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介绍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介绍

南京师范大学的课程与教学论原理、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均为源远流长积累丰厚的学科,1997年,各院系的学科学术力量统合为一个研究中心,并率先(国内)以多方向联合申报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授权点,获批准。 本学位点拥有博士生导师12人,引领着5个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原理方向,杨启亮教授以传统与现代、域外与本土、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学术特色研究基础理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单樽教授、涂荣豹教授、喻平教授在竞赛数学、数学教育心理学、数学教学哲学等领域形成了融理论于实践的研究特色;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刘炳升教授在理科实验教学及理科教材国际比较研究领域广有建树;化学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周志华教授、李广洲教授以注重教学心理学探究为特色形成了理科问题解决、问题表征研究的优势;体育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孙庆祝教授、顾渊彦教授、田雨普教授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基础,拓展研究体育信息化对策、国际体育课程比较、全民健身体育等领域里的重大课题。本学位点拥有坚实的教学科研基础保障,不仅有充实的物质设备基础,更有教育部人才培养基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教育学原理和学前教育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还拥有国内唯一的专门化教育图书馆(华夏图书馆)。

本学位点学术队伍结构均衡且实力雄厚,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11人,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70多部,承担省及以上项目40余项,研究成果获省及以上奖励10项。本学位点的导师们创造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如《困惑与抉择:20世纪的新教学论》、《数学教育心理学》、《体育信息学》、《社会体育研究》、《化学问题解决研究》等著作,《论基础教育中教学的准备性》、《课程改革中的教学问题思考》、《关怀普及:淡化教学实践中的精英化取向》、《自我监控对数学解题作业的影响》、《体育领域应用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展望》、《理科“问题解决”教学的反思》等论文;本学位点承担着重要的科研项目,如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文化视野中的数学教学论研究》、《基础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的研制与实验》,《科学探究能力形成的阶梯及其教育的研究》、《西方课程社会学新发展研究》等。本学位点的科学研究既密切关注前沿理论进展,也求真务实地坚持研究课程与教学实践,既博采借鉴外国之长,也寻根求源继承弘扬中国传统精华,既追求卓越建构高层理论,也普适传播创造繁荣实践。

本学位点博士生培养中的课程设置、课程管理、学位论文均采用集中与分散相辅相成的特色模式。在公共学位课设置基础上,各方向博士生共同集中开设专业基础学位课,分散至各相关院系及导师开设方向课;由教育科学学院集中宏观学术管理,分散至各院系日常及专业学术管理;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会、写作过程及答辩,均采用原理与学科方向导师共同参与指导的形式。本学位点已招收博士生64人(不含2007年),授予博士学位34人,他们以基础理论扎实、敏于发现善于探究长于实践为特色,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并且德才兼备,均在高校或研究部门担任专业教师或专职科研工作。近五年博士生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168篇,出版学术专著

8部,博士学位论文也已陆续出版。

本学位点学科历史渊源深厚、学术氛围和谐稳重、治学风格儒雅素朴,近年来一批年轻学者及博士新生力量加盟本学位点,创造了跨跃式发展的繁荣势头。本学位点的未来发展目标已初步形成:建成以课程与教学论原理、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体育和健康课程与教学论、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人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历史、思政、外语、艺术)为研究方向的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

附:本学位点首席学科带头人、负责人杨启亮教授,通讯地址为:江苏南京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邮编210097),联系电话:025 83598138

博士生导师介绍

杨启亮教授

杨启亮,男,汉族,1949年3月生于山东省青岛市。1979年考入曲阜师范大学攻读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1981年12月毕业,教育学硕士。教育学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

杨启亮教授自1971年任青岛市小学、中学教师,自1982年在曲阜师范大学任教师,1992年评聘教授。曾任教育系副系主任(主持工作)、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育科学学院院长等职。1995年调入南京师范大学工作至今,1997年领衔主持申报我国第一个由课程与教学论原理与各学科教学论联合的多方向结构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授权点,并获批准。

杨启亮教授的专业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的基础理论。兼从事教育学原理、德育理论、教师教育理论、专业学位教育的课程与教学等领域的研究。其学术研究以中国传统教育与教学思想、域外课程与教学论的前沿理论、当代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融会贯通为特色,成果注重博约相兼、雅俗架构,做出了原创贡献。他在儒学人本主义、道家自然主义、墨学逻辑理性等领域,在传统教学精神之现代意义研究方面多有新论;在外国20世纪教学论发展研究方面提出了文化比较、新教学论批判、课程与教学之和而不同论等观点;在课程与教学论之实践研究方面提出了走进田野、关怀普及、释放实践智慧等建设性观点。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含核心期刊40余篇、权威期刊12篇,《论基础教育中教学的准备性》、《课程改革中的教学问题思考》、《关怀普及:淡化教学实践中的精英化取向》、《教法在素质教育实践中的张力》、《合格性评价: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选择》、《教材的功能:一种超越知识观的解释》等论文都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主持的课题中国传统教学精神及其现代意义、义务教育课程与教学变革实践问题的理论研究,进展健康。

