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企业存货管理财务特征

经营管理

浅析我国企业存货管理财务特征

孙庆振

(国投煤炭郑州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河南郑州450000)

【摘

要】随着现代企业经营机制的不断发展,很多世界知名企业对存货的管理工作日益重视,而我国部分企业至今对于存

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尚不够清楚。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特征;企业家能力【关键词】企业存货;

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备的燃料、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半成品、各种有形资产。包括材料、

产成品及商品等。存货收入、发出、结存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是否准确,都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否正确,进而还会影响所得税负、收益分配和对企业管理当局的业绩评价等各个方面。

一、存货跌价准备数额过大,质量差

从2008年的9月份全国的企业都进入了剧烈的存货调整期。这是由两件事诱发的,第一件事就是整个经济周期的改变,受全球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无论全世界的经济还是中国的经济现在都进入了世界经济的下行周期。另一个原因是原油和原料价格的波动,过去几年原油的价格一直都在暴涨,到了2008年夏天的时候最高涨到147美元一桶,到了2008年12月跌破40,只有36美元一桶。铁矿石、铜等部分商品价格也有着类似的经历。所以,经济周期的调整和商品价格不规则的波动,促使中国企业进入了存货调整时期。

二、我国部分企业存货管理制度水平低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企业的内部控制能保证业务活动按照适当的授权进行;保证所有有效交易和事项以正确的金额在恰当的会计期间及时记录于适当的账户;保证对资产的记录和处理均经过授权;保证账面资产与实存资产定期核对相符;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秩序、高效率地进行。

我国部分公司已经建立了存货内部控制系统,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尚不够严密,一些违反规定,不按章程办事的事件时致有发生。还有部分公司的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使其存货存与市场上该类商品的需求状况不相符合,导致公司的供、产、销各部门片面追求各自部门的利益,彼此之间缺少有效的信息沟通。要么公司的存货储备量低于市场需求使之失去市场机会,要么造成库存积压,增加其储存成本。

(二)采购制度不健全。企业的存货管理在计划、采购、保管、使用和报废等环节有明显的脱节现象,采购计划员不了解库存或设备及生产的实际状态,管理职责不明确。大多数企业表现在:购料没有请购单,对具体要采购材料的情况不清楚;购料没计划单,导致有些存货积压;订货时没询价,导致购买的货

2009年第6期企业导报·

物价格过高;还有部分企业对采购环节没有建立统一的事业部,大大增加了其采购成本。

(三)部分企业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缺乏使得公司难以确定科学的库存量。部分公司的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完善,致使其在对库存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习惯于单纯凭借主观经验,而不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存货进行定性与定量控制。存货管理的技术手段落后,造成存货的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到公司相关部门及其上、下游公司。有个别公司的分公司内部仅仅建立了以统计核算为目的的小型数据库系统,严重时甚至会误导公司的采购与生产活动,造成存货的脱销或者积压。

三、高层管理人员对危机预见能力较差

企业高管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高管的能力关乎这个企业的长远发展方向。企业是通过企业家的眼光来看待和解释环境的,企业家正是在对技术深化、国内外市场态势、公司愿景、战略逻辑、管理过程等方面的环境扫描的基础上,挖掘国际市场的商机和成长性资源,敏锐地捕捉机会窗口并进而以适当的方式实施国际化战略。“企业家能力”主要是指企业家个体对市场机会做出判断和把握机会的能力。企业家作为企业拥有的一种经营性资源,直接影响到企业获取其生存所需的其他资源的能力,具有特定才能的企业家面对现存的市场环境做出理性反应就表现为企业家的市场行为,行为的结果可影响企业的绩效。梅宪宾(2005)认为,一个国家只要有一个以成熟的企业家群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机制,就能在全球范围内吸收、组织各种生产要素,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毫无疑问企业家对未来行业形式的判断,是整个企业发展的关键之所在。但是自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的经济危机令全球经济形式日益恶化。在发生经济危机的一步步过程中,我国众多企业高管并未察觉到危机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致使2008年存货净额大量增加,造成货币资金下降,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恶果将会使得很多企业不得不面对漫长的严冬。

考文

[1]李泊.《浅析企业存货管理》.《企业经济》,2008《企业存货成本管理之道》.《当代经济》,2008[2]陈志和.

[3]范晓蓉.《关于企业加强流动资金管理的理论思考》.《会计之友》,2006

41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