 51-52

13 杭州灵隐书藏述要 陈东辉 53-56

14 台湾中央图书馆善本古籍略记 徐耀环 57-59

15 关于《袁枚全集》 王英志 60-62

16 中国的钱币图录 魏丽娜 63-68

17 《四民月令》探讨 李成贵 69-72

18 萌生古代测字术的文化背景 杨昶 73-79

19 唐代诗人多苦吟 陶 79

20 隐为哪般 刘文刚 80-86

21 北魏碑刻中的千古之谜 罗国威 87-88

22 一行——唐代的‘迦勒底人’ 江晓原 89-91+88

23 漫话中国古代的廷杖 孙卫国 92-93

24 《闲情记趣》与清代插花文化 徐波 94-98

25 宋与高丽的典籍交流 杨渭生 99-103

26 重构通变的轨迹——评孙康宜的古典诗词研究 康正果 104-108

27 《中庸》的‘诚’与《庄子》的‘真’ 森三树三郎,王顺洪 109-113

28 日本藏汉籍国宝钩沉(三) 严绍璗 114-118

29 国外所藏中国古籍概观(下) 罗志欢 119-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年第3期

1 明万历刻本《闺范》(吕坤著)版画选 2

2 编者按语 4

3 关于中国古代妇女立世精神的几点思考 郑必俊 5-16

4 中国妇女在古代婚姻家庭法上之地位 马忆南 17-24

5 武则天真相 黄永年 25-37

6 汉宋女主的比较 蔡一平 38-44

7 传统文学和当代文学中的中国妇女 乐黛云 45-50

8 中国近代妇女期刊花絮 50

9 宋代的妇女诗作 马秀娟 51-61

10 女词人的独特贡献——谈李清照的《词论》 刘宁 62-66

11 《东京梦华录》中的女性及文化分层 李国彤 67-71

12 明代的妇女教育 丁伟忠 72-75

13 清代满族妇女的生活 张威 76-80

14 奁史——古代妇女生活的百科全书 臧健 81-84

15 中国古代武侠小说中的女性 曹亦冰 85-87

16 儒学礼教的发展与中国妇女相夫教子的作用 何静之 88-96

17 美国的中国妇女史研究近况 亦平 97-102

18 枷的演变 林沄 103-107

19 ‘与阴阳俱往来’——古历与性生活 江晓原 108-111

20 隐士的生活 刘文刚 112-116

21 关于古人‘名’、‘字’中异读字的音义确定 吕永进 117-119

22 《袁枚诗选》 119

23 金上京访古 宋德金 120-124

24 历史名刹法源寺 徐时仪 125-127

25 民间年画 129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年第4期

1 敦煌雕塑 2

2 千古沧桑话陇右 达浚 4-10

3 周秦先祖在甘肃东部的活动 马倩如 11-16

4 张孝祥诗自叙生平 李一飞 16

5 凉州七里十万家——古代凉州与盛唐凉州的繁华 郝润华 17-21

6 谈惜书 晓玲 21

7 旷古逸史——关于伏羲、女娲、黄帝和西王母的传说 李润强 22-27

8 伏羲之谜 范三畏 28-33

9 汉武帝作赋不留意 陶 33

10 瑰丽绚奇的远古文明之花——甘肃彩陶 林少雄 34-41

11 敦煌遗书 伏俊连 42-45

12 丝绸古道上的艺术奇葩——甘肃石窟艺术 漆子扬 46-53

13 丰富多采的陇右典籍 霍旭东 54-60

14 李亨侍膳 陶 60

15 晋唐陇右小说 王晶波 61-66

16 漫话“易安体” 程章灿 67-71

17 宋代诗人对‘周郎赤壁’及‘华容’地理位置的认识 蕴之 72-74

18 浅谈打油诗 王鹤龄 75-79

19 孔子祭鱼 晓玲 79

20 清辉与灵气 日夕供文篇——浅谈水与文化艺术 文师华 80-82

21 名著续书多与寡的背后 李忠昌 83-88

22 嘉业堂藏书楼的刻书 黄建国 89-93

23 镇江焦山书藏述要 徐苏 94-96

24 四部文献学术源流述略(三) 张衍田 97-102

25 王国维对宋代金石文化的阐释 姚淦铭 103-106

26 汉化佛教僧人的拄杖、禅杖和锡杖 白化文 107-110

27 星神画像——域外天学来华踪迹 江晓原 111-115

28 匡庐山上巢云松——漫说庐山的隐士文化 徐成志 116-120

29 外国银圆在中国的流通 黄寿成 121-124+96

30 徜徉于诗情画意之间——读《神田喜一郎全集》第五卷 李庆 125-126

31 编后寄语 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第1期

1 汉代琅邪地区的学术氛围与诸葛亮思想的形成 张崇琛 4-10

2 新出版的优秀索引著作——《宋人传记资料索引补编》 白化文 10

3 异端学术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化 王智勇 11-13+16

4 对“中庸”理解的巧合 金开诚 14-16

5 陈子昂读书台 马德富 17-19

6 蜀中《易》学奇人——谯定 郭齐 20-22

7 晁公武与宋代四川图书业 祝尚书 23-25+19

8 巾帼英雄秦良玉 王晓波 26-28

9 四川的客家人和客家方言 李文泽 29-31

10 植物比喻说:一种独特的文论形式 温立三 32-34

11 李商隐的《利州江潭作》究竟在说什么 黄永年 35-38

12 康熙乾隆间闽中风土民俗诗 陈庆元 39-45

13 包公家训 陶 45

14 清代的地理学与疆舆赋 许结 46-51

15 诗钟的趣味与源流 王鹤龄 52-58+91

16 明清私家书目著录的通俗小说戏曲 刘勇强 59-63

17 日本尊经阁文库 乔治忠 64-65

18 清康熙刻本宝纶堂集 刘畅 66-67

19 漫说《三字经》 陆林 68-75

20 择人而树 章 75

21 风痕雨点斓斑里 枝头叶绿三百年——记《康熙昆山县志稿》 郑亚楠 76-77

22 四部文献学术源流述略(四) 张衍田 78-84

23 古委会加强与美国学界的交流 山仁 85

24 “玩世自放”的才子祝允明 周晓光 86-91

25 羌煮貊炙话“胡食” 王仁湘 92-98

26 《江湖诗派研究》 98

27 米芾的文化符号:颠 张铁民 99-104+108

28 星图三家三色事 江晓原 105-108

29 隐士的心态 刘文刚 109-114

30 从周公制礼作乐谈起 郁默 115-119

31 唐代前期妇女服饰开放风气 李蓉 120-127

32 《两宋词人年谱》 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第2期

1 曹植的生平、政治主张及文学成就 徐志啸 4-9

2 ‘妙在得于妇人’——论歌妓对唐宋词的作用 杨海明 10-16

3 中国古典文学文献的特殊体式——“纪事” 彭君华 17-20

4 胡适之与《明实录》 孙卫国 21-24

5 唐代省试诗 24

6 中国古代的石刻著录情况 赵超 25-33

7 百字令自题画像 朱彝尊 33

8 四部文献学术源流述略(五) 张衍田 34-39

9 一部罕见的类书——《天中记》 郑慧生 40-43

10 《中国佛寺志丛刊》即将出版 43

11 论传统文化中‘气’的内涵和作用 金舒年 44-49

12 燕昭王好神仙与邹衍的“大九州学说” 陈平 50-55

13 铁琴铜剑楼摭谈 张浩逊 56-59

14 〔哈佛燕京图书馆访书志〕 明稿本《诸名人尺牍》 刘畅 60-62

15 扶桑正是秋光好——周勋初教授东瀛讲学侧记 程章灿 63-67

16 美国人也喜爱唐诗——记关于唐诗的一次演讲 曹亦冰 68-73

17 数字“三”“五”崇拜的发生、演进及相关阐释 谭学纯 74-78

18 桑的生殖意味 王政 79-81

19 恶衣服而致美黼冕——祭服与丧服的意义 江冰 82-87

20 古代宫廷食官 王仁湘 88-96

21 苏州园林的书卷气和隐逸气 杨旭辉 97-99

22 东来七曜术(上) 江晓原 100-103

23 古代民俗与中医治法的起源 王振国 104-107

24 汉化佛教七众饮食 白化文 108-115

25 《明代前后七子研究》 115

26 说“梵本”与“梵夹” 王子舟 116-120

27 计算机用于古籍整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姚松 121-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第3期

1 纪念陈云同志九十诞辰 做好古籍整理研究工作 周林 4-6

2 说“正色”——《说文》颜色词考察 许嘉璐 7-14

3 茶酒阴阳——中国饮料的“太极”世界 钱锡生 15-22+14

4 东来七曜术(中) 江晓原 23-26

5 川茶•茶馆•茶馆文化 闻哲 27-29

6 黄丕烈的藏书特色 徐有富 30-35

7 杨家骆及其学术成就(上) 徐苏 36-40

8 民国时期的中央图书馆 许廷长 41-45

9 漫话“泽存书库” 陈思丰 46-47

10 半生心血浇注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跃进 48-50

11 程千帆教授学术之品格——《程千帆选集》评介 韦斯予 51-56

12 绩学力作与不负故人——《清人诗集叙录》的编著与出版 白化文 57-58

13 《中华幼学文库》总序 来新夏 59-61

14 四部文献学术源流述略(六) 张衍田 62-66

15 从《有唐武威段夫人墓志铭》看元稹为人 程章灿 67-70

16 古籍中的诀术歌谣与民俗事象 石云霄 71-74

17 宋代文人的午睡昼寝及其审美心理 沈金浩 75-79

18 “偏,宜贴翠花钿”解证——《西厢》偶谈 傅义 80-86

19 李笠翁与日本的“戏作者” 冈晴夫,郁栞,敏洁 87-93

20 兔园册子 静泊 93

21 相面与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的审美关系——从《金瓶梅词话》相面情节说起 陈东有 94-101 22 古代爱情故事中化蝶结局的由来 焦杰 102-105

23 楼观台与老子 王礼贤 106-108

24 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方曦闽 109-113+108

25 近年来微机操作系统的革命与古籍整理 王涵 114-119

26 俄国汉学家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曹慧 120-127

27 士礼居藏书《冲虚至德真经》书影 129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第4期

1 忆往事——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 周林 4-7

2 再抒愚虑 罗继祖 8-9

3 语言和文字的同一性问题 姚孝遂 10-12

4 适度快乐的文化原则与平和含蓄的中国古典美 罗超 13-16

5 说“快” 赵益 17-21

6 词林谁出先生右——论张可久在中国散曲史中的地位 黄卉 22-27

7 有趣的《扶小娘儿过桥》 王鹤龄 28-29

8 古代的酒杯 林沄 30-34

9 古代弋射与士人修身 丛文俊 35-39

10 古人的穿衣戴帽 吕绍纲 40-46

11 缠足漫议 汤余惠 47-53

12 东来七曜术(下) 江晓原 54-57

13 中国古代的冷藏和空调技术 吕文郁 58-65

14 唐太宗与琵琶乐曲 周晓薇 66-69

15 《盐铁论•散不足篇》所反映的西汉社会生活 张鹤泉 70-76

16 七虚三实说《三国》 钟扬 77-82+76

17 喜读《中国汉字文化大观》 张涌泉 83-85

18 一部别开生面的小说史著作 黄鹤 85

19 孙承泽及其著述 刘淼 86-88

20 杨家骆及其学术成就(下) 徐苏 89-91

21 辛亥革命前的近代图书馆事业 张晓 92-97

22 四部文献学术源流述略(七) 张衍田 98-102

23 从金到石 从廊庙到民间——石刻的兴起与文化背景 程章灿 103-107

24 汉代佛教僧人礼则 白化文 108-117+129-2

25 道教法服的伦理符号价值 姜生 118-121+127

26 北方民族的树崇拜 陈见微 122-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第1期

1 民族文字古籍与中华文化 张公瑾 4-11

2 象雄,藏族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 黄布凡 12-14

3 整理拍摄俄国所藏黑水城文献记 史金波 15-23

4 《满文老档》的形成、内容和版本 季永海 24-30

5 纳西象形文字研究的里程碑——《纳西象形文字谱》 杨甲荣 31-33

6 岩画的故事 陈兆复 34-39

7 独目巨人从东方走来 毕桪 40-43

8 高山族的雕绘艺术与原始崇拜 曾思奇 44-48

9 彝族的葫芦神话与古代遗俗 朱崇先 49-54

10 白族的本主文化 王锋 55-60

11 南诏古建筑 胡绍华 61-66

12 漫话哈尼族的梯田文化 陈丁昆 67-72

13 妙应寺 聂鸿音 73-74

14 蒋天枢先生与《陈寅恪文集》 陈正宏 75-79

15 古代咏雪诗平议 王星琦 80-86

16 “填写”出来的人生——由《亡宫墓志》谈唐代宫女的命运 程章灿 87-90

17 《孝经》述略 黄筠 91-96

18 《汉书》“正月赐羊酒”校议 吴金华 97-101

19 《文选》编纂年代蠡测 穆克宏 102-103+111

20 弘一大师影视热之我见 徐忠良,陈洁华 104-105

21 朱柏庐生卒和别号 陆林 106-107

22 秦汉时期蜀滇身毒道的形成与汉文化在西南地区的传播 萧安富 108-111

23 唐宋时人的名片 王雪玲 112-114

24 明清时期的图书发行概览 刘大军,喻爽爽 115-120+125

25 敬谦副词与中国古代伦理关系 王建莉 121-125

26 新编大型清代文章总集——《清文海》 赵伯雄 126-127

27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军事法典《贞观玉镜统》 129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第2期

