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案选

师:上课!今天我们学习新课。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中国第一大河是——

生:长江。

师:对。那么,浩瀚的长江水流湍急,危崖壁立,景色最为壮观的风光当属—— 生:三峡。

师:好,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时期的郦道元一起走进1500年前的三峡。(板书课题及作者)〔由显入微,导入简洁、明快。〕这是一篇描摹山水的美文,老师为大家范读一遍,请同学们看屏幕。〔范读。感知课文。〕(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CAI显现三峡风景图像及滚屏字幕)下面就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细读课文,把课文读懂。注意同桌互相监读,不读错字、漏字,把握好节奏。〔细读。重在读懂、读通。〕(生高声朗读,气氛热烈,之后CAI显现出重点字、词、句,供学生解答)〔释疑,扫除理解障碍。〕

师:老师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文章的四个段落,比比看,谁读得好。全班同学一起监读,然后点评。〔分别读。感受、理解。〕

(学生朗读、点评)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好,也基本上理解了课文内容。本文选自的《水经注》是郦道元为《水经》一书做的注释,全书叙述了1350条水道,注文三十余万字,它历经战乱流传至今,成为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三峡》是其中的代表作(CAI显现古书《水经注》并翻页到选文处),全文仅一百五十余字,却思路清晰、音韵和谐,那么郦道元是如何用凝练的笔墨将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笔底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理清本文的结构。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简介课文出处,一“点”也不放过。速读。目的不同,“读”的方式就不同。

生:我认为这篇课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写出了三峡山的特点,其余3段为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出了三峡四季水的特点。

生:我同意他的分法,但不同意他的观点,文章的第3、4段写“绝多生怪柏”、“高猿长啸”等,就不是写水。〔引导学生思考、质疑,重在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生:我认为第1段总写了三峡的地貌特征,其余3段以夏、春冬、秋为序描写了三峡的四季景色。

师:那么,同学们同意哪种观点呢?

生:第二种观点。

(板书文章结构)

师:那么三峡究竟有怎样的地貌特征呢?让我们先来看文章的第1段,请同学们稍稍思考一下。

生:我认为三峡的地貌特征是连绵不断,我是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一句看出来的。 师:很好。那么,如果我们把“略”字换成“俱”字可以吗

生:不可以。“略”字准确地突出了山的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如换成“俱”,就使人感到不是山,而是一面墙了,表意不准确

〔抓住重点词语,突出语言教学,通过比较、品味,加深对语意的理解,培养准确用词的能力。〕

师:(赞许地)那么谁能说说三峡还有怎样的地貌特征呢?

生:我认为三峡的地貌特征还有山的高耸入云,我是从“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总结出来的。

师:可是老师对第1段中最后一句还不太理解,它和这段文字有什么关系?(作思考状) 生:亭午、夜分才能见到日月,如果山不高、山不连,都不会形成这种景象,所以它进一步说明了三峡地貌特征是连绵不断、高耸入云。

师:很好,那么我们用山高岭连来概括三峡的地貌特征可以吗?(板书:山高岭连)那

么,三峡真的像郦道元所写的这样山高岭连吗?老师请同学们看一组图像。

(CAI显现三峡的山景)

师:(配合图像解说,生沉浸其中)眼前这连绵不绝的群山,耸入云天的峰峦,雄奇险峻、苍天一线,真可谓“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这也更让我们不得不惊叹郦道元的生花妙笔。正是由于他能抓住特点描写景物,注重字词的锤炼,所以才能传神地刻画出三峡的地貌特征。

〔学习重点。〕

那么他又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呢?作者在字词锤炼上又有什么精妙之处呢?让我们一起讨论赏析文章的后3段,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勾画下来。

(生热烈讨论,师巡视)

师: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三峡夏季的景色。

生:夏季景色的特点是水流湍急。我是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一句看出来的。 生:我有一个问题,文章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写景,而要先写夏景呢? 生:我来回答,因为三峡的水最具特色,而水又以夏水最盛,所以先写夏水。

生:我也有一个问题,既然“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怎么还会“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呢?

生:你没有注意到这样一句“或有王命急宣”,封建社会王权至上,皇帝有命令,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冒险行船。

〔读书贵在有疑,解疑其乐无穷。〕

师:(鼓掌)同学们能在讨论中发现并解决问题非常好。那么,我们用水流湍急来概括夏季景色特点可以吗?

(板书:水流湍急,CAI显现滚滚长江水)

师:(配合画面解)如果说山塑造了三峡的形,那么水便是三峡的魂。郦道元被后人誉为“善写山水的大手笔”,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他又是如何描写春冬景色的?

〔紧扣学习重点,既抓景物特点,又抓重点词语。〕

生:这一段从色彩的角度描写了春冬景色,如“素湍绿潭”,还采取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如“回清倒影”、“飞溯其间”等。

生:“素湍绿潭”一句是从俯视的角度写的,“绝多生怪柏”是从仰视的角度写的。 生:我认为“素”字用得好,它让我想起了苏轼的“卷起千堆雪”。

生:我认为“绿”字用得好,写出了潭水之深,恰似“桃花潭水深千尺”一句。 (场面热烈,掌声不断)

师:春冬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老师请同学们看一组图像。

(CAI显现春冬美景)

师:(配合电脑画面解说)春冬的三峡真是无处不苍翠,流水尽飞泉,郦道元仅用只言片语就勾画出一幅色彩相间、动静相生、俯仰生姿的画面,用“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来形容此情此景应是再恰当不过了。

〔三处配合画面的解说,恰到好处,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文化品位。〕

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用文章中的哪句话最能概括三峡的春冬之景呢? 生:(齐答)清荣峻茂。

(板书:清荣峻茂)

师:最后让我们看看三峡的秋天又别有一番怎样的景致呢?

生:三峡的秋天是寂静、凄凉的。(其他同学纷纷表示同意)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本文结尾引用渔歌起到怎样的作用?

师:你问得很好。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这个问题,老师请同学们看一组图像。

(CAI显现猿站在高处哀鸣,配合凄凉的音乐)

生:(动容地)我知道了,结尾引用渔歌更反衬了三峡的凄凉。

师:你总结得很好,但这只是从诗的内容上去体会,如果从修辞的角度去理解,引用有什么作用呢?(稍停,启发)如果把最后一句诗改写成一般的散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行舟至此,听猿声哀鸣,不觉涕泪沾裳”,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这种“改写”、“比较”,是纯粹的语言训练。语言的表情达意功能和作者运用语言的巧妙只有通过这样的训练才能更真切地体会出、感受到。〕

生:(恍然大悟)原文更工整,更凝练。

师:很好,在行文的过程中,如果恰当引用古人诗词佳句,不仅可以准确地表现文章的中心,而且可以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可读性,使文章更具音韵美。

讲到这,我们用什么词来概括三峡的秋景合适呢?

