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

第一节 概述

1.掌握循环系统的组成。 2.熟悉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

3.了解中医学中循环系统的有关记载。

一、 循环系统的组成

循环系统为一套密闭的管道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

心血管系统由心、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其内流动的是血液;淋巴系统由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组成,其管道内流动着淋巴,最后注入静脉。 二、 循环系统的功能

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消化管吸收的营养物质、肺吸入的氧和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运到全身各器官、组织和细胞,并将它们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运往肺、肾和皮肤排出体外,以保证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第二节 心血管系统 一、总论

1.掌握心血管系的组成;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循环径路。 2.了解血管吻合以及侧支循环。 ◆ 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心血管系统由心、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

1. 心 是心血管系统的动力器官,通过节律性的收缩,象水泵一样把从静脉吸入的血液不断地推送到动脉。

2. 动脉 是运送血液离开心的管道,在行程中不断分支,愈分愈细,最后移行为毛细血管。 动脉因承受的压力较大,故管壁较厚。

3. 静脉 是引导血液返回心的管道,起于毛细血管,在回心途中逐渐汇合变粗,最后注入心房。管壁较薄,管腔较大,管腔内可有静脉瓣,防止静脉倒流。

4. 毛细血管 是连接动脉与静脉间的微血管,分布广泛,几乎遍及全身(软骨、 角膜、晶状体、毛发、指甲和牙釉质除外)。毛细血管的壁极薄,是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 血液循环的径路 血液循环的径路

血液由心射出,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再返回心,周而复始,形成血液循环。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这两个循环是同步进行的。 1. 体循环(大循环)

◆体循环(大循环)的途径:左心室收缩时,由左心室射出的动脉血注入主动脉, 经各级动脉分支到达全身的毛细血管,血液在此与周围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把动脉血带来的营养物质、激素和氧送

给组织细胞,同时带走其新陈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此时鲜红的动脉血变成暗红的静脉血。再

◆体循环的特点:是行程长,流经范围广,以动脉血营养全身各部,并将其代谢产物经静脉运回心。[图示]

2. 肺循环(小循环)

肺循环(小循环)的途径:由右心室射出的静脉血注入肺动脉,经肺动脉的各级分支到达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在此进行气体交换,使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返回左心房,这个循

◆肺循环的特点:是行程短,只流向肺,主要功能是气体交换。 注意:1.大、小循环同时进行。 2.大、小循环在心脏相通。

3.动脉、动脉血、静脉、静脉血的概念。

◆ 血管的吻合和侧支循环 血管的吻合和侧支循环

人体的血管除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互相沟通外,还存在着广泛的血管吻合。毛细血管在组织内普遍吻合成网,称毛细血管网。在动脉与动脉、静脉与静脉之间,也常借吻合管互相吻合,分别形成动脉间吻合(如动脉网、动脉弓、动脉环)和静脉间吻合(如静脉网、静脉弓、静脉丛)。这种吻合对维持血液循环,保证器官的血液供应有着重要作用。[图示]

此外,较大的动脉还发生与主干平行的侧副管,在正常情况下,侧副管的管腔很小,如果主干血流受阻(如结扎或血栓),侧副管即变粗大,代替主干发挥运血作用,形成侧支循环[图示]。

因此侧副管在主干血流中断后,对恢复血液供应具有重要作用。

二、心

1.掌握心脏的位置、外形和各腔结构。 2.熟悉心的传导系、血管分布及体表投影。 3.了解心壁构造和心包的形态结构。

◆ 心的位置和毗邻 心的位置和毗邻[图示

]

1.位置:位于胸腔的纵隔内,外面包以心包。约2/3在身体正中线的左侧,1/3在右侧。 2.毗邻

(1) 心的前面:大部分被肺和胸膜遮盖,只有一小部分借心包与胸骨体和肋软骨直接相邻。 (2) 心的两侧:与肺和胸膜腔相邻。

(3) 心的后方:有食管、迷走神经和主动脉胸部。 (4) 心的下方:为膈。

(5) 心的上方:连着心的大血管。

3.由于心的前方大部分被肺和胸膜遮盖,仅下方一小区域借心包与胸骨体下半和左第2~6肋软骨相邻,因此临床抢救作心内注射,应在左侧第4或第5肋间隙紧贴胸骨左缘刺入,可避免刺伤肺、胸膜或胸廓内动静脉。

◆ 心的外形 心的外形

心象倒置的圆锥形,大小稍大于本人的拳头。心可分为心尖、心底、两面和两缘。[前面图示]

[后面图示]

1.心尖:朝向左前下方,位于左侧第5肋间隙,在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 2.心底:朝右后上方, 与出入心的大血管干相连,是心比较固定的部分。

