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社会学研究评述_尹泳一

第36卷(2016年)第26期第37-39页

教育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Vol.36(2016)No.26P 37-P39

21世纪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社会学研究评述*

■尹泳一,李海霞

摘要: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研究是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的热点课题。研究者们从社会结构、社会角色视角、社会

生存环境和社会文化资本等角度进行的深入研究表明:我国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形成了二元对立的教育意图与意识的冲突;社会转型消弭了农村教师社会身份的自我认同感;社会环境给予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持匮乏;农村教师的社会文化资本难以转变为社会政治资本和经济资本。

关键词:农村教师;农村专业成长;二元对立社会结构;社会角色;社会生存环境;社会文化资本

中图分类号:G45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16)26-0037-03

改革的大趋势面前力不从心、无所作为。由此可见,官方和民间教育意图的冲突,是导致农村教师专业成长主体意识缺失的一个根本原因。

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研究是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的热点课题。一些学者由农村教师专业成长问题表征的叩问,转向多学科视野的深入研究,较为突出的是从社会学视角对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法规制度、文化观念、主体意识和客观环境等问题做了深入鉴于此,笔者试图对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社会学研究成果剖析。

做出较为全面的考察和评述。

(二)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促生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带来的不仅是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问题,更为深层的影响是城乡之间的分割与封闭造成的农村教育“为农”与“离农”的政府意改革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导致了图与民间意愿的冲突。“‘为农’是国家教育立足于农村,培养农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离农’是村所需要的人才,为农村经济、指农村教育走向了以城市为中心,为城市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培

〔3〕

农业和农民进入城市主流文化的客观现实。”养离开农村、

一、社会结构视角考察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

主体思维意识

社会结构通常指构成社会的阶级、经济和文化等要素的组合状态,是指社会诸要素按照一定的社会秩序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网络关系。近年来,一些学者关注我国社会结构对农村教育的影响,他们意识到,社会结构的二元对立,抑或说是城乡鲜明的差距造成的农村教育的现实困境,是造成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主体意识缺失的深层因素。

“为农”与“离农”的教育冲突在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中是不可调和的,这是农村教育的困境所在。政府意图与民间意愿的冲“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别和人突造成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而们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共同造成了农村教育价值选择上的悖

〔1〕

论”。这一悖论表现为教育功能、发展取向和主体意愿上的对

(一)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造成官方和民间两种

不同教育意图的冲突

二元对立的社会实质“是一个社会中以经济为中心的政治、文化和道德等方面结构的断层和分化,是现代与传统并存于一

〔1〕

个社会之中所产生的现代性结构与传统性结构的分裂”。城

立,导致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分离,使农村教育陷入主体性缺失的尴尬局面,而农村教育的主体性缺失则意味着农村教育创造性的缺失。这是农村教育发展滞缓的重要原因。

乡之间出现这种结构性的分裂,必然会造成官方和民间教育意图的矛盾。因为官方是想通过教育复制社会的等级性,使农村人安心做农民;农村人则想通过教育冲破社会的等级性,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农村教育一直处在这两种教育意图的冲突之中〔2〕。如此,必然造成官方和农村教育意识的对立、抗争,导致农村教育在

(三)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造成农村教师身份认

同的困惑

毋庸置疑,社会结构的二元对立,对农村经济、政策、教育基础和文明程度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制约影响,农村教师没有实现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黑龙江省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JJB12120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尹泳一(1964-),男,朝鲜族,吉林龙井人,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李海霞(1978-),女,辽宁阜新人,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38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年

全面的“体制内化”,无疑成为了体制内的弱者。主要体现在:一是社会转型导致农村教师的身份优势逐渐丧失。二元对立的社会格局使农村教师社会经济收入偏低,获得社会精神文化资源匮乏。这种不公平的教师身份制度设置政策,使农村教师丧失了其农村知识分子的优势,而其窘迫的经济收入和渐趋下降的社会身份,使其成为农村特殊的弱势群体。二是城乡教师二元化的地域身份管理模式,造成农村教师身份归属感的困惑〔4〕。按照农村地域分类划分教师的二元化管理,给农村教师队伍建城市、

设设置了许多人为的障碍,造成了城乡教师队伍发展不均衡,有碍于农村学校吸引优秀教师,有碍于调动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动力不足。

学者们从社会结构角度考察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状经济和文化地位,探求二元结构中的况,研究农村教师的政治、农村教师专业成长滞后的思维意识,这无疑对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制约因素做了深层的社会关照。

和自信,导致他们在农村教育活动乃至农村社会生活中选择了沉默,而沉默带来的结果是“群体成员情感支持和自我表达的机。于是就无以真会被逐渐减少,对强势群体的观点表示遵从〔6〕”实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很难积极地解决改革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另一个原因是,处于评价体系的末端地位使得农村教师丧失了健全的话语路径。由于体制内各个层面的评价要求皆为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的信息传递,因此,农村教师只能被动接受,只能无奈地选择缄默。像这样话语权的丧失使农村教师角色意识淡漠,专业成长的自主意识弱化甚至丧失,陷入专业成长的被动局面中。

