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90年代"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决策的研究

作者:陈理

当代中国史研究 1999年06期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邓小平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思想,也是党的十四大作出的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决策之一。在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加快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的形势下,对这一决策进行初步总结,应是不无裨益的。

  一、党中央作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决策的深刻依据

  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和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在本世纪的最后10年,党中央再一次作出加快发展的战略决策,既是建国以来这方面努力的一个继续,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合乎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正确判断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正确抉择。

  (一)发展是硬道理,在9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关键时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国内来说,90年代我国改革和建设能否加快,直接关系到两个事关全局问题的解决。

  一是如何更好地牢牢抓住现阶段主要矛盾和中心工作的问题。早在酝酿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时候,邓小平就明确提出,要组成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班子,要真正干出几个实绩,以体现我们不但不会改变改革开放的政策,而且要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并强调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民”。(注:《组成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集体》,《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8页。)稍后,在谈到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时,邓小平又进一步提出“经济不能滑坡”,“要在今后的十一年半中争取一个比较满意的经济发展速度”(注:《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邓小平文选》第3卷, 第312页。)。

  二是90年代我国战略目标实现的问题。90年代是“三步走”战略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它的发展速度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到第二步战略目标能否实现,而且直接关系到能否巩固第一步的成果,能否为第三步目标的实现创造必要的条件。因而还在治理整顿当中,邓小平就一再提出如何早一点取得适度发展的问题。在视察首钢时,他更直截了当地提出,如果老是6%的速度,就会影响第二步目标的实现, 而且会给第三步目标的实现造成更大的困难。

  再从国际来看,90年代我们的发展面临两大挑战。

  一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挑战。邓小平曾精辟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 第63页。)。特别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严重挫折,西方资本主义把矛头集中指向社会主义中国的严峻形势面前,“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注:《国际形势和经济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6页。)。

  二是时代的挑战。冷战结束后,各国纷纷致力于提高以经济和科技水平为标志的综合国力,我们的发展速度不能不再快一些。一方面,我们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压力;另一方面,还面临着正在加速发展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新的压力。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现在比下也有问题了”(注:《总结经验,使用人才》,《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9页。)。如果我们不抓住机会使经济上一个台阶,别人会跳得比我们快得多,世界市场会被它们抢占去。

  (二)90年代,我们面临着改革和发展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和历史机遇

  从国内来说,首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为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条件,开辟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资金来源;其次,三年多的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较好地解决了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为改革和建设新的全面开动,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第三,更重要的是,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形成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特别是成功地找到了一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确立起已被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这为我们事业进一步快速、健康向前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保证。

  就国际环境而言,当今世界正处于重大而深刻变化的历史时期,国际局势总体上对我们有利。我国卓有成效的对外工作,为改革和建设赢得了比较有利的外部环境。我们同周围邻国关系成为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同世界其他国家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也得到改善和发展,有了较大的回旋余地。特别是当代世界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深刻变革,给我们加快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一方面,随着世界新科技革命进程的加快,我们有可能跨越某些阶段,直接“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注:《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改造企业》,《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9页。),以较快的速度赶上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适应国际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重组与升级,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以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成为大量剩余资金和先进技术流向的一个有吸引力的新兴市场,我们有可能借此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三)当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又一次降临中华大地的时候,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出色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能否抓住机遇, 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兴衰成败的大问题。 综观90年代的国际国内形势,既有挑战,更有机遇,的确是加快发展不可多得的好时机。邓小平指出,对于中国来说,大发展的机遇并不多(注:邓小平在同上海各界人士共迎新春佳节时的讲话,1993年1月23 日《人民日报》。)。他又说,“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注:《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讲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页。)。当经济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力量积蓄,加快发展成为其矛盾运动内在要求的时候,重要的是把握时机,顺势而上,把有利条件变成发展的优势,促成经济发展再上新的台阶。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出色地担负起了时代所赋予的这一历史重任。