3.两面:心的胸肋面(前面)朝向前上方,大部分由右心室构成。膈面(下面)朝向后下方,大部分由左心室构成,贴着膈。

4.三缘:心右缘垂直向下,由右心房构成。心左缘钝圆,主要由左心室及小部分左心耳构成,心下缘接近水平位,由右心室和心尖构成。 5.心的表面有三条沟

(1) 冠状沟:近心底处有略成环形的冠状沟。是心房和心室的分界线。

(2) 前室间沟: 在胸肋面有从冠状沟向下到心尖右侧的浅沟,称为前室间沟。 (3) 后室间沟:在膈面也有从冠状沟向前下到心尖右侧的浅沟,称为后室间沟。

前、后室间沟是左、右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线。

◆ 心的内腔 心的内腔

左、右心房间以房间隔为界,左、右心室以室间隔为界。

左右心房之间、左右心室之间均不相通。但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均借房室口

1. 右心房[图示]

是心腔中最右侧的部分,右心房有向左前方突出的部分,称为右心耳。在房间隔的下部,有一卵圆形浅窝,称为卵圆窝。此处最薄,为胎儿时期的卵圆孔于出生后闭合的遗迹,先天性心房间隔缺损多发生在此处。 右心房有三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入口是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和冠状窦口。冠状窦口位于下腔静脉口与右房室口之间。出口是右房室口。 2. 右心室[图示]

在右心房的左前下方。右心室向左上方延伸的部分,形似倒置的漏斗,称为动脉圆锥。

右心室有一个出口和一个入口。入口即右心房的出口,右房室口。出口是肺动脉口,位于动脉圆锥的上端。

在右房室口的周缘附有三片三角形的瓣膜,称为右房室瓣(三尖瓣),垂向心室。室壁上有突起的乳头肌,乳头肌尖端有数条腱索,分别连到相邻两个瓣膜的边缘。心室收缩时,房室瓣受血流推挤,封闭房室口,由于腱索的牵引,瓣膜不致翻向心房,可防止血液向心房倒流。[图示]

在肺动脉口的周缘附有三片半月形瓣膜,称肺动脉瓣。当心室收缩时,血流冲开肺动脉瓣,进入肺动脉,当心室舒张时,瓣膜关闭。可防止血液倒流到心室。 3. 左心房[图示]

位于右心房的左后方,其向右前方突出的部分为左心耳。

左心房有四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入口是四个肺静脉口,位于左心房后壁的两侧,左右各两个,出口为左房室口。

4. 左心室[图示]

位于右心室的左后方。

左心室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入口即左心房的出口,左房室口,出口是主动脉口。 左房室口周缘有左房室瓣(二尖瓣),其结构和作用同三尖瓣。主动脉口周缘有主动脉瓣,其结构和作用同肺动脉瓣。

◆ 心壁的构造

心壁的构造

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层和心外膜构成。[图示1]

[图示2]

[图示3]

1.心内膜 是衬于心房和心室壁内面的一层光滑的薄膜,与血管的内膜相连续。在房室口和动脉口处折叠成瓣膜。

心内膜为风湿性疾病易侵犯部位,易引起结缔组织增生,使瓣膜变形,造成瓣膜闭锁不全或引起瓣膜粘连,使瓣膜间隙狭窄。

2.心肌 由心肌纤维构成,心室肌比心房肌厚,尤以左心室肌最厚。心房肌和心室肌不连续,所以心房和心室不同时收缩。

3.心外膜 心外膜是包在心肌外面的一层光滑的浆膜,心外膜即浆膜性心包的脏层。 ◆ 心的传导系统

心的传导系统

心的传导系统位于心壁内,是心肌细胞特化而成。能产生兴奋和传递冲动,以维持心正常的节律性舒缩。心的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图示]

1. 窦房结 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耳之间的心外膜的深面,呈椭圆形,是心自动节律性兴奋的发源地,即心的正常起搏点。

2. 房室结 位于房间隔下部右侧心内膜的深面,冠状窦口的前上方。房室结呈扁椭圆形,它发出房室束入室间隔。

3. 房室束 又称希氏(His)束,从房室结发出后,在室间隔上部分为左脚(左束支)和右脚(右束支),分别沿室间隔左、右侧心内膜深面下行,到左、右心室。左脚下行中又分为前上支和后下支。左、右脚在左、右心室内逐渐分为许多细小的分支,最后形成浦肯野(purkinje)纤维网(心内膜下支),与一般心肌相连。

心的自动节律性兴奋由窦房结开始,一方面传到心房肌,使心房收缩;另一方面传到房室结,再经房室束、左右束支、purkinje纤维网,至心室肌,使心室也开始收缩,这样一先一后,使心不断有节律地跳