学者们从社会角色视角考察农村教师的社会境遇,着眼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考察农村教师社会角色的尴尬处境,探求农村教师消极角色心理产生的原因,即知识分子作用的削弱以及话语路径的闭塞导致的社会身份自我认同感的丧失。由此揭示了农村教师专业成长主体性缺失的深层社会原因。

二、社会角色视角考察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主体角色心理

(一)农村教师的知识分子角色作用被削弱

知识分子作为社会文化传承与创造的主要群体,承担着传塑造民族精神的责任与义务。由于农村对现代文明播主流文化、

的接受远远落后于城市和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作为知识分子有其文化优势,使其在乡村经济建设,尤其是精神文明建设中,拥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其文化知识可以转化成乡村发展的有效资源,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义务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所以说,农村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群体,在农村教育以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应发挥重要的作用。

有学者认为,当前农村教师的知识分子角色作用正在削弱。其主要原因是农村教师社会角色地位的变迁导致知识分子身份作用的弱化。其一,公共领域的不尽人意,使教师放弃了自己知识分子身份的义务与作用,游离于农村现实生活之外。其二,农村教师本土知识匮乏无以承担知识分子角色的重任。由于很多农村教师长时间的学习经历多是在城市中接受的,以致其难以农村教师文担当农村知识分子应该承担的文化角色义务。其三,

化资本汲取外部支持的机制不健全,缺少必要的激励机制,农村教师难以发挥其知识分子角色应有的作用〔5〕。农村教师知识分子角色作用的削弱,直接影响了其积极的角色心理的构建,因而,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心理失衡是普遍的状态。

三、社会生存环境的视角考察农村教师专业

成长的外部制约因素

社会生存环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外部环境,是指教师在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状况。研究者普遍认为,21世纪政策、文化差距加剧,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加快,城乡经济、农村教师生存环境较城市教师生存环境的差距加大,农村教师对社会生存环境越来越不满,甚至对工作失去信心,这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师的专业投入及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

(一)政策环境较差是农村教师职业怠倦的直接原因

政策环境差主要是指农村教师合法利益政策性落实或受阻或被忽视。突出表现在:一方面,农村教师生存面临极大困境。农村教师的工资是大多数教师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农村教师工资收入普遍偏低。研究者发现,农村教师的生存现状堪忧,有接近一半的教师处于社会贫困阶层,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农村教师教育处于边缘化状态。我国教师职前教育忽视了农村教育,面向农村师资培养的中等师范教育取消以后,师范教育忽视了农村教师教育的特殊性,没有面向农村教育培养人才的举措。也就是说,“去农村化”的教师教育现状严重制约了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7〕。

(二)社会环境的压力制约了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主体投入

有学者认为,社会环境的变迁给农村教师带来诸多生存与发展的压力。20世纪九十年代,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涌入城市,“空使得农村学生随之流失,骨干教师也大量流失,农村出现了心化”现象。而且,随着城乡差距的不断攀升,农村精英人口外流,导致农业文明失落,农村教师逐渐失去其生存之根,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8〕。

(二)社会角色地位的失落缄默了农村教师的话语权

话语权是社会个体对社会意识、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发表认识、感受与思考的权利。教师话语权是教师实现真实的体验、

专业价值、促进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社会身份的教师,如果丧失主体话语权,则不能坚守主体精神和品格,则会“僵化成灌输既定意识形态的传声筒,愚化成贬损自身魂灵的思想附庸,

〔6〕

堕化成维护错误观念的文化保安”。一些专家研究发现,农村

(三)社会支持匮乏消减了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积

极性

有研究者注意到了农村教师的职业困境与其承担的社会角色期待之间的矛盾。社会对农村教师有着近乎完美的职业期待,但其得到的政策和环境等社会支持相当匮乏。诸如课程改革以后,农村教师知识观念亟待更新,职后的培训得不到有效支持,

教师话语权缺失现状堪忧。

农村教师话语权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教师弱势群体的身份造成的。弱势身份使得农村教师缺少参与社会的积极性

第26期尹泳一等:21世纪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社会学研究评述

39

滞后的管理与评价又消解了专业成长的积极性。完美的社会期望与极度匮乏的社会支持的矛盾,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加剧随着教师聘任制度的全了教师内心的冲突与不安感〔9〕。另外,

面实施,加剧了农村教师的职业不安感。加之社会经济的发展、二元社会的格局、城市化进程加快等,都造成农村教育的缩减,淘汰制使农村教师面临农村教师岗位职数也随之缩减,轮岗制、