1 元代文化四人谈 李修生 4-8

2 耶律楚材与北京 查洪德 9-15

3 赵孟頫其人其书 朱瑞平 16-20

4 科学巨人郭守敬 樊善国 21-29

5 元代活字印刷漫谈 邓瑞全 30-34

6 嵩山少林寺现存元代碑铭的文化价值 玉林 35-39

7 元四家之画境及其审美理想 罗超 40-46

8 文学家兼地理学家的元代道士朱思本 王树林 47-53

9 讳己名 冯梦龙 53

10 陈垣对元史研究的重要贡献 刘乃和 54-64

11 元代的私家藏书 周少川 65-69

12 黑城元代文献札记 邱瑞中 70-73

13 谈《庄家不识勾栏》和《高祖还乡》的创作艺术 黄卉 74-79

14 玄石好酒 刘基 79

15 门前一树马缨花 赵伯陶 80-83

16 说“燕京八景” 魏崇武 84-90

17 元代的大都城 单国 91-96

18 通惠河•海子风光•文人诗咏 李军 97-100

19 古人姓名谜 冯梦龙 100

20 丘处机的西游与白云观 张文澍 101-105

21 元代山西芮城 永乐宫 刘乃和 106-114

22 成吉思汗祖孙的西征与柏朗嘉宾教士、鲁布鲁克教士的东游 闻漱 115-123

23 《全元文》编纂工作简介 124-125

24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三辑目录 126-127

25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 129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第3期

1 两岸古籍整理研究学术研讨会 2-129

2 论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关系问题 周林 4-7

3 在历代吟咏中逐渐偶像化的王昭君形象 王翚 8-15

4 漫谈《浮生六记》 陈玉珍 16-21

5 诗化的“清明上河图”——吴之振北京组诗读解 张仲谋 22-25

6 评联窥豹 白化文 26-35

7 慈乌与寒鸦 葛兆光 36-41

8 《七曜攘灾诀》传奇 江晓原 42-45

9 灵魂鸟•引魂鸟 王政 46-49

10 《诗经》与周代占卜 顾永新 50-52

11 明代刻书大家吴勉学与中医刻书事业 刘小兵 53-56

12 谁得了便宜——碑志文润笔及其他 程章灿 57-60

13 浅谈《左传》中孔子的礼治思想 孔桂春 61-65

14 《文选》与“文选学” 跃进 66-69

15 四部文献学术源流述略(八) 张衍田 70-75

16 旁搜博采 援食入药——从《伤寒论》看汉代食俗对中医药的影响 王振国 76-80 17 缪荃孙创办江南图书馆 柳诒徵振兴国学图书馆 许廷长 81-88

18 良将烈妻 千古留名——东汉皇甫规及其妻事略 马倩如 89-94

19 诸子研究的一部力作——评《诸子笺校商补》 华学诚 95-99

20 历史序列的重新编排——宋代德运之争的文化意义 杨世文 100-103

21 河西今昔 徐明 104-109

22 华戎相交一都会 张涌泉 110-118

23 《金刚经》中若干词语的释译 艾畦 119-121

24 评中岛敏夫整理本《唐诗类苑》及其研究 袁行霈,佐竹保子 122-125

25 两岸古籍整理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台北召开 鲍道 126-127+118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第4期

1 关于《伪古文尚书》 程丰 4-5

2 时运的数理 俞晓群 6-8

3 访台杂记 曾枣庄 9-12

4 文化同根倍情亲 周勋初 13-19

5 加强两岸古籍整理的交流与合作 夏自强 20

6 学术交流后——台湾观光简录 范能船 21-23

7 访台杂录 卞孝萱 24-27

8 壮哉,台湾东海岸 龚延明 28-29

9 图画中的李白 陈钧 30-36

10 南明金门诗人卢若腾 陈庆元 37-41

11 说“朴刀” 黄永年 42-46

12 《香谱》与古代焚香之风 赵超 47-54

13 《崇祯历书》的前前后后(上) 江晓原 55-59

14 从猪精到大鹏金翅鸟 李成甲 60-61

15 北大图书馆金石拓片特藏及其整理工作 胡海帆 62-70

16 司马迁真有侍妾随清娱吗? 程章灿 71-72

17 戏说燕昭王、邹衍与《山海经》 陈平 73-79

18 简评《清波杂志》的北宋新党论 萧庆伟 80-84

19 《中国训诂学》 心明 84

20 《唐诗三百首》纵横谈 张浩逊 85-90

21 四部文献学术源流述略(九) 张衍田 91-96

22 试论陆游的藏书题跋 徐昕 97-102

23 满纸荒唐言——评《明小品三百篇》 曦钟 103-104

24 讲“庄严” 白化文 105-110

25 琅嬛?鼗跋裳 张涌泉 111-115

26 禅宗名刹镇江金山寺 徐时仪 116-118

27 从《经籍籑诂》到《故训汇纂》 陈世铙 119-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第1期

1 唐顺之诗文的艺术成就 马美信 4-9

2 归有光是唐宋派作家吗? 黄毅 10-13+9

3 冯梦龙与丁宏度 陈居渊 14-17

4 《明代诗文的演变》 17

5 明代文学对于商人的愿望与幻想的表现及其意义 邵毅平 18-24

6 明代的新安商人与戏剧 韩结根 25-31+24

7 明代“畸人”与“畸人文学” 郑利华 32-36

8 晚明山人之活动及其来源 金文京 37-42

9 姑苏城外的明代四大画家墓 陈正宏 43-49

10 明代书法小史 潘良桢 50-56

11 假晶现象:明代福建地区文化特征漫说 陈广宏 57-64

12 明代因明研究概论 郑伟宏 65-70

13 记张岱未刊稿本《古今义烈传》 丁红 71-74

14 洪应明与《菜根谭》 林家骊 75-81

15 朱东润先生和《张居正大传》 朱邦薇 82-87

16 一套“最得知人论世之义”的个人系列编年史──评《新编明人年谱丛刊》

17 韩国“中国古典戏曲研究”概况──以明代戏曲研究为中心 洪恩姬 95-98

18 张羽死于何处 钱振民 99-100

19 跨世纪的古籍整理工程──《全明诗》 戴衍 101-104

20 四部文献学术源流述略(十) 张衍田 105-109

21 翠¤而不忘祖──东南亚华文石刻一瞥(上) 程章灿 110-113

22 竹意象的产生及文化内蕴 王立 114-119

23 开天大业烦圬墁 张涌泉 120-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第2期

1 入仕求禄与退隐──浅议白居易的出处进退 严杰 4-7

2 林逋和他的山林隐逸诗 钟必琴 8-11

3 王阳明与戏曲 赵山林 12-14

4 清代僧诗别集的典藏及检索 江庆柏 15-17

5 闺阁文化与《红楼梦》 梅向东 18-21

6 论踏歌 吴旭 22-29

7 中国诗歌里的酒 章培恒 30-32

8 说陶渊明的爱酒 黄永年 33-36

9 “鱼头参政”鲁宗道其人其事 黄锦君 37-39

10 东坡与酒 马德富 40-43

11 《水浒传》与饮酒 邓绍基 44-49

12 《酒中趣》 荒井健,陈广宏 50-53

13 人喝酒 酒喝人 大木康 54-55

14 色彩纷呈话酒令 傅根清 56-62

15 中国古籍丛书的价值 陈东辉 63-66+71

16 四部文献学术源流述略(十一) 张衍田 67-71

17 漫谈治蝗文献 曹建强 72

18 宋代书院的藏书事业 邓洪波 73-79

19 天一阁藏书文化的历史轨迹和发展前景 骆兆平 80-85

20 中国古代的杖与尊老制度 尚永琪 86-88

21 从诫子书看汉魏六朝终制观的演变 蔡雁彬 89-99+109

22 漫话徽州书院与学术之关系 刘秉铮 100-106

23 漫谈我国古代帝王的玉玺 段塔丽 107-109

24 “乐水”与“乐山”──漫议旅游之于人格陶冶 李双璧 110-111+116

25 《崇祯历书》的前前后后(下) 江晓原 112-116 黄仁生 88-94

26 纪年与正朔──东南亚华文石刻一瞥(下) 程章灿 117-120

27 “海峡两岸敦煌文学研讨会”综述 张子开 121-122

28 来函照登 黄永年 122

29 踵事增华竞辉煌(上) 张涌泉 123-127

30 全国高校古委会四届一次会议在京召开 130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第3期

1 汉唐丝绸之路与陇右的开发 达浚,韶蓉 4-11

2 清代科举趣话 刘成禺 11

3 奇特的甘肃古长城 侯丕勋 12-16

4 顺治丁酉江南科场案 刘成禺 16

5 陇上长城说略 伏俊连 17-21

6 大戈壁里的地下艺术宫──嘉峪关魏晋壁画墓 薛长年 22-26+32

7 历史上的河陇屯田 刘光华 27-32

8 汉唐时期陇右地区的水利建设 王震亚 33-38

9 汉唐陇右少数民族 李清凌 39-45

10 《御制钱名世》 刘成禺 45

11 唐代陇籍诗人诗作与关陇文化渊源 杨晓霭 46-51

12 陇右文化中的李白与杜甫 王晶波 52-57

13 敦煌变文与《西游记》 李润强 58-62+57

14 花儿会──甘肃民间诗与歌的狂欢节 柯杨 63-68

15 “科举、书院与陇右学术” 漆子扬 69-73

16 甘肃简牍的发掘与整理 何双全 74-78+84

17 陇右石刻 王锷 79-84

18 甘肃古代宗教 汤斌 85-90

19 柳宗元、苏轼与唐宋寓言 刘卓英 91-95

20 包公艺术形象的早期塑造──宋金笔记、话本、杂剧摭谈 陆林 96-101

21 秦简中的鬼怪 刘钊 102-106

22 散存在古籍中的童谣分类及其社会价值 石云霄 107-111

23 《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后记 沈津 112-114

24 《诗经•魏风•伐檀》“君子”考辨 俞志慧 115-118

25 曾钊与学海堂 刘成禺 118

26 “宋本”与“建本” 刘国珺 119-121

27 林庆彰教授经学研究述评 林祥征 122-126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第4期

1 往事历历 思念深深──忆周林同志 安平秋 4-9

2 辋川别业遗址与王维辋川诗 陈铁民 10-14

3 周亮工晚年焚书心迹略考 雒宏茹 15-19

4 趣谈《金瓶梅》与《红楼梦》的语词继承及其他 张文澍 20-25

5 小议薛姨妈 成林 26-30

6 关于车盖亭诗案 詹卫 31-32

7 关于《尔雅》的“威夷”及其他 黄永年 33-35

8 韩国发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为武周朝刻本补证 邱瑞中 36-42

9 八股文起源与《论学绳尺》 黄振萍 43-46

10 稀见古籍《酒中趣》 王建 47-50

11 四部文献学术源流述略(十二) 张衍田 51-56

12 明代南京皇室藏书史述 许廷长 57-59

13 聚散有常:海源阁的百年兴衰 范翠玲 60-65

14 昆山赵氏图书馆──一个家族图书馆的分析 江庆柏 66-70

15 祭书与尊祖敬宗 胡先媛 71-73

16 《渭川诗集》 辛德勇 74-77

17 茶的演变与风格 王学泰 78-80

18 桃符•春联•对联 李成甲 81-83

19 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地圆学说? 江晓原 84-88

20 “中国俗文学与中韩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综述 彭牧 89-90

21 《三礼通论》 90

22 梵呗三释 赵益 91-94

23 齐梁文人如何接受佛教──以《百喻经》为中心的考察 大平幸代 95-101

24 禅宗语言的非言语表达手法 张美兰 102-108

25 杨文会与金陵刻经处 赵锐 109-110

26 踵事增华竞辉煌(下) 张涌泉 111-117

27 黄梨洲与化安山 叶树望 118-121

28 九朵莲开佛国城──漫说九华山的佛教文化 徐成志 122-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年第1期