◆ 心的血管 1. 心的动脉 心壁的营养由左、右冠状动脉供应。[图示1]

心的血管 心的血管

[图示2]

[图示3]

⑴ 左冠状动脉 起自升主动脉起始部的左侧,经左心耳与肺动脉干起始部之间左行,立即分为前室间支和旋支。

1) 左冠状动脉的分支:前室间支和旋支。

a: 前室间支沿前室间沟下行,绕过心尖右侧,至后室间沟下部与后室间支吻合。前室间支分布于左心室前壁、室间隔前2/3和右心室前壁的一部分。

b: 旋支沿冠状沟左行,分布于左心房和左心室的侧壁和后壁。 2) 左冠状动脉的分布 左冠状动脉分支分布到左心房、左心室、室间隔前2/3和右心室前壁的一部分。 ⑵ 右冠状动脉 起自升主动脉起始部的右侧,经右心耳与肺动脉干起始部之间右行,绕心右缘至冠状沟后部分为两支:一支较粗,沿后室间沟下行,为后室间支,与前室间支吻合。另一支较细,继续左行,分布于左心室后壁。

右冠状动脉分支分布到右心房、右心室、室间隔后1/3和左心室后壁的一部分,还分布到窦房结和房室结。

2. 心的静脉 心壁的静脉大部分都汇入冠状窦。冠状窦位于冠状沟后部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经冠状窦口注入右心房。

冠状窦的属支有三条,分别为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心小静脉。

◆ 心包 心包

心包为包裹心和大血管根部的纤维浆膜囊,可分为纤维心包和浆膜心包两部分。[图示]

1.纤维心包为心包外层,是纤维结缔组织囊,上方与出入心的大血管外膜相移行,下方与膈中心腱愈合。

2.浆膜心包可分为脏、壁两层。脏层覆盖于心肌表面,即心外膜;壁层贴在纤维心包内面。脏、壁两层在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相互移行,两层之间的腔隙称心包腔,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可减少心搏动时的摩擦。

◆ 心的体表投影 心的体表投影

心在胸前的体表投影可用四点及其连线来确定。[图示]

1.左上点 在左侧第2肋软骨下缘,距胸骨左缘约1.2cm处。 2.右上点 在右侧第3肋软骨上缘,距胸骨右缘约1.0cm处。

3.左下点 在左侧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7~9cm(或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为心尖部位。 4.右下点 在右侧第6胸肋关节处。

左上点、右上点的连线为心上界:左下点、右下点的连线为心下界;右上点、右下点间微突向右的连线为心右界,左上点、左下点间较突向左的连线为心左界。了解心界的正常位置,对临床诊断有实用意义。

三、动脉

(一)肺循环的动脉

1.熟悉肺动脉和肺静脉的位置。 2.了解动脉导管索的位置。 (二)体循环的动脉 1.主动脉

掌握主动脉的分段和其重要分支。 2.头颈部动脉

(1)掌握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的起止、走行位置及其分布范围;面动脉、颞浅动脉的起始及分布范围。

(2)熟悉甲状腺上动脉、上颌动脉和脑膜中动脉的起始及分布范围。

(3)了解颈动脉窦及颈动脉小球的位置和一般功能;甲状腺上动脉、面动脉、上颌动脉、颞浅动脉和舌动脉的走行位置。 3.锁骨下动脉

(1)掌握锁骨下动脉的起止和走行位置。

(2)熟悉甲状腺下动脉、椎动脉和胸廓内动脉的起始及分布范围。 (3)了解甲状腺下动脉、椎动脉和胸廓内动脉的走行位置。 4.上肢的动脉

(1)掌握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的起止和走行位置。 (2)熟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的分布范围。

(3)了解桡动脉和尺动脉的主要分支;掌浅弓和掌深弓的组成、分支及其分布。 5.胸部的动脉

了解胸主动脉的分支及分布范围。

6.腹主动脉

(1)掌握腹腔干三大分支的名称及分布范围;掌握肠系膜上、下动脉和肾动脉的名称和分布范围。 (2)熟悉腹腔干三大分支后的各级分支;肠系膜上、下动脉分支的名称。 (3)了解肾上腺中动脉、睾丸动脉及腰动脉的名称及分布范围。 7.髂总动脉

(1)掌握髂总动脉、髂外动脉的走行位置;髂内动脉的起始及分布范围。 (2)熟悉直肠下动脉、阴部内动脉的起始及分布范围。

(3)了解子宫动脉、膀胱下动脉、闭孔动脉和臀上、下动脉、腹壁下动脉的起始及分布范围。 8.下肢的动脉

(1)掌握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的起始和走行位置。 (2)熟悉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的分布范围。