  二、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决策的提出到“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基本方针的确立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决策,从提出到进一步丰富发展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以下简称20字)的基本方针,再到党的十五大进行阶段性总结,更加自觉地将20字方针贯彻到工作中去,经历了一个分阶段渐次推进的发展过程。初步归纳起来,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提出解放思想,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的重要思想,拉开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决策的序幕

  怎样才能尽快把我国经济搞上去,一直是邓小平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尤其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鉴于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对如何抓住时机,发展自己,特别是加快经济发展,邓小平阐述得更为集中和深刻。早在1988年,在会见埃塞俄比亚总统门格斯图时邓小平就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国际形势的发展进一步搞好改革开放。他说:“现在国际形势看来会有个比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即不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环境。我们都是第三世界国家,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要丧失时机。”(注:《形势迫使我们进一步改革开放》,《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0页。)1990年,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邓小平郑重提出“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注:《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5页。)。1991年,从总结国际国内的发展经验出发,邓小平又进一步提出了经济发展波浪式前进上台阶的思想,并强调,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不难看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既是邓小平一贯的思想,又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它们为1992年南方谈话作了重要铺垫。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地回答了多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它的核心内容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放开手脚,大胆试验,排除各种干扰,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地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邓小平的重要谈话,为我国社会主义如何进一步向前发展,党如何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继续前进,指明了方向。

  在贯彻落实邓小平重要谈话精神、促成我国改革和发展时代特别快车启动过程中,一个会议和一个讲话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个会议是1992年3月9~10日江泽民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这次会议深入讨论了我国改革和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为贯彻落实邓小平重要谈话精神作出重要部署。会后,3月、4月、5月, 中央常委又多次召开会议,根据邓小平谈话中提出的一些重大问题,并结合当前改革和建设的实际情况,决定分成若干专题,一个一个地研究贯彻落实的初步方案。其中《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改革,扩大开放,力争经济更好更快地上一个新台阶的意见》等,经常委会议和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后陆续下发。中央还采取多种形式,不定期地组织力量深入各省区市,了解贯彻落实的情况,研究解决遇到的一些问题。

  一个讲话是6月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所发表的重要讲话。讲话强调现在各级党委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深刻领会和全面落实邓小平重要谈话精神,进一步发挥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之成为加快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并着重就如何深刻领会和全面落实邓小平重要谈话精神,把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搞得更快更好,分九个问题发表了重要意见。这个讲话,对统一全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党中央积极有力的推动下,广大干部和群众思想更加解放,精神更加振奋,上下团结一致,到处热气腾腾,全国形势发展很好。党中央作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决策的时机,已完全成熟。

  (二)党的十四大全面分析了形势,认为现在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既有挑战,更有机遇,是我们加快发展的好时机,正式作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决策

  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在我国加快改革和建设的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次大会作出的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第一项便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明确确定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确定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明确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突出强调了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力争国民经济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的重要思想,集中阐述了经济发展要不要加快、能不能加快、特别是怎样加快的问题,对90年代加快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大方针政策作了明确规定和部署,提出为了加速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努力实现十个方面关系全局的主要任务。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建议将国民生产总值由原定平均每年增长6%,调高到8~9%, 建议国务院对“八五”计划作出必要的调整,并着手制订“九五”计划。这就从理论、路线、方针以及目标、任务等方面,为加快改革和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大的胜利,吹响了全面进军的号角,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按照上述精神,国务院经过认真研究,对“八五”期间经济增长的速度、产业结构、利用外资、进出口贸易、投资规模等指标及时提出了调整意见。中央政治局经过讨论同意这些意见,建议按此调整“八五”计划。在此基础上,十四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八五”计划若干指标的建议》。稍后,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了李鹏代表国务院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认为报告对“八五”计划的主要指标进行调整,把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由原定平均每年6%调高到8~9%, 是适当的。会议决定批准这个报告。这就不仅将十四大作出的关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大政方针、目标任务落实到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实处,并且通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批准,变成了国家的统一意志。