1 清末四大词人生平与创作 宋平生 4-11

2 咏剧诗歌的价值 赵山林 12-20

3 散曲文学的文体意义 王星琦 21-28

4 对《唐诗三百首》的再认识 王步高 29-35

5 苏东坡与陶渊明的无弦琴──苏轼与琴之一 池泽滋子 36-41

6 明杂剧《一文钱》本事考述 陆林 42-45

7 哪吒形象的演变 焦杰 46-49

8 “二十四孝”在何时形成(上) 赵超 50-55

9 释“七” 文正义 56-60

10 说“茅” 刘振中 61-63

11 王弼玄学中“名”、“形”与“无名”、“无形”范畴 祝菊贤 64-68

12 汉字的异写异读与汉语姓氏的变化 金国泰,张玉春 69-73

13 “能”的世界──日中文化精神散论 市川勘 74-77

14 古代肉食品类谈概 王作新 78-81

15 苏州顾鹤逸藏书考 刘蔷 82-87

16 书商学行亦流芳──记目录版本学家孙殿起、雷梦水先生 赵明奇 88-92

17 甘氏津逮楼 陈思丰 92

18 《淮海挐音》 辛德勇 93-96

19 四部文献学术源流述略(十三) 张衍田 97-100

20 比丘六物(上) 白化文 101-107

21 无可奈何花落去 张涌泉 108-117

22 君解其中味?──答曦钟《满纸荒唐言》 胡义成 118-119

23 十年“辛苦”不寻常──再评《明小品三百篇》 曦钟 120-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年第2期

1 早期史官散文产生的文化背景述略 程水金 4-9

2 “一字师”与唐人对名句的推赏 吴在庆 10-15

3 琴与琴枕──苏轼与琴之二 池泽滋子 16-21

4 中国文学史的早期写作 戴燕 22-26

5 先秦文学中双关溯源 于广元 27-30

6 中国古代的寓言散文 周欣 31-35

7 万县太白岩上的“神智体”诗碑 邓绍基 36-39

8 “二十四孝”在何时形成(下) 赵超 40-45

9 “本命”略说 贾二强 46-49

10 影神、影堂及影舆 陆锡兴 50-54

11 《净发须知》、净发社及其他 邓子勉 55-63

12 梁武帝长春殿讲义与印度天学 江晓原 64-67

13 《圆机活法诗学全书》 辛德勇 68-69

14 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黄永年 70-72

15 佛门的智慧之母──《金刚经》的思想价值及文化意蕴 王月清 73-77

16 《千字文》的流传及其影响 徐梓 78-83

17 资料翔实 考辨精当──评《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 卞孝萱,程国赋 84-86 18 比丘六物(下) 白化文 87-91

19 石窟重重别有天 张涌泉 92-100

20 一代儒宗同所向,邛须金石正皇初──清初金石文字学家张弨事略 张民权 101 -106 21 中外闻名的扬州大明寺 徐时仪 107-109

22 汉学研究在荷兰 吴荣子 110-117

23 《禹贡》的西传 杨静一 118-120

24 在哈佛读书 杨果 121-122

25 《酉阳杂俎》在李朝成宗时代的刊刻 陈连山 123-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年第3期

1 薪尽火传 力肩斯道──访王煦华先生 顾永新 4-9

2 寒山子与苏州寒山寺 钱学烈 10-14

3 乌托邦式的社会试验──漫议新莽政权的托古改制 王德保 15-20

4 古代私家藏书措理之术管窥 周少川 21-26

5 群玉为山非是宝 千箱充栋始称奇──记明代徐 方云 27- 30 6 清代苏南望族与家族藏书 江庆柏 31-36

7 读新见郑际唐一篇 四库提要分撰稿 杜泽逊 37-38

8 古籍整理工作中诗和词的混淆 陈新 39-41

9 《疑耀》著作权之“张”冠“李”戴 毛庆耆 42-44

10 柳世隆《通玄赋》浅论 王艺 45-51

11 《千字文》的续作及其改编 徐梓 52-57

12 类书与丛书在文化传播上的不同作用 韩翠花 58-62

13 宋代金石学的缘起与演进 李菁 63-68

14 透过字面看风波──读《欧阳 程章灿 69-73

15 古代社主的类型 杨琳 74-80

16 汉哀帝罢撤乐府的前因后果 张斌荣 81-86

17 理学泰斗 画坛宗师─—朱熹与祝次仲 郭齐 87-88

18 敦煌“咏伤寒”词的医药学与民俗学价值 王振国 89-92

19 《开元占经》:三百八十年前的“出土文物” 江晓原 93-96

20 古代儿童游戏与游戏童谣 石云霄 97-99

21 船子和尚和他的偈颂 张则桐 100-103

22 光照流沙有新篇 张涌泉 104-109

23 台湾中央研究院汉籍全文资料库 郁默 110-115

24 东洋书肆记 辛德勇 116-122

25 海峡两岸古籍整理与传统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 122

26 比利时的汉学机构 比•巴得胜 123-126

27 也说《尔雅》中的“威夷” 林久贵 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年第4期

1 听吴小如先生谈戏 4-9

2 鸟瞰富连成 吴小如 10-18

3 清宫“天禄琳琅”特藏聚散始末 朱赛虹 19-26

4 论缪荃孙在我国图书馆史上的贡献 王君南 27-32

5 柳诒徵与国学图书馆 徐昕 33-37

6 周越然及藏书考略 潘建国 38-43

7 《刘氏祖考列传》 辛德勇 44-46

8 《广弘明集》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价值、地位及其现代意义 巩本栋 47-52

9 梁启超与丛书──为纪念戊戌变法一百周年而作 潘树广,吕明涛 53-57

10 略说司马迁对霍去病的评价 刘家钰 58-60

11 名人 名寺 名山──《明征君碑》与栖霞山栖霞寺的故事 程章灿 61-64

12 李白传说故事溯源 陈钧 65-71

13 论“床前明月光”的“床” 颜春峰,汪少华 72-75

14 《诗》中之酒 扬之水 76-80

15 论唐末科场黑暗的根源 刘宁 81-87

16 唐玄奘采录的古代西域民间故事 刘守华 88-95

17 魏晋南北朝社会上层乘坐牛车风俗述论 刘磐修 96-101

18 蛟龙神话与镇水习俗 姚立江 102-104+111

19 中国古代版画溯源(上) 白化文 105-111

20 金箧何人探汉策──泰山玉册出土述闻 周郢 112-115

21 明代的生态观念和生态农业 杨昶 116-120

22 中国古籍电子化发展趋势及其问题 陈洪澜 121-126

23 关于“二十四孝”的两点补充 程毅中 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1期

1 在历史科学中永生──怀念邓广铭老师 郑必俊 4-9

2 谢客风容映古今──谢灵运生平与创作漫谈 钱志熙 10-15

3 回文诗的起源和刘勰有关说法释疑 胡耀震 16-17

4 《敦煌的唐诗》读后札存 王继如 18-22

5 读《六一诗话》刍议 吴在庆 23-27

6 苏轼的楚辞观及其词赋创作 朴永焕 28-34

7 吴炳《粲花斋五种》剧人物试析 车泫定 35-41

8 学术取向之转变──从《发须爪》到《盗魂者:1768年的中国妖术恐怖》 葛兆光 42-45 9 《嘉定钱大昕全集》 45

10 中文与英文 余超 46-54

11 元明时期的收藏学 沈振辉 55-61

12 中国古代版画溯源(下) 白化文 62-72

13 南雍述考 陈晓明 73-76

14 清代宫廷大戏三题 李玫 77-81

15 古代的媒妁 吴秀华 82-88

16 说“雉” 张标 89-93

17 反语与体语 曹汛 94-97

18 沈德符与王世贞 孙卫国 98-101

19 [石刻杂谈]──东汉肥致碑与方士的骗术 赵超 102-106

20 戒敕与《戒石铭》 王雪玲 107-110

21 略论地方志的纂修及其对旧版的利用 于义芳 111-116

22 梅鼎祚与《青泥莲花记》 陆林 117-121

23 访台续记 曾枣庄 122-127

24 《段注训诂研究》 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2期

1 宋代赣文化的辉煌及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周绍森 4-10

2 赣西北客家开拓进取精神及其成因 万芳珍 11-15

3 江西通志述略 刘柏修 16-18

4 江西先贤著作刊刻述略 胡迎建 19-22

5 江西古代藏书家 张来芳 23-25

6 江西最早的傩面具与傩的始源 万建中 26-30

7 “堂堂正正地做个人”──陆九渊其人其学 李燕 31-33

8 成“圣”成“贤”之路──朱熹其人其学 郑晓江 34-36

9 归隐田园的陶渊明 江冰 37-39

10 赤诚情怀汤显祖 熊晓萍 40-42

11 道教与龙虎山 黄细嘉 43-47

12 许真君与万寿宫 刘刚 48-51

13 郭明珠与龙泉码价 周慧 52-54

14 关汉卿身世考 金文京 55-61

15 诗钟考源 王鹤龄 62-67

16 沈寿卿及其《三元记》 徐志啸 68-73

17 《中国华严宗通史》 73

18 古代传记散文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 吴小平 74-80

19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春恨主题 王立 81-86

20 论宋词歌妓传播的特色 徐枫 87-93

21 《敦煌文献分类录校丛刊》 93

22 民间剪纸和年画中的“老鼠娶亲” 彭牧 94-99

23 彝文仪式经书与彝文《驱鬼经》 巴莫阿依 100-104

24 近代学术之源泉──当代学者谈《嘉定钱大昕全集》 任继愈,傅璇琮 105-110 25 释慧远遗命“露骸松下”的意蕴 曹虹 111-113

26 “书林撷余”《吸烟生醒语》──附《烟筒传赞》 辛德勇 114-116

27 [石刻杂谈]──有关韩愈的两则墓志 赵超 117-120

28 明治汉学纪要(上) 町田三郎,马振方,马小立 121-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3期

1 唐代文人游谈与小说 景凯旋 4-11

2 浅议中唐风俗诗的艺术特色 刘航 12-17

3 《李渔评传》 17

4 百杯酒成百篇诗──北宋诗人张伯玉 祝尚书 18-23

5 略说苏轼的传神论 周先慎 24-29

6 独特的戏中论曲 朱万曙 30-32

7 《汉书•艺文志》对医经与经方的著录 柳长华 33-37

8 曾巩整理古籍的活动与影响 葛怀东 38-41

9 读新见姚鼐一篇四库提要拟稿 杜泽逊 42-44

10 图书与明清苏南社会 江庆柏 45-51

11 考古资料中的先秦金较 王厚宇,王卫清 52-63

12 从十驾斋说到钱大昕及其《全集》 虞万里 64-69

13 善卷传说及其与蚩尤的关系考论 刘范弟 70-74

14 徽派版画的兴起与发展 翟屯建 75-80

15 古代袜子考述 杨琳 81-83

16 太初改历及其背景 宫本彻 84-86

17 长眠者的自画像──中国古代自撰类墓志铭的历史变迁及其文化意义 吕海春 87-93 18 杨士奇及其藏书楼 徐苏 94-96

19 《家居自述》 辛德勇 97-99

20 明治汉学纪要(下) 町田三郎,马振方,马小立 100-104

21 华尔纳敦煌考察团与哈佛燕京学社 刘进宝 105-108

22 韩国唐诗研究之回顾与展望 柳晟俊 109-117

23 永州之野觅舜迹(上) 陈泳超 118-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4期

1 从一联逸句的考证看《全唐诗》辑佚鉴辨的艰难 曹汛 4-7

2 唐代的时事型省试诗 张浩逊 8-9

3 关于白居易诗中“瑟瑟”一词的解释 陈才智 10-13

4 元杂剧《度柳翠》与文字禅 张则桐 14-18

5 论陈眉公之“隐逸” 段江丽 19-24

6 明代书贾与通俗小说的繁兴 李舜华 25-28

7 唐人最爱说“不”──《全唐诗》软件字频检索如是说 刘明华 29-30

8 清代皇家苑囿藏书寻踪:清漪园 朱赛虹 31-36

9 《四库全书》与徽籍藏书家 张翔 37-41

10 文澜阁《四库全书》搬迁述略 徐永明 42-45

11 [书林撷余]──《五百四峰堂诗抄》、《五百四峰堂续集》 辛德勇 46-49

12 敦煌遗书中的类书简述 白化文 50-59

13 两本《唐宋诗醇》之比较研究 卞孝萱 60-64

14 评《明史•艺文志》 李雄飞 65-70

15 《樗全集》及其作者 彭国翔 71-75

16 《隋唐志传》又一明刊本 卢盛江 76-77

17 《黄山谜》之谜 何远景 78-80

18 陈弘谋滇刻丛书 沙嘉孙 81-82

19 也谈《学衡》 褐羽 83-84

20 汉魏六朝的禁碑与碑文的演变 李士彪 85-87

21 考古资料中的东周旗帜 王厚宇 88-94

22 一则蚩尤传说的新解释──兼论神话传说中的语源迷误 王志平 95-98

23 道教“祭酒”小识 赵益 99-102

24 关索并非关三郎 焦杰 103-106

25 宋代宫廷饮食略说 姚伟钧 107-109

26 清末民初中国学者的海外访书活动及其成就 李培文 110-115

27 永州之野觅舜迹(下) 陈泳超 116-120

28 读书求疵录 黄永年 121-122

29 整理古籍岂能忽视标点符号?──点校本《书林清话》标点纠误 漆永祥 123-125

30 唐顺之《叙广右战功》标点商兑 黄崇浩 126-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1期

