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概论笔记 1

广播电视概论复习笔记

CH1 世界广播电视发展概况

1、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尔发现电磁学基本原理,被誉为“无线电之父”。

2、德国科学家赫兹发现了产生、发射与接收无线电波的方法,并找到了测量光波及电磁波的科学方法。

3、费森登和德福雷斯特首先成功地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人类自己的声音。

4、1906年圣诞之夜,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地传声实验标志着无线电声音广播的问世。

6、1920年11月2日,美国呼号为KDKA的第一个领有营业执照的商业广播电台在匹兹堡正式开播,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广播电台,标志着广播事业的正式诞生。

7、最初的无线电广播是中波和短波调幅广播两种方式。

9、1948年6月30日,贝尔实验室晶体管研制成功,是无线电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对电子工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10、90年代出现的数字音频广播堪称广播技术史上第三座里程碑。

18、广播的世界性发展趋势:

①信息渠道多元化;

②大众“小众”化;

③广播“窄播”化。

22、非线性编辑系统用于广播电视新闻制作的特点:

①提高了内容检索与编辑速度;

②大大降低了因磁带复制产生的信号损耗;

③提高了声音和画面质量;

④存储容量大节省了保存磁带所需的空间。

23、有线电视(CATV)----通过电缆或光缆组成的传输分配线路,将电视节目直接传送给用户接收机的一种区域性电视广播方式。

24、现代有线电视的特点:

①节目容量大;

②不易受干扰、信号稳定、质量高;

③有线加密可实现收视付费;

④可进行双向传输;

⑤可与计算机网络相连接,提供多功能服务。

30、CBS《60分钟》的主要特色和影响:

《60分钟》开创了电视新闻杂志,是美国电视史上收视率最高的新闻时事性节目;它改变了电视节目的面貌,也改变了电视新闻的面貌,成为最赚钱的黄金时间节目。

《60分钟》的成功让电视界看到了新闻杂志的前景,节目形式被美国国内同行效仿,并逐渐被其他国家的同行借鉴,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国家的电视深度报道不同程度受上它的影响,它在电视史上占有比其他任何节目都更重要的位置。

31、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特色和意义:

CNN开创全球24小时新闻频道,是全世界第一个24小时全新闻频道,它开创了电视新闻的新时代,被称为“世界新闻领袖”。

CNN提供的是即时、现场、连续的新闻服务;24小时全天假播出新闻改变了观众长期在固定时间收看固定长度新闻节目的习惯,培养了观众随时打开电视看新闻的新习惯;CNN对现场的强调、对直播的强调,将新闻定义改写为新闻是对正在发展的事实的报道,对全球的新闻时效观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全天假全新闻频道的大容量使原来认为不值得报道的新闻得到更多被报道机会。CNN带动的全球新闻电视广播仅在重塑着新闻媒介,而且在重塑着世界文化。

CH2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概况

1、1922年底,美国记者奥斯邦建立了“中国无线电公司”,1923年设置了第一座广播电台。

3、1926年10月1日,我国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率先开始播音,成为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0、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实验广播。

11、1973年5月1日,我国开始正式试播彩色电视。

12、文革十年,中国电视事业最显著的成果就是微波线路传送网的初步建成、彩色电视的开播和卫星传送节目的开始。

13、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定名为“中央电视台”,缩写为CCTV,成为国家电视中心。

14、1978年12月,中央电视台记者开始在外出采访,摄像时使用电子新闻采集设备,结束了中国电视完全依赖电影胶片的历史,大大简化了电视片的制作程序,从而缩短了制作时间。

15、1986年12月15日,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是国内第一个专业广播电台。珠江模式的特点是:

①广播内容专门化;

②节目设置板块化;

③栏目主持人固定化;

④栏目播出直播化;

⑤开通热线、鼓励参与。

16、1992年10月28日,号称“以信息性适应时代,以服务性争取市场,以参与性赢得听众,以明星主持为标志”的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播。

17、两次广播热把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的中国广播改革基本划分为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至“珠江模式”诞生之前;

②第二阶段:珠江模式诞生之后至东方广播电台开播之前;

③第三阶段: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播之后。

18、无线电视台简称无线(TVB)是目前香港影响最大、拥有观众最多的电视台。

19、亚洲电视台,简称亚视(ATV)。

20、香港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

①新闻传播的国际性与开放性;