  从十四大作出决策,到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对“八五”计划主要指标调整的具体落实,“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决策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

  (三)中央提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对“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决策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

  在邓小平重要谈话和十四大精神鼓舞下,全国上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形势发展很好。但大步前进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货币投放过量,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瓶颈”制约加剧,物价上涨过快。如不抓紧解决,势必导致社会供需总量严重失衡,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甚至引起经济大的波动,影响社会安定。

  如何正确判断形势,驾驭大局,真正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成为检验我们党领导水平的又一个重大考验。

  事实上,在邓小平关于波浪式前进的思想中,较早就提出了解决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的基本思路。他说:“可能我们经济发展规律还是波浪式前进。过几年有一个飞跃,跳一个台阶,跳了以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下,再前进。”(注:《总结经验,使用人才》,《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8页。)

  在实践中,对于上述矛盾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正是以此为指导进行的。它从思想、工作方法入手,以改革为基本途径,着眼的是大局的把握和全局的驾驭。

  按照这一思路,1993年6月24日, 中央下发了《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的文件。其主要精神是,把解决当前经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动力,力求通过加快改革,来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江泽民进一步明确提出,明年是推进改革很重要的一年,任务十分繁重,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一定要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提高驾驭全局的本领,统筹安排各方面的工作。

  这充分说明,我们党在领导实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决策的实践中,对改革、发展、稳定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入,在复杂形势下驾驭局势的能力逐步增强。其重要标志,是20字方针的提出及其全面贯彻实施。

  1994年1月22日, 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1994年工作要点》中,首次提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20字方针,把它作为1994年全党工作的大局,要求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

  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的深化,20字方针又从1994年的工作大局,上升为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1995年9月, 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贯彻这个方针,就能总揽全局,抓住机遇,发展和壮大自己。这个飞跃,意义重大。经过多年的探索,特别是十四大以来的实践,我们党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现在又确立了20字的基本方针。这反映了我们党十几年来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客观规律认识的深化,在复杂形势下驾驭局势能力的增强。

  (四)党的十五大,在总结实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决策五年来工作的基础上,更加自觉地将20字基本方针贯彻到当前和今后工作中去

  一方面,自十四大作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决策以来,我们已经有了五年成功的实践。五年来,围绕着20字的工作大局,特别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各个领域都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高度,对十四大以来的实践经验进行了认真总结。江泽民指出:“五年来全党工作的突出特点是,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认真实施十四大的重要决策,提出并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江泽民将20字方针作为五年来全党工作的突出特点之一来加以总结,无疑是对五年来提出并牢牢把握20字方针的实践高度肯定。

  另一方面,我们党更加自觉地将20字基本方针贯彻到我国改革和建设跨世纪发展的全面部署中。江泽民强调指出,在新世纪将要到来的时刻,我们面对着严峻挑战,更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大好机遇。要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就是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决策的实施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途径。江泽民明确提出,实施这一战略,必须解决好关于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两大课题,真正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特别是要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总之,经过五年的实践,我们党在提出并牢牢把握20字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等方面,积累了十分宝贵的新鲜经验,为今后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在领导实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决策中,党中央注意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决策的实施,取得了预期的成效。五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以平均每年增长11%的速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总结其中成功的经验,很重要的一条在于,我们党在领导实施这一决策中,紧紧围绕“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工作大局,注意着力解决好几个既关系改革发展,又关系稳定的关键问题,避免了过去经济发展中曾几次出现的大的波折,走出了一条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路子。这些经验,同样值得我们当前乃至今后在一个时期的实践中借鉴和汲取。

