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水建考研论坛

水建考研论坛活动策划

水建考研论坛针对全员全体同学,主在是具有考研意向的同学能够更加明确自己关于各方面的考验知识,以及对各大高校的了解。

本考研论坛以期为单位,每期中均会对水利水电,农业水利,土木工程,水文与水资源管理,工程原理五个专业一章节为单位进行介绍,主要的内容包括各大学的整体情况、学校特色以及学校建设的状况,使同学们对各大高校能有个大体的了解;其次包括各大高校与本五个专业有关的学院的介绍,以及相关的研究生以上的导师的简介,其次还包括相关专业就该校来说需要的基本资格。 第一期考验论坛:

川大

水建考研论坛第一期 四川大学

一:水利水电专业

学校综合概况 2 川大水利水电学院介绍 4 川大水利水电学院各领导介绍 5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7 科研项目 8

四川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10 四川大学水利水电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1 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 11 四川大学水利水电专业研究生导师简介 12

1、陈孟诗 12

2、张新培 12

3、谭大璐 13

4、李章政 13

5、魏泳涛 14

6、胡益平 15

7、张永丽 15

8、蒋玉川 16

9、李碧雄 17

10、雍化年 19

11、傅红 20

12、张鲲 21

13、彭盈 21

14、董世明 21

15、陈岚 23 川大水利水电工程研究生导师邮箱 23 二:农业水利专业:

三:工程管理专业:

四:土木工程专业:

五:土木建筑专业:

学校综合概况

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于1994年4月和2000年9月两次“强强合并”组建而成。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创

办的四川中西学堂;原成都科技大学由1954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建立的成都工学院发展而来;原华西医科大学的前身是191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的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四川大学现任校党委书记杨泉明教授,校长谢和平院士。

四川大学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的成都市区。学校设望江校区、华西校区和江安校区,占地面积705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308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办学基础和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张澜、吴玉章曾任校长,朱德、杨尚昆、郭沫若、巴金、童第周、周太玄、刘承钊、冯友兰、朱光潜、李劼人、魏时珍、恽代英、王右木、江竹筠、柯召、张铨等,曾在此求学或传道授业。2001年评选的古今110位“四川文化名人”的近代50人中,有29人为川大校友;两院院士中50人为川大校友。

四川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学校设30个学科型学院,建有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学科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等11个门类,有15个国家重点学科,66个部省级重点学科,27个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213个博士点,330个硕士点,8个专业学位点,118个本科专业,2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课程教学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学校围绕创建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的新奋斗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现代大学办学新理念,探索建立了“以院系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管理运行新机制,进一步提出了造就“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新目标,形成了以“本科生教育为基础,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为重点,其他办学形式为补充”的办学新格局。目前在校本科以上全日制普通学生达5.63万余人,其中硕、博士生18293人,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835人。此外,学校还有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和网络教育学生。

四川大学现有教职工111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特聘院士22人,文科杰出教授2人,理科杰出教授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学

科评议组成员17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2人和讲座教授4人,教授(级)1047人,副教授(级)2170人。

四川大学是国家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及网上合作中心1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5个,“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8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3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国家级临床研究基地4个,医疗技术精湛的附属医院4所。学校在文学、史学、宗教学、数学、材料、能源、化工、轻纺、生物学、口腔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方面都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005年,全校科研总经费达到7.015亿元,其中理工医科研经费超过6.5亿元,社科经费达到5018万元;学校是全国高校6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全国10个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大学之一,学校科技园是国家最早批准的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试点之一。

四川大学图书馆藏书约539万余册,校博物馆是国内高校仅有的综合性博物馆,珍藏文物4万余件。自然博物馆收藏动、植物标本60万余件(份)。建有校史展览馆。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学校建有校园网、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档案馆、国家外语考试、出国留学人员培训机构等,并主办了37种面向国内外发行的学术刊物,与42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余所著名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

目前,四川大学正抓住创新型国家建设、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按照“科学发展,重点跨越,造就英才,引领社会”的指导方针,通过实施“科技跨越行动计划”、“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人才强校计划”、“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和“本科教学„412‟质量工程”等,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中国一流的研究型综合大学。

(一)水利水电专业

一、川大水利水电学院介绍

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源于1944年建立的理工学院土木水利系。学院现由水力学与山区河流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利水电工程系、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系、农业水利工程系、热能与动力工程系、岩土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水文与水资源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工程科学与灾害力学研究所、工程

结构研究所、工程设计院水电分院、水资源研究中心组成。

学院设有三个校“523”工程实验室(水利土木工程实验室、水动力学实验室、水土资源实验室),7个研究室、2个资料室。 学院拥有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国家重点学科“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和“岩土工程”、2个博士后流动站(水利工程、土木工程)、8个博士点和10个硕士点(含水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以及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国家重点学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水文水资源”省重点学科、“现代水利水电科学与工程”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和“985工程”二期“西南资源环境与灾害防治科技创新平台”及四川大学“工程安全与灾害力学交叉学科中心”。

