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说课稿

内 江 师 范 学 院

课 题:

系 别:

专 业:

班 级:

姓 名:

学 号:指导老师:课 稿 《登 高》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汉语言文学 2010 级 1 班 黄元梅 [1**********] 徐祝林

年5月

2013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登高》,下面我就从教学设计的基本条件、教学设计及其理由这两个大的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 教学设计的基本条件

(一) 教材

《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二) 学情

从认知的角度来说,高二的学生在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他们喜欢探索事物的本质,敢于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高二语文诗词教学不能只停留于现象和知识本身,要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要注重结合写作背景品味语言;从而深层次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设问和引导,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重视讨论交流及合作,重视自主探究习惯的培养和养成。同时,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层次,使不同的学生都有发展,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 教学设计及其理由

(一) 总体设计及其理由

1、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情的特点,以及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吟诵诗歌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分析景物意象,体会诗歌情景交融、语言

凝练、意蕴深远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整体把握诗歌的基础上,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诗歌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即理解景、境、情的关系。

3、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的同时,着重理解诗人对家国之秋、社会之秋的悲,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4、 教法与学法

(1)教法

①以读代讲。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的去读,调动学生读的兴趣。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品评语言。

②点拨议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讨论,平等对话,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③规律总结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规律总结,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2)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①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②渗透式指导法。在教学中将鉴赏诗歌的规律方法不断的提出,使学生在自觉中掌握学习方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黑板

灵活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背景资料,播放背景音乐,变抽象为直观,变无声为有声,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并与清晰有序的板书相结合,使学生一目了然。

5、 教学时数

1课时

(二) 具体设计及其理由

1、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及其理由

(1) 新课导入(1分钟)

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巧用导语,有助于将学生注意力拉回课堂,为此我设计这样的导入“秋天是个神秘的季节,不管什么时候读,都会别有情味。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有人伤别,目之所及的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秋雨中,柳永读到的是凄苦。那么杜甫笔下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情致呢?让我们进入作品《登高》尽情品味吧。”

(2) 写作背景(3分钟)

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了解写作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

好的理解诗歌内容。

《登高》是杜甫56岁在夔州所作,当时正是秋天的重阳节。此时

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

乱,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

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

和壮志未酬,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

云似的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苦闷,诗人抱病登高,但悲凉萧瑟的

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3) 研读课文(38分钟)

① 初读,整体感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划分诗歌的节拍、标明诗歌的韵脚,体味诗歌的韵律美,并了解杜甫律诗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的形式美。

② 再读,深入体验 ,体会诗歌的情感美。要求学生找出诗歌的诗眼,把握诗歌的整体基调。

③ 细读,指导示范,感悟意境美。明确:第一联的首句要读得高亢激昂,次句要读得回环婉转;第二联要一气呵成,形成开阔大气之势,在“木”“江”字上作延长音处理;第三联“悲”“常”“病”“独”四字要作重音处理;尾联节奏稍缓。

④ 品读,品评诗句,领悟情境美。学生已经整体感知了这首诗歌,把握住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因此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诗人因何而“悲”?如何写“悲”?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将情感寄托在诗歌的语言中,寄托在诗歌的情境中。因此要解答上面提出的两个问题,必须要引导学生把握住诗歌的意象,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从而明确诗歌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诵读,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急风、天高、哀猿、飞鸟、落木、长江)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要求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出诗歌前两句的意境。

学生在进入情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通过诵读,感受“登高悲秋”“常作客”“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浊酒杯”中展现的诗人形象,思考“万里”“百年”在诗歌中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合作探究,通过合作和辩驳深化对诗歌的认识,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大多数学生只能领悟到诗人从悲自然之秋到悲人生之秋的过程,因此要准确把握住课堂的重难点,围绕住课堂的核心问题追问“诗人为何而悲”,结合诗人创作背景,以“艰难苦恨”的理解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从小我到大我的飞跃,由悲人生之秋到悲家国之秋的提升。 ⑤ 美读,品悟音乐美,完成背诵。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诵读是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径。

背诵是完成情感体验的重要环节,也是新的情感体验的生发点,这一环节的设置,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完成了语感的沉积。

(4) 新课小结(2分钟)

今天,我们进入三峡悲秋图,和大诗人杜甫一起完成了一次重阳登高。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同学们请记住这位兼济天下的伟大的老人! (5) 布置作业(1分钟)

请同学们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把《登高》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2、 板书设计及其理由

板书是为了帮助学生清晰准确的理清本诗学习的思路,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的背诵这首诗歌,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设计: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