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教学植根于学生心灵

  直面新课标,教者要自问两个问题:当今作文教改的趋势是什么?在作文教学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何破解?从本质上说,它不只是个教学的问题,更不是写作方法和技巧的问题。从发展的视角看,作文的存在有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的意义在哪里,是从儿童的心灵生长出来的。   一、现状剖析——学生为什么写不好写实作文   有一段时期,学生在习作中常出现一种现象,只会写想象作文,写实的文章却写不好,原因是多种的:①随波逐流,机械复制。在各地公开课上几乎看不到以写实为主的作文教学,即便是大师级的教师也是以活动游戏的形式展开作文教学,于是情境活动类的作文教学成为一种时尚与追捧;②重形式,轻内容。习作的基本功训练离不开句段篇、语修逻文的训练,小学习作训练在片面追求“情境表达”的同时, 场面热闹,实效性不强,出现了脱离生活、矫情造作、语言贫乏等毛病。   我们今天培养的孩子不是作家,而是用笔表达自己的朴素情感,要真切地表达,就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训练。《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的真情实感,“让学生讲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讲虚话、空话、套话。”这是对作文教学的科学解读,笔者认为,写作训练遵循“本源、本真、本色”原则,作文教学方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追溯本源——作文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前进就是回溯到原始的、真正的东西”。(黑格尔)   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作文,而本色作文就是倡导:引导学生“观察真生活,抒写真性情,表达真我”为原则。它凸显了三大特性:   ①生命本色,真切表达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与思想情感;   ②生活本色,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抒发自己生活中平凡而真实的故事和感悟;   ③自然本色,让学生在习作表达上适合于自身年龄特征和儿童特性的真语言。   作文之美,美在发现,美在纯朴,美在自然,美在多元,“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引导学生从课堂的象牙宝塔走下来,到社会中去,到生活中去,到大自然去,到书本中去,寻找大千世界的真善美,以丰富生活的内涵与品质。   鼓励学生直面现实生活,去发现不同的习作题材,激活写作欲望,培养习作的兴趣。以此激发学生好奇心,结合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在多元体验的基础上,再教会学生选材立意,组材行文,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获得了美的熏陶,情的感召,儿童自主习作的程度在润物无声中得到提高。把客观的“境”(生活、景、物)与主观的“情”(感情、思维)自然地融入儿童作文,还作文以本源。   三、还以本真——让细小的笔端流淌无瑕的童真   我们教的是小学生,文章的华丽不是第一位的,从说到写,从读到写,从做到写,以说促写,读写结合。不妨看一小诗:   “爸爸贪酒,妈妈爱酒,   不要多少,一杯就够。”   这是一个九岁儿童的处女作,这么一首小诗折射了无邪的童真,非常纯美,内容真实、情感真挚,真可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本真的课堂要感受到每个生命的存在,就要关注个体差异,多用几把尺子去评价不同学生习作的“闪光点”。对小学生来说,不管习作好与不好,都要把握每个学生的“智力最近发展区”,不管哪种技能,适合的就是最好的,笔者曾让学生学写“秘密日记”,没有具体要求,只强调真实,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这样做有一个好处,首先让学生练就敏锐的视角,养成天天练笔的好习惯,培养兴趣。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习作中,往往“有话说不出”,这个问题不解决,学生习作的兴趣就会渐渐淡化。   习作能力亟待解决的普遍问题是组织语言的表达,而口头表达能力是书面表达能力的起步,如果能用流畅生动的语言细致地讲述一件事或描绘一个事物,离写好作文就不远了。它不仅是对文字概括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的训练,更是一个素材积累的过程。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把心中想说的话表达出来,就要重视日常的口语表达和知识积累,练就表情达意的能力后,习作才会得心应手,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提高“读写力”,把握以下维度:   1.得法课内,得益课外   阅读和写作训练,彼此之间,相互渗透,互为依托,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提升写作能力,要重视扩大阅读面,因为多读比多写更能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阅读量的增加与写作水平的提高成正比,“读写结合,广泛阅读,适当练写”是提升作文素养的法宝,把写作训练分散到阅读课中的方法,使学生真正做到读写结合,所以教师要特别重视阅读,鼓励阅读,为书面表达积蓄能量。   2.激发潜质,有效训练   从“表达”的角度看,习作是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生命的体验和思考,是情感的抒发、个性的凸显,思维的表达,思想的追求;从“互动”交往的角度看,习作是一种“工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换信息,交流情感,共享知识、智慧与经验。可见,作文“表达”了生命,又“滋养”着生命,它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技能,学生习作离不开习作素养的培养,而习作素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体的自我积淀和自我完善,写作对于培养积极情感,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积极意义,作文教学务必在时间的开放、内容上开放、对象上解放。它训练的是学生认识事物,思考问题,表达思维,抒发情感的能力。作文教学应打破传统坐标:①强调“写真”,不受“实限”; ②明确要求,不拘传统;③给足时间,放手评改;④讲究方法,“动态”导作。   3.把握本质,有的放矢   新课标倡导的新作文凸显以下特征:①追求本真,回归生活。②“虚”“实”相间,自由表达。③淡化文体,张扬个性。④注重能力,独立习作。⑤强调评价,重视多维(书写习惯、习作兴趣、创意表达、收集梳理、修改方法等)。它不仅鼓励学生写想象作文,而且把“想象作文”和“纪实作文”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但强调写“实”,还提倡写“虚”(想象文)并作了明确分工。前者要求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后者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发挥有创意性的个性表达,强调“平时练笔”,提倡“自由选题”。 习作就是倾吐心中所感,情有所动,能无拘无束地表达,真正使作文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4.以说促写,有效训练   为了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可以“小主持人”“小讲解员”“小记者”等形式,引导学生“观察—思维—表达—联想”,并通过开展“四个说”使之具体化:激励学生乐于说;放手让学生敢说;引导学生科学地说;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创造性地说。在学生自由表述和互相补充交流中,有不妥之处教师可以补救矫正。但为了不扼杀学生的表达欲望,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激励为主,只要有闪光点就要予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欲罢不能,这样学生越说越想说,越说越敢说,越说越会说。   作文难,难在开篇,要解决这一难点,可以引导学生从“最小阻力点”切入,即从最容易的地方写起。可选准一个点,即从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写好一个“点”,再串好一条“线”,铺成一个“面”,然后,思考全篇的布局回归整体,这样既降低了习作的坡度又让学生跳跳能摘到果子,这就决定了教法的多变性和写法的多样性。   四、彰显本色——让习作涂满生命的色彩   生活是本色作文的生长土壤,引导学生在观察、积累、体验中,去发现并写出具有原始的生态色彩、纯朴而自然的生活气息和表达方式便是本色作文的真谛。   作文要彰显生命本色。首先,要“求真”,要善于观察“真生活”,只要真心体察,就会发现生活是个万花筒,千变万化,五彩缤纷,让作文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其次,要“求实”,要善于把握“三性”:工具性、生活性、个体性。处理好“作文与生活,生活与作文”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作文是人际交流的需要,是成长发展的需要”;第三是“求新”,“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鼓励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放飞情愫,写真实的生活。可以“心游万仞,神鹜八极”,也可以“异想天开,童言无忌”,既不过分强调形式,也不过于注重结果。引导学生用心对生活和语言文字有机融合的体验感悟,对想象与现实有机融合的体验感悟,对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有机融合的体验感悟,这种体验与感悟,就是习作中“春蛹化蝶,破茧而出”的过程,是习作从观察到积累和表达的历练过程。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