学院有4个本科专业, 现有在校学生2100余人,其中博、硕士生400余人。现有在职教职工150余人, 其中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 25人,正高级职称37人,副高级职称44人,具有博、硕士学位的人数占60%以上。 学科建设

学科点

国家重点学科—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国家重点学科—岩土工程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水利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点

岩土工程

水文学及水资源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水工结构工程

水利水电工程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水电建设工程管理

城市水利与水安全

二、川大水利水电学院各领导介绍

党委书记:陈建康,男,1963年3月生,教授,研究生导师。1987年7月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水利系,1992年12月至1994年5月公派德国专业研修。1987年9月至1995年2月在四川省水科院任工程师、室主任及项目设总。1995年3月至今在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现任副院长、党委委员,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中国水利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水利学会水工专委,四川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水利学会水工专委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学校水工教指委委员等。

陈建康教授长期致力于水工结构工程、工程可靠性与风险对策、工程安全监测与安全监控管理、水电建设项目管理与评价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具特色和优势。近年主持及主研的国家级、部省级、国家重大工程及企事业单位委托科研项目五十余项,部分成果经专家鉴定为国内领先和先进水平,获部省级及部门成果奖十项,获水利部优秀教育工作者奖。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获中国水利学会、四川省水利学会等优秀论文奖三项。

学院院长:李嘉,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四川省科学技术带头人,高速水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环境水利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十年来承担和参加了30多项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及省部级攻关和工程委托科研项目,5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发表论文50余篇。现任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担任《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和《力学与实践》编委。2000年入选教育部骨干教师计划,2001年入选川大“214人才计划”第2层次。 岩土工程省重点实验室

党支部书记:陈群

主任:张建海

副主:任张茹

水文及水资源工程系

党支部书记:覃光华

主任:覃光华 水利水电工程系 党支部书记:李艳玲 主任:张立勇 副主任:李洪涛 热能与动力工程系 党支部书记:刘 华 主任:鞠小明

院系号码

党委办公室 028—85405601

学院办公室 028—85401154

科研及实验室管理 028—85462896

研究生管理 028—85405611

本科生管理 028—85405603

学生工作组 028—85405610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系 028—85407649

热能与动力工程系 028—85407449

农业水利工程系 028—85403810

水利水电工程系 028—85400046

岩土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028—85405606 三、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各种水利水电枢纽及其水工建筑物、铁道、冶金、矿山、城建等土建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质检、投资、运营、质检、管理等方向的高级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水力学、岩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及砖石结构、工程地质、工程水文学、房屋建筑学、电工学、电力机械及电气设备、水工建筑物、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水电站建筑物、水利工程经济、招标与投标、工程承包与管理、建设监理等。

就业方向:

到各部委、省、市、水利、电力、国土、铁道、冶金、矿山、交通、城建等土建工程和金融等业务部门及其下属单位从事相关技术与管理工作,也可到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学校提出了本科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是“精英教育、质量为本、科教结合、学科交叉”,制定了造就“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思路

按照“分类指导,个性培养,注重创新,面向世界”的培养原则,构建“一条主线(培养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主线),两个渠道(知识教育课堂和社会实践课堂),三个层次(拔尖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全面创新人才培养),四条途径(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强化人才培养,以多学科综合优势推进人才培养,以科学研究的强势带动人才培养,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人才培养)”的培养体系,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扎实的数理、力学基础知识,宽厚的水利工程、土木工程专业知识和较好的经济、管理、人文等科学基础;

2.系统地掌握工程力学、工程结构、水力学、岩土力学、地质、测量、水文和水利经济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水工建筑物的设计理论和基本技能;

4.具备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能力;

5.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6.具有水利水电工程所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和测试等基本技能;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的基本能力;

8.熟悉国家有关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方针、政策与法规,了解国内外本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四、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植被作用下的复式河槽水沙运动规律研究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卵砾石河床清水冲刷粗化规律研究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坝下游溶解气体过饱和和与掺气特性的关系研究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承压水长期作用下煤的软化机理与强度变化规律研究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岩石灾变破裂过程中能量耗散与释放规律的研究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埋长大引水隧洞和洞室群安全监测光纤传感技术与预测方法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0米级高坝泄洪消能关键技术研究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市场条件下流域梯级水电能源联合优化运行和管理的先进理论与方法

9 国际合作:Effect of Turbulent Flow Structure on Water Quality in Mixing Region at Junction between Sewage Waterways and Urban River Networks

10 国际合作:Evaluation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Main Air Pollutants in Hong Kong Using System Dynamics Approach Based on Existing Air Quality Monitoring Network

