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国遗迹寻踪回到腥风血雨的远古时代

  重庆历来有“三都之地”一说,在3000多年的城市历史中,这里曾三次建都。最早建都的是巴国,于公元前316年被秦国所灭。此后的千年之中,饥荒、战争、流行病等等灾难几乎使巴人绝迹,于是催生了五次大规模的移民入渝活动。移民带来新的文化,让被誉为“神兵”的巴人以及他们建立的王国成了一个远古的传奇。幸运的是,如今一些巴国遗迹还在,还可以让我们循着这些遗迹,寻踪那段血与火交融的历史。   巴蔓子将军墓:   头颅换作巴三城   重庆城里与巴国有关的遗址,最著名的就是巴蔓子将军墓。巴蔓子的事迹最早见载于公元4世纪东晋常璩所撰《华阳国志》。东周末期,巴国内乱,蔓子将军向楚国求援,许以三城为酬。后来内乱平定,楚国君派使者要城,将军慷慨作答:“许诺,为大丈夫之言。然,巴国疆土不可分,人臣岂能私下割城。吾宁可一死,以谢食言之罪。”言毕,刎颈自尽,满座大惊。使臣捧蔓子将军头颅回到楚国。楚王感叹:“如得此忠臣,又何需几座城池。”遂以上卿之礼葬其头颅。巴国举国悲痛,在国都厚葬巴蔓子将军的无头遗体。   无论是历史记载,还是民间传说,巴蔓子墓的位置都被认定在重庆七星岗。从通远门城墙遗址下行百米左右,到七星岗家具城,沿里面一条向下的阶梯走到底,就到了巴蔓子墓。不过,长期以来,总有人怀疑七星岗的巴蔓子墓不是真的,里面根本没有将军的遗体。   巴蔓子以自刎回应楚国的行为虽然壮烈,但从诚信的角度来看,多少还是有点不厚道。然而,在忠与信之间,巴蔓子舍身取忠的行为,却得到了古人的高度认可。在巴蔓子墓外200多平米的纪念厅里,立着四块青石碑,碑上刻着清代以来各类赞颂将军的诗文。反观中国古代漫长的战争史,有许多将军在战斗中身首异处,但能得到交战双方以“上卿”或“诸侯”之礼安葬的将军只有两位,一位是三国时代的关羽,另一位就是巴蔓子。   穿过纪念厅,来到一个约20平方米的祭祀厅,这里是市民公祭巴蔓子将军的地方。有意思的是,和祭拜关羽不同,人们并不是为了祈求将军的保佑进行祭拜,仅仅是佩服他的忠勇精神。   祭祀厅再往里就是条石砌成的六边形古墓。墓碑风化严重,隐约可以辨认出碑上篆书“东周巴将军蔓子墓”。1929年重庆建市以后,拆除城墙,修建马路,巴蔓子墓所在的低谷填高,墓园遂被置于马路的堡坎之下。渝海大厦修建之后,巴蔓子墓不得不藏身28层高楼下面,成了一座地下墓园。   忠县巴王庙:   巴蔓子自刎之地   在巴蔓子自刎之前,崇尚武力的巴人只不过是以勇敢凶猛的作战风格闻名天下,但在那之后,巴人的忠义品德也得到了认可。据说,巴蔓子是在临州(即忠县)自刎的,遗体被运回巴国国都安葬。汉代时,临州又出了一位忠勇的将军严颜。唐贞观八年,唐太宗感念临州人巴蔓子、严颜“地边巴缴,意怀忠信”,正式给临州赐名“忠”,这是忠县县名的来历。   在忠县境内有宋时为巴蔓子建的巴王庙。在三峡水位上涨前,还可以看到巴扎营、蔓子路及蔓子刎首留城处、肖公殿、巴蔓子塑像等与巴蔓子相关的遗迹。之前每年的农历三月四日 (巴蔓子忌日),忠州城内都要举行盛大的“三月会”以纪念其功绩。据明代史籍记载:“每值会期,旗帜塞巷,金鼓鸣街,彩亭锦棚,相望盈道”。   为什么巴蔓子宁死也不肯让楚国得到忠县等三座城呢?   十多年前,考古学家在忠县的中坝发现了一处井盐生产的遗址,遗址出土了20多万件文物,原来,巴人不仅掌握了成熟的制盐技术,还把制盐发展成了颇具规模的产业。在古代,盐是非常重要的物资,所以楚国人非常愿意借兵给巴蔓子来交换巴国的井盐产地;但巴蔓子深知,盐是巴人的生存根本,自然宁愿背信弃义、乃至付出生命来保全。   