生:(纷纷地)寂静、凄凉。

师:老师用水枯谷凄来概括可以吗?

生:(齐)可以。

(板书:水枯谷凄)

师:好,同学们互相合作,共同赏析了三峡,那么谁能总结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生:(踊跃地)本文描绘了三峡的秀美风光,抒发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热爱。 〔水到渠成。〕

(板书:江山如画)

师: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生:三峡景色秀美!

师:想去三峡吗?

〔巧妙引导,自然拓展。〕

生:想去!(笑声)

师:不只是你们想去,许许多多曾经到过三峡和未曾到过三峡的人们都想再睹她的芳容,因为那里正建设着一个举世瞩目的工程——三峡工程。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写道:“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相信,三峡的明天会更美好!(生群情激昂,掌声如潮)

师:学完这篇文章,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写作技巧是值得你借鉴、学习的呢? 〔强化学习重点。〕

生:抓住特点描写景物;注重字词的锤炼。

师:很好,我们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应善于借鉴、吸收这些写法的长处。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领略了三峡的秀美风光,品味了诗人精美的语言,那么就请大家高声朗读,试着把这篇短文背下来。

〔朗读、背诵。以“读”始,以“读”终,“读”贯始终,浑然一体。〕

(在齐声背诵中,下课铃响)

《三峡》教学实录

2007年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杨丽红执教

(课前配乐播放与三峡有关的诗文图片,让学生在休息之外,伴着美妙的音乐欣赏有关三峡的美景、美文,为《三峡》的课堂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中国的每一个汉字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可以让我们见字知意。比如“峡”字,从字面上看,你看到了峡中有什么?(生答“山”。)往深层里想,你联想到峡中还有什么?(生答“水”。)对,词典上解释: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所以,我们如果来欣赏“峡”,就不仅仅要品它的山,还要读它的水。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欣赏中国的峡中极品——长江三峡。

(板书题目及作者:三峡 郦道元。)

师:滚滚东逝的长江犹如一条艺术的长廊,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换的四季,涌动的江流,耸峙的山峦,无不激发着诗人、画家的情思与灵感。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那令人心驰神往的三峡吧。

心中有目标,学习效率会更高。让我们一起来明确今天的学习目标,请齐读。 (师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反复朗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品味语言的精妙。

3.掌握方法,轻松背诵。

(生齐读学习目标。)

师:在欣赏旖旎的三峡风光之前,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作者郦道元及其作品《水经注》。 (师投影展示。)

郦道元: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水经注》:是为河流水道专著《水经》作的注释,它是一部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 (生齐读。)

师:同学们,郦道元因一部《水经注》而出名,《水经注》因为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地理价值而被后人称颂。这一节课我们不仅要了解长江三峡的地貌特征,还要欣赏课文《三峡》语言的魅力。

(投影显示。)

一读课文,正字音。

师:一、三、五列的同学一起朗读从题目到“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二、四、六列的同学接读一直到课文的结尾。要求:读要读得准,听要听得清。在别人读的时候,你要认真听,听出同学朗读中的错误,读完之后,帮他指出来。

(生按要求分别朗读课文。)

师:你听出旁边同学朗读中的字音错误了吗?

生(众)没有。

师:看来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不错。让我们齐读一遍以下词句,记准字音。 (投影显示。)

读准字音,我能行!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夏水襄陵 素湍绿潭绝献

飞漱其间属引凄异 哀转久绝 猿鸣三声泪沾裳

(生齐读。)

师:字音关已过。读好文言文,还要准确把握好节奏,先听老师给大家朗读一遍课文,如果你觉得哪个句子的节奏自己把握得不准,就边听老师读边在书上作批注。

(师配乐朗读全文,朗读结束时全班学生鼓掌。)

师:谢谢!下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注意读好句子的停顿。

(投影显示。)

二读课文,准确停顿。

(生自由朗读。)

师:书声琅琅,节奏分明,停顿准确。下面我们请两位同学来展示一下,然后我们一起来研究几个重点句子。

(投影显示。)

正确停顿,我能行!

要求:珠圆玉润,停顿准确。

(请两名学生分读课文。之后重点指导学生准确把握以下语句的停顿。)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清/荣/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

师:我们要想了解三峡更多的知识,欣赏它更美的自然风光,就要再读课文,并借助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把课文通顺地译成现代文。你觉得哪个词很重要,就做一下批注;哪儿有疑问,也做一下标记。前后六人小组共同完成这个学习任务。

(师投影出示。)

三读课文,译《三峡》。

要求:文从字顺。

(生借助词典、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翻译全文。小组共同解决疑问,师适当指导。) 师:下面,就让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检测,看看大家对课文的翻译是否准确到位。 (投影显示。)

准确翻译,我能行!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沿溯阻绝。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生1:我来翻译第一个句子,它的意思是:重重叠叠的岩峰就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天空和月亮。

师:很好!声音洪亮,而且调整语序翻译,很流畅。

生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翻译是: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夜晚,就看不见月亮。

生3:老师,有一个词翻译得不太准确,“夜分”应该翻译成“半夜”而不是“夜晚”。整个句子翻译成“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这样翻译更准确,更能突出山的绵长、高峻。

师:同学们听得很仔细,这个指正很重要。谁来翻译第三个句子?

生4:“沿溯阻绝”的意思是:上下航行的船都被阻隔断了。

师:非常流畅。第四个句子的翻译呢?

生5: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师:那“素湍”呢?

生5: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师:同学们对重点语句的理解非常到位,翻译得很通顺。翻译了课文,我们的任务只完

成了一小部分。接下来,让我们再读课文,了解一下三峡的地貌特征。

男生读写山和夏水的层次,女生读写春冬和秋景的句子。让我们来比赛,看谁更能读出三峡的特征来。

(投影显示。)

了解地貌,我能行!