11 国家工程应用科研项目:瀑布沟施工资源优化管理系统

12 国家工程应用科研项目:冶勒水电站大坝安全监测管理系统研发

13 国家工程应用科研项目:锦屏水电站左岸导流洞围岩稳定性研究

14 国家工程应用科研项目:四川大渡河长河坝水电站大坝砾石土心墙料试验

15 国家工程应用科研项目:渡水电站运行对水温影响的补充研究

16 国家工程应用科研项目:长河坝水电站枢纽整体水工模型

17 国家工程应用科研项目:大渡河长河坝水电站高边坡

18 国家工程应用科研项目:大渡河龙头石电站过水围堰保护水力学模型 19 国家工程应用科研项目:白鹤滩水电站坝址下游溶解气体过饱和影响研究

20 国家工程应用科研项目:白鹤滩水电站水环境影响研究

21 国家工程应用科研项目:扎渡水电站泄洪隧洞突扩突跌及掺气减蚀水工模型试验研究

22 国家工程应用科研项目:溪洛渡水电站地下厂房围岩稳定性及开挖顺序和支护设计参数研究

23 国家工程应用科研项目:大渡河猴子岩水电站库尾段莫洛村斜坡稳定性

评价

24 国家工程应用科研项目:桐子林水电站导流明渠加宽16米方安模型试验 25 国家工程应用科研项目:锦屏二级水电站招标设计阶段水力过渡过程复核计算及水力稳定性和电站运行控制研究

26 国家工程应用科研项目: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工程安全监测管理中心服务合同

27 国家工程应用科研项目:四川省大渡河龙头石水电站2#泄洪洞临时过水及大坝上游围堰930m过水方案水力学模型试验

28 国家工程应用科研项目: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右岸地下厂房工程地下洞室开挖爆破试验及爆破安全监测

29 国家工程应用科研项目:四川省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移民安置永定桥水利工程水工整体模型试验

30 国家工程应用科研项目:三河口水电站设计

五、四川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于1994年4月和2000年9月两次“强强合并”组建而成。教育部批准四川大学2000年6月试办研究生院,2004年5月24日正式建立研究生院。四川大学研究生院下设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研究生培养教育办公室、学位办公室、“985工程”和学科建设办公室以及综合科。四川大学研究生院是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四川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单位,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成员单位,1999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授予“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四川大学是国内最早招收和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之一。1914年原华西协合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前身)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开始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920年开始授予博士学位,1939年原四川大学开始招收研究生,到1949年,仅华西协合大学就授予博士学位584人。1981年,四川大学成为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94年首批开展博士生指导教师自审试点工作,1995年被特批进行硕士学位授权点自审试点工作。四川大学是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学校、国家“211工程”“九五” 和“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学校、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建设的学校、也是中

央确定的首批21所副部级学校之一。在长达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四川大学已成为我国学科门类较齐全、学科结构较合理,具有较大规模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学校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2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45个,专业学位9个,本科专业118个。四川大学也是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招生单位。截至2006年8月,在校研究生16117人。具有先进教学设施的19500平方米研究生专用教学大楼已于2003年9月投入使用,根本改善了研究生的学习条件。

四川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学科27个、“211工程”“十五”重点建设学科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6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其他中心7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中心67个;博士后流动站21个;国家级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6个;学校也是全国高校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知识保护产权试点大学、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已建设完成四川大学科技创新中心和绵阳科技园孵化大楼。现有教授(级)1195人、副教授(级)2204人;两院院士9人、特聘院士22人、学校杰出教授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学科评议组成员17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12个、讲座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3人(其中A类26人、B类7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5人。2005年,全校科研经费达70154万元,其中理、工、医等自然科学到校科研总经费65136万元,社科经费5018万元。从开展全国百篇优秀论文评选工作以来,我校有 10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四川大学正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不断创新办学理念,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把人才培养质量视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中国一流的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而努力奋斗。

六、四川大学水利水电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水利水电工程方面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使学生受到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能适应水利水电建设和管理方面对人才的更高要求。

1.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

世界观;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作风严谨务实,勇于开拓创新;具有团结协作,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和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遵纪守法,品德优良;服从国家需要,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所从事专业方向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和研究动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特长和从事科研、教学及独立担当技术工作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

3.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讲究卫生、身体健康,能胜任未来工作。

二)研究方向

1.水工建筑物与水力学(水利水电枢纽布置与消能防冲研究,水工建筑物设计与施工技术,水工建筑物结构及地基基础稳定性分析)。

2.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泵站及水电站工程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技术,泵站及水电站的泥沙、汽蚀和水锤问题,运行调度方案,电器控制模式及自动监控系统)。

3.建筑工程(工业、农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建筑设计理论,结构应力分析,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