1 新文化运动和传统文化 黄永年 4-5

2 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周勋初 6-7

3 对“克己修身”的诠释 金开诚 7-8

4 古典的位置 葛兆光 8-9

5 幕间随感 程章灿 10-11

6 伟大的文化工程──谈中国古代文学断代分体全集之编纂 钟振振 12-13

7 古文字学一世纪 吴振武 14-15

8 敦煌文献:新材料与新问题 荣新江 16-17

9 齐文化研究片谈 董治安 18-20

10 生命与艺术的祭礼──从“醉酒”论阮籍与李白人格精神的异同 赵静蓉 21-26

11 《型世言》第十二回 李时勉本事辨析 万晴川 27-31

12 《青楼集》“花旦”辨 解玉峰 32-36

13 古代私家藏书楼的构建与命名 周少川,刘蔷 37-43

14 清代皇家苑囿藏书寻踪:静明园 朱赛虹 44-49

15 邓邦述与群碧楼藏书 江庆柏 50-55

16 《困斋杂稿》、《困斋诗稿》 辛德勇 56-60

17 六朝民间著述的兴起 萧放 61-65

18 《文选》的流传及影响 傅刚 66-71

19 《施注苏诗》得失论 王友胜 72-78

20 《石仓十二代诗选》全帙探考 朱伟东 79-85

21 读《前尘梦影新录》 杜泽逊 86-89

22 悬鱼与振容 孙华 90-96

23 凭几源流 陆锡兴 97-101

24 书仪的名与实 陈静 102-106

25 《橘颂》颂的是柚不是橘 李南杰,胡超 107-111

26 中国士大夫与作为宠物的鹤 坂井多穗子 112-116

27 佛教因果说与中国文学 赵杏根 117-120

28 由借鉴到创新──初识韩国汉文小说 林辰 121-125

29 海外来鸿 126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2期

1 古文献散佚内因浅说──以岭南地区为例 罗志欢 4-8

2 清代皇家苑囿藏书寻踪:静宜园 朱赛虹 9-15

3 状元藏书家──焦竑 徐昕 16-20

4 平津馆藏书及其目录 焦桂美 21-25

5 析海源阁藏书 李云 26-31

6 “小藏家”中的佼佼者──常熟赵氏旧山楼 韩文宁 32-35

7 晚清三次社会变革与中国图书馆的近代化 胡俊荣 36-41

8 周绍良藏古代小说版刻插图并识语汇录(一) 周绍良 42-46

9 《先圣生卒年月日考》 辛德勇 47-49

10 试论钱大昕的版本学成就 徐有富 50-55

11 吴克岐辑著的三部红学丛书 邓子勉 56-60

12 四库提要北宋五十家研究序 曾枣庄 61-65

13 读《藏书家》第一辑后跟着说几句 黄永年 66-67

14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登临之作 梁德林 68-73

15 沣与澧 蓝充栋 73

16 戴君恩的“格法”说与《读风臆评》 刘毓庆 74-78

17 金圣叹与“哭庙案”中的“二丁”──从金诗《丁蕃卿生日二章》谈起 陆林 79-83 18 “逐兔见宝”与古代戏曲小说的幸运英雄母题 王立 84-90

19 宋代宗室的文化成就及其影响 都樾 91-96

20 宋时高丽扇、纸、墨输入中国考 刘强 97-103

21 明清徽商建筑文化的特色 周晓光 104-110

22 康雍乾宫廷西方医药漫谈 王征 111-117

23 乙字符号略谈 曾良 118-119

24 杂谈“京观” 周建江 120-121

25 也谈红豆与《相思》 陈铁民 122-125

26 文学创作的变容──读川合康三先生的《终南山的变容》 李庆 126-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3期

1 从南京出土的南朝竹林七贤壁画谈开去 赵超 4-10

2 慧远与庐山 曹虹 11-18

3 六朝隐士的生活 卞东波 19-24

4 千年遗韵话“勾栏” 李纯 25-30

5 《文献学丛稿》 王浩 30

6 “岁寒三友”缘起考 程杰 31-37

7 天人感应的灾异观与中国古代救灾措施 孙湘云 38-43

8 五代的枢密使 戴显群 44-49

9 毛晋和他的出版事业 朱恒夫 50-56

10 飞岚回带峙五桂──浙东藏书楼五桂楼考略 诸焕灿 57-62

11 叶德辉观古堂藏书述略 沈俊平 63-68

12 敦煌学原材料与研究书刊的图书馆编目问题 白化文 69-75

13 周绍良藏古代小说版刻插图并识语汇录(二) 周绍良 76-80

14 亭林文集 辛德勇 81-85

15 京都书市行 周振鹤 86-90

16 唐代小说研究领域的新收获 程国赋 90

17 再论韩国藏《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为武周朝刻本 邱瑞中 91-96

18 祖本《毛诗注疏》开卷数语的归属 冯浩菲 97-99

19 林则徐的四首集外诗 陆勇强 99

20 南宋《诗话》中的评骚论点 朴永焕 100-105

21 读《焚书•续焚书》札记二则 李庆 106-109

22 《剪灯新话》的素材来源探微 乔光辉 110-116

23 论《南音三籁》的文化品位 徐定宝 117-121

24 清代起居注官与钱大昕的《讲筵日记》 漆永祥 122-124

25 晚清上海书坊东壁山房与《今古奇闻》小说 潘建国 125-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4期

1 枚乘《七发》与“七辞”文体的运用 王连儒 4-11

2 郭璞《游仙诗》主旨说述评 陈道贵 12-17

3 庾信《哀江南赋》创作时间新考 林怡 18-21

4 《书目答问补正》 由之 21

5 中国古典小说中的镜意象 詹颂 22-26

6 春秋都邑何多以“父”名? 程二行 27-29

7 一份清代道光年间的徽州奁谱 朱红 30-36

8 高丽松扇非折叠扇 杨琳 37-39

9 大肚能容 赵超 40-44

10 清武英殿本李善长《进元史表》经过改篡 徐永明 44

11 清代皇家苑囿藏书寻踪:热河行宫 朱赛虹 45-53

12 清宫武英殿刻书 翁连溪 54-60

13 朱师辙生平著述及其三代藏书 丁红 61-68

14 周绍良藏古代小说版刻插图并识语汇录(三) 周绍良 69-74

15 惜字律二种 辛德勇 75-80

16 说“消息” 邢益火 80

17 新见《云麓漫钞》王秉恩手校本 张雷 81-83

18 《清人别集总目》 王浩 83

19 《说文解字》蕴涵的中国古代科技信息 王平 84-87

20 说“临时抱佛脚” 曾良 87

21 《兰亭序》真伪及《兰亭诗》创作的文化意义 张廷银 88-92

22 署名刘基的几部著作考辨 周群 93-96

23 张宗祥与增订本《明文海》 徐由由 97-102

24 关于《会稽先贤著述辑存》 顾农 103-105

25 中国古籍的插图 赵达雄 106-119

26 论清代学者臧庸的学术成就 吴明霞 120-123

27 “秘史”传东瀛 肖自力 124-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第1期

1 历史乱弹(之一) 葛兆光 4-5

2 “中国”说 赵益 6-10

3 述而不作:从官方职能到学术思想 刘畅 11-16

4 章太炎的《说文》讲授笔记及其文化阐释 万献初 17-23

5 也谈学术规范 黄永年 24

6 从简帛发现看古书的体例和分类 李零 25-34

7 “女也不爽”解 汪春泓 35-38

8 《文心雕龙》中的“经典”考——兼及中国文化语境中的经典与经典化问题 曾军 39-43 9 《邺侯外传》及其与《家传》的关系 郝润华 44-48

10 杜牧《送国棋王逢》诗新探 胡可先 49-52

11 《人间词话》的“人间”考 李庆 53-56+52

12 日本藏《史记》唐写本研究 张玉春 57-64

13 《〈春秋〉经传研究》 王浩 64

14 朝鲜刻本《樊川文集夹注》的文献价值——从一条稀见的杨贵妃资料谈起 吴在庆 65-70

15 日本《经国集》感渤海客礼佛诗二首考释 刘国宾 71-77+70

16 《全唐诗补逸》于季友、范的诗校议 杜泽逊 78-79

17 晚明曹臣与清言小品《舌华录》 李灵年,陆林 80-85

18 早稻田大学所藏《西域水道记》修订本 周振鹤 86-95

19 《五石斋读书笔记》 邓之诚,邓瑞 96-101

20 静嘉堂文库读书记 吴鸥 102-106

21 说“紫” 韩格平 107-109

22 清代科举与道教科仪 李润强 110-117

23 戏为论诗绝句三十一首 钱志熙 118-125

24 编辑部纪事 126-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第2期

1 历史乱弹(之二) 葛兆光 4-5

2 说牛 何洵怡 6-11

3 《中古文献语言论集》 王浩 11

4 一份沉重的历史文化遗产──关于楚简帛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刘信芳 12-15

5 论扬雄 王玫 16-20

6 读史说“夷” 王开玺 21-25

7 中国诗酒关系略论──附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融合 丁启阵 26-30

8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由贬毁《全元文》所引起的思考 罗超 31-35

9 东汉初期宫廷文学之观念与实践 蓝旭 36-42

10 伯3303号印度制糖法释读商榷 王继如 43-46

11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考 费隐 47-50

12 郭勋“移置阎婆事”考辨──论《水浒传》版本嬗递过程中一处情节的移动 李金松 51-55 13 “校雠式”析读 李更 56-61

14 稼轩词俗语语词辨析 辛更儒 62-71

15 《定山先生集》 辛德勇 72-75

16 《聊斋志异》语义琐辨 马振方 76-80

17 清人选评笺注唐人试帖简说 薛亚军 81-84+80

18 吴伟业的两篇集外文 陆勇强 85-87

19 《项脊轩志》的写作年代 顾农 87

20 管庭芬未曾重订《曲海总目》 徐永明 88-89

21 《五石斋文史札记》 邓之诚,邓瑞 90-99

22 《毛大将军海上情形》与中日两国的学者 乔治忠 100-103

23 考古资料中的蛇和相关神怪 王厚宇 104-116

24 论赋起源于民间说话艺术 蒋先伟 117-121

25 温话宋人药名诗 祝尚书 122-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第3期

1 历史乱弹(之三) 葛兆光 4-5

2 历史的误解 时间和角色的双重错位──鱼玄机《赠邻女》别解 姚玉光 6-9

3 聂夷中籍贯考辨 王茂福 10-13

4 “用其经济所长,辅之以学问”──小议清代扬州书院兴盛之由 杨本红 13

5 崇陶与晁补之绍圣以来的词风 萧庆伟 14-17

6 突破封建礼法的新追求──对《欢喜冤家》情爱观的现代解读 苗怀明 18-21

7 “穹窒”即穹室 李海霞 22-23

8 也说“冰矜” 黄灵庚 24-25

9 “赔”字究竟始用于何时? 谭耀炬 26-30

10 《武观》、《五子之歌》与《离骚》 贾海生 31-37

11 《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编纂 柳长华 38-42

12 张耒与《张耒集》 李逸安 43-48

13 《麟溪集》辑者考辨 桂宝丽 49-50

14 《正字通》为张自烈所辑考 喻剑庚 51-54

15 晚清上海崇明黄超曾所辑日本汉诗集《同文集》 潘建国 55-57+63

16 论佛经文学作品《智者大药》 赵杏根 58-63

17 《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 辛德勇 64-68

18 末代骈文作家李审言 刘新风 69-74

19 《五石斋文史札记》(二) 邓之诚,邓瑞 75-85

20 从台湾出版的两部大陆学者的清诗专著谈起 赵伯陶 86-90

21 江南藏书之乡的碑传集──有关常熟藏书家研究的著作述评 谭华军,徐雁 91- 96

22 一部清代文史研究必备的工具书──《清人别集总目》评介 蒋寅 97-100

23 汉末三国时代的疾疫、社会与文学 赵夏竹 101-105

24 古代簪笔制度探微 周晓薇 106-113

25 唐代婚俗“绕车三匝”漫议 段塔丽 114-117

26 乱离中的“玉女”──明末才女商景兰及其婚姻与家庭 石旻 118-124

27 胭脂小识 俞香顺 124

28 真的是“千古之谜”吗?──《鞠彦云墓志》、《段峻德墓志》考辨 庄学香 125-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第4期