(男女生按要求齐读课文。)

师:男生读得气势磅礴,女生读得婉转悠扬,老师都陶醉其中了。通过朗读,你能告诉大家你感觉到了三峡怎样的地貌特征了吗?请看屏幕上的问题。

(投影显示。)

四读课文,知三峡。

山——怎样的山

夏水——有什么特征

春冬——景色如何

秋景——给你什么感觉

生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出了山的连绵不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出了山的挺拔、高峻。

(师板书:绵长高峻。)

师:读到写夏天水的语句时,你感觉怎样?

生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期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不仅写出了夏天的水流得很急,而且水量也很大。 (师板书:水急量大。)

师:同学们,课文中春冬的景色写得怎么样呢?

生(众):很美。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你会用哪一个词语呢?

生1:清静。

生2:幽美。

生3:趣味无穷。

生4:良多趣味。

(师板书:清静幽美 趣味无穷。)

师:三峡秋天的景物给你怎样的感觉呢?

生1:凄凉。

生2:寂静。

生3:肃杀。

(师板书:凄凉肃杀。)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从文章中了解了三峡的地理特征,这仅仅是刚刚撩开三峡面纱的一角,要想深入地感受三峡无穷的魅力,就需要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想请大家说说“有感情地朗读”需要注意的事项。

生1:我觉得应该是停顿有序,重音准确。

生2:还要倾注自己的感情。

生3:声音要圆润、洪亮。

生4:语速要适中,还要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

师:对,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就是应该注意语速、语调、重音、停顿等,这样我们的朗读才会更有魅力。

(师投影显示。)

五读课文,赏三峡。

读出情感,我能行!

注意:语速、语调、重音、停顿。

师:同学们,不同的景物特征,读出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比如夏水一层,同学们都说,夏天的水势很大,水流迅疾,那语速就适宜——

生(众):快!

师:那它的语调应该怎样呢?

生(众):高昂。

师:现在我们来看这一层的重音应该放在哪些词语上呢?

生1:“襄陵”,“急宣”,“千二百里”,“疾”。

生2:“朝”和“暮”。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下写夏水的语句,一会儿请同学给大家示范朗读。

(生自由朗读。)

师:谁来把夏天的水这样的特征给大家读出来?

(生争先恐后举手,师请一生读本层内容,配以合适的音乐。)

师:这位同学读得最好的是哪个词?

生(众):“千”字。

师:他还有哪个句子可以读得更好一点?

生:“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可以读得更快一点。

生(刚才朗读的那名学生):老师,我还愿意把这句读得更棒!

师:好!大家相信你能读得更出色!

(该生再读,气势很大,突出了夏水迅疾、一泻千里的特征,其他学生鼓掌。)

师:不同的内容,它流露的感情是不一样的。我们把“夏水”读得汹涌湍急,那么该怎样读春冬之景呢?

生:春冬景色很美,适合读得宁静、轻松、优美。我还想,如果带着微笑陶醉的表情去读会更好。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他告诉我们:在朗读的时候,不仅应该倾注自己的感情,更应该带有相应的表情,这样朗读效果更好。下面就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突出三峡的景物特征。

(投影显示。)

(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倾注感情,旁若无人。)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因为老师看到了大家朗读时丰富的表情。读到春冬景色的语句时,有的同学微笑着;读到秋季凄凉景物的时候,同学们表情变得很凝重,特别伤感。这就读出了文章所描写的不同美感。

相信下一个环节里,你们的赏析也会更加精彩!请看屏幕上有关语言欣赏的提示。 (师投影显示。)

赏析角度:修辞、色彩、观察角度、准确精炼的语言等。

赏析格式:我最喜欢的句子是

(美读原句),它好在(说出句子的妙处)。

(生自读课文,在书上批注自己的理解和赏析。)

师:同学们,下面让我们展示一下自己对于《三峡》语言的赏析。请同学们按照屏幕上出示的格式来回答。大家可以抓住景物的色彩来赏析,可以从动静结合的写法来赏析,也可以从正面与侧面描写的角度来赏析,还可以紧扣文中的修辞方法来赏析。

生1:我最喜欢的句子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它好在里面两个表现颜色的词很美:“素”——洁白,“绿”——碧绿。

生2:我喜欢的句子是“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它好在读起来琅琅上口。

师:这句话仅仅有琅琅上口这一个优点吗?

生3:这句话富有诗意,还有一种凄凉之美。

师:很好!同学们还喜欢哪些句子?

生4:我最喜欢的句子是“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它好在“清荣峻茂”一句,写出了三峡的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给人的感觉很美。

生5:对,这句还有一个优点:简练传神。只四个字,就让我们看到了水之清,山之峻,还有树之茂,草之盛。寥寥几字,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生6:我还喜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它好在让我们感觉到水流的速度很快,一泻千里。

师:说得好!它还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你看出来了吗?

生7:用奔跑的马和清风与快速行驶的船进行对比。

师:这样对比,更可见水流之快,无可匹敌。

生8:老师,我最喜欢的句子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它好在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的山水图,动的是回旋着清波的白色激流,静的是倒映着两岸风物影子的绿潭。

生9:我最喜欢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它好在倾注了作者观景之后的深情。

生10:我最喜欢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它好在很有气势,写出了山的高峻、绵长

生11:还有一句写山的句子很妙,“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写出了山的高峻、绵长,不到正午,看不见太阳;不到半夜,看不见月亮。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和赏析,老师更加佩服郦道元了,我不由得要发自内心地赞一声:郦道元,你真了不起!仅仅用155个字,就向我们展示出了三峡七百里的万千气象。夏水的紧张激烈与冬春轻松晓畅的自然结合;对比手法,“乘奔御风”不如船快,更显出夏水之迅疾;“素湍回清”的“动”与“绿潭倒影”的“静”和谐共生;急流的“雪白”与潭水的“碧绿”相映成趣;简练明快的“清荣峻茂”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炼字功夫之深;“素湍绿潭”和“绝多生怪柏”俯仰生姿;引用的哀婉渔歌让读者再一次感受到了渔民生活的悲苦和三峡之秋的肃杀。这一切怎不让人深深佩服郦道元驾驭语言能力之娴熟?

美丽的三峡风光,我们先睹为快;美妙的课文语言,我们也先赏为快;下面让我们先背为快,让这一切的美好沉淀成我们自身文化修养的一部分。

(投影显示。)

熟读成诵,记三峡。

背诵方法:分清层次,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师:首先,我们要明确这四层内容:山势——夏水——春冬——秋景。山势——绵长,高峻;夏水——水位高,水流急;春冬——幽静,迷人;秋景——凄凉,肃杀。然后你默想一下这几层都是用了哪些语句来表现的?再想一想每一层的关键词有哪些,自然而然就能够背下来了。

(生根据提示自由背诵,先是声音较小,慢慢熟练之后,声音逐渐增大起来。)

师:老师相信你们能够将课文准确背诵下来了。下面就让我们以前两层为例,用“减字背诵法”背诵课文。

(师投影出示。)

轻松背诵,我能行!

