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知识的重要性及其学习方法

音韵知识的重要性及其学习方法

作者:王娇娇

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02期

摘 要: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文字学的一部分,主要研究汉字的字音(包括声、韵、调)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演变规律。本文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阐述了音韵知识的重要性及其学习方法。

关键词: 音韵 重要性 学习方法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文字学的一部分,主要研究汉字的字音(包括声、韵、调)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演变规律。掌握一定的音韵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声符,辨别通假,还可以掌握字典辞书和调查方言的具体方法。

一、音韵知识的重要作用

(一)认识声符。

汉字中形声字占了很大比例,据统计《说文解字》中的形声字就占了82%以上。形声字是由义符和声符(即形旁和声旁)两部分构成的合体字。由于古今语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而声符变得复杂起来,只有学习和掌握音韵学方面的一些知识,才能正确认识某些声符的表音作用,弄清楚它的变化情况。

例如“非”,今读f声,在“扉、菲、诽”等字中也读f声,但在“悲、辈、排”等字中分别读古音〔P〕、〔p‟〕,如果不懂得“古无轻唇(唇齿音)”,唇齿音在上古读重唇(双唇音)的音变情况,就无法说清上面这些字为什么读音不同。还有“者”,今读zh声,在“猪、锗、褚等字中也读zh声,而在“睹、堵、都”等字中读如d声,如果不懂得“古无舌上(舌面前)和舌头(舌尖中音)之分”,就无法说清“者”字的不同读音。所以,不学习一些音韵知识,就无法认识形声字声符的表音作用,就讲不清楚同一声符为什么读音有所不同。

(二)辨别通假。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就是指古代汉语的书面语中本来已有了这个字而要临时借用另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字的文字通用现象。在通假现象中,按常规使用的那个字称为“本字”,借用的字称为“借字”,借字在句子中临时取得意义称为“假借义”。音同音近的“音”是指古音来说的,不学习音韵知识就难以辨别通假现象,阅读古书就造成困难。所以,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说:“不知假借者,不与读古书;不明古音者,不足以识假借。”文字的通假现象在古诗文中确实很多,据曹安先生的统计,1980年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就有200例左右,其中约有1/3都与今音别。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要”通“邀”,

同为影母宵部,是同音通假。王念孙认为:“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要做到这样,必须懂得音韵知识。

(三)解释词义。

语言学家发现只从形体上去解释词义,很多问题得不到圆满解决,于是便从语音上探求词义,这就是“音训”。东汉刘熙的《释名》几乎全是用音训的方法解释词义的,可以说是“音训”的创始之作。到了清代,音训作为解释词义的一种重要方法,更臻于系统化、理论化。许多学者都认为,很多词语是“音近义通”的,故可“因声求义”。当然,要从语音上解释词义,也必须懂音韵知识。例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中,“直”释为“特”,是就“只、仅仅”的意思。这是因为“直”和„特”都属于定母职部。古无舌上舌头之别,“直”“特”音同义通。“耳”释为“罢了”,“而已”,等于今之语气词“呢”。这是因为“耳”是日母支部,“古音娘日二妞归泥”,所以“耳”实为“呢”。当然,“声近义通”的原则和“声训”的方法是不能滥用的。要掌握古今音变的规律,还要占有充分的语音材料,否则就会出错。

(四)使用辞书。

古代的一些字书辞书,有的是以三十六字母为序排列的,如《经传释词》、《古书虚字集释》等。三十六字母,根据发音部位的不同可分七类: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半舌音、半齿音。虽然这种分法不怎么科学,但在音韵学中一直沿用。还有的词书是以《平水韵》的一百零六韵排列的,例如,清代张玉书等编的《佩文韵府》就是按词语末一字来归韵的。若要查找“九牛一毛”这个成语,就看末尾的“毛”字。“毛”字属“豪”韵,就查“豪部”的“毛”字条,这样就可查到“九牛一毛”的含义及出处。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古代的字书、辞书注音不是用拼音的方法,是经常用“反切”法。这种标音的方法在汉代已产生,魏晋以后被广泛地运用。“反切”就是利用两个汉字拼(切)出第三个汉字字音的一种标音法。它的原则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除了少数字按照反切所拼出来的字音与今天的读音一致,音韵学家称之为“音和切”或“反切正例”。如“倘,他郎切”,用“他”字的声、“朗”字的韵和调拼出来正好是“tǎng”是“音和切”也称之为“反切正例”符合今天的读音,大多数字按照反切所拼出来的字音与今天的读音不一致,音韵学家称它为“类隔切”,也称之为“反切变例”。如:“家,古牙切。”这主要是由于古今语音演变所致。