②新闻传播的社会性与服务性。

21、当代台湾广播的主要特点:

①电台设置专业化;

②节目形式多样化;

③新闻播出量和时效性明显提高;

④听众直接参与的节目增多。

CH3 广播电视的性质、功能和任务

1、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个性:

①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电子科技以及相关科技的发展使广播电视成为当今世界最先进、最现代化、采用高新技术的新兴产业,因而也是当今世界最快、最生动、影响力最大的大众传播媒介;

②综合性的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具有综合性,作为视听媒介,作用于听觉和视觉的传播形式都可以运用,大容量的信息传播空间、百科全书式的传播内容、绚丽多彩的传播形式和多种服务功能使广播电视从内容到形式成为综合性的大众传播媒介;

③以新闻传播为主体: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公众获知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是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沟通和协调的重要通道,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2、在世界范围内,广播电视事业有三种不同模式的广播电视体制:

①国家经营型:也称政府经营型广播电视体制,是由国家经营的广播电视事业,其领导机构是国家政府部门;

②公共机构经营型:也称公共事业型,广播电视是由公益机构、公众社团、社区组织、或其他一些专业团体主办经营的;

③私营商业型:按市场原则组建的广播电视体制。电台、电视台属于个人或股东,以广播电视节目和播出时间为商品,以受众为市场,以广告费为主要收入,以盈利为经营目的。

3、公共广播电视的节目特点:

优点:①新闻节目强调真实、全面、客观、公正,以公众代言人自居,对政府的方针政策表面上强调独立立场,往往采取“小骂大帮忙”的方法;②娱乐节目比较健康干净,严格控制广告数量。

局限性:①由于它不播或较少播广告,全部、或大部依靠收听收视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受众的经济负担;②“正统权威”的节目内容和单调死板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观众的收视兴趣;③在全部实行公共机构经营广播电视的国家,由于没有商业电视的竞争压力,广播电视缺乏活力和进取精神,决策迟缓,弱于应变。

4、商业台节目内容的基本特色:

①娱乐性节目的比例高于新闻、教育节目,品位不高的娱乐性节目的比例高于趣味高雅的娱乐性节目,甚至大量播出黄色、暴力节目,广告达到法规所容许的最高限度,对市场的追求压倒对节目社会影响的考虑;

②新闻节目力争迅速,消息来源多样,报道面开阔,由于立场、观点不受政府控制,有些新闻、市政府有独到见解,有一定深度,但受到利益和竞争的驱动,质量低劣,违背新闻道德的报道也不少见。

5、广播电视的功能:新闻传播、社会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

6、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

①传播速度比印刷媒介有绝对优势;

②生动、直观,真实性和感染力强;

③节目套数多,播出时间长,新闻传播的信息量大;

④覆盖面大,是最有力的国际新闻传播工具;

⑤受众面广;

⑥接收方便灵活;

因此,广播电视的传播优势使电子媒介成为当今世界人们获取新闻的最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

CH4 广播电视的媒介构成及传播特点

2、从视听媒介而言,各种声音及声音的不同组合方式,被分为三个范畴:语言、音响、音乐。

3、在新闻类广播电视当中,语言的基本形态有三种,即:新闻播音语言;新闻报道语言;实况语言。

4、新闻传播语言的特点:基本定位是转述,即代人发声。

①与信息发出者的关系:非模仿性语言再现;

②与语境的关系:非现场单向传播;

③信息形式:规范性语言。

5、新闻传播语言的表达样式:

①播报式:用于新闻消息的播音;

②宣读式:用于权力机构发布的意义重大的法令、公告、声明、章程、决议等文件的播音,特点是语气庄重、内敛、语速稍慢而较有力度;

③讲述式:不用于消息类新闻的播报,多用于新闻评论、特写及专题类节目等广义新闻类节目的播音,特点是语调中带感情,发音规范、专业,语言表达根据内容和体裁而有丰富变化,包含讲解、说明、叙述、描写、评述等多种方式。

6、新闻报道语言──指新闻信息传播机构中承担信息采集、编辑报道工作的人为报道新闻而播讲报道词、解说词时使用的语言。

7、实况语言──与报道语言和播音语言相对而言的,是现实事件及采访活动中发生的语言事实,具有原始的真实性。

8、实况语言的特点:

①与信息发出者的关系:实况主体言语;

②与语境的关系:实况语境;

③信息形式:情境言语。

9、在广播电视中,音乐的存在形式:音乐节目、节目音乐、实况音乐。

10、节目音乐──除自身具审美价值可供人欣赏外,主要还担负着在节目中配合、辅助其他传播要素的功用。

11、节目音乐在节目中发挥的作用:

①通过节目配乐,强化内容的情感、情绪力度,烘托气氛;

②作为编辑手段,凸现、整合节目,创造蒙太奇效果;

③作为节目的声音标志;

④作为节目的间隔或过渡;

⑤填充时间空档。

12、广播电视传播中的音响,分为实况音响与音响效果。

13、实况音响的作用:

①再现事实的声音感性形态,提供可感受的具体事实信息,增强传播效果;

②具有一定的叙述作用;

③与语言、音乐、文字、图像同步或相继各自传播不同时空的信息,创造蒙太奇效果;

④在电视传播中,实况音响可以突破视像的框限,拓展空间,增大信息容量;

⑤在电视传播中,音响的连贯性可以削弱镜头衔接产生的断裂感,使信息传达与接受更为顺畅;

⑥实况音响可以在节目编辑方面发挥作用,提供节目启承转合的信息,使节目承转自然、流畅。

14、音响效果的独特作用:

①创造主观化音响;

②创造现实当中不存在的音响形式,以配合新奇、怪异、陌生等非日常经验性的情境、画面;

③营造、渲染气氛;

④通过音响效果,突出段落分割,实现转场。

15、图像──在显示屏幕上准确还原视频信号所形成的光的组合,它包括活动画面、特技画面以及图画照片等静止画面和符号、图表等一切诉诸视知觉的图像。

16、画面文字──指摄录的影像内存在的文字(如匾额、会标、标语等)。

17、屏幕文字──指根据节目信息传达的需要,在后期制作或播出时加在影像、屏幕上的文字。

18、屏幕文字的特点(限制性):

①屏幕文字是处于一种“过时不候”的动态中;

②屏幕文字在许多情形下是与画面和声音等配合使用或同时出现的;

③文字信息必须集中注意力地专注接收才能获得,且屏幕阅读距离与人们日常的书报阅读距离不同,相对较费用;

④对受众的识字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使传播有效性受到制约;

因此,电视并不是文字的最佳传播媒体。在使用中必须有节制,特别是尽量避免大量、密集、长时间使用,要注意扬长避短。

19、图像中文字的主要作用:

①在电视传播中常用于其他形式的图像和声音传达准确的限定性信息,弥补影像多义性和声音易产生歧义等局限,发挥补充、说明、介绍、引导、强调、扩大信息量和美化画面构图等各种作用;

②电视中的文字还可以作为独立的传播要素而非其他要素的辅助因素,与其他传播要素分立,发挥配合、对比、烘托、抒情、揭示、评论等作用,共同完成传播的任务;

③文字还能在电视中单独传达信息;

④声画合一的手法有利于受众接收,也利于加深记忆;

⑤文字不会对声音产生干扰,可在不宜出现语言的特定条件下传达必要信息。

20、电视影像的基本特征:

①再现性的本质特征;

②时空一体的动态存在方式;

③声像一体的信息形式;

④限定性显示空间;

⑤感性的符号形式;

⑥孤立影响含义的不确定性。

21、镜头构图者在影像生成过程中被传播对象的取舍及安排,它决定了镜头间及镜头内影像各传播要素的组合关系,包括拍摄角度、镜头运动、景别、时间长度,主体、前景、背景等

22、蒙太奇──在各类影视摄制中,将全片所要表现内容分解为不同的段落、场面、镜头,分别进行处理和拍摄。再根据原定的摄制构思,运用各种技巧,将这些镜头、场面、段落合乎逻辑地富于节奏地重新组合,使之通过形象间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的关系,产生连贯、对比、响应、联想、悬念等效果,构成一个连绵不断的有机整体──一个完整地反映生活、表达思想、传播信息、生动真实的影视片。这种构成一个完整影视片的独特的表现方法称为蒙太奇。