(师投影出示“减字背诵法一”。)

自三 七百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蔽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至于夏 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暮到 ,其间千二百 ,虽乘奔御 ,不以疾也。

(生按照投影出示的内容背诵。)

(教师投影出示“减字背诵法二”。)

自 七中,两岸连

,略无阙 。重 叠,隐 蔽 。自非亭夜 ,不见 。至 夏 襄陵,沿溯阻 。或王 急 ,有时朝 ,暮 ,其 千二 ,虽乘 御 ,不以 也。

(生按照投影出示的内容背诵。)

(师投影出示“减字背诵法三”。)

自 中,两 连,略 阙 。重 ,隐 。自亭 夜 ,不 。至夏 ,沿 。或 ,有时 ,暮 ,其

,虽乘 ,不。

(生按照投影出示的内容背诵。)

(师投影出示“减字背诵法四”。)

自 ,两,

。重 , 。自,。至, 。或

,有 ,

,其 ,,不。

(生按照投影出示的内容准确背诵。)

(听课教师予以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真的很棒,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不但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还准确地背诵了全文,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自己的出色表现予以鼓励!

(生开心鼓掌。)

师:同学们,郦道元写的《水经注》本是为《水经》作的注释,在今天却又成了后人研究的文学巨著,不得不让我们佩服他的文学素养之深。这也给了我们深深的启示:学好了语文,提升了语文素养,它将成为我们一笔巨大的财富,使我们终生享用不尽!你知道怎样才能拥有这笔财富吗?对,要多读多写才行!今天老师给大家布置两项关于写作和阅读的作业:①文笔小试,展现三峡:请为三峡写一篇精彩导游词。②课外阅读,细品三峡:阅读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和余秋雨的《三峡》。(下课。)

无提问的课堂,有章法的朗读

三峡分析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二、问题研究

1.材料的安排。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2.语言的运用。本文多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练习说明

一、背诵全文,并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2.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

设题意图:①使学生把握文章写景的脉络;②抓住精彩写景段落,深入领会画龙点睛的词语,使学生对文章的感知由整体到局部;③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问答题提示了背诵的思路,适宜先解决问答题,再背诵课文。

参考答案:

1.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春冬之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秋景:“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二、解释下列词语,并给线点的字注音。

重岩叠嶂 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 素湍绿潭 绝巘 飞漱 清荣峻茂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参考答案:

嶂(zhàng),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襄(xiāng),上。

奔(bēn),这里指快跑的马。

湍(tuān),急流的水。

巘(yǎn),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漱(shù),冲刷。

峻(jùn),高而陡峭。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设题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本题的着眼点不在形式,只要学生能够将内容对应起来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教学建议

一、注重朗读。引导学生先默读,对照注解疏通文字,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然后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朗读要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体会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风格特色。

二、涵咏品味。这篇短文富有诗情画意,意味隽永。应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意境,涵咏体会,获得美的享受。这一环节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把想像中的三峡风光用语言描述出来,可以在课文的基础上作扩展联想,而不要把重点放在文言词汇的讲解上。

三、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对三峡的描写比较客观,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没有用语言直接表述出来。但是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得到作者的欣赏之情,他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

有关资料

一、郦道元生平

道元,字善长,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刺史于劲,顺皇后父也。西讨关中,亦不至州,道元行事三年。为政严酷,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后试守鲁阳郡,道元表立黉序,崇劝学教。诏曰:“鲁阳本以蛮人,不立大学。今可听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蛮人指阙讼其刻峻,请前刺史寇祖礼。及以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还京,二人并坐免官。

后为河南尹。明帝以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诸镇并改为州,其郡、县、戍名,令准古城邑。诏道元持节兼黄门侍郎,驰驿与大都督李崇筹宜置立,裁减去留。会诸镇叛,不果而还。

孝昌初,梁遣将攻扬州,刺史元法僧又于彭城反叛。诏道元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节度诸军,依仆射李平故事。梁军至涡阳,败退。道元追讨,多有斩获。

后除御史中尉。道元素有严猛之称,权豪始颇惮之。而不能有所纠正,声望更损。司州牧、汝南王悦嬖近左右丘念,常与卧起。及选州官,多由于念。念常匿悦第,时还其家,道元密访知,收念付狱。悦启灵太后,请全念身,有敕赦之。道元遂尽其命,因以劾悦。

时雍州刺史萧宝反状稍露,侍中、城阳王徽素忌道元,因讽朝廷,遣为关右大使。宝虑道元图己,遣其行台郎中郭子帙围道元于阴盘驿亭。亭在冈上,常食冈下之井。既被围,穿井十余丈不得水。水尽力屈,贼遂逾墙而入。道元与其弟道(阙)二子俱被害。道元目叱贼,厉声而死。宝犹遣敛其父子,殡于长安城东。事平,丧还,赠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 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然兄弟不能笃睦,又多嫌忌,时论薄之。

(《北史》卷二十七)

三、模山范水抒情写意──谈《三峡》(徐应佩、吴功正等)

本文是《水经》中《江水》中的“(江水)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的一条注。记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能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总写三峡的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自三峡七百里中”,交代峡之长,接着指出两岸山的特点在于“连”。“略无阙处”,毫无残缺的地方,进一步写“连”。下面接着写山的“高”。山峰相重,群山复叠,山上垒山,说明山高。山隐匿于天空,遮蔽住太阳,从另一个角度写山的高。“重”和“叠”,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瞰而得;“隐”和“蔽”,以天和日来衬其高,乃仰视所见。下面两句,则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以上特点。只有正午和半夜的时候才能见到太阳和月亮。如果不是“两岸”连山,哪怕只有一岸连山,也不会形成这种状况;如果连山有缺,其他时间于缺处也能见到日月;如果连山不高,也不必待到这时才见日月;如果三峡不窄,其他时候也可见到日月。正午见日,夜半见月,由特定条件充分显示了三峡特点。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夏季水涨,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了。这里所写的是水势大水流速情况下的通例。下举一特例,以进一步证明水速。只有王朝的紧急命令要向各地传达时,才会有航船。这一方面照应了平常情况下是“沿溯阻绝”的,同时借此可写出船行之快。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补笔交代“其间千二百里”,则时速约为百里,加上更用奔马和疾风作比较,给人的感受也就更为形象而深刻了。