4.结构设计理论(水工结构分析与计算机模拟,混凝土的抗裂防渗性能,冻害破坏机理与防治技术,建筑物老化检测与修复技术)。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研究学习的最低年限为3年,最长研究学习年限为4年。本校在职硕士研究生最低研究学习年限为4年,最长研究学习年限为5年。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学业者,应在毕业前一年的12月上旬提交延期答辩的申请报告,经导师和学院主管研究生工作的院长同意,报研究生部审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提前答辩时间不超过半年,本校在职硕士研究生不超过一年。

四)课程设置和学分分配

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两类,应完成的课时总学分为30~40学分。

(一)学位课(共设6门,属必修课,22学分)

1.政治理论课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学分

自然辩证法 2学分

2.第一外国语

基础外语 4 学分

专业外语 1学分

3.高等工程数学

场论与复变函数 3学分

积分变换与数理方程 3学分

4.数值计算 2学分

5.高等工程力学 3学分

6.水利水电工程专论 2学分

(二)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

1.专门水文学 2学分

2.专门水力学 2学分

3.河流动力学 2学分

4.高等土力学 2学分

5.结构优化设计 2学分

6.结构可靠性设计理论 2学分

7.水工建筑物专论 2学分

8.水工建筑新材料 2学分

9.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新技术 2学分

10.泵站工程2学分

11.水电站工程2学分

12.微机原理与应用2学分

13.继电保护及自动化技术2学分

14.工程环境评价2学分

15.水资源系统分析2学分

16.程序设计2学分

17.计算机辅助设计2学分

8.研究生素质教育1学分

19.其它

五)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培养和检查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要求研究生对研究课题的前沿科学有所了解,论文中对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在理论分析或研究方法上有改进。能表现出研究生具有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还必须文字通顺,条理分明,精练扼要,有论证,有逻辑,字迹清楚,标点符号正确,图表齐全,附有英(外)文提要,并符合规定格式。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来自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实际需要,同时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一定的工作量,其难易程度、范围的大小也应适当,必须使研究生在限定时间内经过努力可以完成。

研究生应根据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的要求在导师或指导小组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和生产实际调查,提出学位论文选题报告(一般为导师研究计划的一部分),经教研室讨论审核后确定。论文题目一般应在第一学年末或第二学年初确定。当条件具备时,可采用工程类型题目,即结合生产实际选择符合研究方向的工程设计项目来进行。在实验研究中必须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取得准确的试验资料,运用现代数据处理方法,进行整理分析和推理,提出科学见解。按照论文格式和要求写出学位论文,在答辩前两个月全部完成,经审查后组织论文答辩委员会进行答辩。

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几个人合作完成的大项目应明确指出本人所研究的内容。

采用工程设计类型题目的研究生,除应完成设计图纸和设计计算书外,还应撰写设计研究论文。

六)培养方式和方法

1.基本方式和方法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政治思想与业务教育并重,读学分和进行科学研究并重的方式。通过政治思想教育、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学位论文、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体力劳动等方面进行培养。并要求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

2.政治思想教育

重视政治思想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识。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形势任务教育,日常政治思想教育,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公益劳动等多种方式。制定管理制度,指定专人并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抓好此项工作。此外应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做到教书育人,使研究生具备良好的科研道德修养。开设时事政策学习及思想品德教育课,记2学分。

3.课程学习

加强课程学习是提高研究生业务培养质量的基础,通过课程学习使其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较好的实验技能,在学好必修棵的同时应围绕研究方向和课题选择学好几门选修课。课程学习可根据课程性质、要求和研究生本人的条件,采用听课、自学辅导等方式进行,但必须通过考试,成绩合格后方能获得学分。

七、中期考核及其它要求

研究生在培养期间除了上述培养环节和要求以外,还必须参加必要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活动,通过中期考核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

1.中期考核:按照校办(研)发(2001)47号关于印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分流工作暂行规定》中的要求进行中期考核工作。研究生在论文工作正式开始以前应进行中期考核,一般可结合论文选题报告进行。考核内容包括:

(1)政治思想表现,品德与科学作风。

(2)学位课和选修课成绩以及完成学分情况。

(3)对选题的认识,对试验设计和技术路线的理解,对研究方法的设想。

2.外语6级:要求硕士研究生毕业前必须通过国家外语6级考试。

3.学术交流

学术报告:研究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学院、学校以及国内外学术团体举办的的各种学术报告和交流活动,参加学术报告活动作为研究生培养阶段的必修环节。每位研究生在毕业前参加学术报告活动应不少于8次,可确认为完成该项考核环节。

4.发表论文: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授予学位前必须在国内核心期刊上以第

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发表与本人学位论文密切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一篇(含录用待发表的文章)。本校在职硕士生在授予学位前必须在国内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与本人学位论文密切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一篇(不含录用待发表的文章)。

5.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

为了培养研究生的教学能力,在第二学年组织研究生参加大学本科的部分教学工作,形式可以是试讲部分章节,指导实验实习,辅导批改作业,上习题课,辅导课程、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实践必须取得2学分,大致完成100~120教学工作量。研究生还必须完成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任务,时间不得少于3周。并提交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报告,由系及导师进行考核。