1 历史乱弹(之四) 葛兆光 4-8

2 试析班固对屈原之批评 姚静波 9-13

3 汉籍数字化规范刍议 袁林 14-16

4 试论古籍电子化的理想模式 张尚英 17-24

5 有关“选学”珍贵文献的发掘与利用 周勋初 25-31

6 《史记》六朝残本考 张玉春 32-36

7 唐宋地志所记“四至八到”为道路里程考证 曹家齐 37-42

8 洪皓《鄱阳集》及其版本浅探 宋建昃 43-47

9 编辑部启事 47

10 元朝史家编修汉文西夏史籍功过述略 胡玉冰 48-54

11 《唐诗神韵集》版本以及研究价值 葛云波 55-59

12 谈《故训汇纂》对《经籍籑诂》资料的扩展 于亭 60-64

13 《江省图》 辛德勇 65-69

14 也谈“在金石曰坚”一语的出处 李若晖 70-72

15 论北宋学者对汉唐经学的批评 杨世文 73-79

16 宋咸熙与《经籍籑诂》 骆瑞鹤 80-84

17 “建”的文化学意义与建鼓的来历 刘晓明 85-89

18 南朝正史与佛典二题 宋闻兵 90-95

19 “秋”“霜”中的李白 戴伟华 96-100

20 平林欸乃声犹在——朱熹《武夷棹歌》的文化意蕴 陈庆元 101-108

21 袁枚“一造三改”随园考述 王英志 109-115

22 清宫演剧的宫廷文化意味 李真瑜 116-120

23 《訄书详注》简介 王华宝 120

24 略论缪荃孙在金石学上的成就与贡献 刘心明 121-125+127

25 所谓“腾龙宝刀” 刘淑萍 126-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1期

1 思想史和社会史的沟通与整合──略谈艾尔曼“新文化史”研究的方翠¤意义 张旭曙 4-7 2 论批评家李长之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批评 于天池 8-15+19

3 刘长卿被贬南巴事迹考证 郜林涛 16-19

4 试论唐传奇的“文备众体” 景凯旋 20-29

5 “除夕雷雨”与“内官”:《醒世姻缘传》成书年代补证 段江丽 30-35

6 《无能子》刍议 沈新林 36-42

7 《明清八大家文选丛书》简介 凌云 42

8 《扪虱新话》及其作者考证 李红英 43-51

9 明代《弘正诗钞》辑者考 陆林 52-55

10 王渔洋早年诗集刻本 袁世硕 56-62

11 清人笔记稿本《柳弧》述略 宋平生 63-67

12 新发现的两部太谷学派遗书 王明发 68-73

13 《朝天录》与《燕行录》──朝鲜使臣的中国使行纪录 孙卫国 74-80

14 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散佚毁失初探 王海明 81-85

15 “谢三郎”小释 赵晓涛 86-87+55

16 《五石斋文史札记》(三) 邓之诚,邓瑞 88-95+73

17 《〈大金吊伐录〉校补》跋 漆永祥 96-97

18 东汉中平二年客星记录的文献学研究 赵益,石晶晶 98-102

19 苏东坡与砚 马斗成 103-108

20 由《庆朔堂》杂剧的本事说起 祝尚书 109-113

21 瓦舍的衰微及其主要因素 吴晟 114-120

22 从李乐《见闻杂记》看晚明风气 浦部依子 121-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2期

1 李白与高适的人生设计 陈铁民 4-7

2 李商隐诗歌的悲剧意识 蔡燕 8-14

3 从情欲出发体悟人生——试论词对宋代文学精神的补充与深化 王小舒 15-21

4 王应麟与《文心雕龙》 汪春泓 22-26

5 《毘陵集》板本考略 赵望秦 27-31

6 贾岛亦善文乎?——贾岛佚文和佚文目辑录 陈耀东 32-33

7 《太平广记》传入韩国时间考 赵维国 34-41

8 陈子龙词补辑八首 刘勇刚 41

9 说《西游记》中欠照应的漏洞 黄永年 42-44

10 《倡和集》作者与刊本寻踪——兼说所见吴陈琰词 马振方 45-49

11 《明史•乌缉传》订误 邓芳 49-65

12 古代中国 道教的修炼、仪式和方法 葛兆光 50-58

13 神仙吕洞宾形象的演变过程 欧明俊 59-65

14 冠、帻、编发、扁髻与其他 赵超 66-73

15 观演场所变迁与中国传统审美观 李纯 74-78+127

16 “井上桐”的民间文化意蕴 宣炳善 79-83

17 项羽的“第三种面目”——有关项羽的几则材料钩沉 俞香顺 84-86

18 中日茶文化逸事比较 赵方任 87-92

19 论赋绝句五十首 程章灿 93-102

20 《五石斋文史札记》(四) 邓之诚,邓瑞 103-108

21 新世纪人文科学的一面旗帜——总评《周勋初文集》 卞孝萱 109-110

22 读《〈韩非子〉札记》随想 蒋凡 110-112

23 学术的厚重 孙昌武 112-113

24 久积精思 遂臻高明——周勋初先生文学批评史研究成就蠡测 汪涌豪 113-114

25 理论创辟立足于熟精文本、博证文献 陈书录 114-116

26 周勋初先生与近代学术研究 朱刚 116-117

27 周勋初先生与唐人笔记小说 王国良 117-118

28 “中国典籍与文化”系列讲座在京举办 119-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3期

1 中国古代诗歌中“江湖”概念的嬗变 丁启阵 4-9

2 婺州文人与朱元璋 徐永明 10-20

3 张岱与徐渭 张则桐 21-25

4 宋之问研究二题 杨墨秋 26-30

5 文翁礼殿图小考 胡兰江 31-34

6 新出土柳宗元撰《独孤申叔墓志》勘证 周晓薇 35-41

7 明抄本《梦窗词集》述略 周茜 42-46

8 新书架 姜江 46

9 书林撷余 渔洋山人诗合集 辛德勇 47-55

10 杨树达的《春秋大义述》及其相关未刊稿 杨逢彬 56-61

11 《训诂问学丛稿》 王剑 61

12 关于《篆隶万象名义》的几个问题 吕浩 62-66

13 韩国朝鲜朝早期印书概况 李钟美 67-74

14 西安地区唐墓壁画中官员服饰探微 李怡 75-80

15 说五显灵官和华光天王 贾二强 81-88

16 明代杭州西湖的诗社 何宗美 89-96

17 拆字令到拆白道字 陆锡兴 97-102

18 从“江流”故事的演变看古代戏剧与小说的趋俗性 孙书磊 103-108

19 刘大櫆与徽州学术文化——兼为吴孟复《刘大櫆简谱》作补正 蔡锦芳 109-114

20 《五石斋文史札记》(五) 邓之诚,邓瑞整 115-121

21 学贵知津——《敦煌学十八讲》读后 李更 122-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4期

1 简论唐代《老子》诠释文献的文化价值 董恩林 4-9

2 隋朝六部小说成书年代考 魏世民 10-14

3 《楞严经》与黄庭坚——以典故为中心 龙延 15-22

4 《贾谊集汇校集解》 万久富 22

5 论《忠经》的成书年代及与《孝经》之异同 王玉德 23-25

6 试说元好问的《续夷坚志》 李献芳 26-32

7 《袁枚评传》 凌云 32

8 《西游记》、鬼子母与九子母 李连生 33-40

9 《警世阴阳梦》、《清夜钟》作者新考 井玉贵 41-48

10 王士祯《神韵集》考辨——兼论《唐诗神韵集》非王士祯原选 邬国平 49-55

11 “燕山窦公”辨 欧阳健 56-60

12 静嘉堂随想 虞云国 61-65

13 晚清以来扬州古旧书肆札记 徐雁,谭华军 66-75

14 关于释慧远“露骸松下”的一点意见——兼与曹虹先生商榷 江林 76-78

15 唐代的“断屠钓” 张萍 79-84

16 武则天称帝与唐初社会的弥勒信仰 段塔丽 85-91

17 公主婚姻与武周以后的政局 蒙曼 92-98

18 《太平广记》里的虎 刘淑萍 99-104

19 《天学初函》所折射出的文化灵光及其历史命运 吕明涛,宋凤娣 105-112

20 古诗中的神智体 饶少平 113-119

21 《香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选粹(1950-2000)》 王华宝 119

22 《五石斋文史札记》(六) 邓之诚,邓瑞 120-127

23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七辑目录 129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1期

1 三种不同含义的“书” 李零 4-14

2 《玉台新咏》与《文选》 傅刚 15-20

3 李白佚诗文存目小辑 胡振龙 21-23

4 肃宗继位在民间的反响 陈璐 23

5 胡震亨、季振宜和《全唐诗》编者用过《唐才子传》吗 赵楠 24-26

6 《养斋诗话》——一部为反批评而写的诗话 江庆柏 27-29

7 吴克岐的词学研究 邓子勉 30-36

8 汉代经学研究的新成果 张兵 36

9 周志辅和他收藏的戏曲文献 沈津 37-41

10 《史记》三家注音切疑误辨正 王华宝 41

11 王国维《经学概论讲义》小考 徐雁平 42-44

12 欧洲学院的缩影——莱顿大学汉学院 荣新江 45-49

13 论魏晋时期学术思想之转型——关于《世说新语》一条材料的疏证 汪春泓 50- 55

14 崔莺莺家世及行踪辨正 许总 56-59

15 新出土《李郃墓志铭》发隐 胡可先 60-64

16 黄庭坚字鲁直解 骆瑞鹤 65-68

17 《文苑导游录》所刊传奇杂剧考述 左鹏军 69-74

18 《宋僧录》出版 74

19 关于道教研究的历史和方法 葛兆光 75-85

20 元稹真的是一个势利小人吗——《从〈有唐武威段夫人墓志铭〉看元稹为人》商榷 周相录 86-90 21 说“埭” 宋闻兵 91-93

22 箭靶中心何以称“鹄” 杨琳 94-95

23 铁券制度考略 王雪玲 96-100

24 南戏中“贴”的分化与“老旦”的形成 李舜华 101-104

25 五石斋文史札记(七) 邓之诚,邓瑞 105-109

26 《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影印丛书》影印说明(第一辑) 110-126

27 古典文学与性别研究的一次互动 黎莉 126

28 编辑手记 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2期

1 简帛的埋藏与发现 李零 4-11

2 紬典册网放佚靡遗巨细考六艺齐百家熔铸宏篇——论《史记》的材料来源与整理 张玉春 12-16

3 周昙《咏史诗》宋本发覆 赵望秦 17-22

4 欧阳修学术研究 顾永新,孙钦善 22

5 范椁诗论著作考辨 肖永凤 23-26

6 宋人文集编刻及流传丛考 王岚,孙钦善 26

7 《影梅庵忆语》版本源流考 蔚然 27-31

8 潜研堂文集外编 柳岳梅,许全胜 32-36

9 桐城《戴氏宗谱》中戴名世、方苞佚文两则 钟扬,顾海 37-40

10 戴名世《南山集偶钞》及其校勘价值 汪庆元 41-44

11 《四库提要》举正 杜泽逊 45-48

12 铜版《平定两金川得胜图》 童正伦,张群 49-51

13 阑珊春事 花谢水流——简论薛绍徽及其《秦淮赋》 林怡 52-54

14 神圣的殿堂:莱顿大学图书馆东方写本与图书部 荣新江 55-61

15 俗字与古籍整理举隅 曾良 62-65

16 汉“甲天下”瓦当考辨及解读 张强 66-73

17 吕忱行历新考 萧惠兰 74-77

18 《唐国史补》中的一段人物品评考 尹占华 78-84

19 汪洙及《神童诗》考辨 汪圣铎 85-87

20 略论张孝祥《六州歌头》的写作时间 辛更儒 88-92

21 明初宫廷藏书数质疑 张升 93-95

22 《梼杌闲评》作者非李清考 张平仁 96-99

23 《〈史记〉学史》(汉至唐) 杨海峥,费振刚 99

24 全祖望《愚山施先生年谱序》考辨 宋晓晖 100-106

25 读《己亥杂诗》二题 顾农 107-109

26 与名家论古文注释 汪少华 110-113

27 说唐代的东渭桥 黄寿成 114-118

28 回忆我的老师蒋秉南(天枢)先生 黄永年 119-121

29 《五石斋文史札记》(八) 邓之诚,邓瑞 122-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3期

1 简帛的形制与使用 李零 4-11

2 论李充《翰林论》的学术渊源与文学观念 余曆雄 12-16

3 陶弘景《真诰》的语料价值 冯利华,徐望驾 17-24

4 《左传》方术研究 刘瑛,倪其心 24

5 五代时期后唐官府藏书事业考述 陈德弟 25-30

6 《名儒草堂诗馀》刍议 刘荣平 31-36

7 《欧苏手简》考 祝尚书 37-41

8 论《录鬼簿续编》的作者并非贾仲明 姚玉光 42-46

9 《静斋至正直记》及作者考述 尤德艳 47-50

10 《四书章句集注》研究 顾歆艺,金开诚 50

11 《金瓶梅词话》中有关《西厢记》杂剧资料析论 徐大军 51-56

12 明末吴兴凌氏刻书活动考——凌濛初和出版 表野和江,吴正岚 57-67

13 清人《史记》研究的成就 徐元南 68-74

14 《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校证》 文迟 74

15 从“惟善为宝”的标榜看李汝珍思想的局限 许卫全,李昌华 75-79

16 论四库标注之业 王世伟 80-83

17 古典文献资料的渊薮——读《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有关何焯的记事 李庆 84- 85

