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的培养目标

略论历史教学的培养目标

李志红

(昆明第十二中学)

摘要:

历史教学在传授历史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应该达到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的目的,即学会用理性的思维来关注人生、现实和世界,形成渗透着情感、价值观的人文关怀素养;树立现实主义的关怀意识;逐步形成分析判断的历史思维能力。

正文:

报载某著名体育明星不知“卢沟桥事变”,而被传为笑谈;某日偶看一电视综艺节目,一演员在游戏中回答一限时题,不知文成公主嫁给谁;某影视红星穿着日本军旗裙在美国T形台上走来走去,遭到国内舆论谴责,这不禁使那些喜欢“星”们的人们感到失望。我们的学生们对此有何反应呢?他们知道什么是“卢沟桥事变”,知道文成公主嫁给谁,也能够正确看待“军旗裙事件”,但他们也确实不知道日本军旗是什么样子,这多少使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感到一些欣慰,通过历史学习学生是知道一些历史知识和具备一些辨别是非的能力的,但同时也说明我们的历史教学确实存在问题。中学历史教学不是培养专业性历史人才,学习历史的第一步是识记历史基础知识,这是提高历史学习的载体,离开历史基础知识谈能力都是空谈,因此,历史教学的最基础的培养目标就是:教给学生基础的历史知识,所以,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是必须的。但是学生不知道日本军旗什么样,从一个侧面说明传统的历史教学也有明显的弊端。传统的历史教学是过去性和接受性的,过去性而赋予历史教学以客观性和科学性,这就使得历史教学不能虚构和假设,不能妄做推断和结论.,学生只能接受历史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唯一的和权威的观点和看法,这就使教师要擅长灌输的教学技能,而学生要擅长背书的学习技能,结果学生除了历史书本外,什么都不知道,而且认为背得东西太多,与实际生活、现实社会没什么联系,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的教学也陷入了被动,进入一种恶性循环,教师和学生都不喜欢上历史课了,所以,历史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我认为,进行和深化历史教学改革,首先必须弄清楚,除了传授历史基础知识之外,历史教学还有哪些培养目标。

一、历史教学一定要树立人文主义教育目标

在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氛围下,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而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的基础。但是“科教兴国”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只要重视科技教育,过分强调科学,会导致只专注于客观世界而忽略了人本身和人对社会、对周围世界的感悟,这在历史上是有前车之鉴的。17世纪“文艺复兴”使人类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束缚,自然科学从天文学革命开始,在认识自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此后,18世纪的工业革命和19世纪后半期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世纪40、50年代以来开始至今未结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带动了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这一切似乎证明人类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但是伴随工业革命至今越来越严重的全球环境气候的恶化,资源枯竭,物种消失,人口膨胀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经历,说明“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既

造福于人类又有不可预见的后果,而这种后果是人类经历了以后才会意识到它的严重性。所以我们国家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时候,既要重视自然科学,也不要丢弃了人文科学,在发展经济的时侯不要忽略了自然的客观规律、人和自然的因素,在发展教育的时候,不要只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只注重“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道德价值的教育;只注重学科知识自身的逻辑,而忽视知识发生的人文背景、知识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启示,把教育功利化、实用化了。教育部新近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明确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在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可见,强化人文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

那么历史教育的人文主义教育目标应该是什么呢?首先,应该是给予受教育者尽可能高的生存、生活、发展的智慧,即赋知识予思想的火花,学会用理性的思维来关注人生、关注世界和现实社会,形成一种“态度”。高中世界近现代史中讲到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时候,讲到了汽车的发明。1886年,当轿车降临欧洲的时候,中国正在西方列强的凌辱之下;20世纪20年代,美国开始普及家庭轿车并建立了轿车交通,中国正在军阀混战,自行车还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世纪之交轿车诞生百年之时,西方人对污染环境、侵占耕地、吞噬生命的轿车交通开始反思,曾经贫穷、落后、挨过打现而今日子刚刚好过起来的中国人,却正在规划轿车交通的远大宏图,1994年公布的《中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指出,到2002年,中国汽车总产量“要满足国内市场90%以上的需要,轿车产量要达到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与这种雄心勃勃的宏伟规划相反,国内有识之士指出:我们普及轿车的国策,是否会和“人口问题”一样,又犯一次历史性错误?前美国总统克林顿也说:中国正在迅速发展,如果每个中国人最终都有一辆轿车,而你又不想让地球大气层燃烧起来,那么我们最好还是再找一种有效的交通方式。提供这些教材之外的材料,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从关注人和自然的角度出发,结合历史和国情进行反思,形成一种生活的态度,成为有责任感的社会人。