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劳动与群众观念,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还必须参加不少于2周有考核的公益劳动。

6.组织研究生坚持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

七、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

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一外国语数理方法

数值分析 专业外语

水电站建筑物流体力学 坝工结构有限元方法

运筹学最优化方法 水电站建筑破坏与防治 实用水力过渡过程 电站水力学

水利土木工程中的系统工程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投资控制 现代工程项目管理 结构模型试验与测量技术 环境水力学 坝与地基联合作用

空化与空蚀原理及其作用 水资源系统分析

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 电力系统优化调度

计算流体力学 C语言

边界元法及其应用 水工建筑新材料与新技术 灌排工程水轮机 调节水利土木工程专家系统 城市水利工程 土石坝工程

混凝土坝工程 水轮发电机组安装与检测 空泡动力学 高速水力学结构设计

CAD 泥沙运动学专题

国际经济合同管理 现代土木施工技术

排灌工程最优规划与管理 泵站水锤及其防护

八、四川大学水利水电专业研究生导师简介

陈孟诗

男,教授,硕士生导师。1982年1月毕业于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力学系,1985到1986年在成都科技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助教进修班学习一年半,1992年到1994年在华沙工业大学访问学习生物力学一年半。

讲授课程有:《生物固体力学》,《建筑力学》,《钢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建筑结构选型》,《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结构实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等。

专业方向:骨及软组织生物力学。主持和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7项,到校经费50余万元。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EI检索12篇,擅长生物力学试验。

张新培

男,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二级建筑师 ,四川省结构工程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977年西南交大工民建专业毕业;1977年-1979年哈尔滨铁路分局三棵树房建段技术员;1982年哈尔滨建筑大学建筑结构研究生毕业;1982年-1989年中国建筑西南设计院工程师;1989-1999年电子科技大学工民建专业主任,1998年评为教授;1999年-现在四川大学建环学院教授。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结构可靠度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木结构委员会委员,中

国标准化协会木材与复合材委员会委员,成都市土木建筑学会理事,成都市反恐怖工作顾问。

主讲研究生课程《结构抗震分析》、《结构可靠度分析》,本科生课程《工程结构可靠度》。指导毕业研究生15名。

主要研究方向:结构可靠度、结构抗震、钢、木结构、结构检测与加固,发表论文50余篇,EI检索12篇,著作4本,国家标准1本,国家新型实用专利1项,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一项 ,若干成果已收入国家标准而得到广泛应用;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一项。

谭大璐

女,教授,建筑与环境学院土木工程系教师委员会主席。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土建学科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经济学会理事、中国监理协会、中国投资协会专家组成员。

近三年主要承担了本科生的《工程经济学》、《工程估价》、研究生的《管理学原理》、《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教学工作,并指导了结构工程专业(建筑工程管理方向)、建筑技术科学专业的研究生及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

近年来主编出版教材十余部(其中有多部国家级、部级规划教材),先后两次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二、三等奖),获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优秀教学二等奖(个人奖)。网络教育学院先进个人教学运行管理奖。并被评为四川大学优秀教师。

研究方向:工程项目管理、投资策划、房地产评估、合同管理。在科研方面,作为主研或课题负责人进行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合作子项)的研究1项、省部级项目2项,横向科研项目若干项,到校经费约70万元。发表科研论文数十篇。 李章政

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82西安交通大学本科毕业;1982-1987 陕西工学院教师;1987-1990 成都科技大学研究生;1990至今 科大、联大、川大教师,期间攻博,获工学博士。四川省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强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学术委员会第七届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同济大学出版社“百校土木工程专业通用教材”编写委员会委员。

近三年教学情况:给本科学生开《弹性力学》、《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概论》、《建筑结构试验》、《结构分析程序设计》、《道路工程》等课;给研究生开《弹塑性力学》课。毕业硕士研究生七名,在读研究生五名。获省政府教改成果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

在各种期刊、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四十余篇,主编、参编教材七部:《材料力学实验》、《材料力学》、《结构学》、《结构设计原理》、《弹性力学与有限单元法》、《土木工程概论》、《简明工程力学》,主审《土木工程力学》(上)、(下)两册。

魏泳涛

男,教授,工程力学和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生,工程力学系副主任。1993.7,北航获工学学士;1996.7,四川联合大学工学硕士;2000.7,获四川大学工学博士;2002.12,在高速水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3.4~2003.9在香港城市大学访问。现为四川省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和四川省力学学会理事。

教学情况:

《理论力学I》,《理论力学III》,《理论力学IV》,《计算力学》。《高等结构动力学》,固体力学、工程力学、结构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基础课,近三年平均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一名。

科研项目与论著近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AF联合基金:20.00万;四川省教改项目:7.00万;四川省教改项目:工程力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四川大学教该项目:工程力学电子课件建设,资助金额6.00万。科研论(文)著32篇。