18 学术精品的追求——莱顿的布瑞尔书店和它的出版物 荣新江 86-91

19 西方书籍史研究漫谈 孙卫国 92-96

20 赋诗言志与代圣贤立言——关于八股文的一点思考 杨波 97-101

21 从樏到攒盒 陆锡兴 102-107

22 “钥匙”探源 徐时仪 108-111

23 汉孝惠皇后身份辨 周骋 111

24 说三郎——与焦杰先生商榷 刘占召 112-117

25 古代中国猴与马故事的源流——中外文化交流之一例 广中智之 118-123

26 五石斋文史札记(九) 邓之诚,邓瑞 124-127

27 善本书影 2-129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4期

1 简帛古书的整理与研究 李零 4-12

2 “校勘”的术语化过程及相关问题 李更 13-18

3 汤显祖佚文三篇 吴书荫 19-24

4 为《全宋诗》补辑阮阅绝句一首 胡金望 25-26

5 “书法目存”——缪荃孙藏书观及实践初探 李云 27-33

6 茶寮碑记 周建华 34-36

7 周绍良藏古代小说版刻插图识语汇录(四) 周绍良 37-42

8 莱顿的旧书——海外中国文化研究一瞥 荣新江 43-48

9 试析唐代娼妓诗与女冠诗的差异 刘宁 49-57

10 《南宋诗僧丛考》 许红霞 57

11 关汉卿的生卒年和里籍问题 黄卉,章宏伟 58-66

12 晚明书画家邵弥生年新说 陆林 67-71

13 《南宋四明地区教育和学术研究》 陈晓兰 71

14 明清通俗小说创作中的浊流 纪德君 72-77

15 清初甬上遗民结社略考 何宗美 78-82

16 《玄怪录》所表现的佛教的文学变用 宋伦美 83-86

17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佛学渊源辨 朱良志 87-94

18 《章学诚学术研究》 梁继红 94

19 割耳剺面与刺心剖腹——从敦煌158窟北壁涅槃变王子举哀图说起 雷闻 95- 104

20 离合相字史论 胡锦贤 105-114

21 扎实与卓识——评苗壮先生《笔记小说史》 王立,王琳 114

22 “领袖”考源 丁喜霞 115-117

23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校读札记 王华宝 117

24 五石斋文史札记(十) 邓之诚,邓瑞 118-124

25 寓普及于提高的“佛藏版本研究”新作——评《中国版本文化丛书•佛经版本》 白化文 125-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第1期

1 “史记学”体系的建立及其意义 张新科 4-10

2 索靖、陆机交往考 戴燕 11-13

3 宫体诗论 傅刚 14-19

4 贤者芳名落谁家——《唐摭言》所载《三贤论》“刘君”之考辨 刘心 20-21

5 南宋诗人刘过卒年考 俞兆鹏 22-25+37

6 《毛诗六帖讲意》与明代诗经学 沙先一 26-31

7 减铁•减银•减金 扬之水 31

8 明代江西文人与台阁文学 魏崇新 32-37

9 《诗经•木瓜》与周代礼俗 江林 38-42

10 敦煌俗字女旁替换现象管窥 吴波 43-45

11 两宋香炉源流 扬之水 46-68

12 “名是无名字无字”——明清之际小说作家的“无名”现象 朱萍 69-72

13 孔壁竹书的文字国别 杨泽生 73-77

14 《本事诗》新考 胡可先,童晓刚 78-80

15 元刻《史记》彭寅翁本研究 张兴古 80

16 清人笔记随录(一) 来新夏 81-89

17 从赵之谦《论学丛札》看《汉学师承续记》 漆永祥 90-96

18 汤若望的《主制群征》与翻译 罗婉薇,陈万成 97-105

19 春来杜宇莫啼冤——读林树梅《修前明鲁王墓即事》诗兼谈鲁王疑冢、真冢与新墓 陈庆元 106-108

20 《五石斋文史札记》(十一) 邓之诚,邓瑞 109-113

21 周一良读书题记(一) 周一良,周启锐 114-123

22 张载易学及道学研究——以《横渠易说》与《正蒙》为主的探讨 胡元玲 123

23 与《旧唐书》共存的一部力作——评《〈旧唐书〉辨证》 卞孝萱 124-127

24 元代文化研究暨《全元文》编纂研讨会综述 129

25 凤凰出版社最新推出《开卷文丛》 130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第2期

1 日本流传的两种古代《孝子传》 赵超 4-10

2 《文选》为何不收五言四句体 何诗海 11-16

3 《唐会要》版本考略 邢永革 17-20

4 《鲁国尧语言学论文集》 棠邑 20

5 从《类玉篇海》到《四声篇海》——我国字典编纂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梁春胜 21-26

6 (太宗子)魏王泰的生年与薨年 雷艳红 26

7 跋明刻本《赵浚谷诗文集》 杜泽逊 27-28

8 茅维及其凌霞阁杂剧考述 孙书磊 29-35

9 琼海奇甸有遗篇——明王弘诲与他的《天池草》 王力平 36-40

10 清人笔记随录(二) 来新夏 41-46

11 中国第一部刺绣专著《绣谱》及其作者丁佩 姜昳 47-52

12 唐诗人考辨五则 尹占华 53-61

13 《唐五代江南工商业布局研究》 王剑 61

14 王安石《春秋》“断烂朝报”说辨正 杨新勋 62-65

15 也谈《刘知远诸宫调》的作期 武润婷 66-70

16 《〈越绝书〉研究》 王剑 70

17 《韵语阳秋》辨订一则——“江东三虎”小考 凌郁之 71-73

18 《说文解字校订本》 茂山 73

19 封龙、苏门二山学者与蒙元初期的学术和政治 魏崇武 74-79

20 性灵派与江户后期汉诗诗坛——以袁枚、赵翼诗歌及诗话在日本的传播为中心 李鹏 80-84 21 唐朝的铁券颁赐 冯贺军 85-91

22 唐代寺院题诗与寺院学习之风 戴军 92-98

23 论唐人小字与姓名文化 焦杰 99-104

24 《慧琳〈一切经音义〉研究》 王剑 104

25 踟蹰于末世天胄与新朝显贵之间——寻绎赵孟頫降元后的仕宦、著述与书画生涯 张文澍

105-113

26 五石斋文史札记(十二) 邓之诚,邓瑞 114-117

27 周一良读书题记(二) 周一良,周启锐 118-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第3期

1 古舆图别解——读明代方志地图的感想三则 葛兆光 4-8

2 “东林非党论”质疑 李庆 9-14

3 评段熙仲《春秋公羊学讲疏》 孙婷婷 14

4 试论《史记》三家注的价值及其影响 应三玉 15-22

5 试论唐代作家的梁孝王情结 杜玉俭 23-27

6 崔鹏(元翰)非莺莺父辨——就《崔氏谱》等问题与许总先生商榷 景凯旋 28-32

7 王安石《老子注》补辑 尹志华 32-36

8 志趣不同的知己——杨维桢和宋濂 魏青 33-36

9 清初李商隐研究四题 王树林 37-42

10 两汉书事 扬之水 43-60

11 唐剑侠传奇的宗教文化渊源考辨 龙延 61-65

12 试论明清时期贞节制度的积极意义 宋清秀 66-71

13 徽州宗族立祠修谱活动及其文书 王国键 72-78

14 英藏敦煌唐代黡子图考 王晶波 79-84

15 《乐府诗集》在宋代的流传 尚丽新 85-91

16 王安石“相看不忍发”诗在诗话中的称名辨正 邱美琼 91

17 《毛诗微言》撰者考略 杨焄 92-95

18 汤显祖尺牍三封考释 郑志良 96-99

19 清人笔记随录(三) 来新夏 100-105

20 述石印明万历刻本《观世音感应灵课》 辛德勇 106-111

21 五石斋文史札记(十三) 邓之诚,邓瑞 112-115

22 周一良读书题记(三) 周一良,周启锐 116-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第4期

1 王十朋与《荆钗记》本事之谜 钱志熙 4-9

2 荀勖《中经新簿》是有叙录的 赵望秦 10-15

3 凤凰出版社近期新书 15

4 《述学》故书——关于汪中与章学诚的一段公案 冯乾 16-21

5 《四库提要》"李诗钞述注"条辨析 胡振龙 22-23+29

6 关于《风月锦囊》性质的几点考述 李舜华 24-29

7 释“玄武” 周晓薇 30-36

8 西藏史籍中木雅王占卜传说的汉族故事原型 钟焓 37-40

9 唐代声乐分朋角胜习俗 迟乃鹏 41-46

10 《史记》三家注札记(一) 王永吉 46

11 《蔗轩日录》与明代中日书籍交流 陈小法 47-54

12 朝鲜燕行录所记的北京琉璃厂 杨雨蕾 55-63

13 传统学塾中塾师的辛酸苦痛 徐梓 64-70

14 北京大学藏日本刊《史记》古活字本研究 张兴吉 71-77

15 中华本《南史》校勘记订补 王勇 77

16 卫宏《古文官书》考述 徐刚 78-84

17 新发现的元曲家杜仁杰史料 周郢 85-91

18 《永乐大典》副本流散史 张升 92-95

19 清人笔记随录(四) 来新夏 96-102

20 盛宣怀藏书与刻书述略 周蓉 103-106

21 关于《都门纪略》早期版本的一些问题 辛德勇 107-111

22 五石斋文史札记(十四) 邓之诚,邓瑞 112-114+111

23 周一良读书题记(四) 周一良,周启锐 115-124

24 文献学架构的新探索——读《古文献学四讲》 郝润华 125-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1期

1 《大戴礼记》传本源流考 黄怀信 4-9

2 关于北宋“建邑王氏世翰堂” 张丽娟 10-13

3 域外汉籍及其版本鉴定概说 陈正宏 14-19

4 《大唐类要》失传了吗 杨琳 20-21

5 宋儒“《冬官》不亡”说平议 杨世文 22-27

6 《全唐文》温造《自请罚奏》中的一处讹文 迟乃鹏 27

7 万历、嘉庆钞本《钵中莲》比较 吴晟 28-34

8 《中兴馆阁书目》佚文一则 张金平 34

9 金鹗《求古录礼说》刊刻源流述略 柳向春 35-39

10 “传递读书种子”——张金吾藏书观及其实践 李云 40-46

11 《秋灯琐忆》新考 李汇群 47-48

12 论古代的行状理论 俞樟华,盖翠杰 49-55

13 读鲍照诗札记三题 顾农 56-58

14 禅宗语录词义札记 卢烈红 59-61

15 论皮陆齐名与皮陆文集编纂之间的关系 李福标 62-67

16 一部别开生面的书:《师门问学录》 王华宝 67

17 明代唐诗的评点 查清华 68-73

18 张岱《家传•张汝霖传》笺证——张汝霖事迹辑考 张则桐 74-80

19 逍遥境界 秋水文章——《忘筌•梦蝶-庄学综论》读后 宋钢 80

20 《诗经》中的“渡水”诗及其意象内涵 赵茂林 81-88

21 西汉乐府职能新考——兼述减省乐府之因 张祝平 89-93

22 葛洪《抱朴子外篇》的说理艺术 王琳,郭勇 94-98

23 《南大语言学》发端辞 98

24 唐初避讳二例 冯贺军 99-102

25 《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简介 王保顶 102

26 牛僧孺《玄怪录》的定数论考察 宋伦美 103-107

27 贯休官职考 王秀林 108-113

28 锁子甲的起源、形制及传入中国 马冬,陶涛 114-121

29 《黄耀堃语言学论文集》简介 王华宝 121

30 新发现戴震《江慎修先生七十寿序》佚文一篇 漆永祥 122-123

31 五石斋文史札记(十五) 邓之诚,邓瑞 124-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2期