(四)调查方言

学习音韵知识可以促进对汉语史及汉语亲属语言的研究。汉语属于印支语族汉藏语系。其亲属语言有壮、侗、傣、苗,瑶、藏、缅等。这些语言都有声调。这是不同于其他语系的一点。要从声、韵、调方面调查研究这些亲属语育(方言)跟汉语的关系,就非学习音韵知识不可。例如:“街”原属见母g,见母和细音韵拼读就变为j音。但是,“阶”字在西南方言里仍读g石,保留了古音。再比如“革”,普通话读gé,而四川荣县读如gá,这是旁转(e→a)的原因。

二、音韵知识的学习方法

(一)对照《方案》,掌握音标。

经过多年现代汉语的学习,我们对《汉语拼音方案,(简称《方案》)已十分熟悉,因此借助《方案》整套音标和现代语音学的成果来学习标示古音的音素符号是很重要的。

我们可以让学生将传统“三十六字母”与普通话声母进行对照,如果不能找到对应的,就表明《方案》中没有该音,两表中声母相同的代表字可以合并记忆。如:

帮玻——b 法坡——p 明摸——m

端得——d 透特——t 泥呐——n

精资——z 清雌——c 心思——s

照基——j 穿欺——q 审希——x

见哥——g 澳科——k 晓喝——h

这样,就很容易明白:代表字只取声母,不管韵母,声母相同而韵母、声调不同的汉字,可以用来表示同一声母。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该掌握标注古音系统的国际音标。具体方法,依然是借助《方案》两相对比,进行推导、补缺。国际音标与普通话音标对应规律是:普通话无全浊音,全浊音国际音标一般用的是普通话同部位全清的符号;国际音标全清的符号用的是普通话同部位次清的符号,国际音标次清的符号是普通话同部位次清符号于右上角加倒逗号。

进而我们不难领会到“三下六字母”的重唇(双唇)、舌头(舌尖中)、齿头(舌尖前)、正齿(舌面前卜牙音(舌根音)中有十六字与普通话声母读音相同。然后以普通话这十六个音标为基础推导出同组全浊音的读音。例如〔b〕是〔p〕b(玻)的浊音,发音时只要在相应的普通话声母的基础上让声带颤动就行了。这样对照训练,就可以很快地掌握“三十六字母”全部国际音标的形体与读音,有了这个基础,再加以扩展,就可以掌握好其余古声母音标的形体与读音。另外,利用《方案》中的十个单元音国际音标舌位图与之对照,根据舌位的前、中、后和高低加以推导也不失为一种很直观的学习方法。

(二)借助方言,比较释疑。

作为初学者,我们学习古音知识,往往拘泥于今音,对古音中的不少现象感到迷惑不解。这时,适当地用方言知识,尤其是自己家乡的方言或者是同学、朋友的方言印证,很快就能够排难释疑。比如,当我们接触到古代声母系统,对其中有那么多的全浊声母总感到不可理解,

听老师说衡阳方言中保存了大量的中古全浊声母,于是联系来自衡阳的同学,让她用家乡话跟我聊天,发现确实跟书上说的一样:衡阳方言中有〔b〕:爬〔ba〕、婆〔bo〕、排〔bai〕;有〔d〕:达da〕、大〔da〕、驼〔do〕;有〔g〕:共〔g?藜?耷〕、告〔gau〕、葵

〔guei〕等等。这样,至少对全浊声母有了一种感性上的认识。再比如,普通话韵母的结构体系中,鼻音韵母只有〔n〕〔η〕两套鼻音尾韵母,没有塞音尾韵母,因此,我们对古音中还有收双唇鼻音〔m〕尾的韵母及收〔p〕〔t〕〔k〕三套塞音尾的韵母,觉得难于接受。这时,如果联系汉语方言,就会找到佐证材料。如广州话的砍〔ham〕、担〔tam〕、点〔tim〕中就含有以〔m〕收尾的韵母;厦门话中的立〔Iip〕、息〔tit〕就含有以〔p〕〔t〕收尾的韵母。

三、结语

总之,学习音韵知识的用处很多,可以认识声符,辨别通假,还可以使用辞书、调查方言,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汉语语音的演变历程。在学习音韵知识的过程中,应该以运用为中心,根据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翟时雨.汉语方言学[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3.

[2]朱维德.音韵杂谈[J].古汉语研究,1992(1).

[3]张桂权.方言研究成果在汉语音韵教学中的作用[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2000(4).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