(3)了解股深动脉的起始;足底弓的组成和分布;足底内、外侧动脉的分布范围。 【附】全身主要动脉体表投影、摸脉点、止血部位。

掌握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股动脉、腘动脉和胫前动脉的体表投影,面动脉、颞浅动脉、肱动脉、桡动脉、股动脉、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的摸脉点;颈总动脉、颞浅动脉、面动脉、锁骨下动脉、肱动脉、指动脉、股动脉和腘动脉的止血部位。

动脉(A)

┌──────────────┬──────────────┐

肺循环的动脉 体循环的动脉 全身主要动脉的体表投影、

│ 摸脉点和止血部位

┌─────┬─────┬─────┼─────┬─────┬─────┐ 主A 头颈部的A 锁骨下A 上肢的A 胸部的A 腹盆部的A 下肢的A

动脉:是引导血液离开心的管道,包括肺循环的动脉和体循环的动脉两部分。

肺循环的动脉

肺动脉干 短而粗,起自右心室肺动脉口,经升主动脉前方向左后上方斜行,至主动脉弓的下方分为左、右肺动脉。

⑴ 左肺动脉 走行到左肺门处分为上、下两支,分别进入左肺上、下叶。

⑵ 右肺动脉 走行到右肺门处分为上、下两支,一支到肺上叶,另一支再分两支,分别进入右肺中、下叶。

在肺动脉干分叉处与主动脉弓下缘之间连接一条结缔组织索,称动脉韧带,是胎儿时期动脉导管的遗迹。

动脉导管在胎儿时期将肺动脉血导向主动脉,出生后不久即闭锁,形成索条样结构,称动脉韧带,如不闭锁,就成为动脉导管未闭,属一种先天性心脏病。此时主动脉内血液可经动脉导管流向肺动脉。 体循环的动脉

主动脉

主动脉 为体循环的动脉干,可分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三部分。[图示]

⑴ 升主动脉 起自左心室的主动脉口,向右前上方斜行,续于主动脉弓。 在主动脉的根部发出左、右冠状动脉。

⑵ 主动脉弓 接升主动脉,于胸骨柄的后方作弓状弯向左后方,移行于降主动脉。自主动脉弓上发出3个大的分支,自右向左依次为头臂干(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头臂干向右上方斜行,到右胸锁关节后方分为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

⑶ 降主动脉 为主动脉最长的一段,上接主动脉弓沿胸椎体前面下降穿过膈的主动脉裂孔进入腹腔。继沿腰椎前面下降,到第4腰椎体处分为左、右髂总动脉。 降主动脉以膈的主动脉裂孔为界,分为以上的胸主动脉(主动脉胸部),以下的为腹主动脉(主动脉腹部)。 头颈部的动脉

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

颈总动脉是头颈部的动脉主干,左、右各一条。右颈总动脉起自头臂干,左颈总动脉直接起自主动脉弓。两侧颈总动脉均沿食管、气管和喉的外侧上升,到甲状软骨上缘处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颈总动脉外侧有颈内静脉,两者间的后方有迷走神经,三者共同包于筋膜鞘内。[图示]

在颈总动脉分为颈内、外动脉处,有两个重要结构,即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

①颈动脉窦 是颈内动脉起始处膨大的部分。壁内有感觉神经末梢,为压力感受器。当血压改变(升高或降低时,可反射性地改变心率和末梢血管口径,以调节血压。)

②颈动脉小球 是一个椭圆形的小体,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的稍后方,以结缔组织连于动脉壁上。小球内含有化学感受器,可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刺激,调节CO2浓度。 附表: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的概念

颈外动脉 自颈总动脉发出,向上穿腮腺达下颌颈高度,分为颞浅动脉和上颌动脉两个终支。分布到颈部、头面部和脑膜等处。其主要分支有5条。[图示]

颈外动脉的主要分支:

1) 甲状腺上动脉 分布到甲状腺及喉。 2) 舌动脉 分布到舌。

3) 面动脉 起自颈外动脉后,通过下颌下腺深面,在咬肌前缘处绕下颌体下缘到面部,迂曲上行,到眼的内眦称为内眦动脉。

面动脉的分支分布至下颌下腺以及面部的肌肉和皮肤等。

4) 颞浅动脉 在外耳门前方上行,到颞部皮下, 分支分布到腮腺和额、顶、颞部的肌肉和皮肤。 5) 上颌动脉 发出主要分支脑膜中动脉,该动脉穿棘孔入颅中窝,分前、后两支,营养硬脑膜。前支经过翼点的内面,当翼点附近骨折时,易损伤脑膜中动脉前支,引起硬脑膜外血肿。 上颌动脉还分布到上、下颌的牙齿及上颌窦等。

