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一叹动千年

《楼上一叹动千年》

北宋时期出现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世称“范文正公”。他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志向,他就是范仲淹。为了使国家变的更加安定团结,他一介书生与入侵宋朝的敌军不断交战;为了肃清朝纲,不让小人当道,他直言不讳,招来三次被贬;为了让老百姓不再遭受水灾,忍受贫瘠,在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下,他坚持修建大堤,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做了这么多的事情,支撑着他坚持下来的原因是什么?我想一切都源自于他对祖国的热爱,对朝廷的忠心,对百姓的关怀,就是他的这些情感,促使他默默的付出这一切。这些感情值得我们慢慢去体会。

1.塞上自有龙图公为长城。

范仲淹一生为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范仲淹是一介书生,不会一点武功。然而大敌当前时,他没有一丝丝的犹豫。已经到了五十几岁的高龄,却依旧领兵出征,最终为北宋赢得了安定团结。一个年迈的老人,本该是到了安享晚年的时间,却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不顾个人安危,依然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让人深深的佩服在。在他领兵出征的时间里,他深刻的体会到了士兵们在战场上不能回家,对家乡的思念以及上战场后生死无法预料的忐忑。所以面对着西沉的落日圆圆地悬在宽阔平静的延河上,在苍茫的暮色和青黑色的山峦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红艳,而山下河畔的延州城竟是那么的孤单渺小的景象。他觉得惊异,震撼,悲凉,冲动,但也是带给人那压抑不住的豪放和雄浑。如此强烈的情感的冲击下,让他不禁心中一动,挥笔写下了一首《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作者将自己的这种情感寄予在诗歌中,通过这首诗歌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范仲淹为了这个国家付出太多,他在军中树立了自己的威名,让西夏的敌寇十分忌惮。正是因为他的励精图治,使得宋朝在时代的潮流中伫立这么久。这便是范仲淹对祖国的深深热爱之情。

2.三出专城鬓如丝,斋中潇洒剩禅师。

范仲淹连接三次遭受贬黜,可谓历尽坎坷,但是他却一直没有沮丧,在贬所依旧乐观奋发,不失洒脱向上的精神。第一次是仁宗皇帝称帝,刘皇太后垂帘听政。范仲淹上书直谏皇上,惹恼了皇太后被贬;第二次,仁宗皇帝废后,范仲淹冒死进谏,热闹了皇上,又被贬。第三次,因为阎文英和宰相吕夷简谋害皇后,范仲淹上书,反被陷害,又被贬黜。这三次进谏范仲淹都不顾个人的安危,从朝廷的角度出发,维护朝廷的利益,来表达自己对朝廷的忠心。他认为奸佞即仇寇,誓不与俱生。“三出专城鬓似丝,斋中萧洒胜禅师。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这首词是对他当时情境的真实写照,他不求权利不求功名,只求的朝廷清廉,纪律严明。因为他的直言不讳,犯颜敢谏,为他带来了很多的贬谪之苦,有很多的人便劝他希望他处事可以圆滑一些,不要招致灾祸。但是范仲淹却不听,他在《灵乌赋》中满怀热情的唱出了自己的节志“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他认为,表达意见,警醒当局,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博大的胸怀,过人的胆识,坚定的意志,

在《灵乌赋》中得到多方体现,“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是意志的阐述。宝剑的坚不可摧,琼玉的焠火不变,才是范公的境界。而这些却是“泰于刍养”的“驽骀”,“饫乎草莽”的“鸱鸢”无法理解的。“虽死而告,为凶之防”,“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意志的宣示。并向梅尧臣表达了自己的最终态度:“人有言兮是然,人无言兮是然”,决不为人言所左右!他这种态度的宣称正是体现了他对于朝廷的中心,这也是基于内心对于朝廷的情感。

3.款款爱民情。

范仲淹一生为国家操劳,他把他的一颗赤子之心,毫无犹豫的奉献给了广大的老百姓。为了百姓过上安稳的生活,他不顾一切阻挠与压力,执意修堤。当得知一位书生因为照料书生而不能专心求学的时候,他为书生找了一份工作,来减轻书生的压力,就这样促成了一个大学者孙复。他所做的一切,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高出,正是应了他在《岳阳楼记》中写的那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为乐”他把人民的疾苦放在了首位,显示出了他宽广的胸怀。一篇《岳阳楼记》也写出了他对人们能够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范仲淹将他的情感寄寓于文字中,透过这些文字,表现出了他对祖国的热爱,朝廷的忠心,百姓的关怀,这么多复杂的情绪都是由一个情感引发出来的。透过这些文字,我们更加了解范仲淹,体会出他对天下的一种情。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