本节承上段而来。上段写三峡山的特点,为本节写水设置了条件。山高,则水的落差大,山高自然流急。山连,则水不得他泄,必然尽在漕中。峡窄,则断面小,单位面积里的水的流量也就大。水“涨”的因素和峡的特点及条件,构成了水流的湍急。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以“春冬之时”领起,很自然地转换了描写对象,时易则景异,镜头中摇出了另外一种景象。白色的急流回映着清光,绿色的水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这里先写俯视江中所见。“湍”是动态,“潭”为静境。以“素”饰“湍”,水如白练,明净轻快,上有清光回照,白中间青,水光变幻。深水为潭,以“绿”饰“潭”,益见深沉宁静。水中有影,则水平如镜,倒影入潭,更觉风光秀丽。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里景物重重,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堪称秀丽隽逸。下文即写仰视所见,由峡底

写到山上。以“绝”状山,以“怪”写柏,道出了当地的自然特征。山岩陡削,高耸入云,故为“绝”。山上的柏树,托足于岩石之间,正午之时方见日光,它要曲体向阳,加之峡窄风大,自然枝干扭曲,何况年代久远,当然要变成“怪”形。在这人迹罕至、鸟兽少见的境地,“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投进了一股生命的活流,使人顿觉生意盎然。作者写此,还只是给“悬泉瀑布”勾勒出一个背景。山静、泉飞、柏怪、水奇,静中有动,声色纷沓,山水相配,构成了一幅挺拔超脱的图画,这和“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又大为异趣。最后作者总括说:水清、木荣、山峻、草茂,实在富有趣味。以极为精练的四字,状写了四种景物,且各具特色,由景境导出了作者的心境。

作者将冬春二季放在一道写,要兼及两季的特点。冬季水竭,才会出现“素湍绿潭”,春天物鲜,始有草木“荣茂”。本节所写与上节所述,意趣迥异。夏水急猛,春水潺;夏水多险,春水富趣。作者认为三峡风光“良多趣味”,和封建士大夫对三峡“悉以临惧相戒”的思想感情大相径庭。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开笔多变。接着以实景补足前意,林涧之间,清冷肃穆。这时已无江水喧腾,也不见草木争荣,而是充满了凄清肃杀的气氛。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写猿又分两层,一是直接叙述,一是引渔歌为证。写猿又围绕着“山”和“哀”两个重点,从而显示秋峡的特色。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长”形容啸,送声长远,暗示是在长峡之中。“空谷传响”,直言在山中。“久绝”,回应“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本文虽属节选,但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尤其作者在描山摹水上更见功力。由于作者曾“践跻此境”,有具体感受,所以能掌握三峡的特点和不同季节的风貌。首先,作者采取先大而小,先总后分的办法,按季节分层次,写得起迄分明,各具特色。其次,善于选取富有特征性的事物,寥寥几笔,使境界全出,叫读者恍如身临其境。如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表现水流湍急,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形容江水澄澈,风光妩媚,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都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再次,各个部分,各有侧重,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从不同角度写出了三峡特色,而下面的三个部分,又都围绕着首段关于山峡总的特点来写。最后,作者运笔富于变化,有正面落笔,有侧面烘托,有粗线勾勒,有工笔细描,有明言直写,有隐喻暗示,有全景鸟瞰,有特写镜头,有仰观远景,有俯察近物,有绘形写貌,有摹声录音,有自己立言,有由人代语,虽只几百字的短文,却概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清猿怪柏,真可谓片言敌万语,尺素罗千里。

《三峡》说课稿

冷水二中 周凤珍

各位评委: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三峡》,现在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谈谈本文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⒈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三峡》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也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点文言篇目。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其间全长193公里。三峡由瞿塘峡、西陵峡、巫峡组成。瞿塘峡以"雄"名世,西陵峡以"险"著称,巫峡以"秀"见长。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三峡》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它以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语言描绘了长江三峡四季风光之美,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挚爱之情。文坛巨擘余秋雨曾对《三峡》作过高度的评价:此文用了最俭省的文字,描述了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绘的词章。此语足见《三峡》的艺术价值。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注重选文的思想性 、审美情趣 、文化内涵”是调整后教材的突出特点,结合本文写景精炼优美,与学生热爱自然的心理形成共鸣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①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

②知识目标: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③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欣赏和写作能力。

⒊教学重点和难点:

《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阶段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

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作如下安排:

①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体会三峡的景色美以及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②教学难点: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1.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据此,本课拟以点拨法进行教学,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评读、品读,通过朗诵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点拨的过程中,鼓励他们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据此我设计了“整体感知——品析语言——拓展延伸”的教学过程,以点拨法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以教师点拨法为主,辅以相应的教学手段。

①三峡风光的相关挂图

②课文朗读磁带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方法。在本课教学中,强调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以学生诵读法、讨论法、自读法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随着教改的深入,我正力求打破传统,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而且是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请同学们欣赏张挂的三峡风光图片,谈谈自己对三峡的看法。

2.听配乐朗诵,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听磁带的配乐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美;提出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再通过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字音、节奏、重音和停顿。然后指名朗读,教师指导。这一环节着重体现《新课标》“在教学中尤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理念,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性。

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学环节,旨在突破重难点,从而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3、质疑问难, 研读课文。

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训练。具体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 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细读课文,积累词汇。

如:郦 阙 溯 巘 属等等,同时把课后练习二的习题设计在字义的理解中。这是基于《新课标》“重点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要求设计的,采用小组合作实施。

第二步 精读课文,合作交流;质疑问难,理解内容。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对作品中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步骤采用师生互动方式实施,以求更深入理解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同时把课后练习一的习题设计在内容的理解中。

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

①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②为什么描写山势只有寥寥数笔的勾勒?描写江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展开,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③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讨论后教师归纳: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作者思路清晰。写景时动、静结合。 山(两岸连山,隐天蔽日)

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秋:林寒涧肃,哀婉凄清。)

第三步 品读课文,体会意境;初步鉴赏,熟读成诵。

通过对课文的品读和鉴赏,体味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如对句子“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的品读和鉴赏,让学生体到三峡的清悠美等等。