获奖情况:

2002年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先进堆控制棒落棒时间与历程分析研究”。2004年获四川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三,“创新型材料力学电子课件积件”;2004年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三,“创新型材料力学电子课件积件”;2002、2003、2004连续三年被评为四川大学青年骨干教师;2004年被中国力学学会评为力学教学优秀教师。

牟江,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院长助理,建筑系副

主任。198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1988年调入四川大学任教。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委员,全国有成就资深室内建筑师,全国高校景观专业指导委员会筹委会委员。 近三年主要承担了本科生的《环境艺术设计》、《景园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基础》、研究生的《景观设计及理论》、《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及理论》等课程。

主要作品:

《甘孜藏族自治州城镇环境风貌专项规划》;四川省人民医院第一住院大楼室内设计;甘肃省博物馆景观设计;成都郫县安德活水公园设计;四川海螺沟旅游景区磨西新区规划设计;四川稻城县新城区规划设计;四川乡城县政府广场规划设计。先后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篇。

胡益平

男,1962年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978-1982 于国防科技大学本科毕业;

1982-1884 四川航天工业局助理工程师;

1984-1991哈尔滨工业大学 硕士、博士毕业;

1991-1993 成都飞机公司611所工程师;

1994至今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任教。

主要讲授

《材料力学》、《弹性力学》、《断力力学》、《理论力学》课程。

研究方向: 断力力学 。获四川省精品课程二等奖(集体奖);获四川大学优秀教学二等奖(个人奖);参加多项科研工作

张永丽

女,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工会兼职副主席,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1984获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水利系学士,1995年四川大学(原四川联合大学)水利系硕士研究生毕业,2008年四川大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学科博士研究生毕业。

研究领域与方向: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城市水工程基础理论和技术,供水安全保障,水环境生态修

复等研究。近年来在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供水安全保障、水污染控制等方面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持了“成都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成都市双流县水资源综合规划”、“双流县供水总体规划”、“青白江水资源综合规划及供水规划”、“温江区城市供水应急预案”、“金堂县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中国华电西溪河电站水土保持实施方案规划”、“广元八一供水站水处理工艺设计与研究”、“成都市温江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青川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方案”、 “朝天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方案” “旺苍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方案”、“彭州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计研发”、“彭州市2008年灾后重建水土保持规划”等数十项科研项目,在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和供水安全保障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尤其对地震灾区供水安全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作为主研之一参与了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掺气减蚀中气泡尺寸分布的规律与作用”等纵向课题。所研究的课题成果均受到高度评价,为地方的建设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在国内EI及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编写教材《城市节水工程》(副主编)。

主要讲授课程:

主持了新世纪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课题“水工艺与工程课程系列教学改革研究”,为本科生讲授《水质工程学》、《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城市水工程概论》、《土木工程概论》;为研究生开设《废水生物处理新技术》、《高等水力学》等课程。先后多次荣获校级优秀毕业设计指导和生产实习指导教师一等、二等奖,培养研究生和工程硕士数十人。

蒋玉川

男、45岁、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1985年7月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工程力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1992年6月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固体力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1999年7月评定为副教授;

2004年6月在四川大学获岩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1994年至现在,在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土木系工作;

2007年7月评定为教授。

主要业绩

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及有限单元法、弹塑性力学及钢结构等课程。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四川大学2008年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了科研论文30篇。其中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权威核心期刊上,即,《应用数学与力学》(中、英文版)、《工程力学》、《力学与实践》上发表学术论文12篇,且一篇被SCI检索、12篇被EI检索。作为主编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弹性力学与有限单元法》和《结构力学》教材两部。作为项目负责人担任两项横向科研项目,即,成都市锦江区陡沟河片区治污工程和EASA2002坝肩稳定分析程序开发及完善研究。作为主研参加了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一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多项横向科研项目的研究。

近10年来发表的代表性论文:

1.蒋玉川,蒋国宾,广义主偏应力强度理论.《工程力学》

2.蒋玉川,广义合成偏应力椭球模型.《工程力学》

3.蒋玉川,形状改变比能的J*积分及其应用.《工程力学》

4.蒋玉川,王启智.偏斜应变能的J*积分及应用.《应用数学和力学》

5.蒋玉川,确定应力函数的一种简单方法.《力学与实践》,2002,3期.62-64.