颈内动脉 由颈总动脉发出后,经颈动脉管入颅腔,在颅外不分支, 在颅内分支分布到视器和脑(详见中枢神经系统)。[图示]

锁骨下动脉

右侧起自头臂干,左侧起自主动脉弓,出胸廓上口弯向外,在锁骨与第1肋之间通过,到第1肋外缘处移行为腋动脉。

锁骨下动脉的主要分支:[图示]

(1) 椎动脉 起自锁骨下动脉,向上穿第1~6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腔,分布到脑和脊髓(详见中枢神经系统)。

(2) 胸廓内动脉 自锁骨下动脉发出,向下经第1~7肋软骨的后面(距胸骨外侧缘1cm )下行,其终支穿膈入腹直肌鞘内,改名为腹壁上动脉。该动脉分支分布到胸前壁、心包、膈和腹直肌。

(3) 甲状颈干 为一条短粗干,其主要分支有甲状腺下动脉,它向内上方横过颈总动脉等后方,分布于甲状腺。

上肢的动脉

(1) 腋动脉 于第1肋的外侧缘接锁骨下动脉,经腋窝至背阔肌下缘处接肱动脉。 分支主要分布到肩肌、胸肌、背阔肌和乳房。[图示]

(2) 肱动脉 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与正中神经伴行,至肘窝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图示]

(3) 桡动脉 在前臂桡侧与桡骨平行下降,上段位于肱桡肌的深面,下段在肱桡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下行,在腕部于皮下,可摸到搏动,为临床摸脉部位。有的人桡动脉变异,其下段走行于桡骨背面,中医称反关脉。桡动脉的下端绕桡骨茎突至手背,再穿第1掌骨间隙入手掌侧深面,参与组成掌深弓。[图示]

桡动脉的分支:

1) 掌浅支 在桡腕关节处起自桡动脉,入手掌参与组成掌浅弓。[图示]

2) 拇主要动脉 分三支分布到拇指和示指桡侧。[图示]

(4) 尺动脉 在前臂尺侧腕屈肌和指浅屈肌之间下行,入手掌。其终支与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成掌浅弓。尺动脉的主要分支是掌深支,它与桡动脉的终支组成掌深弓。[图示]

1) 掌浅弓 位于手掌屈肌腱的浅面,由尺动脉的终支和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而成。自弓的凸侧发出4支动脉,桡侧的3支称为指掌侧总动脉,每支又分为两条指掌侧固有动脉,分布于第2~5指的相对缘,最内侧的一支供应小指内侧缘。[图示]

2) 掌深弓 位于手掌屈肌腱的深面,由尺动脉的掌深支和桡动脉的终支吻合而成。其凸侧发出3条动脉分别与掌浅弓的指掌侧总动脉吻合。[图示]

胸部的动脉

主要发自胸主动脉。胸主动脉在第4胸椎下缘处接主动脉弓,沿脊柱下行,穿膈的主动脉裂孔移行为腹主动脉。[图示]

胸主动脉的分支:

(1) 脏支 ① 支气管动脉 ② 食管动脉 它们分别营养肺和食管。

(2) 壁支 ① 肋间后动脉(9对),走行在第3~11肋间隙内。

② 肋下动脉(1对),走行在第12肋下缘。

壁支主要分布到胸、腹壁的肌和皮肤。第1~2肋间隙的肋间后动脉来源于锁骨下动脉。[图示]

腹盆部的动脉

腹主动脉、髂总动脉

腹主动脉

腹主动脉 在膈肌的主动脉裂孔续胸主动脉,沿腰椎体的前方下降,到第4 腰椎体下缘处分为左、右髂总动脉[图示]。

腹主动脉的右侧有下腔静脉伴行。

腹主动脉的主要分支:分成对和不成对的分支。

1) 不成对的分支:

① 腹腔干 为一短干,分为胃左动脉、肝总动脉和脾动脉三支。主要分布到胃、肝、胆、脾、胰、十二指肠和食管的腹腔段[图示1]

[图示2]。

②肠系膜上动脉 在腹腔干起始处的下方起自腹主动脉的前壁,进入小肠系膜根内,分支分布到十二指肠至横结肠的消化管和胰头[图示]。

肠系膜上动脉的分支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空肠动脉和回肠动脉、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

③ 肠系膜下动脉 在第3腰椎水平起自腹主动脉的前壁。在壁腹膜后面行向左下方, 其分支分布到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的上、中部。肠系膜下动脉的主要分支有左结肠动脉和乙状结肠动脉,其终支移行为直肠上动脉[图示]。

2) 成对的分支:[图示]

