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教学片段赏析

近年来,马建明老师一直在自己的课堂中探索“言意互转,浑然一体”阅读教学实践,提出了“言意转换”的阅读教学主张,形成了“虚静、体悟与升华”阅读教学的审美结构。教学《理想的风筝》一课,让他的教学主张及教学风格更得到了精彩的演绎与提升。下面对此课教学片段作一赏析。

  【教学片段一】

  师:这种写法在这篇文章中多次出现,谁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一些不想跟别人说的事情,但是刘老师将自己的腿疾讲得十分轻松。有身体残疾的人常有自卑心理,但刘老师没有。所以作者对刘老师十分尊敬,心中也有一种酸涩的感情。

  师:说得非常好!那我们就围绕这一段来谈,你们还有补充吗?

  生:“老师笑着说”,让我感觉到刘老师对腿疾轻描淡写,并不在意。老师热爱生活,没有因为有腿疾就气馁了。

  师:嗯,一个“笑”字把刘老师的乐观、热爱生活全部表达出来了。虽然失去了一条腿,但老师感觉和他人没有什么两样,这种乐观让人敬佩。(出示课件)在这部分句子中,有三个词语表达了学生的情感变化,你们发现了没有?

  生:是从“一片笑声”到“酸涩”,然后到对刘老师的尊敬,我感觉这些同学是很懂事的。

  师:是的,其实我已经听明白了,老师讲了一个这样幽默风趣的故事,把学生都逗笑了。可是笑完之后,看到刘老师少了一条腿,学生们又非常难受。可以看出学生对老师非常热爱,在这里就有一个字把这种情感精确地表达出来了。

  生:我觉得是“泛”字。一开始学生还沉浸在故事的幽默中,可一回想到老师,那种感觉就从心里慢慢升腾。

  师:不错,你把这个字的精妙体会出来了。

  【赏析】教什么?源于马老师对文本解读的独特视角,让学生“睹物思人”,一下就将学生带入到了文本言语的深处,触发了对话刘老师的阅读期待。怎么教?抓住写法,策动全篇。“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开了一个“教”的好头,让整篇文章教学有了一个抓手和切入点,口子很小,很实在,很有效。对于“泛”“笑”“酸涩”等词语的品味,在感受其表达效果的同时,也在品味着刘老师的人生哲学――刘老师顽强的生命和执著的追求。

  【教学片段二】

  师:同学们,一篇文章总有那么一个词语能够让我们洞察到这篇文章的中心,我们把这个词语叫做“文眼”。读了这篇文章,你们觉得这篇文章的文眼应该是哪个词语呢?

  生:我觉得是“顽强”。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虽然有许多的不顺心、磕磕碰碰,但刘老师都坚持了下来,顽强地与不幸的命运抗争。

  师:好,你说“顽强”是文眼,但是我觉得“顽强”这个词,还不能够把刘老师的精神完整地表达出来。那么,这个文眼究竟是什么呢?这个文眼啊,它是一种意象,它一时可能说不清楚,却能包含很多很多。

  生:我觉得是“理想”。因为老师的内心一直想像那只风筝一样飞得很高,这就是他的理想。

  师:“理想”的确是这篇文章的文眼。你们仔细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就会对这个词语理解得更深。好,开始。(生快速默读)

  师:读了最后两个自然段,你们对文眼“理想”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生:刘老师的理想就是希望他的学生能够成才,就像他把风筝送上天。

  生:那些风筝在苏叔阳的心中,就代表着刘老师的优良品格和热爱生活的精神,他带给了作者动力,指引着作者前行。

  师:(出示有关作者苏叔阳的资料:一个为中国文学奉献了7部话剧剧本,6部电影剧本,25篇小说,300余首诗歌,200余篇散文的当代作家苏叔阳,历经沧桑,几经挫折。然而,人生对他的考验并未停止。1994年,苏叔阳做了肾癌手术,切除了左肾。2001年又做了肺癌手术,切除了一叶左肺。他两次闯过“鬼门关”,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他的文学创作。他在《苏叔阳文选》的序中说:“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读了这段文字,你们对“理想”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生:苏叔阳和刘老师一样坚强。

  师:苏叔阳更不容易,但因为有了刘老师给他播下的“理想”的种子和对他启蒙的人格教育,才让苏叔阳走得这么远。

  生:苏叔阳拥有和他老师一样的毅力,就是这种毅力,支撑他在艰苦的生活路上一步一步“前行”。

  师:的确是这样。我想苏叔阳能走到今天,和刘老师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作者苏叔阳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真的非常用心。

  【赏析】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找到了文眼,就是“理想”。而说说对文眼“理想”的理解,又将整堂课的教学复归到文章的题目上,回到文本的原点,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回到了整体,几个来回的反复,其实也是“言”与“意”的转换。基于文本的拓展,关于作家苏叔阳资料的呈现,强烈地冲击着学生,他们心中的“意”已经达到“呼之欲出”的境地,而此时让学生说出心中的“意”,自然水到渠成,掷地有声,入木三分。

  【教学片段三】

  师:我相信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可能是我们的老师,也可能是我们的爷爷奶奶等等。或许他们有一方面也会深深地对我们有所启发,是不是?想不想像苏叔阳这样,把他们写出来?写文章,构思很重要,灵感是最重要的。那我们就来学学苏叔阳,来思考对你印象深刻的人,请阅读下面表格,再简要写写你们的一些构想。

  师:那下面谁愿意把这种美好的感受来同大家一同分享呢?

  生:【A】写狗尾巴草,想起了爷爷;【B】写自己的外公;【C】写感动中国人物林俊德。

  师:谢谢你们,把你们内心最感动人的一些场景来与我们分享。我想,你们构思的这篇文章可以珍藏起来,当你们遇到困难、遇到挫折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读一读。这会给你们很多力量的。

  【赏析】读了苏叔阳的这篇文章,学生自然想起了一个人――也许是老师,也许是爷爷,也许是外公……马老师“借势”图表,引导学生像苏叔阳一样,用文字写下来。这种“原始冲动”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中唤醒并产生共鸣,继而产生新的冲动。新的冲动是什么?那就是学生阅读后能继续使用文字、绘画或者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文字来表达。马老师很好地将教材中文字与插图利用起来,给学生树立了写好整篇文章的概念,由仿到创,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实现了言语表达的夯实。

  (作者单位:连云港师专一附小)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