23、影响配合编码──指影像信息系统配合其他信息系统共同完成传播任务,其中影像系统不占主导地位的多系统编码方式。

24、真实影像在传播信息时存在的先天不足,主要表现是:

①只能纪录和再现正在发生的事件,而无法复现已经发生的或显示尚未发生的事件;

②影像具有多义性,若无语言同期声的配合,较难传达具有确定意义的信息;

③影像具有时空一体性,虽然善于呈现动态的、感性的现象,却难于准确表现无空间形态的心理内容和理性内容;

④影像组合受被传播对象的现实性制约,不能像语言灵活变换位置,因而概括叙事也不可能无限度简约,因而难于适应短消息类新闻在有限时间内概括报道的需要。

25、语言在与影像的配合过程中可发挥如下主要作用:

①简洁地提供新闻信息;

②提供未采录到、无法采录到或难于找寻到影像的信息;

③传达影像难以表达的主观形态的信息;

④引导受众理解影像信息的意义;

⑤灵活实现结构性转接过渡。

26、广播与电视的共同特点:

①具有直接感受性;

②时效性强;

③受众覆盖面广;

④将人际传播的方式导入大众传播;

⑤时序性的信息传播方式;

⑥可群体接收。

27、时序性信息传播方式对信息传播产生的影响:

①它使受众丧失了对信息内容选择的主动权;

②它使受众丧失了在信息接收时间上的选择权;

③它使受众丧失了在信息接收过程中的时间控制权和对信息接收方式的选择权;

④广播电视节目不像印刷媒介可方便地保存、剪辑、收藏和再传播。

28、广播的传播特点:可非专注性接收;机动性强。

29、电视的传播特点:声、像互动的传播方式;符号系统的兼容性强。

CH5 广播电视有声语言

1、广播电视有声语言的特点要求:

①规范口语;

②明白晓畅;

③响亮和谐。

2、广播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要符合现代汉语标准语的规范

3、广播电视语言不合语法的现象主要有:

①句子成份残缺,结构不完整;

②词汇搭配不当;

③语序安排不顺当;

④否定词连用。

4、广播语言必须明白晓畅的原因:

①广播语言是说给广大受众听的;

②听广播常处于“一心二用”漫不经心的状态,有很大的随意性;

③广播电视线性传播转瞬即逝的特点要求听众和观众的思维紧紧跟随,容不得细细揣摩;

④广播电视的受众面广,文化、年龄是多层次的。

因此,广播语言必须明白晓畅,让人一听就懂。

5、广播语言明白晓畅的方法:

①遣词造句的口语化:多用双音词,少用单音词;

多用异音词,少用同音异义词;

多用语气词,少用关联词;

多用短句,少用长句;

尽量避免倒装句式;

多用设问句;

②表达上的通俗易懂。

6、响亮和谐的要求:

①语言的清楚响亮;

②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CH6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摄录

1、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特殊性

①带机采访:带机采访所获得的信息可以通过声音和影像的方式直接进入新闻节目进行传播,脱机采访所获得的信息则要首先转换成语言,再以文字语言或有声语言的方式进行传播。带机采访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要考虑到新闻信息的采集,而且要考虑到新闻信息的传达。因此,它不仅涉及到采集新闻信息内容的重要性,也涉及到所采集新闻信息形式的表现性。传播的需要使带机采访具有了过程与方式等的限定性。

②现场性的原生形态纳入广播电视新闻报道;

③新闻报道形式与采访方式密切相关;

④记者的角色定位增加了新的内容;

⑤采访和传播对摄录器材的依赖性;

⑥电视采访的合作采访方式。

2、带机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①收集和研究与选题相关的背景材料和筹划采访预案的案头工作;

②为带机采访的实施而进行的前期脱机采访工作;

③为顺利进行带机采访而进行的物质和技术准备。

3、带机采访要遵守的基本原则:

①提出的问题与采访报道内容要有必然的联系;

②记者提出的问题应该是被采访者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的;

③记者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受众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的。

4、对于广播电视记者的带机采访而言,就是记录观察和记录访问的过程。

5、被采访者选择的标准:

①新闻事件的当事人;

②新闻信息的知情人;

③权威人士;

④乐于合作、表达能力强、方言口音较轻的人;

⑤知名人物或与新闻事件有相似性经历等相关性的人物;