① 肾上腺中动脉 左右各一,起自腹主动脉,向外行,分布到左、右肾上腺。

② 肾动脉 左右各一,自腹主动脉发出,向外行,到肾门分4~5支进入肾内。

③ 睾丸动脉 细而长,在壁腹膜后方沿腰大肌前面下降,进入腹股沟管,参与精索的组成,下行入阴囊分布到睾丸和附睾。在女性称卵巢动脉,在卵巢悬韧带内下行,分支到卵巢和输卵管。

髂总动脉 左右各一,在平第4腰椎高度腹主动脉分出左、右髂总动脉, 每侧髂总动脉在骶髂关节处分为髂内动脉和髂外动脉。[图示1]

[图示2]

1.髂内动脉 为一短干,下行为盆腔,可分为脏支和壁支。

1)脏支 主要包括直肠下动脉、子宫动脉和阴部内动脉。分支分布到直肠、膀胱、子宫、卵巢、输卵管、肛门、会阴和外生殖器。[图示1]

[图示2]

①直肠下动脉:分布到直肠的中、下部,并与直肠上动脉和肛动脉吻合。

②子宫动脉:仅存在于女性。自髂内动脉发出后,向内下行进入子宫阔韧带两层之间,越输尿管前方至子宫侧缘,分支分布于子宫、卵巢、输卵管,并与卵巢动脉吻合。[图示]

③阴部内动脉:经梨状肌下孔出骨盆到臀部,再经坐骨小孔到坐骨直肠窝,与同名动脉和阴部神经伴行。主要分布到外生殖器以及会阴的肌肉和皮肤等。

阴部内动脉在坐骨直肠窝处发出2~3支肛动脉,分布到肛门周围诸肌及皮肤。[图示]

2)壁支 包括闭孔动脉,臀上动脉和臀下动脉。

闭孔动脉:沿骨盆侧壁向前,穿闭孔出骨盆,分布到大腿肌内侧群等处。在穿出闭孔之前发出耻骨支,可与腹壁下动脉的分支(闭孔支)吻合,形成异常的闭孔动脉(出现率17%~18%),作股疝手术时应注意

避免误伤此动脉。

臀上动脉:由梨状肌上孔出骨盆,分布到臀中肌和臀小肌。

臀下动脉:由梨状肌下孔出骨盆,分布到臀大肌。

2.髂外动脉 经髂总动脉发出后,沿腰大肌的内侧下降,经腹股沟韧带的深面到大腿的前面移行为股动脉。髂外动脉在腹股沟韧带的上方发出腹壁下动脉,它经腹股沟管深环的内侧,进入腹直肌鞘内,分布到腹直肌,并与腹壁上动脉吻合。[图示1]

[图示2]

下肢的动脉

(1)股动脉 在腹股沟中点,腹股沟韧带深面接髂外动脉,其内侧有股静脉,外侧有股神经伴行。在大腿中、下1/3交接处,股动脉穿大收肌至腘窝,改名为腘动脉[图示]。

股动脉的主要分支是股深动脉,分支营养大腿诸肌。

(2)腘动脉 在腘窝深部下行,到腘窝下角处分为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腘动脉分支分到膝关节和附近诸肌。

(3)胫后动脉 为腘动脉的终支之一,沿小腿后群肌浅、深层之间下行,经内踝后方入足底,分为足底内侧动脉和足底外侧动脉[图示1]

[图示2]。

胫后动脉分支分布于小腿肌后群、外侧群和足底肌。

(4)胫前动脉 为腘动脉另一终支,向前穿小腿骨间膜上端,在小腿肌前群之间下行,至踝关节前方移行为足背动脉[图示]。

胫前动脉分支分布到小腿肌前群。

(5)足背动脉 在踝关节前方接胫前动脉,经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前行,在足背可摸到其搏动,中医称为趺阳脉。其分支分布到足背和足底[图示]。

