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迁徙和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迁徙和融合

镇雄一中教师:黄海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继秦汉统一之后第一次大动荡、大分裂时期, 同时也可以说是各民族大迁徙、大流动、大融合的时代,而这一时期里的民族融合, 是由于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等各种因素造成的。因此,本文主要从该时期北方民族迁徙与融合带来的影响进行论述。

【关键字】魏晋南北朝 北方民族 迁徙 融合 影响

【正文】少数民族的迁徙活动历代都有,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活动, 无论是从人口规模和迁徙动机来看, 还是从涉及到的民族数量和迁徙区域而言, 都是中国古代其他历史时期难以比拟的。三国以来, 政权频繁更迭, 尤其是自304年匈奴族刘渊起兵反晋后, 以黄河流域为中心, 内迁的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族首领纷纷起兵, 在中原及西南、东北和西北等地先后建立政权并大规模内迁, 边疆各族向中原的汇聚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 由此而掀起了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迁徙的又一次高潮。

一. 北方民族内迁概况

1、鲜卑族的大迁徙

魏晋南北朝时期, 无论从建立政权的数量还是从迁徙规模及其历史影响来看, 鲜卑族在五胡中都是最为活跃的一个民族。从某种意义上讲, 弄清了鲜卑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迁徙状况, 就可以了解该时期胡族内迁的概貌。《后汉书》中记载 “ 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 故因号焉”。综观鲜卑族的发展史, 实质上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迁徙史。自东汉以来, 随着匈奴内迁并逐步瓦解, 鲜卑人亦大规模成扇形南趋西进, 到东汉后期, 鲜卑南接汉边, 北拒丁零, 东却夫余, 西击乌孙, 尽据匈奴故地, 东西万四千余里, 南北七千余里, 逐步控制了塞北草原及中原北地。这种分布格局一直延续至魏末晋初。其中拓拔氏鲜卑建立的北魏, 并以此奠定了北方统一大业的基础。至太武帝拓拔焘时, 北魏逐步统一了北方, 拓拔鲜卑以平城为中心, 散布于北方各地。鲜卑迁徙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当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举。为了尽快摆脱鲜卑旧势力的严重束缚, 加速鲜卑与汉族的融合, 完成全国的统一大业, 孝文帝力排众议, 于太和十八年( 494年) 从平城迁都洛阳, 原在平城的鲜卑人大多南迁, 前后迁洛和南徙的贵族、官僚、军队及民众, 总数在一百万左右。迁都洛阳不仅为孝文帝全面汉化选择了一个有利的环境,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民族的融合, 使其成为五胡中融合得最为迅速、最为彻底的一个北方游牧民族, 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匈奴内迁

匈奴内迁大约始于汉代, 公元48年分裂为南北两部以后, 南匈奴内附于汉, 主要居于塞内北地郡、朔方郡、上谷等地, 在今甘肃东部、山西与陕西北部以及内蒙古呼和浩特至包头一带与汉族杂居。东汉末年, 鲜卑族南下, 南匈奴经常受到鲜卑攻击, 遂继续向东向南迁徙, 进入今山西省境内。匈奴的不断内迁, 导致匈奴族及其各支系在这一时期随着政权的建立大量迁入中原地区, 活跃于历史舞台, 南北朝以后便融入周围各族, 其族称不再见于史籍。

3. 氐羌内迁

秦汉以前, 氐人主要活动在西起陇西, 东至略阳, 南达岷山以北的广大地区。东汉末, 诸雄争霸, 氐人乘机开始大规模内迁, 直至关中和陇右地区。经过不断的迁徙, 至西晋时, 氐人在关中、陇右以京兆等郡为中心形成了广泛的分布区。十

六国时, 伴随成汉、前赵、后赵、前秦等政权建立, 又多次迁往关东、河北等地, 并大量融入华夏族, 而留居河湟地区的羌人则依然保留着自己的特点。三国时, 蜀汉和曹魏纷纷将羌人强制内迁, 征羌人为兵、徭役。十六国时期, 羌人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展到关中、陇右以外的其他中原地区。

4. 乌桓及其它民族内迁

乌桓也是东胡族系中的一支重要民族, 其祖先游牧狩猎于大兴安岭南麓。乌桓内徙当始于汉武帝时期, 东汉建武年间主要居于辽东属国、辽西等郡界, 即今东北的大凌河下游, 经河北北部、内蒙古南部、山西北部和中部, 至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一带。乌桓进一步内迁是在东汉末建安年间, 曹操为定北疆, 于207年亲征乌桓, 得胡汉降人二十余万口。三国以后, 未被迁徙的乌桓仍留居东北原地, 再未见有大规模内迁的记载。此外, 北方其他民族也以不同的规模向中原地区靠近。如长期在漠北地区活动的柔然在与北朝诸政权的战和之中大量内迁, 因战争俘获、主动归附及和亲陪嫁户等散居于中原的柔然有数十万 。在北方活动范围极广的另一支游牧民族 高车不仅内迁时间较早, 而且人数也不少。十六国时期广布于长城内外, 主要在黄河河套至代郡以北, 陇西、秦、凉一带及今河北、山西、河南一带居住。此外, 由于地理阻隔, 西域诸胡大规模内迁并不多见, 但小规模或个体内迁则从未间断过, 尤其是西域胡因经商而内迁的人数不少。北魏迁都洛阳后, 西域商人至洛阳者更多。

二、北方民族迁徙的历史影响

从上面的民族迁徙概况不难看出, 与历史上其他时期的民族迁徙相比,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呈现出迁徙动因多、迁徙民族多、人口迁徙数量大、迁徙规模大、迁徙地域广、迁徙方向多等特点。这个时期的民族迁徙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原有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 极大地推动了各民族间相互融合的进程。在此以前, 我国的民族人口分布基本上是分族聚居的格局, 即汉族(华夏族) 集中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 其他各民族则分别集中分布在周围各个地区, 在其特定的区域内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聚居状态。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后, 各民族相对稳定的聚居状态被打破, 民族分布格局亦得以重建。由此可见, 中原汉族的举族南下和北方胡族的大量内迁如同两股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 在各民族形成犬牙交错居住格局的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而加速民族融合进程的有利条件就是首先打破民族的居住区域, 因此, 这一时期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和大流动, 对于各民族间形成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多元统一体产生了重大影响, 通过大融合、注入大量新鲜血液的汉族也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展现在历史舞台。

其次,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各民族的文化变迁。这种变迁包括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住所的变迁、饮食习俗的变迁、服饰和发式的变迁、民族语言的变化、风俗习惯的变迁和宗教信仰的变化等方面。同时, 由于胡族的影响, 中原汉族在生活习惯和习俗文化方面也在悄然变化。而这样的变迁过程正是加速各少数民族社会进步、促进各民族相互融合的过程。因此,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为各民族都注入了新鲜血液, 增添了活力, 无论该民族是融合至族称消失还是融合至发展壮大, 从某种意义上讲, 都大大地丰富了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再次,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 不仅使中国的经济中心发生南移, 而且使我国的经济区域呈现扩大趋势。尤其是中原汉民族的大迁徙和大流动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 在他们的迁徙过程中, 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辐射作用尽显无疑。魏晋以来, 中原地区汉族为避战乱大批迁往辽东、河西等边疆地区, 不仅使当地的劳动人手大大增加, 而且为当地人民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 对于开发当地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这一时期大批汉族的南徙, 也为原来经济相对落后的江南地区增加了劳动力, 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经济上的大发展和人口的大量增多使得南朝都城建康和东南沿海地区发展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和发达地区。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内迁为我国形成多民族的国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促进当时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丰富着中原的物质文化。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