6.蒋玉川,王启智.形状改变比能密度因子断裂准则.《工程力学》》

7.蒋玉川,徐双武,陈辉.脆性材料复合型裂纹的断裂准则。《工程力学》

8.蒋玉川,邓德君,徐双武.利用计算机求解弹性力学问题的一种新方法.《力学与实践》

李碧雄

女,1970.4生,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土木系系主任,中国土木学会桥梁结构分会理事、四川省土木学会结构专委会委员。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1**********]

通讯地址: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结构工程教研室

1988.9-1992.7 成都科技大学土木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士

1992.7—1995.3 四川大学水利系岩土工程专业硕士

2005.9—2011.6 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岩土工程博士

1995.3—1997.7 四川大学城环学院土木系助教

1997.7—2002.7四川大学建环学院土木系讲师

2002.7—至今四川大学建环学院土木系副教授

2005.7—至今四川大学建环学院土木系系主任

2008.3-2008.4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访问学习一个月

2010.1-2011.1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土木系和太平洋地震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

教学工作

担任本科钢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结构设计原理、建筑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专业英语、建筑抗震设计等课程的课堂教学,以及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环节的指导工作。

担任研究生的工程结构检测技术、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指导硕士研究生14人(已毕业9人)。

获四川大学第三届优秀教学三等奖。

科学研究

1. 负责人,国际合作项目“碳纤维加固大坝的计算和试验研究”,Z2004-2-51007。

2. 第二主研,国际合作项目“高原大桥倒塌的地质力学原因分析”,09ZHCJ-01。

3. 负责人,四川大学青年基金项目“基于阻抗成像技术混凝土缺陷检测技术研究”,校200552

4. 负责人,四川大学汶川地震专项基金“汶川地震灾后调查研究”,XNZX200800

5. 负责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楼梯间抗震性能研究”

6. 第一主研,省科技厅应用基础研究“带裂隙岩体在压缩载荷作用下的稳定性研究”,2008JY0041

7. 第二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条节理构形及其对应力波传播规律的影响研究”,50974091

教材著作

熊峰,李章政,贾正甫,李碧雄主编. 结构设计原理.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 李碧雄主编. 建筑结构设计.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2.

李碧雄参编. 土木工程概论.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李碧雄参编.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专利与获奖

[1] 李碧雄,莫思特. 国家发明专利——基于阻抗成像技术的混凝土损伤检测方法与设备. ZL 2006 1 0020932.8 发明专利授权日:2009年3月11日

[2] 李碧雄,莫思特. 国家发明专利——臭氧水消毒机水流控制装置与臭氧水消毒机. ZL 2006 1 0022282.0 发明专利授权日:2009年4月28日

[3] 2004年获四川大学优秀教改成果一等奖(排名第四)

[4] 2005年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排名第四)

[5] 2005获四川大学第三届优秀教学奖三等奖(独立获奖人)

[6] 2009 获四川大学优秀教改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

[7] 2002、2003、2004、2007年四次获四川大学优秀骨干青年教师称号(独立获奖人)

[8] 2008年获四川大学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称号(独立获奖人)

学术会议

1. 在14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14WCEE)上宣读论文,2008.10.

2. 应邀在香港土木工程学会和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组织的“512 Wenchuan

Earthquak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Strategies of the Stricken Areas”上做特邀报告,2008.8.31.

3. 在2009国际灾害风险大会(IDRC Chengdu 2009)上宣读论文,2009.7.13-15.

4. 在第一届中美绿色能源论坛(1ft US-China green forum)上做特邀报告。2008.11.16-18,北京.

雍化年

男,副教授,建筑技术硕士导师,1978年3月入成都工学院工程力学专业学习。大学本科,学士学位。四川省土木工程学会古建园林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土木工程学会、力学学会、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会员。国家二级注册建筑师。曾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次,四川大学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所参加设计的巴中《巴人广场》项目荣获国家教育部部级市政公用工程项目优秀设计二等奖;

近年担任土木工程专业

本科课程:

《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1》、《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2》、《项目管理软件应用》、 《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概论》;

研究生课程:

《管理信息系统》,《高等建筑构造学》,《建筑安全与事故》,《项目管理软件应用》。

学科研究方向:建筑技术,古建筑设计与构造,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 傅红

女,副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1987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建筑学专业;1991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并获工学硕士学位;2000年至今在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建筑系任教。中国建筑学会会员及四川省乡土建筑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讲授本科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法规》、《居住区规划设计》等课程;研究生《居住建筑设计及理论》、《传统建筑保护与利用》课程。

研究方向:

“建筑设计及理论”、“乡土建筑研究”。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篇,其中核心期刊10篇,如《剖析会馆文化,透视移民社会》、《成都当代建筑风格评析》、《主题式景观设计手法探讨》、《旧城改造中对城市个性延续的探讨》、《古镇开发的问题及对策》等。参与编写全国工程硕士统编教材《建筑设计与技术》。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多项横向科研课题,并作为主研参与了2006年度四川省软科学纵向科研项目。如《遂宁“广灵”旅游区开发可研报告》、《四川海讯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洪安镇新居工程一期工程》、《自贡市教育信息综合大楼》、《金堂县又新镇祝新村新农村建设规划》等。