全身主要动脉的体表投影、摸脉点和止血部位

1.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

(1)体表投影 取下颌角与乳突尖连线的中点由此点至胸锁关节引一连线,为这两条动脉的投影线。又以甲状软骨上缘为界,下方为颈总动脉,上方为颈外动脉的投影线。

(2)摸脉点和止血部位 于环状软骨侧方可摸到颈总动脉搏动,将动脉向后内方压迫于第6颈椎横突上,可使一侧头部止血。

2.面动脉

(1)体表投影 咬肌下端前缘至眼内眦的连线。

(2)摸脉点和止血部位 在咬肌前缘下颌骨下缘处,可摸到搏动。将面动脉压向下颌骨,可使眼裂以下面部止血。

3.颞浅动脉

摸脉点和止血部位 在外耳道前方,颧弓后端可摸到搏动,压迫该处可使颞部和头顶部止血。

4.锁骨下动脉

(1)体表投影 自胸锁关节到锁骨中点引一条凸向上的弧线,最高点在锁骨上1.2cm。

(2)止血部位 于锁骨上窝中点向下压,将动脉压在第1肋上,使肩和上肢止血。

5.腋动脉和肱动脉

(1)体表投影 上肢外展90°,手掌向上,由锁骨中点至肱骨内、外上髁中点稍下方引一线,为这两条动脉的投影线。背阔肌下缘以上为腋动脉,以下为肱动脉。

(2)摸脉点和止血部位 在肱二头肌内侧沟可摸到搏动,把肱动脉压向肱骨,可使压迫点以下的上肢止血。

6.桡动脉

(1)体表投影 自肱骨内、外上髁中点稍下方至桡骨茎突的连线。

(2)摸脉点 在腕上方桡侧腕屈肌腱外侧,可摸到搏动,为主要摸脉点。

7.尺动脉

(1)体表投影 自肱骨内上髁至豌豆骨桡侧缘连一线,该线的下2/3段为尺动脉的下段。自肱骨内、外上髁中点稍下方,向内下方引一条线至上述连线的上、中1/3交接点,为尺动脉上段的投影。

(2)止血部位 在腕横纹两端同时向深部压迫,可压住桡、尺动脉,使手部止血。

8.指掌侧固有动脉

(1)止血部位 在手指根部两侧压向指骨,可使手指止血。

9.股动脉

(1)体表投影 大腿外展外旋,自腹股沟中点至股骨内侧髁上方连一线,该线的上2/3为股动脉的投影。

(2)摸脉点和止血部位 在腹股沟中点稍下方可摸到股动脉搏动。把股动脉压向耻骨上支,可使下肢止血。

10.腘动脉

止血部位 在腘窝中加垫,屈膝包扎,可压迫腘动脉,使小腿和足止血。

11.胫前动脉和足背动脉

(1)体表投影 自胫骨粗隆与腓骨头连线中点起,经足背内、外踝中点,至第1跖骨间隙近侧部连一线,此线在踝关节以上为胫前动脉,踝关节以下为足背动脉的投影。

(2)摸脉点和止血部位

长伸肌腱外侧可摸到搏动, 中医称趺阳脉。向下压迫可减轻足背出血。

12.胫后动脉

(1)体表投影 自腘窝稍下方至内踝和跟结节中点的连线。

(1)摸脉点和止血部位 在内踝与跟结节之间可摸到搏动。将该动脉压向深部,可减轻足底出血。

四、静脉

(一)肺循环的静脉

掌握肺静脉起止。

(二)体循环的静脉

1.上腔静脉系

(1)掌握上腔静脉、无名静脉、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的组成、收纳范围和汇入;颈外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的起始、走行位置和汇入。

(2)熟悉奇静脉的位置、各级属支的名称和收纳范围;胸廓内静脉的收纳范围。

(3)了解面静脉、下颌后静脉的位置、收纳范围和汇入。

2.下腔静脉系

(1)掌握下腔静脉组成、收纳范围和汇入;门静脉组成、位置、收纳范围及侧支循环;大隐静脉、小隐静脉的起始、走行位置及汇入。

(2)熟悉髂内静脉、骼外静脉、肾静脉、肝静脉的起始、走行位置及汇入。

(3)了解腰静脉、睾丸静脉(卵巢静脉)、肾上腺静脉的回流。

概述

静脉是引导血液返回心的血管,它起于毛细血管,逐级汇合,最后汇合成大静脉注入右心房。

静脉的特点:

1. 管壁薄,管腔大,弹性差。

2. 管腔内含有静脉瓣,防止血液倒流。四肢尤以下肢多,头颈部静脉无瓣膜。[图示]

3. 可分浅静脉和深静脉。浅静脉位于皮下(浅筋膜内),与浅淋巴管、皮神经伴行, 深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浅静脉最后注入深静脉。

4. 在有的部位形成静脉丛或网。从静脉丛再发出静脉向心回流。 5.静脉的变异较多。

静脉分肺循环的静脉(肺静脉左右两条,起自肺门,注入左心房)和体循环的静脉(包括心静脉、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体循环的静脉是收集全身的静脉血通过冠状窦、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最终到达右心房。)

肺循环的静脉

肺静脉左、右两条,分别称左肺上静脉、左肺下静脉和右肺上静脉、右肺下静脉。它们起自肺门,注入左心房。

心静脉系

是收集心本身的静脉血,通过冠状窦回流至右心房。

心的静脉 心壁的静脉大部分都汇入冠状窦。冠状窦位于冠状沟后部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经冠状窦口注入右心房。