其次,从历史学习中学会辨真假、美丑、善恶、是非,形成渗透着情感、价值观的人文关怀素养。在高一年级我曾组织学生观看电视记录片《南京大屠杀》,观察学生的反应,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是被那惨烈的画面和解说震撼了,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无动于忠,或者睡觉、或者眉飞色舞地讲话、或者做作业。为此我布置了一道题让学生谈看法:“请你结合日本极右翼势力否定侵华战争的言行谈一谈你的看法。”统计后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结合“教科书事件”和日本政府要员参拜靖国神社事件,对日本缺乏政治大国的做派进行谴责,并引申到“振兴国家”的意义上来,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在对时事缺乏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根本谈不出看法而敷衍了事,甚至有些学生认为:看法是没有必要谈的,因为我们再谈看法,日本右翼还是要否定侵华战争,日本政要还是要参拜靖国神社。只要我们搞好经济就行了,管它怎么说怎么做。人类历经磨难和血的教训,才最终认识到战争应该受到谴责、和平理应珍惜、正义应该张扬的道理,却被学生轻而易举地否定掉了。由此可见,缺乏对人类社会公理的敬畏,缺乏同情与关怀和对人的理解与宽容,这种现象在当代青少年中并不少见。历史教学也许并不能完全改变这种现象,但“文以载道”的使命感和教师的良知,是促使我们必须向学生“授之以道”的。当然,我们的教学中一味强调生产力发展的标准,而忽视对人的关注,也是问题的根源。历史教学阐释的是过去的人,但教材“以事代人”,对人的介绍如此简

略,或是政治为上,这不仅使得我们的教学枯燥无趣,而且也体现不出历史上那么多的鲜活丰富的历史人物是如何使历史变得丰富多彩的,变得那么具有思想性 和教育性。比如,高一中国近现代史讲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大革命时期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之后陈独秀在书上消失了,我们不妨补充介绍一下后来的情况。政治上犯了错误被开除出党后,陈独秀尽管生活很艰难,但他拒绝了胡适介绍他到美国大学任教的好意,虽国民党当局允以重任,但他始终没有丢掉自己的人格和当初的信仰去投敌求荣。所以我们在以教材为本的前提下,不妨补充一些历史人物资料,在普及历史知识的同时进行人格教育,培养学生“惩恶劝善”的自律精神,形成辨别是非曲直、善恶忠奸的道德标准。当然,我们的历史教师不是布道者,因此,我们的历史教学不能说教,不能强加也不能回避,只能是引导,如涓涓溪流般的持之以恒。

人文主义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人文主义的教育也是非常广泛的,一个人的人文素养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但是教师们的人文教育却能在人的人文素养的形成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把树立学生现实关怀意识作为历史教学的培养目标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学习历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现实社会,为现实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当今世界局势风云变幻,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外交关系盘根错节,寻根朔源,都可以从古今中外的历史现象中找得历史的渊源;不关乎现实、不关乎社会、不关乎人类生存环境的历史教学是毫无价值的。单纯地把历史学科搞成是叙说过去的人和事,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像《康熙王朝》、《雍正皇帝》、《汉武大帝》这样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之所以会在学生当中引起兴趣,除了它的艺术的表现形式、一些引人入胜的情节之外,还有就是它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比如雍正皇帝是不是矫诏篡位、是病死还是被刺杀。如果我们不树立起历史教学的现实意识,那么学生的历史兴趣就会永远停留在诸如雍正皇帝死因这类猎奇的问题上。所以历史教学要走出“象牙塔”,面对现实,关注现实,树立学生的现实关怀意识,达到“通史识今”“学以致用”的目的。

学生中的一部分,由于对日本右翼否定侵华战争的“教科书事件”不甚了解,所以不能谈出很有见地的看法,并且对谈看法还颇有微词。教师就不能单纯地只讲“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还应该联系现实介绍一些日本右翼势力日益猖獗的背景,多次修改教科书的情况和否定侵华战争的主要言论,甚至可以做一个比较,介绍战后德国是如何反省、向犹太人赔偿、赢得邻国信任而成为欧洲政治大国的。对学生说教或是粗暴指责都是没有用的,只有用事实说话才能令人信服。