杨启亮的科研成果曾获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是江苏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通讯地址:江苏南京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邮编:210097

电 话:025-83598138

李如密教授

李如密,男,汉族,1964年7月生,山东费县人。南京师范大学教

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全

国现代教学艺术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常务

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理事、全国学习科学研究会常务理

事。

1985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系,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2

年被评为讲师,1993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2000学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做国内高级访问学者,2002-2005年在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攻读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为曲阜师范大学青年拔尖人才、山东省高校中青年学术骨干与学科带头人。曾历任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系副主任、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育部曲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曲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主任等。2006年10月调入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工作至今。

主要从事教学论、教学艺术论的研究。著有《教学艺术论》(专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教学风格论》(专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现代教学理论研究》(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教学美的价值及其创造》(专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儒家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专著,中华书局2008年版)、《教学论》(与田慧生博士合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新世纪教师教学艺术策略》(与孙元涛博士合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等著作10余部,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研究与实验》、《教育理论与实践》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关于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影响较大。

主持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两项,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两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的子课题两项,主编普通高校“十一五”规划国家级教材一项。曾荣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两项、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

通讯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邮编:210097

电话:025-85891908(H),[1**********](手机)

E-mail:[email protected]

吴永军教授

个人简介

吴永军,男,汉族,1964年10月生于南京,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南京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教育学系主任。教育部新课程实施教学专业支持工作组核心成员,中国教育学研究会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1983—1985年在南京大学生物专科班学习,1985—1988年在南京市青岛路中学任教,做过班主任,任过校团委副书记。1988—1991、1991—1994先后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原理专业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并于1994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教。1996—2001年,被南京师范大学派往无锡东绛实验学校任副校长。

长期从事教育社会学、课程论、教学论的研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教研等方面的研究形成特色,先后出版专著《课程社会学》、《新课程学习方式》两部,主编著作6部,参与10部专著若干章节共计60余万字的写作;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在《国外社会科学》、《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理论与实践》等权威及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有十余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教育学》、《中小学教育》以及《中国教育科学》等刊物全文转载。

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科)“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国家一般课题“我国新课改的回顾与反思——基于义务教育阶段课改实践的社会学研究”,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成长型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曾主持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西方课程社会学新发展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创新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江苏省中小学课程的社会学研究”和省教研室重点资助项目“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结构研究”;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和“课程的社会学研究”的工作。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的研究成果“教学的社会学模式初探”获江苏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7),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的研究成果“课堂教学社会学”获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曾于1997年获南师大第五届青年教师工作学习“双优奖”一等奖,2000年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近五年来的成果:

▲著作类:

1、新课程学习方式,专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2、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通识卷)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版;

3、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案例卷)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新课程核心理念例解 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新课程核心理念学科例解·小学语文 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版; ▲论文类(均为独著,核心刊物)

1、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基础,《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5期全文刊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6年第8期全文复印;《教

育文摘周报》2006年9月6日摘登。

2、当代西方课程社会学的新发展,《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6年第4期全文复印;

3、赋权·增能·建构自主课堂: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3期;

4、再论新课程教学核心理念及其有效性,《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1期;《中国教育科学》2006年登载;

5、其实有很多误解:接受式学习再认识,《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5期;

6、试论学习方式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7、超越技术:学习方式转变的回家之路,《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4期;

8、教学设计:影响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主要因素,《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6期;

9、难逃厄运的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产生与发展探微,《现代教育论丛》2005年第2期;

10、再论影响学习方式的主要因素,《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20期;

11、再论学习方式对于新课程的意义,《教育科学》2004年第5期;

12、再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及核心理念,《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3期;

13、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语文建设》2003年第11期;

14、课程改革呼唤理性精神,《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1期;

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3年第4期全文复印;《中国教育科学》2005年登载;

15、试论课程改革视野下的好课观,《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7期;

16、再论小班教学的理念及其相关策略,《现代教育论丛》2003年第1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3年第7期全文复印;

17、新课程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人民教育》2003年第23期;

18、语文教学案例评点,《语文建设》2003年第8期;

19、语文新课程实施中若干问题的思考,《教育评论》2002年第5期;

20、关于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再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10期。 ▲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科)“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国家一般课题“我国新课改的回顾与反思——基于义务教育阶段课改实践的社会学研究”,

2、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成长型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通信地址: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电话:(025)83598605,邮箱:[email protected]

涂荣豹教授

涂荣豹:个人概况

姓 名:涂荣豹

性 别:男

出生年月:1947.7.

