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社――我们是朋友

  【摘 要】《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交朋友,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做人,让课程真正发挥其育人作用。

  【关键词】品社;朋友;师爱;引导;教育

   《品社我们是朋友》是小学四年级品社课中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怎样和他人交朋友,让学生感受到拥有朋友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要珍惜眼前的友谊,与朋友要友好相处。

   其实,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生活中,朋友都是离我们很近的。然而尤其是在品社的教学中,要育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前提下,首先要与孩子们成为知心的朋友。传统应试教育中往往是一味地把知识生搬硬套的你说他接受,这样的只有吸收,没有理解。并且没有真正去体会学生们内心所想要的,所感受的。虽然你是很努力的教育,但是他们并没有去真正体会到,学进去。那么如何要做到让学生真正能体会到,能记在心里呢。一方面,要放下你高傲的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注意要把握这个度。在你和他们交流的同时,你已经走进他们的心里了。已经在了解他们所想的了。另外,切记不要急于求成。凡事都要循循善诱,一步步地走进他们,其心态放随和。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开始学生可能会有抵触心理,也会有惧怕心理。你在接触和交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总是摆着一副架子,那么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厌恶感。

   第二,与他们成为了彼此心里的 “好朋友”后,这时就应该随时观察他们所想的,所做的,所体会的,并且做好一份份记录。这就方便在教学中,能够成为一个知识点,一个观点,一种行为的有力支撑。与传统教学相比,它更能够让学生理解、体会。

   再则,成为“朋友”后,要注意其中的度。两个人之间的秘密,不能拿出来说,也不能作为教学的案例,尊重彼此的承诺,如果有所违背,就得不偿失。用孩子的眼神审视孩子的生活,孩子的世界,总能或深或浅地走进孩子们的心灵,进行有效的引导。这不由得又让人想起了教师关爱学生这个恒古不变的话题:

   一、教师爱学生,要爱之深,爱之切

   教师每天都要和学生打交道,学生因其家庭环境、思想状况、学习态度等差异,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这是十分正常的。教师就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体,熟悉学生,了解学生,去和学生交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学生哪怕是一点点极小的正当要求,教师都要想方设法尽力满足,教师关切的眼神,耐心的辅导,背生病学生上医院的汗水,都在向学生传递爱的真谛,从而把爱植入学生的心田。

   二、爱学生要落到实处,而不应停留在口头上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思想、有感情,教师应以此为切入点,把爱给予他们,真情地呵护他们。学生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教师要及时帮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学生生活中遭遇不顺,或者与他人发生了矛盾,教师要了解情况,帮助学生恰当处理,度过难关。譬如女教师给学生梳头、洗脸,低段教师给学生削铅笔等等,看似小事,实则包含着爱的无私,爱的博大,如若教师每天几节课一上,对学生的一切充耳不闻,听之任之,这是教师师德的缺陷,是对师爱的最大亵渎。

   三、教师应注重人格魅力,师爱才会熠熠生辉

   教师的人格体现,是教育成败的关键。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事业,不计个人得失,兢兢业业干事的教师,他的言行必定影响学生。学生把他的话当作圣旨,把教师要求做的事认真去做,学生能达到这种境界,其实是教师做人的准则潜移默化的结果。做到了这一点,教师的爱才有说服力,才会有依托,也才能用爱去化解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风雨,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全面发展。

   师爱是金,师爱是阳光,师爱是雨露。因为,师爱是为师者必备的素质,也是维系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的巨大基石。日新月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新环境下社会在进步。品社教学中往往旨在让学生如何做一个“人”,那么要真正搞好教学,要学生能够在社会中做好“人”,我们的任务也是任重道远。

  

   作者简介:陈绍平(1966―),男,重庆黔江区人,大学专科毕业,小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小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及培养。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