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前60回读后感
《红楼梦》——终于看完一半。 这样一部大书,不读两遍就敢妄加评论,显然会贻笑大方。用贾政的话来说,自是“管窥蠡测”,与宝玉不二了。 这里,权将这60回观后的直觉记录下来,待全部书读完后再作矫正与评判不迟。
60回读毕,人物已渐次出场,估计已有大半吧,虽然我所喜欢的尤氏姐妹等还没见踪影;
感情早恋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通病, 至少二百年前,十四、五岁正是青春萌动的年龄;
曹公最令我钦佩之处是他的触类旁通:比如建筑,比如衣饰,比如琴棋书画,比如农作与饮食。。。
面对宁、荣二府的豪华与排场,估计和绅的恭王府也有所不及吧;
曹雪芹是用北京话写作的鼻祖,这点老舍不得不屈居次席了;
古人的生活质量的确不如现在,平均寿命要短的多,贾母七旬已是孤老,可卿早逝,李纨、薛姨妈守寡等说明了这一点。
没有亲身经历,断也编不出此等故事,故曹先生儿时大约与宝玉相仿;
不知道为什么,“刘姥姥进大观园”一出着墨并不多,却是家喻户晓。何故?“黛玉葬花”亦如此。
有些现代用语,却原来出自曹雪芹之口:“妻不如妾,妾不如偷。。。;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得饶人处且饶人; 苍蝇不抱无缝的蛋”。。。
。。。。。。
古今中外,历经十载却未完成一部书的写作者,能有几人?想到还有20回就到了曹公绝笔之处,不免神伤;再有,那故事最后的结局会否是曹公的本愿?是否会应了开篇的谶语?。。。。。。
正是:
偷得浮生片刻闲,
魂牵情系大观园。
今阅《红楼》整半卷,
却叹曹公命已悬。
相关文章
- 红楼梦读后感500字
- 红楼梦读后感 优秀作文
- 红楼梦读后感
- 红楼梦读后感之只看八十回的[红楼梦]
- 初中生红楼梦读后感
- 香菱学诗读后感
- [红楼梦]的读后感
- [红楼梦]第一二回读后感
- 红楼梦第三回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500字 (一) 文/霍亿 前十回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贯穿全书的全线.它以贾.林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为线索,以贾.林最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彻底背叛和 ...
<红楼梦>读后感 一句"一朝春尽红老去,花落人亡两不知!"使得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昭然若掲,而四大家族的衰败在二人爱情悲剧中也一步步地在读者面前展现.一本红楼之间,四大家族盛极而衰,强盛与衰败之间对比如此 ...
<红楼梦>读后感 ---悲剧人物浅析之薛宝钗 从初中开始,便断断续续的读过<红楼梦>,当时的认识只停留在,这不过是一本爱情小说,也曾为了宝黛之恋而扼腕叹息.如今细细品味一番过后,突然对薛宝钗这个人物有了不同以往的认识 ...
实际上当年雪芹写到七十八回便已泪尽而逝(其殁于除夕万家烟火辞旧迎新之时,一代奇才破屋残舍中悄然西去,十年心血竟不得完稿,悲凉无奈之情,思之欲哭),后两回是其家人为了凑够八十回的整数,而把手稿增改之后加上去的,虽细节处尚有破绽,但到底是雪芹亲 ...
初中生红楼梦读后感: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 ...
香菱学诗读后感 香菱学诗>读后感一 香菱是<红楼梦>'所写开卷第一个女子',居于金陵十二钗副册之首.香菱原名甄英莲,乃乡宦甄士隐之女,原本也是一个千斤小姐的身份,由于元宵节晚上被人拐卖,后来又被薛蟠强买去做了妾,遂先后被改 ...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其原名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 ...
读一二回感:石头: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作者: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人性欲望的驱使令人不择手段去达到目的, 可新的开始真如想像 中的美好吗?一个"枉"字足以见得其中的辛酸.小说的开 ...
书中第三回描写王熙凤的出场就非同一般:在肃穆静寂的氛围里,先是凤姐那放纵无忌的笑声使黛玉在心里奇怪:"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让人一看便知凤姐在这个家中的地位非同一般.接着写&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