  (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20字基本方针的核心,就是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理解和把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内在关系,并在实际工作中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既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我们五年多来在实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决策中,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在认识和实践上的一个新的收获。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1992年,特别是1993年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种种新的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讲,其原因仍在于原有体制的弊端没有消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形成。党中央及时提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采用新思路、新办法,把它们作为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的动力,以改革促发展。党中央一再强调,要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一个重点。由此,我国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并逐步向纵深发展。继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进一步系统化、具体化,提出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中央又大步推进了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计划、投资、价格、流通等体制改革,以此来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发展是改革的目的,也是稳定的保证,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我们自己的发展。但是,我们毕竟是在人口多、底子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等条件下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在发展经济、特别是加快建设步伐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处理好同改革、稳定的关系,决不能孤军冒进。针对一段时间宏观经济环境绷得过紧,不解决将引发经济波动、影响社会安定的严峻形势,中央及时提出,经济工作的安排,要切实兼顾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三个方面,并果断地将1994年发展速度从此前连续两年每年增长13%左右大幅度调低为9%,以此来为改革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 将经济工作的重心转到深化改革、提高经济效益上来;以此来缓解各种矛盾和压力,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定。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在实施加快发展战略中,我们既要在国民经济快速运行中推进经济体制的改革,又要在加快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任务是极其艰巨和复杂的。特别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向前发展,必然要涉及到利益格局、利益关系的调整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到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如何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协调,把握好其中的“度”十分重要。为此,中央一再强调要总揽全局,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内在关系。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实现稳中求进。

  (二)正确处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中央始终强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必须从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在改革和建设中,能不能走出一条新路,能不能干出一番新的事业,首先在于是否解放思想。邓小平南方谈话,通篇贯穿着一根红线,这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束缚,锐意创新,开拓前进。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又是辩证统一的。江泽民说得好,“小平同志谈话的一个很核心的东西,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八个字,而不是四个字。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一致的。只解放思想,不实事求是不行”。(注:江泽民1992年12月8日在全国计划会议上的讲话。 )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起来,这正是我们五年多来正确实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决策的一条重要经验。

  在实践中,中央一再反复强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主观发展愿望与客观物质条件的关系。一方面,既要有发展的紧迫感,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推进各方面的工作。比如,中央就明确要求上海、江苏、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充分利用本身的有利条件和现有基础,能搞快一些的就搞快一些,以带动和促进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为国家的现代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各地区各部门又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注意稳妥,避免损失,特别要避免大的损失。针对一些同志怕坐不上这班车,要吃亏,怕不搞快,就是没有抓住机遇,甚至以为项目上得越多,开发区搞得越大,房地产搞得越热,才是抓住机遇的片面认识,中央一再强调,要积极、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贯彻邓小平重要谈话和十四大精神,千万不能把加快发展,理解为不讲条件的越快越好。为此,中央先后召开了华东六省一市,西北五省区,中南、西南十省区,华北、东北八省(区市)等分片经济工作座谈会,突出强调了在速度问题上,不同地区、不同产业条件不同,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不作统一的规定。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搞得快一些,条件不具备的,要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快起来。

  (三)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加快发展的核心是速度问题。但中央始终认为,经济的增长,理应是经济数量、规模的扩大与质量、效益提高的统一。

  一方面,加快发展首先需要一个积极的发展速度。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没有一个积极的速度,经济建设不可能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邓小平曾深刻地指出,发展速度问题,其影响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注:《国际形势和经济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4页。)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一再强调的也是速度问题。这方面意见,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在党校讲话中,江泽民首次明确表示,综合各种因素,“八五”计划原定6%的增长速度可以搞得更快一些,向9%、10%前进。经十四大确认,速度问题作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决策中的一个基本指标确定了下来,我国改革和建设也随之驶入了快车道。

  另一方面,加快发展所追求的高速度必须是与效益相统一的。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想尽快把经济搞上去,速度固然重要,但关键是要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新路子。这是我们交了许多学费才换来的一条宝贵的发展经验。针对这次加快发展中许多地方仍然沿袭过去那种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等老办法引发的问题,中央一再强调必须遵循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正确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特别是要更新发展思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

  第一个转变,是经济体制要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是从体制的深层次上来解决发展问题。

  第二个转变,是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为了实现这一根本转变,中央又及时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们终于走上了一条从根本上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正确道路。

作者介绍:陈理,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编审,北京,100017。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