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材解读三部曲

小学数学教材解读三部曲

在教学中深入解读教材是十分重要的。现行教材中的很多内容有时只是一个情境图,或者是几个小精灵之间的对话,其他的什么都没有,这都给解读教材增加了难度。那么,如何解读数学教材呢?下面笔者就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来谈谈平时教学如何解读教材。

一、走进教材——理解教学内容

教材中的每一个例题、每一个习题、每一个要求,其背后都蕴涵着特定的意图。在解读教材时要仔细揣摩教材中的各个例题或习题,思考为什么要出这样的题目,出这样的题目目的是什么,教材中都呈现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呈现这些内容。多问几个“为什么”,让自己走进教材,吃透教材。

1.解读编者的意图

在解读“比的应用”内容时,我就在思考,为什么例2中出示的是一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通过仔细研读,我们不难发现编者的意图:教材选取了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中提出比的问题,让学生以例2为基础,学习比的应用,并为后继的学习打好基础。然后通过“做一做”中的2道题强化了比的应用。练习十二中安排了6道习题,是从基本题到能力题逐步提高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能运用比解答一般性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思考题,就是对比的应用进一步深化,是比的知识灵活运用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在充分解读教材的基础上,灵活实施教学,不能照本宣科,一字不掉地专讲解教材内容,而要丰富、延伸教学内容。

2.解读教材中的提示

目前的教材中常有一些解题思路、方法的提示语,一般由几个学习伙伴或数学小精灵说出来。比如,本节内容中由2位学生说出了2种计算方法,女生说把总体积平均分成5份时,就是提示我们一瓶500 ml的稀释液,水占4份,浓缩液占1份,从而让学生理解份数在比的应用中的重要性。而男生说浓缩液占总体积的,意图是让学生明白比的应用也可以用分数来解答。我在此确定了教学重点是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自己想出各种比的计算方法,并从中总结计算规律。所以,要重视这些提示语,认真去解读。

3.解读练习的层次

一般来说,教材的练习既有整体的构思,也有局部的思考,每道练习题都有编排的意图。在解读教材的时候,要弄清哪些是与例题雷同的基本题,哪些是由例题变化而来的变式题,哪些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题、发展题。如“比的应用中”的“做一做”,一共有两道题,第一道题是按比例分配的问题,这与例2基本上是类似的。第二道题就是例2的延伸,也许有的学生会按班级来分,但是题目要求按各班的学生数来分配植树任务,这样就把比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就能更进一步总结出这类题目的计算规律。练习十二中的6道题从基本题到变式题再到提高题,都有一定的训练指向,在做题时不能草草了事,而是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从而总结出这类题目的计算规律。所以,教师只有读懂了这些题的设计意图,才能更好地驾驭这些题,让练习题充分为教学服务。

4.解读知识的关联

解读教材时,还要注意数学知识的相互关联性,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等相互联系起来,了解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关联性,从而让教学内容形成一个整体。比如“比的应用”这一节教学内容,从例2中就可以看出比与分数的联系,比的问题也可以用分数来解答,分数的问题也可以用比来解答。这样,在教学时就可以有意识地把比的问题与分数问题的解答联系起来,做到融会贯通。

二、走出教材——审视教学内容

新课程下的教材已经不完全是学习的范本了,它呈现给学生的不再是现成的东西,它要求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数学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上有所发展。所以,在解读教材时,还要走出教材,用另外一种眼光来看待教材内容。

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比的印象,如在喷农药的时候农药与水的比例,这些已经在学生的脑海中以知识呈现出来了,那么在教学“比的应用”时,如果设计1克农药需要多少千克水这样的问题,学生就已有的经验就能很容易解答出来。由于这些题目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虽然与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梯度,但是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还是乐于去做。这样的教学内容虽然是教材中没有设置的,但是只要走出教材来解读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计教学内容,会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重构教材——超越教学内容

由于时空的限制、地域的区别,教材内容往往不能够适应所有的学生。比如,第56页的第5题:用120 cm的铁丝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长、宽、高的比是3∶2∶1,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对这样的题目,如果学生还只是简单地按比例分配方法来做,就会是错误的,因为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有4条。这时,教师就要在解读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演示,从直观的角度来说明要先除以4,然后才能按学习过的方法来做。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服务于最近发展区的条件来让学生进行探究,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可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忠实地完成教材上的内容,而是在完成教学目的的前提下,解读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在培养目标,为学生提供一个富有个性的学习平台,那么,数学教学才能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