工作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专 业:数学

研究方向:数学 数学教育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职 称:教授

社会兼职: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 理事长

江苏省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 理事长

江苏省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 常务理事

江苏省数学学会 理事

南京数学学会 理事长

《数学教育学报》 常务副主编

《数学之友》杂志 主编

从事数学教育研究和数学课程与学科教学论研近30年,是南京师范大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已指导硕士研究生63人,博士研究生8人。在国内主要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了50 多篇理论研究论文以及著作多部。多次在教育部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全国高师数学教育研究会学术年会和中国数学会数学教育论坛作主报告。

专著 出版著作10余部,代表作《数学教学认识论》,《新编数学教学论》

论文 发表学术论文30 余篇,代表作有:

“论数学教育研究的规范性”,“提高数学教学的认识”,“我国数学教学的若干特点”, “论数学反思性学习”,“数学解题的有意义学习”,“数学解题学习中的元认知”,“建构主义观下的数学教学论”,“论数学教育的科学价值”,“把握数学数学概念的本质”,“数学活动的过程知识”,“教学案例研究—函数的单调性”,“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和设计”,“数学建构主义学习的实质和主要特征”,“教学生成观”,“专家知识特征及其数学教学启示”等。

喻 平教授

喻平,男,汉族,1956年6月出生,重庆涪陵人,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现任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办公室主任、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全国高师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数学教育学报编委。

1990年在广西师范大学数学系学习并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广西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工作,任副教授,广西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桂林市数学会秘书长。1999年到南京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取得教授职称,2001年调入南京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工作,2002年取得博士学位。

从事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数学学习的认知心理研究。近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近60篇,出版专著、教材6部,主持省部级、厅局级科研项目6项,获奖3次。其中,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发表的系列论文“数学教育科研方法及其案例分析”、“数学课堂教学及其评价”等均获得学界好评,并深受广大一线教师的喜爱。

通讯地址:南京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电 话:025-83598985(O),025-86309592(H)。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李广洲教授

李广洲,男,汉族,1950年7月出生,江苏宿迁人。中共党

员,理学学士,教授,课程与教学论(化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化

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兼任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

院化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化学教与学》杂志副主编;中国人

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学化学教与学》编委,江苏省教育学会化学

教学研究会理事,浙江省温州师范学院兼职教授。

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化学系获学士学位,并在南京师

范学院(大学)工作至今。其间1987年在南京大学化学系忻新泉

研究小组进修计算机在化学教育中的应用,1989年在江苏省教委培训班进修英语、1991年在大连外国语学院国家教委强化培训班进修日语,1992年和2004年先后两次作为中国政府派遣研究员赴日本国立琦玉大学、爱知教育大学进修并从事理科(化学)教育访问研究。曾担任化学系化学教学论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99年至2004年担任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

从事专业为课程与教学论(化学),主要研究方向为课堂教学与中学生化学学习心理(问题解决及教学、概念转变及教学等),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现代化学教育技术,化学教学实验等。积极参与了化学系学科教学论(化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课程与教学论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组织及申报工作。先后主持“中学化学活动课程研究”、“基础教育中理科综合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等国家教育部重点项目子课题,江苏省教育科学“九五”、“十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和江苏省教育厅教改立项课题等多个科研项目。著述有《化学问题解决研究》、《化学教育科研方法》、《化学教育统计与测量导论》、《化学教学论实验》等,近年来公开发表了 “高中生解决计算类化学问题的表征及其与策略关系的研究”、“基于Web的化学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理科‘问题解决’教学的反思”等数十篇论文;主持的《中学化学骨干教师教学素质的培养研究与实践》获江苏省树勋教师教育科研一等奖,《化学教学论课程》获普通高等学校贰类优秀课程;《教师教育化学课程群建设的实践与创新》获江苏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此外还曾获教育部高教司优秀教学软件奖。

通讯地址: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邮编:210097)

电 话:025-83598362 [1**********]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田雨普教授

田雨普,男,汉族,1947年6月出生,河北武邑人,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毕业,教育学硕士,教授。任南师大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兼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组成员,

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体育社会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体育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966年在哈尔滨市高中毕业,1968年下乡至尾山农场参加农业劳动;1972年入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系学习;1974年毕业留校任教;1978年考入北京体育大学研究部学习;1981年毕业,回哈尔滨体育学院任教,先后任科研处长、院长及党委副书记等职。

主要从事体育社会学和群众体育学的教学研究工作。近五年,曾先后主持完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走向与对策》和《独生子女社会背景下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2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以及《试论新世纪体育在社会经济文化中地位和作用》、〈借鉴奥运经验,提高十运会社会经济效益的探讨〉等4项省部课题。在国际上发表8篇学术论文,其中2篇分别入选悉尼奥运会科学大会和雅典奥运会科学大会报告。在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先后发表5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了4部学术专著。

近五年,科研成果曾获得8项奖励,其中,省部级奖励4项。被评为省优秀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被国家体委和北京体育大学评为“为体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硕士毕业生”称号。

主要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发展战略、社会体育。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