1 出土简帛书籍分类述略(六艺略) 骈宇骞 4-13

2 《南岳唱酬集》——“天顺本”质疑 祝尚书 14-18

3 支谦译经与三则习语溯源 季琴 18

4 约园善本《困学纪闻》考 苏晓君 19-24

5 《平妖传》版本考 林嵩 25-33

6 记满文抄、刻本《三国演义》 李士娟 34-37

7 试论《闺范》与国本之争 张秀春 38-44

8 大连图书馆藏日本刊本抄本中国小说研究 苗壮,王若 45-50

9 《左传》志疑 赵生群 51-58

10 新风楼藏陈三立佚文一则 王令策 58

11 论王僧虔与南朝文艺思潮 汪春泓 59-65

12 辛弃疾与陈亮狱事 王昊 66-70

13 元代理发匠的广告工具——镊 孙志文 70

14 《水东日记》中一篇元人文论之作者悬案释疑 王树林 71-73

15 袁枚、刘墉、周永年、吴大澂未刊信札四通考释 包云志 74-78

16 从“庸何伤”说起——谈古今汉语的沟通 王云路 79-81

17 帝舜姓氏考辨——兼谈先秦姓氏礼俗的几个问题 吴国武 82-88

18 钱大昕与陈寅恪治史方法之比较——从一个侧面看乾嘉学派的深远影响 朱丽霞,肖晓阳 89-94 19 杨修佚文《五湖赋》 张应斌 94

20 两汉俳优解 于天池 95-103

21 《参天台五台山记》中所见的北宋乘轿风俗 曹家齐 104-107

22 说“弹指” 景盛轩 108-112

23 “嬷嬷”考踪 谭耀炬 113-116

24 “雨衣”“浴衣”及其他 钱群英 117-121

25 二首误收的“张九龄诗” 顾建国 121

26 五石斋文史札记(十六) 邓之诚,邓瑞 122-127

27 古籍善本书影 129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3期

1 吴越王钱镠先世考略——并论先世对其霸业的影响关系 钱志熙 4-10

2 王莽巡狩封禅制度新证 王艺 11-18

3 唐新进士闻喜宴考 杨波 19-22

4 逸士 韵人 通吏——元代诗人宋无考略 李军 23-27

5 义理•考据•文章——戴震的治学之道 李红英 28-33

6 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屏风发微 扬之水 34-41+45-2+129

7 李清照与秦桧亲戚关系考 邓新跃 42-45

8 岸田吟香的乐善堂在中国的图书出版和贩卖活动 陈捷 46-59

9 论中国古代的柳崇拜 郭康松 60-64

10 “牵砻”小考 曾昭聪 65-67

11 《史记•张丞相列传》勘误三则——兼论六朝写本裴注《史记》残卷的校勘价值 易平 68-72 12 《全宋诗》订补疏失续举 张如安 73-83

13 《全宋诗》误收唐诗考 胡可先 84-93

14 稼轩词版本源流再探索 辛更儒 94-100

15 从《庚己编》书名之讹说起 李解民 101-107

16 伪书《厚甫诗话》成书考述——兼论清代广东诗话中“南来学者”的情意结 程中山 108-118 17 理解古典文献——《古诗文要籍叙录》再版序言 葛兆光 119-122

18 五石斋文史札记(十七) 邓之诚,邓瑞 123-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4期

1 出土简帛书籍分类述略(诸子略、诗赋略) 骈宇骞 4-15

2 版本的缺环或历史概念的形成 乔秀岩 16-24

3 《〈记纂渊海〉所引的〈唐职员令〉逸文》补证——兼述晏殊《类要》所见《唐职员令》 唐雯 25-30 4 《资治通鉴》胡三省注研究 林嵩 安平秋 30

5 王夫之《龙舟会》杂剧考述 孙书磊 31-36

6 “南瞿北杨”藏书之比较研究 丁延峰 37-43

7 《左传》志疑(二) 赵生群 44-50

8 刘安世《门下侍郎苏公墓志铭》辨证 曾枣庄 51-57

9 古文源流考 徐刚 李零 57

10 谢铎籍贯故里和家世考 林家骊 58-62

11 胡虔生平系年 尚小明 63-68

12 汉人所谓古文研究 张富海 裘锡圭 68

13 张文虎与陈奂交游研究 柳向春 69-76

14 《史》《汉》比较研究 沙志利 安平秋 76

15 后论赋绝句五十首 程章灿 77-84

16 唐代“正殿”小考 赵贞 85-89

17 论宋代弄孔子优戏的文化意蕴 丁淑梅 90-95

18 中国古代女教文献研究 张秀春 杨忠 95

19 琉璃厂徽商程嘉贤与朝鲜燕行使者的交往——以清代朝鲜汉籍史料为中心 王振忠 96-103 20 “蔬笋气”意义面面观 许红霞 104-110

21 河东狮吼考源 冯国栋 111-114

22 释“袜肚” 杜朝晖 115-119

23 张九龄见存诗考述 顾建国 119+127

24 五石斋文史札记(十八) 邓之诚 邓瑞 120-123

25 《抱朴子》版本研究 高原乐 董洪利 123

26 日本道教研究的新成果——中(山鸟)隆藏所著《云笈七签的基础研究》 李庆 124-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第1期

1 出土简帛书籍分类述略(兵书略) 骈宇骞 4-9

2 中国古典目录学中史部之演化轨迹述略 辛德勇 10-14

3 明代目录著作中的史部分类 杨艳秋 15-24

4 《旧唐书•经籍志》增补《古今书录》考 牛继清 25-28

5 略论蜀大字本《论语注疏》的校勘价值 沙志利 29-34

6 从引书看《广韵》的文献学价值 熊桂芬 35-40

7 《剪灯新话》的版本流变考述 乔光辉 41-46

8 再说《左传》之“弗宾" 陈英杰 46+34

9 《燕史》的卷数、传本与辑佚 邱居里 47-53

10 现存远山堂“两品"的版本评析 赵素文 54-58

11 《曲海总目》有别本——论《重订曲海总目》非对《扬州画舫录》载《曲海目》的重订 杜海军 59-62

12 名物与训诂,相得而益彰 王华宝 62

13 重编《说郛》本《续本事诗》辨伪 余才林 63-65

14 清人江德量过录何焯校宋本《说苑》考述 邓骏捷 66-70

15 吴晓铃藏《忠烈侠义传》抄本考述 苗怀明 71-74

16 《左传》志疑(三) 赵生群 75-83

17 钱大昕和元史研究——以石刻资料作为考据材料进行文史研究的一个典型个案 曹泳兰 84-89 18 论敦煌变文语汇的佛典渊源 俞晓红 90-95

19 “重试及第”解读 许友根 96-98

20 《汉书》十二帝纪校勘拾遗(一) 谢秉洪 98

21 试论朱舜水的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林敏洁 99-104

22 五石斋文史札记(十九) 邓之诚 邓瑞 105-111

23 俞正燮及《俞正燮全集》的整理 诸伟奇 112-117

24 钱存训对中国书史研究的贡献 别立谦 118-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第2期

1 薪火相传——《中华传统文化的传递》序言 来新夏 4-6

2 出土简帛书籍分类述略(数术略) 骈宇骞 7-18

3 试论《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分类与著录的不完善 刘春华 19-23

4 刘师培的戴震学 郭院林 24-30

5 阮元佚文一篇 罗瑛 30

6 蔡文溥与《四本堂诗文集》——一位古琉球国诗人的汉诗文创作 钱志熙 31-38

7 “随注”而“该通”——史容《山谷外集诗注》略论 钟东 39-46

8 《道教灵验记》之文学、文献学考论 罗争鸣 47-56

9 国家意志与社会选择——《洪武正韵》在明代的实际功用 张志云 57-61+104

10 《四库总目•离骚中正》书后 程远芬 62-64

11 《左传》志疑(四) 赵生群 65-74

12 庾信《愁赋》考论 卞东波 75-79

13 唐诗宋词中城市功能的演变与文化转换 蔡燕 80-84

14 从张为《诗人主客图》看元和诗分派的局限性 宋立英 85-89

15 “暗渡陈仓”辨 杨传凤 89

16 《谭元春集》复社成员考——兼论复社与竟陵派的相互影响 何宗美 90-98

17 北周墓葬“不封不树”辨析 倪润安 99-104

18 王戎与嵇康、阮籍饮于黄公酒垆小考 陈圣宇 105-108

19 《梅花三弄》起源考 程杰 109-112

20 “双陆”考 杜朝晖 113-117

21 五石斋文史札记(二十) 邓之诚 邓瑞 118-122

22 清代藏书家书札 李烨 123-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第3期

1 出土简帛书籍分类述略(方技略) 骈宇骞 4-8

2 张伯玉重出诗考 包菊香 8

3 《旧唐书•经籍志》“增补《古今书录》”说辨误 武秀成 9-15

4 王质诗误作张经诗 陈恒舒 15

5 总集类宋四六文叙录 施懿超 16-25

6 《全宋文》是宋代百科的资料宝库 曾枣庄 26-32

7 宋代国史修撰考略 姜海军 33-37

8 薛昂奉旨编定《王安石集》考 汤江浩 38-42

9 《乐府群玉》增订与残缺情况考辨 葛云波 43-48

10 “曾”字应该怎么读? 王剑 48

11 毛晋与汲古阁刻书考略 苏晓君 49-57

12 王十朋诗误作他人诗 包菊香 57

13 《四库提要》续正 杜泽逊 58-60

14 《四库》馆签佚书单考 张升 61-66

15 卢襄诗误作韦骧诗 陈恒舒 66

16 写本形态的八千卷楼善本书目以南京图书馆藏本为中心 石祥 67-72

17 清代浙江两沈炳垣考——兼述海盐沈炳垣《星轺日记》稿本 眭骏 73-75

18 钱大昕佚序两篇略述 侯富芳 76-78

19 开元“綦毋学士”为谁 熊飞 79-82

20 唐代文学家新考补——《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补略 陈耀东 陈思群 83-88 21 韩愈“博爱之谓仁”说发微——兼论韩愈思想格局的一些特点 刘宁 89-95

22 张载诗真伪考辨 王利民 96-101

23 《智证大师请来目录》义疏 孙文 102-107

24 宋人生卒年补正 包菊香 107

25 六朝碑刻词语札记 王盛婷 108-110

26 “曼倩”杂说 仓庚 111-112

27 黄媛介——名妓文化与闺秀文化融合的桥梁 宋清秀 113-117

28 《五石斋文史札记》(二十一) 邓之诚 邓瑞 118-122

29 山根幸夫先生和明史研究 李庆 123-127

30 吕陶误收诗考 王应 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第4期

1 从内容与结构看《论语》成书 黄怀信 4-8

2 春秋末期儒者德行和《儒行》的成篇年代 王锷 9-13

3 《孔子家语》佚文献疑及辨正 宁镇疆 14-19

4 颇见考证功夫的《张九龄年谱》 龙川 19

5 《商君书•开塞篇》发微 张林祥 20-25

6 《醉翁谈录•舌耕叙引》发微 凌郁之 26-33

7 王次回《疑云集》辨伪 耿传友 34-40

8 广东顺德《翁氏族谱》所存翁方纲佚文 段筱春 41-42

9 1900年以前中国和西方的图书产量与图书馆魏根深 魏根深 张升 戴晓燕 43- 46

10 《左传》志疑(五) 赵生群 47-57

11 《博物志》的成书、体例与流传 王媛 58-67

12 沈约著述考略 谭洁 68-74

13 王建《行宫词》诗中的一处倒文 迟乃鹏 75-76

14 《唐百家诗选》刍议——兼论王安石早期唐诗观 童岳敏 77-83+86

15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来历考 胡建升 84-86

16 世俗快感、宗教气息与芜杂的戏剧观念——民间大众的元杂剧意识 陈建华 87-94

17 关于“茶角”——兼及宋代邮递二三事 扬之水 95-100

18 凤凰出版社部分新书 100

19 唐人酒席间的歌舞与酒令 尹占华 101-108

20 史记三家注札记(二) 王永吉 108

21 冒广生与孟森交游简述 柳向春 109-112

22 《采茶山歌》的流传和分布 稻畑耕一郎 113-122

23 《五石斋文史札记》(二十二) 邓之诚 邓瑞 123-127

24 文学文献学的一部力作 王华宝 127

25 古籍善本书影 2+129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1期

1 《古今书刻》浅说 崔文印 4-10

2 《成都文类》中的《全宋诗》佚诗 吴宗海 11-13

3 日本抄本郭居敬《百香诗选》 杨铸 14-19

4 《四部备要》本《饴山诗集》校勘失误 刘聿鑫 20-21

5 双红堂文库藏别本《牛头山》传奇考 黄仕忠 仝婉澄 22-25

6 《四库全书总目》误引《经义考》订正 张宗友 26-32

7 明代私家书目的传承与开拓 李丹 33-39

8 中晚明女性诗歌总集编刊宗旨及选录标准的文化解读 陈广宏 40-48

9 论孔子思想体系的逻辑 徐刚 49-56

10 祭肜姓名辨证 李雄飞 56

11 《鬼谷子》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赵逵夫 57-63

12 李邕《古诗四言》帖在古诗校对方面的价值 钱志熙 64-70

13 两《唐书》本纪采摭《顺宗实录》之辨析 余历雄 71-78

14 “瑴”、“觳”考辨 李雄飞 78

15 元代科举《诗经》试卷档案的价值 张祝平 蔡燕 蒋玲 79-86

16 淮安运河村战国墓出土鼓车复原研究 王厚宇 赵海涛 87-95

17 《举秀才》民谣的复原 杨琳 96-100

18 略谈《挑耳图(勘书图)》的流传 程立宪 邓瑞 101-104

19 《汉书》考校研究——以中华书局点校本为中心 谢秉洪 赵生群 104

20 秦观陆游名字考释 欧明俊 105-113

21 释“眼纱”话《金瓶》 韩晓 114-119

22 康雍乾三朝中央机构刻印书研究 曹红军 赵生群 119

23 《五石斋文史札记》(二十三) 邓之诚 邓瑞 120-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2期