第四步 课文小结,情感熏陶。

本文一共只有155个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动有静,可见,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确实是美不胜收的,通过对三峡山水的具体描绘,突出了三峡的雄奇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同学们一定能感受到作者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河山的情感,并由此激发我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第五步 拓展知识,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分类积累文言词语。

2、思考课文

课文《三峡》所描写的自然风光已成历史,如今的三峡大坝工程已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请借鉴课文,抓住三峡工程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3、历代文人对三峡有过很多的赞美,除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外,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描写三峡的诗歌。请抄写下来,在同学间进行交流。

诵读品味《三峡》 领略壮美山水

太原三十四中学校 郭景璋

一.教材及学情的分析

《三峡》是山水游记的杰作,郦道元用精妙纯熟的语言,形象逼真的描写,将长江三峡的壮丽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课文节选自《水经注· 江水》,编入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单元要求“注意了解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并要求“背诵诗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其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在初一年级学生已学习了近十篇文言文,还阅读了一些课外文言短文,学生对文言知识和文言文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学习本课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课篇幅短小,层次清楚,词义注释较具体,适合学生自主阅读。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第四学段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能“背诵”其中的优秀者。结合初二学生的文言基础,可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第一.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课文文字障碍,找出其中有积累价值的语汇充实自己的文言储备;

第二.在熟读中理清思路,紧紧扣住课文内容,体会写景的妙处,摸索写景的方法; 第三.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最有效的办法是让他们多读,熟读以至背诵。因此,宜把“通过朗读以至背诵课文,积累材料,培养语感”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课文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描绘,画面感强,动人心魄,因此“领悟三峡景物的特点,体会写景的妙处,做一点简要的分析”宜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二。课文综合运用多种景物描写的方法,课文第二部分的内部层次安排的意图,学生可能产生疑问,作为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及学法指导

本课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读”,可采用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自由读等方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熟读成诵。学生学习小组讨论,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解决课文中比较艰深的字句。

在重点难点的突破上,可采用发现法,不求学生分析探究得面面俱到,只求在引导之下,学

生能对写景的方法有所发现,对层次的安排意图有所领悟即可。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在学法上,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养成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等排除文字障碍、疏通文句的习惯。学习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品味文章的精彩语句。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步:认读感知

首先要求学生畅读课文五分钟。可采用各种朗读形式,语速、语调可加以变化。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熟读成诵,增强语感。读要读得正确、通顺、流畅。基本要求是读音准确,不读破句;较高要求是注意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合宜。

学生熟读后采用自读自译的方式阅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译。就文章中较难理解的句子,学生质疑,并尽量请学生说出译文,老师评讲。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第二步:品读探究

学生继续诵读课文,教师出示阅读思考题,要求学生先根据思考题自己品读课文,独立思考,勾画出相应的语句并做一些简要的分析,然后小组交流学习所得。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读课文,以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下六个问题根据各人学力求得解决:

(一)课文先总写三峡地貌特点,再分写三峡四季景色。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明确作者描写对象的主体。(思考要点:“峡”者,两山夹着的水道也。文章描绘的景物自然以“山”、“水”为主体,理解、读背这篇课文,自然也以“山”、“水”为线。)

(二)请找出文章中描写“山”的语句,用“从……我们可以看出三峡的山……”的句式做一点简要的分析。(思考要点: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可以看出三峡的“山”夹江对峙、绵延不绝;从“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可以看出三峡的“山”高峻挺拔、雄伟壮丽;从“绝谳多生怪柏”可以看出三峡的“山”秀丽幽雅、郁郁葱葱……)

文章除了直接描写“山”的语句,还有哪些地方也写到了三峡的山?(思考要点:“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写出三峡的“山”高耸陡峭,两岸的山离得很近。)

(三)用分析三峡的“山”的方法,学生自己品读三峡的“水”,找出语句并做分析。(思考要点: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可以看出三峡的“水”水势浩大、水流湍急、水情险恶;从“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可以看出三峡的“水”清澈妩媚,摇曳多姿;从“悬泉瀑布,飞溯其间”可以看出飞流直下的“水”给夹江对峙的山崖增添了生机……)

文章除了直接描写“水”的语句,还有哪些地方也写到了三峡的水?(思考要点:“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用夸张手法从侧面写出三峡的“水”水流疾速;“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船行之快,也从侧面写出三峡的“水”流速之快。)

(四)山,雄浑苍凉,充满阳刚之气;水,浩荡奔涌,蕴涵阴柔之美。我们面对平面的文字,眼前却涌现出生动的画面,这与作者写景手法的高妙分不开。我们一同来探讨课文写景的方法,从中获得有益的经验。

(思考要点:写“山”和“水”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夏天的“水”水流湍急,既有“沿溯阻绝”的写实概括,又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形象夸张;写春冬的“水”侧重描摹水之色彩,如“素”、“绿”、“清”等;写水不离山,写山不离水,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五)课文第二部分写三峡的四季,却没有按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顺序写,而是先从夏季写起,而且春冬景色合在一起写,这样安排合理吗?说说自己的理解。

(思考要点:夏季三峡中江水上涨,水急浪险,最能体现三峡风光的特点,所以放在前面写。冬春两季相连,冬末紧承春初,长江一带冬春季节景色相近,合写符合情理,也节省笔墨。)

(六)一山一水总关情,透过文章对山水的描绘,我们的心也同作者一起跳动。说说我们体会到的作者的心情。

(思考要点:“良多趣味”一句的意思是“实在是有无穷的趣味啊”,作者面对春冬之时的山光水色的秀丽奇绝,实在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而从笔下自然流露出来,使读者深受感染。) 第三步:拓展应用

用本课学到的阅读方法自读《记承天寺夜游》,意在培养迁移能力。通过阅读方法的迁移,巩固所学。

阅读思路如下:

1.把握课文描写的对象;

2.分析课文写景的方法;

3.体会景物中寄予的心情。

课堂教学结束后,布置课外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美词佳句;

2.收集课外古代诗文中描写山与水的佳句;

3.以“我喜欢三峡的 季”写一段话。结合课文内容,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100字左右。

《三峡》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三峡》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三峡》是鲁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首篇,这个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是人与自然的交流与对话《三峡》为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它借山水抒性灵,开启了山水游记的先河,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神奇的山水图画通过学习此文,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领略祖国河山之美、领悟民族语言之美、感悟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之美

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依据这一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课文自身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能背诵全文

2、品读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美的风景,欣赏本文美的语言,揣摩作者巧妙的写作手法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及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说教法和学法