〔10〕

职业退出机制的压力,职业“竞争性日趋强烈”。

识分子地位的降低导致身份资本也随之下降,其专业成长的精神当然,这也是影响农村教师补充的深层文化原因。动力消弭殆尽。

农村教师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转换为政治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困境,使农村教师陷入无以自拔的精神困境中。社会制度对资本价值和资源分配的不同安排,使得农村教师的制度性文化资本价值和转换力远远低于城市和发达地区。加之农村教育的经济困境,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经济支持匮乏,必然出现教师职后文农村教师扩大社会资本时受到城乡化资本积累机会的缺失。另外,

“区隔”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教师很难通过其二元分割体系的

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去转换政治资本与经济资本〔13〕。农村教师文化资本转换的困境,使当前教师因缺少必要的专业投入支持而陷入动力匮乏、逡巡不前的精神困境之中。

研究者从社会文化资本角度考察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制约因素,从社会文化背景深入研究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制约因素,分析了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制度性文化缺陷。为创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优质社会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

学者们从社会环境角度考察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困境,发现了农村教师职业怠倦的外部制约因素,为了积极调动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社会支持力量,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吸引力,使农村教师真正走向自主发展之路,有望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

四、社会文化资本的视角考察农村教师专业成长主体的精神困境

文化资本是指个人的文化知识、文化技能及文化修养。文化资本可以兑换成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的占有也能带来较多的社会资本。学者们研究发现,农村教师拥有的社会文化资本不足,文化资本转换为经济资本与政治资本困境重重,影响了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邬志辉,杨卫安.“离农”抑或“为农”———农村教育价值选择

〔J〕.教育发展研究,2008,(3-4):54.的悖论及消解

〔2〕王本陆.消除双轨制: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伦理诉求〔J〕.北京

师范大学学报,2004,(5).

〔3〕张济洲.“离农”?“为农”?———农村教育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4〕李伯玲,孙

颖.论我国农村教师身份变迁的路径及趋势〔J〕.

当代教育科学,2011,(20).

〔5〕李长吉.农村教师: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兼论农村教师的

〔J〕.教师专业发展,2011,(1).知识分子身份

〔6〕吴康宁.教师是“社会代表者”吗?———作为教师的“我”的困

惑〔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

〔7〕李伯玲,谢李雪.县域教师专业化发展困境及其破解,当代教

育科学〔J〕.2010,(8).

〔8〕侯中太,蔡永红.农村教师生存困境与反思〔J〕.中国教育学

刊,2012,(10).

〔9〕李迎春.农村教师生存现状研究———基于河南省的调查〔J〕.

中州学刊,2012,(7).

〔10〕方健华.切实给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以生命关怀———基于苏

北农村教师生存状态调查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8,(2).

〔11〕凡勇昆,邬志辉.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方向的困境与出路———

基于文化的视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4).

〔12〕王国明,杨赟悦.文化资本视角下的农村教师补充困境研究

〔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5).

〔13〕周守军,袁小鹏.农村教师的社会资本及其社会地位〔J〕.教

育发展研究,2010,(23).

(一)农村教育发展陷入了文化选择的困境

研究者一致认为,农村教育发展有赖于构建适合农村教育发展的乡土文化环境。但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城镇化建设,农村“内卷化”的特征,即在乡村文化与城市教育文化的发展出现了

〔11〕

文化的抉择方面出现了“无休止的内旋”,这种文化选择的困

境使得农村教育裹步不前。

(二)农村教师文化资本缺失,引发职业怠倦情绪

农村教育文化资本缺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体形态文化资本缺失,使农村教师失去了大好的发展机会。在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学校适龄儿童逐渐减少,学校规模萎缩,师生比例失衡,导致农村教师需兼职其他工作,无以获得充足、具体的文化资本,加之农村教师晋升机制的缺乏,使得个体发展的积极性二是与经济资本联系紧密的客观形态文化资本的缺失,导降低。

致农村教师生存质量降低。而农村教师工资标准过低,使得农村教师职业缺乏应有的吸引力。三是体制形态文化资本缺失导致农村教师社会地位下降。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交通便利了,封闭的文化敞开了。但农村学校的中心地位却下降了,随之而来的是农村教师文化地位的下降;随着普及教育的实施,学校的去中心化消弭了教师中心地位,农村教师的文化资本渐趋减少。文化资本的缺失使得职业吸引力锐减,而农村教师职业怠倦情绪陡增。

(三)农村教师文化资本转换出现困境,教师社会地位下降陷入深重的精神困境

文化资本难以转换为经济资本,使得农村教师地位下降。一方面,对于农村教师来说,文凭资本很难转换为应有的经济资本,经济生活出现诸多困境。文凭资本不能在工作中发挥作用,“教师的文化资本越来其使用价值受到农村教育的环境制约,使越成为一种工具化的存在”

〔12〕

。使农村教育的主体投入失去精

神动力。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社会生活的变化,进城务工人流的激增,并校撤点导致农村教师和村民关系逐渐疏离,农村教师的知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邮编157012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