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见 意 象 举 例

常 见 意 象 举 例

月亮——思乡的代名词。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王昌龄《李四仓曹宅夜饮》)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杜甫诗《恨别》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刘长卿《谪仙怨》

“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苏轼《水调歌头》

菊花——人格的写照(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宋人郑思肖《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蕾照泥沙”。

梅花——高洁的象征

宋人陈高《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陆游的《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

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松——孤直耐寒(傲霜斗雪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李山甫:“孤标百尺雪中见,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傍他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下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凄苦。

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莲——爱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柳——离情的象征

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旷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汜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

周邦彦《兰陵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杜鹃鸟——凄怨哀伤的象征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杜鹃,又名子规、杜宇。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宋代范仲淹诗云:“夜人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呜叫着,使人禁不注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宋人秦观《踏莎行》)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王令《送春》)

寒蝉——高洁、悲凉的同义词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蝉,在古人笔下是高洁的象征。由于它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唐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它们都是用蝉喻指一种高洁的人品。 宋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 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鸿雁——引发思乡怀亲之情与羁旅感伤

大雁、青鸟——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先被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慎》)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

“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

南唐中主李憬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 。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ěn ,悲痛) 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哀鸿”一语出自《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同声倾诉,如鸿雁哀鸣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巴歌——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

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唐•李群玉《自沣浦东游江表途出巴秋投员外从公虞》:“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元•谢应芳《水调歌头。再和寄酬袁子英萧诗》:“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为我和巴讴。”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其典出自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查阅成语”曲高和寡”便知。

白衣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又像灰狗。宋•刘克庄《沁园春•和吴尚书叔永》:“笑是非浮论,白衣苍狗;文章定价,秋月华星。”人生是是非非如同天上白云,变化无常,难以逆料,只有“定价”文章如“秋月华星”,光照人间。

吴钩——指宝刀、利剑

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不平凡的来历铸就了一柄宝剑,成了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莼羹鲈脍——指家乡风味。

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或《晋书•张翰传》) 。“(张翰) 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责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 ’遂命驾便归。”菰(gū) 菜羹:菰菜、莼(chún) 羹。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乡思) ”借指思乡之情。例如,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 ”

双鲤——代指书信。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敦煌曲子词•鱼游春水》:“凤箫声绝沆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字面上好像是清波上无双鲤跳跃,其实是指千里之外,音信全无。清•宋琬《喜周华岑见过》: “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写的也是睹信(双鲤鱼) 思人。

红豆——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朱彝尊《怀汪进士煜》:“人日梅花落,怀君过岭时。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

庄周梦蝶——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 胡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采薇——借指隐居生活。

《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孟郊《感怀》(之五) :“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后来也表坚守节操。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碧血——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

顾炎武《赠朱监纪四辅》:“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七日围。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语出《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后来也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 《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折桂——比喻科举及第。

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典出《晋书•邰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 ’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唐•权德舆《伏蒙十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因献之》:“握兰中台并,折桂东堂春。”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