张鲲

男,副教授,硕士导师,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建筑系主任。

1990年在重庆建筑大学建筑系就读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方向硕士,同年在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建筑系任教;2000年9月—2001年9月 国家公派法国南特高等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访问学者, 获城市与建筑环境学硕士;2005年3月—2005年6月

在法国南特高等理工大学建筑学院CERMA研修;获得四川大学2003年度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近三年本科课程有《建筑设计和毕业设计》; 硕士研究生课程有《现代建筑前沿与未来趋势》和《公共建筑设计理论》, 已先后指导硕士生8名。

学科研究方向:建筑设计与理论, 着重从生态与节能角度探讨二十一世纪城市与建筑空间环境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试图寻求建筑在经济, 功能, 形式, 美学, 地域文化与气候诸要素之间达到新的平衡. 成都平原独立式小住宅的生态气候学设计方案获得2002年首届中国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大赛三等奖, 近三年完成科研项目总计近七十万元, 发表论文数十篇。

彭盈

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2年7月,成都科技大学工程力学系读书(本科)

1982年7月~1983年9月,重庆石油学校工作1986年6月,成都科技大学工程力学系读书(硕士)

1986至今,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工作。

主要讲授本科课程:

《建筑经济》、《工程估价》; 研究生课程:《新建筑经济学》、《市场学》。 指导研究生人数4人;工程硕士12人。

研究方向:

工程管理。承担横向研究课题:“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发表论文6篇。 董世明

工学博士、教授

2001年-200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学博士(固体力学)。

1985年-1989年,西南石油学院,工学硕士(油气田开发工程)。

1981年-1985年,西南石油学院,工学学士(钻井工程)

研究领域:

断裂力学,冲击动力学,计算力学,岩石力学和石油工程

研究工作简历:

2004.12-现在: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力学系,副教授/教授

1998.3-2001.1:中原油田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钻井工程设计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1997.3-1998.2:中原油田钻井工艺研究院钻井设计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1989.7-1997.2:中原油田钻井工艺研究院定向井室,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代表性科研项目:

2008.1~2008.12,复合模式条件下扁平中心裂纹圆盘试件应力强度因子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编号[1**********],项目负责人;

2008~2010,小尺度材料超长寿命服役失效机制与寿命预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10772125,第二主研;

2006.10~2007.12,利用地层自然造斜规律进行井身轨迹设计技术试验研究,中石化先导试验项目,编号GCQ-07-ZS-0017,技术首席;

2007.4~2007.11,地层自然造斜特性分析计算软件开发,中原石油勘探局合作项目,编号07H591,项目负责人;

2003~2005,弹脆性材料复合型动态断裂行为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0202021,第一主研;

2000.6~2001.12,盐膏层段高抗挤厚壁套管研究,中石化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编号P00007-2,项目负责人。 近期发表论文:

(1) 董世明,张克勤,陈沙古,等,普光气田地层自然造斜能力计算新方法。天然气工业

(2) 董世明,王清远,舒尚文,扁平巴西圆盘试件的应力强度因子分析,第14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112-116。

(3) 董世明,吕国胜,张克勤,等,地层自然造斜规律在P103-2井中的应用,天然气工业

(4) 董世明,王致远,王宠,等,普光气田地层自然造斜规律的统计分析,天然气工业

(5) 董世明,汪洋,夏源明,试件几何尺寸和杆材对CCCD-SHPB试验系统测试结果影响的数值分析。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6) 董世明,周君,汪洋,等,复合型加载条件下PMMA断裂行为的实验研究。机械

强度

(7) 董世明,汪洋,夏源明,PMMA断裂韧度尺寸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陈岚

女,博士,副教授,硕士导师,四川大学建筑系副系主任。

199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本科);2000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获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2000年至今任教于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建筑系,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四川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3年在职攻读天津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2010年获博士学位。 主要讲授本科课程:

《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毕业设计》、《建筑艺术欣赏》、《城市规划思想史》等;研究生课程《建筑空间形态学》、《城市空间形态学》。 学科研究方向:公共建筑设计及理论、空间形态研究、城市设计与住区建设规划。 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6篇。出版学术专著《现代商业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参与编辑年鉴《中国建筑艺术年鉴(2003)》,参与编写教材《建筑设计与技术》(全国工程硕士核心教材)、《建筑设计原理》等。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多项科研课题,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国家及天津市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十、川大水利水电工程研究生导师邮箱

081504-水利水电工程硕士生导师副高级桂林[email protected]

081504-水利水电工程硕士生导师正高级鞠小明[email protected] 081504-水利水电工程硕士生导师副高级沈孟玲[email protected] 081504-水利水电工程硕士生导师副高级舒仲英[email protected] 081504-水利水电工程硕士生导师正高级魏新平[email protected] 081504-水利水电工程博士生导师正高级伍超[email protected]

081504-水利水电工程硕士生导师正高级张光科[email protected] 081504-水利水电工程博士生导师正高级张建民[email protected]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