⑥对于电视采访来说,要尽量选择无怪异的习惯性表情、动作等的人。

6、对现场报道而言,现场环境的重要性:

①现场环境是展现新闻发生场合、条件与报道时实际状态的重要信息源泉,让采访对象在现场环境的特定情境中接受采访,也是体现现场报道现场性的基本途径;

②现场环境是赋予被采访者谈话的权威性与真实性的事实根据,也是证实其特定身份的重要信息,同时,在特定现场环境的情境中的人物谈话,其副语言系统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可以有效地折射出现场的环境氛围和被采访者的心态;

③即便是非现场报道的新闻事实报道,虽然新闻事件已经结束,但在新闻现场进行的访问也有助于被采访者回忆当时的具体细节,并用身体语言辅助叙述,使相关信息的传播更加生动、自然,同时可以证实其现场目击者的身份,增强其叙述的可信性。

7、在广播电视采录当中的一次性原则,其目的就在于采录于具有表现性和真实感的实况信息。

8、在话筒前提问,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实质性内容,并引导被访问者作出具体叙述。

9、隐性采访──指记者在不暴露自己记者身份的情况下展开的采访活动。

10、电视镜头──指摄像机一次开机到关机期间连续摄录的影像和同期声的片断,其中所摄取的人物、景物、运动过程及其音响,构成了一个时空一体的不间断流程单元。

11、交待镜头──指用来给被摄主体定位、交待其所处地点、运动方向的镜头。一般是用远景或全景镜头从较大的范围来表现被摄对象之间的空间关系。

12、主镜头──又称贯穿镜头,指为了记录动作的连续性和便于后期剪辑,在拍摄过程中常把一个动作或段落完整地拍下来,这个长镜头就是主镜头。

13、电视构图──指电视影像中各视觉形象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安排。电视摄影构图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组织影像内部的视觉形象,使合乎传播意图的视觉信息,能够清晰地、合乎受众接受生理心理条件地显现。其基本要素,包括位置、面积和角度三个方面。

14、运动镜头──指通过移动摄像机机位、拍摄方向或变化镜头焦距所拍摄的镜头。

15、摇镜头──指通过摇摄获得的镜头,摇摄指摄像机镜头以固定支点为圆心作旋转运动进行拍摄。

16、移动镜头──指摄像机在运动中所拍摄到的镜头,可全方位地变换与被拍摄对象的距离和拍摄角度,形成推、拉、移、升、降、跟等各种运动方式。

17、电视采录的基本方法:

①挑:指记者和摄像师、音响师在新闻现场通过采访调查、观察、思考、判断和预测,对传播意图和现场实际状况加以整合后作出的操作性决定;

②等:在摄录的最佳时机尚未到来之前在新闻现场的准备过程;

③抢:要求摄影师在摄录目标出现时,不失时机地成功实施摄录;

④偷拍:应用于隐性采访的拍摄手段,是抓拍的一种特殊形式;

⑤组织拍摄:适用于由记者的采访行为引发的非事实记录式的拍摄过程。

18、介绍性镜头──指引导观众进入新闻主题的镜头,主要交待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规模等要素,一般多采用全景镜头或摇镜头。

19、中心镜头──指呈现新闻主要内容的镜头。

CH7 广播新闻

1、广播新闻的特点:具体形象、短小精悍。

2、广播新闻要写得短的原因:①由广播新闻的时效、容量、传播方式和传播对象的特点决定的;

②为了充分发挥广播新闻报道的传播优势,对时效性要求高的稿件要简洁明快,争分夺秒,只有短才能快;

③广播信号按时间顺序线性传播,新闻篇幅短小,有利于接收者从总体上把握新闻;

④广播新闻为多类型、多层次的受众服务,要求信息量大,报道面宽,为增加新闻容量,要求新闻要短。

3、广播新闻要写得短,不是简单的量的压缩,要写得短而精,是质的凝聚在,对广播新闻的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音响在广播新闻中的作用:

①增加报道的实证性;

②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③交待时空,渲染环境;

④联结场景和段落。

5、在音响报道中,音响的运用要注意几个方面:

①音响在报道中要尽早出现;

②要直接阐明报道的主题;

③要紧紧围绕报道的主题;

④要与记者表述相配合;

⑤要完整;

⑥要层次分明;