1 郑板桥佚诗佚文考释 卞孝萱 4-5

2 丁仪妻《寡妇赋》作者及相关问题考论 庄新霞 6-12

3 《黄御史集》所含“《唐昭宗实录》片断”之来历和作者考 李最欣 13-17

4 读《唐钞文选集注汇存》中之《文选钞》 胡大雷 18-21

5 清代以文学说《诗》文献述论 何海燕 22-26

6 《左传》志疑(六) 赵生群 27-37

7 《〈宋书〉复音词研究》简评 倪永明 37

8 鸿都门学之兴衰及其历史启示 陈君 38-44

9 唐初中书舍人“参议表章”辨 熊燕军 45-49

10 《诚斋集》所载杨万里家族人物考 辛更儒 50-57

11 《水经注疏》校读札记(一) 王勇 57

12 论宋人破体为记 曾枣庄 58-68

13 “钱俶”的名字该怎么读 王剑 68

14 张潮交游考 宋景爱 69-76

15 “蜡祭”考溯 荆亚玲 77-81

16 汉画像石中鸟图腾•神仙羽化思想与中医药 杨金萍 82-89

17 皮陆唱和与唐末苏州藏书 李福标 90-94

18 从《太平广记》看唐人夜叉观 房奕 95-102

19 《全元文》编纂始末 李修生 103-108

20 《全元文》:新世纪元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基石 查洪德 109-113

21 既“述”且“作” 甘苦自知——谈《全元文》编纂与个人学术研究 李军

22 《全元文》“张仲寿”条补遗 汪桂海 119-121 114-118

23 《五石斋文史札记》(二十四) 邓之诚 邓瑞 122-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3期

1 汉史之诗:《史记》、《汉书》叙事中的诗歌含义 柯马丁 林日波 4-12

2 《翰林学士集》题名职官考辨 卢燕新 13-18

3 论《切韵》敦煌写本及传世本之正字观 郑民 19-24

4 国家图书馆所藏与道真有关写卷古代修复浅析 林世田 张平 赵大莹 25-31

5 《全唐诗》“张莒”条辨证 朱光立 32-40

6 《正思斋文集》辨伪 罗鹭 40

7 和刻本胡次焱《赘笺唐诗绝句选》之渊源与文献价值 查屏球 41-49

8 《宣和博古图》作者与成书考 王宏生 50-54

9 唐仲友刻书今存 王菡 55-60

10 《扪虱新话》版本源流考 李红英 61-66

11 “蒙翁”、“嘿斋”及《群书通要》 李更 67-70

12 尚秉和与《尚氏易学存稿》 连镇标 71-80

13 “綦毋煚”之子虚乌有与电子文献的使用 李不言 81-83

14 顺势而为 与时俱进——叔孙通对时事的认识和儒学的实践 王文凯 84-88

15 《文献通考》刊误一则 刘云军 88

16 试论明代民间类书中歌诀的编辑功能——以明刊日用类书与通俗故事类书为考察中心 刘天振 89-94

17 宣卷与进香:明清妇女生活剪影——以小说为考查对象 万晴川 曹丽娜 95- 100

18 诗意•真相•文献学——读《旧时燕》 范春义 101-103

19 考《临川先生文集》误收欧阳修诗一首 寿涌 103

20 《续夷坚志》辑佚 颜庆余 104-105+125

21 《五石斋文史札记》(二十五) 邓之诚 邓瑞 106-117

22 学有师而力愈勤,薪虽尽而火已传——读沈津新著三题 徐雁 118-125

23 庆祝“中国典籍与文化”系列讲座开办六周年暨《中国典籍与文化》第一辑出版 126-127 24 元国子监本《伤寒论》辨讹 孙锋 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4期

1 李广两任上郡太守考论——兼论《史记》、《汉书》互校 赵满海 4-7

2 唐代公牍文“帖”研究 樊文礼 史秀莲 8-12

3 敦煌写本《宅经•五姓同忌法》研究——兼与高田时雄先生商榷 陈于柱 13-18

4 秦贯撰《郑崔合袝墓志铭》真伪考辨 伏涤修 19-25

5 新变与传承:汤显祖思想材料二则发微 程芸 26-31

6 试析《可洪音义》对《玄应音义》的匡补 韩小荆 32-37

7 玄应《一切经音义》版本考 于亭 38-49

8 许谦与《读四书丛说》 周春健 50-55

9 论张潮的编辑思想 安平秋 宋景爱 56-61

10 论清代中晚期私家书目与《四库全书总目》之关系——以《楹书隅录》为例 丁延峰 62-70+61 11 《宋元旧本书经眼录》探疑 张剑 71-74

12 缪荃孙代人编撰著作考 杨洪升 75-83

13 论清代彩绘地图的特点和价值 姚伯岳 84-89+74

14 从“胡禄”说起——兼论古代藏矢之器的源流演变 杜朝晖 90-95

15 健步、急脚与夜不收 焦杰 96-101

16 《汉书》注释正误一则 范春义 101

17 说“胡皴” 陈敏 102-105

18 古代的纸扎 陆锡兴 106-113

19 新旧《唐书》等对刘禹锡作《竹枝词》的误记 迟乃鹏 114-115

20 《丛书集成》本《明书》句读误、字误十五则 武玉梅 116-118

21 《五石斋文史札记》(二十六) 邓之诚 邓瑞 119-127+118

22 关于赵执信《出都》诗 刘聿鑫 115-116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1期

1 《管子》之小说考辨 马振方 4-12

2 孔融《杂诗•其一》作于光和三年考 刘志伟 13-18

3 从词语的角度看《撰集百缘经》的译者及成书年代 季琴 19-23

4 唐哀帝《禅位册文》“彗星三见”发微 赵贞 24-29

5 北宋二体石经考述 杨恒平 30-34

6 回文诗起源考辨 于广元 35-39

7 《辞海》中的“高適”与“胡適” 王剑 39

8 “北宋本”《新雕入篆说文正字》小考 李庆 40-45

9 宋本《白氏文集》递藏源流述略 柳向春 宋飞 46-49

10 有关《永嘉先生八面锋》的几个问题 辛更儒 50-56

11 《全元文》中程文漏收文拾辑及生平著作小考 王树林 57-63

12 《元刊杂剧三十种》与李开先旧藏之关系 甄炜旎 64-67

13 《玉林春供状》与玉堂春故事 向志柱 68-71

14 袁枚集外文《十三女弟子湖楼请业图》二跋考——兼订正其两次湖楼诗会时间的误记 王英志 72-78

15 《古雪堂文集》中所收的几则佚文 孙福轩 79-82

16 论李香岩手批纪评苏诗 曾枣庄 83-90

17 从写样到红印——《豫恕堂丛书》中所见的晚清书籍初刻试印程序及相关史料 陈正宏 91-98 18 周初燎祭仪式考辨 王贵生 99-106

19 吐鲁番文书“桃”与葡萄关系考辨 刘永连 107-114

20 P.2094《持诵金刚经灵验功德记》札记一则——释卫元嵩为何不入地狱 杨学勇 115-116 21 《新唐书•西域传下》“米国”条“献璧”献疑 真大成 116-118

22 《直斋书录解题》佚文八条 张守卫 118-120

23 《望社姓氏考》未载之望社成员 葛恒刚 120-121

24 《五石斋文史札记》(二十七) 邓之诚 邓瑞 122-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2期

1 《论语集解》的版本源流述略 高华平 4-10

2 读阜阳双古堆一号木牍与《孔子家语》相关章题余札 宁镇疆 11-17

3 盛弘之《荆州记》与《幽明录》成书关系之考察 刘赛 18-23

4 杨万里佚诗考辨 李小龙 24-27

5 《杨太后宫词》辨伪 邵育欣 28-36

6 从语词运用看《天都外臣序》作者问题 胡益民 37-41

7 《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思想管窥——以经部诗类、春秋类提要为中心 张玉春 江君 42-46 8 《宋史.王之望传》刊误一则 刘云军 46

9 叶德辉《郋园读书志》补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罗瑛 47-52

10 跋绍良先生旧藏无著盦辑校《草窗词》 辛德勇 53-56

11 《孟子》误解孔子语四则 黄怀信 57-60

12 七言诗起源于歌谣考辨 刘运好 61-66

13 新出土《卢照己墓志》及相关问题研究 胡可先 67-74

14 也说《篆隶万象名义》中的“、”号 陶曲勇 75-78

15 唐人笔下的胡僧形象及胡僧的诗歌创作 查明昊 79-83

16 武王《几铭》“口”非阙文证补 王培军 84-88

17 “丘乙已”解读与古籍整理 曾良 89-92

18 论汉武“乃立乐府” 刘彭冰 陈晨 93-98

19 我国早期印刷品的几个特殊品类 苏晓君 99-104

20 关于宋元诗文中“分茶”问题的考论 黄志浩 105-113

21 《杨弘墓志》与《隋书》所记异同考 宗鸣安 114-115

22 《四库总目提要》辨证一则 张旭东 115-116

23 就《册府元龟》整理出版事答客问 姚松 117-121

24 《书目答问汇补》叙 来新夏 122-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3期

1 《周礼注疏》引《尔雅》郑玄注辨析 陈东辉 彭喜双 4-8

2 蔡琰《悲愤诗》非自述身世之作 邢培顺 9-13

3 揭示兴国《钟氏族谱》窜改唐制诰——兼评谢文学的误导 卞孝萱 14-17 4 《蒙求》作者新考 唐雯 18-22

5 旷敏本生年考 陈恒舒 22

6 《有宋南雄太守朝奉辛公圹志》考释 辛更儒 23-29

7 《赵城金藏》的几个问题 何梅 30-35

8 孔尚任《续古宫词》百首考论 胡静 36-40

9 从相关出土材料看晏子书的流传 刘娇 41-45

10 唐代墓志中新见隋唐人著述辑考 韩震军 46-51

11 《全宋诗》补遗十八首——据西安碑林藏赠梦英诗刻石 路远 52-59

12 王柏《诗疑》成书考 吴洋 60-66

13 新发现黄昇论词资料 朱秋娟 67-70

14 清初岭南诗人龚章与《澹宁堂集》 潘建国 71-78

15 历代地方志中习俗记载的利用价值及其问题——以“佛诞节”习俗为例 稻畑耕一郎16 《春秋》“木冰”说 徐刚 85-87

17 《史记》中的船和舟 李波 88-91

18 宋元押字摭谈 虞云国 92-95

19 汪喜孙及其《海外墨缘》册子 柳向春 96-102

20 俞樾《曲园墨戏》与其自制墨戏笺 姜昳 103-110

21 说《辞海》的人名用字“幾” 王剑 110

22 《新旧〈唐书〉等对刘禹锡作〈竹枝词〉的误记》订正 卢燕新 111-112 23 《经义考》载宋人姚隆籍贯考误 傅建忠 112-114

24 元诗人陈泰出身辨正 张金铣 114-115

25 《风入松八十一阕》作者考 徐泳 115-117

26 《四库全书》脱简一则 姜勇 117-118

27 《五石斋文史札记》(二十八) 邓之诚 邓瑞 119-127

28 清人文集目录误收宋人文集 陈恒舒 13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4期

1 《山海经》“其衣有血者乃执之”决疑 张其昀 4-7 79-84

2 颜之推《观我生赋》的史料价值释证 杜志强 8-13

3 重读鲍照《芜城赋》 顾农 14-18

4 李白《清平调词》新解——从“叶想衣裳花想容”说起 钱志熙 19-23 5 李清照佚文《祭湖州文》为挽联考 莫道才 24-27

6 喻炳生卒年考 陈恒舒 27

7 《诗文轨范》成书年代考辨 徐文新 28-30

8 李诩表字沿误考 杨洪升 31-33

9 张九成佚文三则 王建生 33

10 从杜注的遭遇看乾嘉汉学的学术规范 罗军凤 34-36

11 陈金城生卒年考 陈恒舒 36

12 刘师培在《左传》学史上的建树 郭院林 37-44

13 《诗谱》文献考论 周艳 45-50

14 原本《玉篇》残卷国内影印本述评 苏芃 51-54

15 《新修玉篇》《四声篇海》引书考 梁春胜 55-60

16 《明史•艺文志》宗室集部著述考补 陈清慧 61-69

17 洪亮吉的一篇佚文——兼谈与刘大观的交谊 许隽超 70-73 18 略论瓜蒂庵藏本《金陵览古》 成林 74-77

19 《谢陈二公墨迹合印》的文献价值 陈昌强 78-85

20 “伏侯在东精力所聚”——田吴炤书事钩沉 王亮 86-92

21 陈寅恪旧藏清人批校明嘉靖袁褧刻本《世说新语》 曹旅宁 93-94 22 胡光莹生卒年考 陈恒舒 94

23 藏园校书所用敦煌遗书、吐鲁番文书 王菡 95-98

24 谈前辑古佚书的汇集整理与古佚书新辑新考 郑杰文 99-102 25 《淮南子》儒道融合的人性论 刘爱敏 103-109

26 砑花笺 苏晓君 110-113

27 说“赛” 王剑 113

28 《旧唐书•高力士传》辨误三则 王连龙 114

29 考《临川先生文集•补遗》误收梅尧臣诗二首 寿涌 115-116 30 《全清散曲》“王永命”条补正 陈小林 116-117

31 由“师”、“杯”之争谈学术研究应把握的尺度 刘伟杰 118-121 32 《五石斋文史札记》(二十九) 邓之诚 邓瑞 122-127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