冠状窦的属支有三条,分别为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心小静脉。 上腔静脉系

上腔静脉

短而粗的静脉干,由左、右头臂静脉汇合而成。沿升主动脉右侧垂直下行,注入右心房,在注入右心房之前奇静脉注入上腔静脉。[图示]

头臂静脉

头臂静脉 又称无名静脉,左、右各一,分别由同侧的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汇合而成。汇合处的夹角称为静脉角。

上腔静脉属支

头颈部的静脉 分为颈内静脉(深静脉)、颈外静脉(浅静脉)。 1.颈内静脉 在颈静脉孔处续乙状窦,沿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的外侧下行, 在胸锁关节后方与同侧的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图示]

颈内静脉收集颅内、外和颈部器官的静脉血,其主要属支分颅外属支和颅内属支。[图示]

① 颅内属支 收集颅内主要器官的静脉血,最后经乙状窦注入颈内静脉。

② 颅外属支 主要收集头面部和颈部的静脉血。主要属支是面静脉和下颌后静脉。

a: 面静脉 起自内眦静脉,和面动脉伴行,在下颌角下方与下颌后静脉的前支汇合注入颈内静脉。[图示]

面静脉经内眦静脉、眼静脉和颅内海绵窦相通。面静脉内无静脉瓣, 故面部感染后, 切忌挤压,以免细菌经上述途径进入颅内,导致颅内感染。[图示]

b: 下颌后静脉 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汇合而成。在腮腺下端分为前、后两支。 前支与面静脉汇合,后支参与合成颈外静脉。[图示]

2.颈外静脉 由耳后和枕部的静脉与下颌后静脉的后支汇合而成。沿胸锁乳突肌表面下行,注入锁骨下静脉。[图示]

颈外静脉在活体上隔着皮肤可见,故儿科经此静脉作输液、采血和注射药物。右心衰竭的病人,因体循环受阻,常见颈外静脉怒张。

锁骨下静脉 在第1肋的外缘续腋静脉,向内侧经过第1肋的上面至胸锁关节后方与颈内静脉汇合为头臂静脉。锁骨下静脉收集颈浅部和上肢的静脉血。主要属支是颈外静脉和腋静脉。[图示]

上肢的静脉 有浅、深静脉两种。 1.浅静脉 手背的浅静脉先形成手背静脉网,再由此网合成两条大的浅静脉,即头静脉和贵要静脉。[图示]

[图表]

① 头静脉 起自手背静脉网的桡侧,经前臂前面,沿前臂桡侧及肱二头肌外侧沟上升,经三角肌和胸大肌之间,穿深筋膜注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

② 贵要静脉 起自手背静脉网的尺侧,逐渐转向前臂前面,沿前臂尺侧及肱二头肌内侧沟上升,到臂的中部,穿深筋膜注入肱静脉或腋静脉。

③ 肘正中静脉 位于肘窝部的皮下,一般一条,自头静脉连到贵要静脉,该静脉变异较多。临床上常在此进行输液、抽血或注射药物。

2.深静脉 上肢的深静脉和同名动脉伴行,在臂部以下是两条静脉伴行一条动脉,到腋窝汇合成一条腋静脉。腋静脉续锁骨下静脉。

胸部的静脉 主要有奇静脉和胸廓内静脉。

1) 奇静脉 沿胸椎体的右侧上升,到第4或第5胸椎水平向前弯曲, 经右肺根的上方注入上腔静脉。奇静脉的主要属支有:右侧的肋间后静脉、半奇静脉、食管静脉和支气管静脉等。[图示]

2) 胸廓内静脉 由腹壁上静脉向上延续而成,与同名动脉伴行,注入头臂静脉。

体循环的静脉 下腔静脉系

下腔静脉 是人体最大的静脉,由左、右髂总静脉汇合而成,沿腹主动脉的右侧上升,经肝的后方,穿膈的腔静脉孔进入胸腔注入右心房。下腔静脉收集下肢、盆部和腹部的静脉血。[图示]

髂总静脉 由髂内和髂外静脉合成。在骶髂关节前方汇合而成,斜向内上方,左、右髂总静脉合成下腔静脉。[图示]

下肢静脉属支

下肢的静脉 有浅、深静脉两种。

1.下肢的浅静脉 足背的皮下有足背静脉弓,由弓的两端向上延续成两条浅静脉,即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图表]

① 大隐静脉 起自足背静脉弓的内侧,经内踝的前方沿小腿和大腿的内侧上行,经卵圆窝注入股静脉。大隐静脉在内踝前方位置表浅,临床上在此作静脉注射或静脉切开。[图示]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