⑦要清晰干净。

6、广播消息导语的特点:

①广播消息的导语兼有新闻标题的功能;

②广播消息的导语要突出最新事态;

③广播消息导语的语言要朴实平易,少用复合句,不用倒装句。

7、音响报道──是带有新闻音响的报道的统称。其形式多样,可分为录音新闻、现场报道、录音专访、录音通讯、录音特写、录音评论、录音剪辑等。

8、录音新闻的写作要求:

一是主线单一,结构简单;

二是文字与音响相配合;

①录音新闻以音响为主,要充分发挥音响的作用,用音响直接表达报道的主题。文字对音响做必要的说明和补充,凡能用音响表现的,就不要用文字,凡音响已经表达清楚的,文字就不要再重复;

②文字与音响的配合要自然贴切;

③音响的集中与分散要根据音响的特点适当安排;

④录音新闻文字的语言风格要与音响相协调。

9、广播的现场报道──是广播记者在新闻现场边采访、边解说、边录音制作的。它的特点是现场采访、现场解说、现场录音。

10、现场报道对题材的要求:事实引人;场面集中;正在发生;音响典型。

11、事件性新闻的现场报道经常采用正金字塔结构,按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展开。

12、录音访问──记者对某个人物、事件或问题进行专题访问的一种音响报道形式。

13、录音访问的采制要注意的问题:

①选好采访对象:采访对象要有显著性、权威性和代表性;

②记者要善于提问;

③以采访对象为主。

CH8 电视新闻

1、电视消息在文字与画面的配合上,具有与其他电视新闻体裁不同的特点:

①文字的相对完整。电视消息中,电视画面叙述功能较弱,文字承担了全部或大部分叙述功能。②画面的实证功能。

2、画面导语──和文字导语相配合的电视画面;应紧扣报道的主题,突现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和典型事态;应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能给观众留下较深的现象。

3、电视消息主体的写作应注意:不重复、背景精、少描述。

4、在对话结构中,记者的主导作用不能代替采访对象的主体作用,采访对象是报导的主体,采访对象回答的好坏决定报道的质量。

5、电视现场报道──电视记者在现场采访并作口头报道的报道形式,是最能体现电视新闻报道优势的报道形式之一。它的特点是记者的采访和解说在现场一次完成。

6、电视现场报道的优势:

①现场感强;

②时效快;

③受众参与性强。

7、电视新闻专题的特点:

①大容量:更详细地交代事实,介绍更多的背景材料和相关知识,对新闻事实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也可以运用更多的电视表现手法。 ②立体化:专题报道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它的着眼点是一个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是通过对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事实的解释和分析,把事实放在一个能够说明其社会意义的网络中,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层次的观察与思考。

③思辩性:首先,专题报道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要求记者具有很强的思辨能力,能够通过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能够以事实为依托,运用分析法和归纳法提出观点和见解;另外,它的思辨性还表现在专题报道中越来越多地报道观点和见解,这种抽象程度较高的信息是在分析较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必然面对的。

④多样性:电视新闻专题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其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的多样性。一方面,在电视新闻专题中,电视的多种表现元素获得了展开的空间;另一方面,专题报道的结构形式灵活多样,电视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为专题报道的结构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舞台,使专题报道可以根据题材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结构形式,演出丰富多彩的戏剧。

8、调查型新闻专题──对事件或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的报道形式。一般以具有较大社会影响、为社会普遍关注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为由头,从提出问题开始,以记者的调查活动为线索,完整地、层次清楚地展现调查过程,以揭示事件的真相,说明其社会意义。

9、调查型新闻专题的报道线索是主观的,以记者的调查活动推进报道。调查型专题的报道手法是客观的。

10、叙述式提问兼有叙述和提问的功能,它的功用表现在几个方面:

①它把人物报道中必不可少的陈述性的、背景性的、介绍性的内容进行简洁的概括,展示人物的成长过程和发展轨迹。缩短了观众认识人物的过程,缩短了采访-访谈的过程;

②在叙述基础上的提问,更有针对性,更深入;

③叙述式提问使访谈变成“对话”,而不仅仅是一问一答。

11、叙述式提问的要点在于采访前的准备要充分。

12、纪实型专题报道──即具有纪录片风格,注重电视画面的叙述功能,较多采用视听同步的长镜头,注重情节和细节,展现事件的发展过程。在结构上多为时序结构,报道线索故事化,报道的结果不可预知,设置悬念,引起观众的期待心理,报道的高潮往往在报道的结尾。

