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

作者:朱启贵

经济导刊 1997年05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出现了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局面,为了适应经济体制的变革,政府必须转变职能,由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调控。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

  一、国民经济核算 体系的功能

  国民经济核算是以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宏观核算。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运行或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计算、测定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它是整个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依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功能主要有:

  1.监测和评价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科学的监测和评价国民经济运行的指标体系。

  2.协调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依据。改革开放的深化过程也是调整国民经济中重大比例关系的过程,在改革的不同阶段都运用各种经济改革措施去理顺各种比例关系。

  探索这些比例关系的依据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3.研究收入分配关系。收入分配对国民经济活动有着极大地影响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分配机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许多方面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完善与编制,为全方位的开展分配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材料。它从生产出发,通过各机构部门的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情况进行详尽的核算和反映,对金融活动筹集投资资金的过程描述的淋漓尽致,充分的把财政分配和金融调控衔接起来,弄清楚各个部门资金的来龙去脉。

  4.为价格改革提供依据。价格改革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投入产出核算表编制的投入产出模型,在国民经济中已应用得十分广泛。投入产出核算为国家制定价格政策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

  5.为制定经济长期规划提供依据。由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合理设置了能够全面、准确、适时反映国民经济增长的统计指标:合理设置了能够反映国家财政收支、进出口贸易收支、外汇收支等各项指标;合理设置了国民经济综合价格指数及各分类价格指数的指标,为监测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依据。同时,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各种基本表又可以构造各种测算模型,利用其全面的平衡经济关系,验证规划中的平衡情况,结构情况和增长情况,更好地制定长期规划服务。

  二、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

  80年代以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基本上是属于中央计划经济国家所推行的MPS,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以及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MPS的内容明显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形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侧重于物质生产范围的核算,对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状况较少核算,难以反映第三产业特别是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情况,这对于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都是不利的。(2)侧重于产品实物量、生产速度的核算,而对产品价值、资金的运动、产品投入消耗与经济效益核算少,价格核算不完整,缺口较多,不能完整地反映社会资金运动和社会分配、再分配的情况,不利于国家运用经济杠杆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3)是在经济封闭,半封闭状态下推行的,侧重于国内经济活动的核算,不能综合反映与国外的经济交往。(4)侧重于专业核算,国民经济整体核算不够,不能完整、全面地描述、分析国家经济总体运行及其内部结构关系,难以提供科学、系统、有效的数据以满足宏观经济决策与管理的需要。

  1984年,国家成立专门机构着手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改革工作。经过7年多的准备,制定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1992年8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通知》,决定1995年基本完成向新核算体系的全面过渡。

  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社会再生产核算表;二是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经济循环帐户。这两部分有联系,也各有不同侧重。前者侧重反映社会再生产各个方面的活动,后者侧重于反映国民经济整体运行以及各方面活动及其相互间的联系、衔接关系。

  (一)社会再生产核算表。它分为基本表和补充表。基本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及使用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这五张核算表彼此衔接、联成一体,构成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系统描述。但它们又是各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子体系。国内生产总值及使用表是整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中心,它进行的各基本总量核算将对其它核算的总量起到控制作用,也就是说其它核算是这些总量核算的延伸,如投入产出核算是对生产和使用总量核算的补充,将这部分按产业部门细化则有利于研究产品投入、产出和使用的产业结构;资金流量核算则是收入分配总量核算的延伸,将收入按机构部门细化有利于研究各部门资金收入分配和余缺情况,以及部门间资金往来融通情况;国际收支核算则是对外经济交易往来的补充,有利于具体研究国家(或地区)与国外经济往来、资本往来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状况。以上几种核算都是流量核算,它与资产负债存量核算结合就形成对社会再生产的价值核算系统,可以完整地反映国民经济循环的全貌。

  补充表部分有8张表,它有两种类型。一是不以价值量表现的社会再生产基本条件的核算,包括人口、劳动力、自然资源等平衡表,其内容十分重要,但它与价值形式的基本表及帐户没有直接的数量关系;二是对基本核算表的扩展和补充,包括主要商品资源与使用平衡表(是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的补充)、综合价格指数表(与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相配套)、财政信贷资金平衡表(是资金流量表的补充)、企业部门产出表和企业部门投入表(是投入产出表的补充),这些内容从不同角度适应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各种需要,特别是研究财政、信贷、物资平衡等问题所必需。但它们的核算范围、核算内容和表现形式各异,为了使核算体系各表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起见,将这一部分内容一并列为基本表的补充表。

  (二)经济循环帐户。它是将社会再生产—系列基本指标列示在一套帐户体系中,按照经济循环过程,即生产、分配、消费、积累投资过程,并结合流量与存量而设置的帐户体系,用它来描述国民经济总体或部门运行过程及其相互联系。这套帐户体系采取会计“T”型帐户形式,复式记帐方法,使帐户之间指标保持有机联系。它反映各总量指标之间的联系,以及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各部门之间内在的联系。经济循环帐户分两个层次,即国民经济帐户和部门帐户。国民经济帐户以国民经济总体为对象进行核算,是经济循环帐户体系的主体;部门帐户是国民经济帐户的分解,分别按机构部门和产业部门设置。机构部门帐户反映各部门经济活动及部门之间经济联系,与国民经济帐户相对应。产业部门只设置生产帐户,反映社会产品的价值构成及产业结构,与国内生产总值帐户相对应。把各个帐户连结起来用矩阵的形式集中地加以表现,就是经济循环矩阵。它把分散的帐户集中于一表,可以概括地反映社会再生产的过程。