这节课授课的对象是初二学生,由于他们接触的文言文不多,再加上文言文与现代文差异较大,因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只知道掌握字词句的意义,忽视文章语言及结构的美,给文章整体的理解带来一定困难因此这节课我以引领学生品读、赏析为主,从而达到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准备采用“情境设置法”和“读——品——悟”三步教学法实施教学

我之所以选择这两种教学方法,一则因为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应尽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启发感悟与思考,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二则符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认知规律,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才能品味、赏析、感悟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为此,我设计运用三种学习方法: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

叶圣陶语“非读无义训练语感,非读无义激发美感”,道出了朗读的重要性;勤动笔、多动脑的读书习惯,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在讨论探究中才能享受合作的魅力,这就是我采用这三种学习方法的原因

三、说教学流程

下面,我将从5个方面说出本课的教学思路

1、激情导入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以 “长江之歌”作背景音乐)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的第一大河是什么?浩瀚的万里长江,你最喜欢的是哪一段?为什么?

“三峡”“美”(板书)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高耸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他们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画不完长江的奇妙长江之美,美在三峡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郦道元的妙笔,一起走进1500年前的三峡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我设计这样散文化的导语,是想迅速抓住学生的心弦,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审美热情)

2、反复朗读课文

这一环节,我想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的节奏美

首先,我声情并茂地范读,同时课件显现三峡美丽的风光,使学生受到视觉和听觉的强烈震撼,从而感受文章的美

紧接着我让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3)读出语气和感情

然后采取多种朗读方式:如同桌两人一人读,一人听;学生自读、教师抽读、女生齐读、男生齐读,全班齐读等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我设计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新课改“重朗读”的教学理念,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3、疏通文意

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学习学生每四人为一组,交流的方式是:一人朗读、一人翻译,其余两个学生纠正、补充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用圈点批注法记下来,在班内提出,然后学生讨论解决,教师适当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达到新课标提出的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

学生基本掌握后,我马上进行反馈练习检测的内容有10个重点实词、虚词,2个句子翻译,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做好之后全班校对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课堂检测,既检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又获得了信息反馈)

4、研读课文,品味赏析

这一环节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我设计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指导学生重点研读课文第三段,引导学生从语言、写作手法等方面赏析文章 学生先齐读本段,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你喜欢本段吗?为什么?请说出具体的理由(教师可提醒学生从语言和写作手法两方面分析) 这两个问题解决后,我又利用课件显现三峡的春冬之景,并加以解说:春冬的三峡真是无处不苍翠,流水尽飞泉,好一个“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啊!

(我设计的意图是:这一段是全篇中最为精彩的用语精当、骈散结合,句式错落有致,而且作者运用多种写作技巧:色彩的搭配、动与静、俯视与仰视的结合,有力地表现了春冬之时的三峡“清荣峻茂”的特点这样的佳段值得引导学生品读从而更接近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鉴赏和审美)

第二步:让学生按照上面的方法,再速读课文,赏析其余的三段,并在书上做圈点批注然后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做出引导,总结并板书出本文的写作特点同时课件显现相映的画面,教师配有文字解说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的这一环节,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赏析一篇文章,对以后此类文章的学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三步:赏析了课文以后,我马上让学生再次诵读课文因为如此美的山水,如此美的文字,如此美的手法,学生在赏析之后定会有更深刻的体会时间允许的话我会让学生当堂背诵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审美热情会再次高涨起来

5、结束语

我是这样设计的: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令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高峡出平湖”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观但是,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如何变迁,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结束语设计的目的是:再次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效果和板书设计

这堂课,我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悟,悟中学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老师适当的点拨、学生合作讨论与质疑,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能领会文章的美,揣摩出文章的一两点妙处来从而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以“美”作为板书的精髓,然后从风景、语言、写作手法三个方面来阐释“美”,每个方面又总结出若干美点来强化“美”,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系统、完整、深刻的印象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我从四个方面说明了这节课的有关设想和依据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以“读”贯穿——突出语文教学本色 2704字

——《三峡》教学实录及评点

执教:宜都市外国语学校 罗凤琴

评点:宜都市外国语学校 周远喜

宜都市教研室 彭泽元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文言的音韵美;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

2、过程和方法:在反复朗读中品析关键字句,增强语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把握山峡山水特点,联想画面,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山峡景象的雄壮奔放、清幽凄婉的美,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美读课文,品析把握山峡的山水特点,发现、体悟三峡之美,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实录:

一、激情导入,板书课题及作者。

师:(充满激情地)滔滔长江从雪山奔腾而来,悠悠清江自利川款款而至,她们孕育了一颗璀璨的明珠――就是我们美丽的家乡――

生:(齐答)宜都。

师:对,她被誉为“三峡门城”。常言: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相信同学们都是灵秀而聪慧的了,那么要在我们一起学习的时间里展现出来哦。(生有的点头,有的望着老师微笑。)

师:杨守敬老人大家一定很熟悉了,他是我们宜都的骄傲,“长江三峡”就是他定的名称。哪三峡啊?

生:(大声齐答)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师:好,今天我们就要跟随一位特殊的导游去游览1500多年前的山峡风光(用绿色粉笔板书“三峡”),他就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板书作者)。请同学们翻开课文第26课《三峡》。

(评点:诗意的导语,亲切的教态,极富魅力的语言,巧妙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也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氛围。)

二、知人论世,简介作者、作品。

师:谁能介绍一下作者?聪明的,哪儿就有啊?

生:(抢声说)注释①。

师:哦,多么细心的同学,阅读文章一定要结合文下注释哦,这可是一个好习惯。

请同学们迅速看完注释①,提取与作者有关的最主要的信息。(学生默读)

师:谁来说?

生:(异口同声)他著有《水经注》。

师:对,它是为《水经》所作的注解,本文就是选自其中的《江水》的注解。后来又有人给《水经注》作了注的,那就是我们先提到的杨守敬,书名是――

生:《水经注疏》。

师:恩,那可见得“注”和“疏”的意思都是――

生:(齐答):注释的意思。

师:是的,它们都是古代书籍中的注解,只不过“注”是对正文的注解,而“疏”又是对“注”的注解。(学生在书上作批注)。

(评点:“聪明的”,“细心的”,两个看似不经意的鼓励,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透过这一小小的细节,折射出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有了这些鼓励,学生果然活跃多了。

不要小瞧最后一个细节,看似“灌”,实则是提醒,是强调,是点拨。有四两拨千斤之妙。这些提醒,可以让学生少走许多弯路。)

三、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渗透朗读技巧,感受音韵、节奏美。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三峡。这是一篇文言文。古人读书通常都是“开声念读”,讲究“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板书“开声念读”、“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所谓“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因为古文都是很有音韵美和节奏美的。老师先给大家读一段,仔细听,好好感受一下。(师有感情地朗读第①段,学生认真地听。)

师:你发现老师的朗读注意了些什么?