巴文化雕塑长廊:   浓缩的巴族崛起史   巴蔓子将军的故事只是巴国历史上的一页,巴人从何而来,又如何成为称霸一方的望族?坐落在歌乐山上的雕塑园,用生动的雕塑回答了这些问题。   从歌乐山森林公园大门进去,沿生态登山步道上行数百米,就来到“巴文化雕塑长廊”。它建于1991年,由美术家孙海星创作,是全国唯一的大型巴文化雕塑长廊,讲述了巴族如何从原始部落成长为定都重庆的一方诸侯。   巴族的祖先是五个生活在湖北清江流域的原始部落,五个部落各自拥有自己的姓氏。所以,长廊中间的空地上竖立着五根黑色大理石柱,上面分别刻有“巴”、“樊”、“瞫”、“相”、“郑”五个古字,代表五个姓氏。   当时,五个部落需要选一位首领,于是这些部落先民决定用竞赛来决出胜负。一开始,举行的是“掷剑入石穴”比赛,即用剑投向石洞,投中者胜,结果只有巴务相投中了。有些部落不服气,要求再比试一次。第二次比试的是“乘泥舟而不沉”,即乘坐泥土做的船下河,谁没沉下去谁就是部落首领,结果竟然只有巴务相的船没沉。所谓“天意不可违”,大家一致推举他做首领,尊称为廪君。廪君率部落逆长江而上,进入巫山、奉节一带,沿天梯占领江州(重庆),并在此建城。“武王伐纣”时,巴人抓住时机参战,战功卓著,首领受封子爵,正式建国,史称“巴子江州”。   长达百米的长廊,巴族的崛起史被栩栩如生地镌刻在石壁上。长廊所在地以前坐落着的则是明代古刹云顶寺大雄宝殿,飞檐翘角上,挂着12对铜铃,山风吹来,林海松涛阵阵,铜铃随风震摇,风声、涛声、铃声混响,以至空谷传音,万籁齐鸣——这便是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歌乐灵音”,也就是歌乐山的得名之源。   虽然古刹尘封入历史,但依然可以在巴蛇吞象、巴人开垦的雕刻画卷中,聆听到飘荡松涛间的梵声天籁。   巴国城:   全国唯一的巴文化博物馆   上世纪五十年代,考古学家在九龙坡发现大量船形墓葬群,证明古时的九龙坡正是巴人生存和繁衍的聚居地。有识之士决定在此地建一座城,重现巴人的文化、生活——这便是巴国城诞生的原由。   走进巴国城,首先看到的是巴国历史上最悲壮的一幕,巴蔓子将军跃马腾空,欲横剑自刎。这尊雕像看似寻常,却大有学问。巴蔓子将军的头面像绝非雕塑家随意塑造,而是根据三峡清江流域发掘的西周巴人男子头骨复原创作。将军手中长剑也是来历不凡,是按照涪陵小田溪出土的巴式青铜柳叶剑制作的。   巴国城中心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广场,广场上的四根高压电线杆被巧妙包装成巴文化图腾柱,分别代表了巴人起源的四支:白虎巴人、龙蛇巴人、鱼凫巴人和鳖灵巴人。广场正对着高大宏伟的巴人博物馆,其外形仿“天下第一关”城楼,建有烽火台、箭楼和巴长城,两尊威武的长尾石虎踞守在博物馆拱门左右。   博物馆“镇馆之宝”是九龙坡区铜罐驿出土的3000多年前的船棺。船棺葬是非常独特的巴人葬仪。巴人生活的地域多江河,船非常重要,所以他们死后也要和船同葬。船棺被制作成两头翘的船形,棺木上用巴人图腾白虎作为装饰,下葬时头朝江河的方向。在九龙坡铜罐驿发现的17座船棺,全部都是头朝长江的方向。此外,博物馆内还展出了根据考古还原的巴国地图、大量在三峡地区考古时拍下的珍贵照片,以及青铜器、陶器、石器、玉器、杂类等文物藏品共计1000余件。   虽然巴国遗迹保存下来的不多,但重庆的乡间还有由巴人歌舞演变而来的民俗舞蹈,比如花鼓调、花灯调,巴人最推崇的尚武精神也渗透到了重庆人坚强勇敢的性格中。寻访巴国遗迹的过程,对重庆人来说,不只是重新发现身边的历史,更像是一次精神的寻根之旅。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