  基本核算表与经济循环帐户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各具特点。每个基本表都是对国民经济某一方面的完整描述,把5张表联起来看,又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既有流量,又有存量;既有国民经济活动,又有对外经济联系。经济循环帐户侧重于对生产、分配、消费、积累各个环节的系统描述,突出强调各环节以及各个总量之间的联结关系,弥补了基本表部分的不足。基本核算表与经济循环帐户结合在一个体系中,可以在资料来源上相互支持,在功能上相互补充。

  总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兼容了MPS与SNA的内容。它扩大了原有的核算范围,充实了核算的内容,改进了核算方法,提高了国际对比能力。

  三、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因此,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现行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必然需要发展与完善。

  (一)以联合国1993年SNA为目标模式。在我国,对于采用哪种模式来改革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历来存在着不同意见。1986年11月,国家有关部门联合举行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理论与方法讨论会”,由于当时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所以会上多数同志主张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既不能维持原有的MPS,也不能完全照搬SNA,而是应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优质杂交”,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近两年来,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目标模式仍无变化,在国外称其谓混合体系。

  笔者认为,确定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目标模式是我国核算体系的发展战略问题。笔者赞同以SNA为目标模式。理由有:

  1.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以SNA为目标模式更有利于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在坚持选择MPS,不同意对服务劳务进行生产核算的观点已不多见,然而有些同志仍主张两套并存兼容不悖,搞“优质杂交”。这种保持自己特色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事实上两大体系并存将使目标游离不定,难于共同实施,况且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MPS的痕迹甚多。例如,(1)在编制方法上不愿舍弃平衡表,不管是不是属于核算体系的内容都往体系中塞,以致成为一个庞大的平衡表体系。(2)编投入产出表,需先编一张MPS投入产出表,再编一张SNA投入产出表,既费时费力,又没有增加更多的用途。(3)8张补充表与核算体系有关,但并不直接构成核算体系的内容,因此,不必纳入核算体系。这8张补充表可以根据各专业统计的需要和力量,有选择地进行编制。(4)与SNA在统计分类和指标定义上也存在着不一致,给国际比较带来困难。从我国现实实施看,两套并存难以操作,舍MPS而取SNA,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2.联合国取消了MPS。1993年初,联合国召开了第27届统计会议。鉴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通过决议,由原来MPS与SNA两大体系,统一为一种核算体系,即SNA,取消MPS。因此,只有向SNA转变,才能与国际接轨,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才能适应国际对比的需要。

  (二)建立环境核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提高,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日益增强。然而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我国原有的核算体系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都以经济核算为主,不涉及环境核算,因此,有三个缺陷:(1)它没有将清新空气和秀丽的景观视为一国的财富。如果人们生活在一个肮脏、贫瘠的国家,他们的处境肯定会日益恶化。(2)它仅记录了人造资本的消耗,却未记录对自然资本的使用。一个国家,若其人造资本不断消耗直至枯竭,却无法再创造出新的人造资本,那么它势必日益贫困。然而,若一国家的自然资源(如矿藏)不断消耗乃至枯竭,按传统的核算方式,这个国家看起来会日益富足,若自然资本真耗尽,该国的状况还会像国民核算显示的那样乐观吗?(3)它总是将环境治理费用加进国民收入,而不是首先将环境破坏所带来的损失从国民收入中减去。

  由于存在上述缺陷,决定了它不能核算和分析经济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许多问题。如:(1)国民财富包括用于生产的自然资源,如原油和天然气的储藏量,以及原始森林。这些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有多大?(2)采矿业的生产者收入包括用于采矿的钻塔、采矿设备、其它建筑物和设备的报酬,以及矿物的报酬。收入中的多大份额可归因于矿物?(3)通过探测和技术革新,经济活动增加了探明的存量。这些增加的存量补偿了多少生产中使用的自然资源?(4)为了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居民、政府和企业都支出了费用。他们用于环境保护的支出到底有多大?(5)经济活动将废物排放到空气和水里,从而引起环境的退化,增加了成本,例如,木材生产量和渔业产量的降低,要恢复必须付出较高的成本。哪些部门承担这些成本?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建立环境核算,并将环境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形成经济与环境一体化的“卫星核算”。通过环境核算,可以提供自然资源使用和环境状况的资料,以便于政府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时,把近期与长远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科技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综合和持续利用,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使我们这一代人不但能够从大自然赐于人类的宝贵财富中获取我们之所需,而且也为我们的后代满足其需求留下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生态环境。

  (三)建立地下经济核算。地下经济是处于政府管理、监督之外,未纳入统计,不申报收入,政府无法进行控制和税收管理,其产值未纳入政府统计的国民生产总值的那部分经济活动。主要内容有:(1)未进行登记的,不入帐的企业活动,这些企业有时没有营业许可证或执照,部分或全部逃税及不缴社会保险金;(2)工薪所得者在正常工作时间之后进行的自行经营;(3)未登记的工薪所得者未申报的活动;(4)资金未登记的使用。我国地下经济起步晚,呈波浪式发展变化。由于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和60年代后期以后愈演愈烈的“割资本主义尾巴”,到70年代中期地下经济几乎销声匿迹。而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短短几年内地下经济便发展到了惊人的规模。海外的观察家认为,中国的地下经济几乎是从零开始的,目前相当发达,几乎渗透到各行各业。据统计,目前我国地下经济的规模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15%。

  因此,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应包括地下经济核算。通过对地下经济核算,可以提供地下经济发展的规模、结构和速度等方面的数据。一方面,便于国家对地下经济进行管理与监督;另一方面,修正被扭曲的经济信息,提高政府对国民经济信息了解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从而减少宏观决策失误。

作者介绍:朱启贵 厦门大学国民经济与核算研究所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