生:注意了停顿、节奏;分出了轻重;还有语速、语调;还读出了感情。(师板书“停顿、轻重、语速、语调、感情”)

(评点:一个聪明的老师,一开始不仅传授给学生古人读书的方法——“开声念读”,而且明确告诉学生朗读的要求——“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并且还注意启发学生一一具体化。有了这些“杖藜”,学生才能更好的“过桥东”。)

师:啊,真不错。那么请你们自由地放声朗读课文,注意感受这些要领,并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及你以前文言知识的积累,来理解字词,疏通文意,如有不懂的地方。就勾画出来。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老师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师:读完了吧?意思明白了吗?看看文下注释,用工具书查一查,同桌可以交流一下。

(同桌交头接耳,小声讨论)

师:有问题吗?学贵有疑,在朗读和句意理解方面有不懂的吗?提出来我们一起攻破。

生:“哀转久绝”的“转”是什么意思?

师:先告诉我这个字怎么读?是第几声调?它可是一个多音字。

生(一部分):读“zhuǎn”;(少数人):应该读“zhuàn” 。

师:有分歧啊,那我们看这一句是形容什么的啊?

生:(齐答)声音。

师:那就对了,其实它同这个“啭”字(板书“啭”),查一下词典,看它读什么?

生:(纷纷翻阅词典后)读“zhuàn”。

师:好,再看看是什么意思?

生:(大声说)形容声音婉转。

师:对,在这里形容猿声哀怨婉转。看来多音字要根据意思来确定读音。还有不懂的吗?(学生沉默,似乎还在找)

师:老师有一个字不明白意思,“夏水襄陵”的“陵”。

生(几个声音一起说):江陵。

师:我开始也这么想,水已经漫到江陵了。可是转念一想,不对呀,“江陵”那已经到哪儿

了呀?已经超出了三峡的范围了?

生:(笑)是“丘陵”的意思吧。(生纷纷点头)

师:哦,丘陵。是说夏水上涨已经漫上小山包了。

生:“高猿”是什么意思?

师:是啊,老师在读的时候也在想“高猿”是什么意思呢?长得很高大的猿猴吗?

生:(笑)不是。

生:我想是在高山上的猿吧。(生颔首赞许)

师:谢谢同学们。解释词义可不能想当然,要结合语境意译才行哦。还有吗?

生:“林寒涧肃”这一句怎么翻译啊?

师:有谁知道呢?(生默然,似在思考)想想“林”和“涧”是分别指什么?

生:(七嘴八舌)树林、山涧。

师:好,树林和山涧给人什么感觉呢?句中哪两个词?

生:“寒”、“肃”。

师:分别给它们组个词,来表达树林和山涧给人的感受。

生:寒冷;冷清;清寒。

师:很好,“肃”呢?

生:严肃。(大部分同学摇头,笑)

师:“严肃”是形容人的——

生:(异口同声)表情。

生:肃穆。

师:这是哪儿啊?

生:(齐)树林和山涧。

师:那用“肃穆”不合适吧?更准确一点。

生:肃静。

师:也就是很寂静。哦,整个树林和山涧让人觉得很清冷而寂静。那么整句可以译为――

生:(抢声说)“树林和山涧既清冷而又寂静”

师:非常好。看来古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可用组词法和换词法。当然要结合上下文的意思。还有吗?不懂的?(学生摇头,互相望眼,表示没有了。)

师:那么,我请四名同学分别朗读一下第一、二、三、四段。谁来展示一下?

(生举手,师指点四名同学,一、二段由两名男生读,三、四两段由两名女生读)

(评点:疏通文意是学习文言文必不可少的环节。一般情况下,往往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风光无限,学生呢?也自然是乖巧的听众。你看,在娓娓的师生交流,如此多的难字难词,轻松输理。谁说,文言文不可以愉教呢?)

教材分析: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或许是中国古代文人共有的人文品格吧。郦道元在三峡中着重写了三峡雄奇壮丽的山和秀美可人的水。山水于吟咏中出美意,遂在教学时采用了“品读”教学法。所谓“品”即发现,欣赏,咀嚼,感受。要想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没有读的过程是不行的。“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要用“读”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理顺文意,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教学重点:

疏通文章大意,体味作品意境。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走进文本

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件事: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他:“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这样的提问余先生遇到过许多次了,他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

这三峡有着怎样的魅力,能让这位作家如此的推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郦道元的《三峡》,一起领略它的风采。(幻灯出示文题)板书:课题、作者

通过预习,同学们对作者有了多少了解?请同学们告诉我,三峡指哪三峡?

二、一读,读准文本

1.听示范朗读,要求:注意字音、注意句子的停顿。

2.范读听完了,同学们发现里面读错的一处吗?

好,同学们听得很仔细,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注意字音以及停顿,并学习范读里声情并茂的语气。

3.全班齐读。

过渡:文章读顺了,那么读懂了吗?这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知道它现代文的意思吗?

三、二读,读通文意

(一)自学质疑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圈画出不懂得词句

(二)答疑解惑

交流,提问(给出幻灯片--实词、特殊句子翻译)——介绍互文的修辞手法,引申出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四、三读,读清文本

过渡:读通了文意,我们来看看文章的题目,知道“峡”是什么意思吗?

1.那同学们觉得郦道元写三峡,会写什么?

2.文章先写的是什么?

3.到哪里结束?我们来读一读,读的时候思考,这些句子写出山的哪些特点?

4.接着写水,作者通过哪几个方面来写?

5.有何特点?

五、四读,品读赏析

找出精彩语句,小组讨论赏析。(分析:“早发白帝”,联系李白《早发白帝城》,带着情感读文章)

六、课堂小结

《三峡》向我们展示的是一轴三峡四季景色的山水长卷,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奇险、清秀,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我们不妨用自己手中的笔把它们来描绘。

七、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三峡

郦道元

山:长、多、陡、高峻

夏水:洪大、凶险、迅疾

春冬景色:清、荣、峻、茂

秋景:悲寂、凄凉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