13、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①综合运用多种信号:画面、音响、字幕、解说、同期声、音乐以及编辑上的蒙太奇和特技都可以成为电视新闻评论的表现手段; 活动画面表现感性形象,展现人物的行动和事物发展的过程,既具有叙述功能,又具有实证功能。典型的画面、精彩的情节和细节、蒙太奇编辑手法和特技的运用,一方面具有以画面语言发言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情冲击力。画面为评论提供有形的论据,发表无声的意见,使评论建立在有血有肉、有根有据的基础之上;

同期声伴随画面出现的现场实况音响,具有叙述功能和实证功能;

字幕以简洁的文字概括评论的思想和观点,具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记者或主持人的解说在政论性的电视评论中,论述性的解说往往是电视新闻评论的主体,在各种表现手段中处于主导地位。

②视听双线互补:在电视新闻评论中,画面和声音具有交互作用、双线互补的特点;

画面和声音分别从两个感觉通道加强观众对事物的理解,消除对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使观众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认识事物,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电视新闻评论的声画互补具体地说表现为两种形式:声画合一和声画对位。

声画合一是指论述性的语言和画面语言亦步亦趋,理从事出,论述语言直接阐述画面内容,发掘画面内涵,在画面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评述,其优势是论述和画面相互印证,以实带虚,实在有力。

声画对位是指论述性的语言和画面语方若即若离,论述语言具有宏观性和概括性,与之相应的画面则具有象征性和相关性。论述语言和画面语言既各自独立,又有机联系,其优势是论述和画面相互补充,激发联想,虚实相生,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和升华;

抽象的论述和形象的画面相结合,用具体的视听形象支撑和强化论述,烘托论述的感情色彩,论述则阐示具体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理性思辨,使电视新闻评论形成在道理上说服人,在感情上打动人的综合效果。

14、电视述评也称为新闻评论性节目。是以深度报道为主的电视评论形式。电视述评以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为报道、评述对象,发挥电视声画同一的纪实优势,以记者的解说、分析为主线,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和人们分析、认识事物的逻辑规律,综合权威人士、专

家学者及各界群众的意见和观点,在节目的结尾处主持人予以画龙点睛点评的评论形式。

15、1980年7月12日播出的<观察与思考>作为中央电视台第一个评论性电视新闻栏目是这种报道和评论形式的先行者。

16、新闻实况直播──即实况转播,是通过对新闻事件,如重大的政治会议、记者招待会、社会活动等一个机位或多个机位的切换组接完成的新闻现场的客观记录。

17、新闻节目演播室直播──指播音员、新闻主持人在演播室报道新闻和电视台播出,观众收看在时间上同步。它的优势是时效快,编排灵活。

18、我国的新闻现场报道直播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有了快速的发展。

19、电视新闻直播的优势:即时性;直接性;参与性。

20、电视新闻直播的要求:

①题材选择:应具有题材重大、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两个特点;

②精心策划;

③技术支持:需要强大的技术实力支持;

④人员素质:人员素质要高。

CH9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

1、栏目设置:

①首先是栏目的受众定位,也就是解决办给谁听谁看的问题,要明确节目的传播对象,找准目标群体;

②其次是对新闻的受众需求的把握,是确立传播内容的依据;

③栏目的整体层级定位;

④根据目标群体的日常作息时间作出传播时段与时长的选择;

⑤确定栏目的特色与风格,避免与其他栏目雷同,确立自己的栏目个性;

⑥推敲和形成节目形式;

⑦注意协调与其他栏目的关系;

上述问题是彼此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必须综合平衡,通盘考虑,找出最佳结合点,才取得好的传播效果。

2、录播──按照编排好的顺序,加上播音员或主持人的播音与串联,把分散的节目、稿件录制合成为完整的播出带,以备按时播出。

3、直播──省略了事先的录制合成,栏目的融合与播出同步进行,可以随时加以调整,并可实时传播最新信息,进行现场采访直播,因而更适合新闻传播的播出形式。

4、在新闻节目直播现场,导播掌握着命令发布权。

5、新闻类节目音像编辑的基本原则:

①真实性原则;

②目的性原则;

③客观性原则;

④逻辑性原则;

⑤兴趣原则;

⑥控制蒙太奇效应原则;

⑦生理适应性原则。

6、轴线规律──影像拍摄与编辑中保证同一时空中相邻镜头间空间统一感的一条法则,其基本含义是,拍摄将被组接在一起的同场面同主体的一组镜头的时候,拍摄的总方向应保持在轴线的同一侧,否则镜头组接在一起时会跳轴,造成影像中对象在朝向上的变换,破坏空间统一感,造成理解混乱。

7、在语言和音响、音乐并存的情况下,作为主信息传播要素的语言与其他声音要素的强度比一般应保持在7:3左右。

8、声画对位──声音和影像在某种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各自相对独立地并行展开的声像组合方式。

9、新闻节目的出发点:

建立在对整个社会现实状况及其发展趋势的正确把握基础上的;此外,它还要受媒介自身的传播理念、栏目定位和对受众收听收视心理的把握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①搞好新闻编辑要具有良好的大局观;

②要遵循新闻节目编排制作的内在规律;

③要尊重并善于利用受众信息接收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习惯,以提高传播效果。

10、新闻栏目编排技巧:

①突出重点;

②优化组合;(关联组合,专栏集纳、稿件配合)

③巧妙安排结构;

④使节目起承转合流畅自然;

⑤保持风格的统一。

CH10 新闻主持人

1、新闻主持人──是新闻节目中较为固定的出场传播者。新闻主持人是新闻传播者群体中最具“速度与冲刺力”、最引人注目的新闻明星;就其所承担的工作而言,新闻主持人负责新闻传播的最后一环,即直接向观众或听众传播新闻与信息;就出声频率而言,新闻主持人是广播电视机构出场频率最高、相对固定的传播者。

2、一般认为,我国的第一个主持人节目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81年元旦推出的<空中之友>,由徐曼主持。

3、中央电视台1993年创办的<东方时空>带动了中国电视新闻杂志的发展。

4、新闻性谈话节目──是以演播室访谈为基本节目样式、以新闻时事为话题,由主持人和嘉宾或观众共同参与讨论的新闻性节目,是脱口秀的一种。

5、主持人出场传播的作用:最后一棒

①主持人以真实个人身份面对受众,使人格化、个性化传播成为可能;

②主持人对各部分内容的串联增强节目的整体感与灵活性;

③主持人对新闻故事的评点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深度。

6、新闻主持人既是传播机构的总代表,也是广大公众的代表,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

①公众的支持率左右着节目的视听率,而视听率是广告商的指挥棒,广告商的选择直接决定广播电视机构的经济收益;

②另一方面,新闻媒体与公众在长期的合作中建立了一种默契,公众对媒体有一种积极的角色期待,即期待新闻媒体扮演反映公众呼声、维护公众利益的社会公器角色,扮演社会发展的推动者角色。

7、新闻主持人的传播效应:正义感、信任感、权威感、亲切感。

8、受众对新闻主持人的信任至少包含两个层面:

①相信主持人向受众提供货真价实的新闻,这种信任感来自新闻媒体的信念──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来自新闻媒体与受众的默契──我所提供的、你所获得的都是真实的新闻,来自新闻主持人真诚面对受众的态度,这种信任感是新闻媒体生存的根本,是新闻主持人立足的根本;

②相信主持人向受众提供与众不同的新闻,这种信任感来自主持人超人的能力,来自新闻媒体的实力,这种信任感将明星主持人与普通主持人区别开来,明星主持人的超人能力往往直接决定受众对主持人的信任度,从而直接影响受众对主持人的支持率。

因此,培养受众对主持人信任感的决定性因素是主持人的态度与主持人的能力。

9、新闻主持人的素质特征:

①新闻主持人作为记者的素质:从记者中来、有报道特长、有丰富实践经验、走出演播者;

②新闻主持人作为出场者的形象:声音形象(声音吐字向度、接受理解向度、态度情感向度)、相貌特征(魅力)、衣着打扮; ③新闻主持人作为人的品质:价值取向、团队精神;

④新闻主持人作为领袖的素质:把握全局的能力和很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⑤新闻主持人作为名牌的个性。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