《中国近现代史》讲到十年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时提到,“到1965年,以往依靠洋油的我国,石油已经全部自给。”,石油是关系到人类持续发展的重要能源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对过去史实的讲述上,应该做适当延伸。现在我们国家由于交通的发展,甚至轿车普及到家庭,能源已很紧张,石油大部分依靠进口,在这里石油问题就和现实问题联系了起来。可以组织学生就家庭轿车的普及作一个小范围调查,再查找有关现在我国石油生产、销售和储存的资料。这样,不仅把学生的学史兴趣调动起来,还与相关学科—地理联接在一起,共同探讨现实问题,从而树立起学生的现实关怀意识。

愈演愈烈的巴以冲突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学生的关注,而高二世界近现代史就讲到巴以问题的由来,我们在讲课中就很需要补充相关的最

新资料,对这一问题做深入分析,可是根本没有必要教师包办,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结果学生通过上网等方式,查找到了很丰富的材料,并且对巴以问题有了深入地了解。然后,再组织学生就中东和平进程为何越走离目标越远、为何是美国主导中东和平的问题进行讨论,从而进一步明确美国单纯从国家利益出发行事及其造成的后果,知道“爱使死者复活,恨使活人致死”(犹太古训)这样的人类公理。通过这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讨论,学生们对弱者(巴勒斯坦人)的同情、对国际公理敬畏的现实关怀意识在无形当中形成了。

实际教学中补充有关现实问题的课外资料,不能跟风就是雨,庸俗化、时事化,应该和教材知识点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教和学中达到培养学生现实关怀意识的目的。

三、以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为历史教学的培养目标

历史教学应该符合全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现代理念,如果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做分析评价,能够对历史资料进行去伪存真的辨别分析和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够通过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来认识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那么学生也就具有了一些终身学习的潜力、和终身发展的基本素质。当然,这就给我们历史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即要注重自身的学习进修,又要探索教学方法的创新。这里且不谈如何创新教学方法,只探讨一下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历史教学,必须把握的几个原则:

1,注重历史知识的广度而不求专业化深度。

注重历史知识的广度而不求专业化深度,这符合高考综合考试“浅挖洞,广挖坑”的发展趋势,“浅挖洞”是为了区别于专业性历史研究,中学历史教学是基础教学,它必须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广挖坑”是由历史知识的特性所决定的,历史是由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诸要素所构成的,同时又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等各个层面,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知识,有利于形成多角度、多视角地观察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例如,1840年开始的中国近代史“近代化”是一条主线,从政治上来看,是民族资产阶级以改良或革命的方式进行的探索,直到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经济上来看,是洋务运动的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从文化思想上来看,是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到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以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权”“平等”思想为武器的反封建斗争,这样的总结有利于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问题。 实际操作中教师还可以把中外历史事件拿来归类比较,可以把历史事件和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可以就某一问题联系相关学科作综合分析。

2,注重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能力的形成,而不仅仅是对历史知识和结论的记忆。

教学中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使学生在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学历史的乐趣,进而了解历史现象所蕴涵的历史发展规律,思考与探索众多历史现象背后复杂的因果关系,最终形成历史的思维能力。例如,学习历史离不开史料,教材中的史料是文字资料(包括原始文字资料和图表),要抓住教材史料拓展学生思维,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就必须把材料充分运用起来。《中国近现代史》讲到“九•一八”事件后,中国东三省沦亡主要是由于蒋介石执行了不抵抗政策,这时就可以引入教材引用的材料,从蒋介石的亡国论调、寄望于国联的调停、内忧大于外患、牺牲东北,这四个方面来分析蒋介石为什么不抵抗。就教材知识点补充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学会多角度看问题,恩格斯和列

宁分别从拿破仑对外战争冲击欧洲封建主义传播法国大革命资产阶级思想革命性的一面,和侵略奴役了欧洲国家侵略性的另一面评价了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引入两则材料,那么在分析材料的过程中就可达到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这一能力的目的。适当开展研究性学习也是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之上,而学生的学史兴趣又必须依赖于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所以,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创新才是根本。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