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岁保姆与一家四代人--发生在厚道人家的感人故事

保姆是一家几十口人的娘、奶奶、祖奶奶!在这个家庭生活44年,已经108岁的老人,肯定是中国最幸福最快乐最自豪的保姆!

在这个家,有人敢违抗父母的命令,却无人敢对这位老保姆说“不”,因为这位老保姆是全家的“家长”。真情在四代人心中扎下了根。他们不是血亲,却胜似血亲。反哺老人,成为余家上上下下最重要的事情……

保姆似娘:艰难时刻成为家中的主心骨

1963年8月,在河南省洛宁县水电局工作的余仁锦,几天来心事重重。家里,妻子就要临产;在单位,组织上要他交代历史问题,并与地主出身的父母划清界限。谁来照顾妻子、孩子?他到处托人,看能否找到一位合适的保姆。

余仁锦是一位水电工程师,时年24岁,结婚不久就被从洛阳市下放到洛宁县。妻子王桂兰跟随来到县食品厂工作,每月工资18元钱。在这里,他们举目无亲。

一天傍晚,余仁锦到了下班时间还没回家,王桂兰坐不住了,挺着肚子到街口张望。望着望着,她突然感到一阵晕眩,身子晃了晃,眼看要跌倒在地,一双温暖的手从后面扶住了她。

“好险!”王桂兰缓过神一看,只见一位60多岁、慈眉善目的农村妇女正关切地看着她。

老人问:“闺女,你怕要生娃了,可不敢大意呀!”

听到这话,孤独无助的王桂兰感到无比亲切。从交谈中得知,老人名叫陈云,家在回族镇邬东村,时年64岁,丈夫去世后,孤身一人,有个养女,已经出嫁,这次是来县城走亲戚的,两家临街相住。

扶着王桂兰回到家后,老人又给她做了碗面汤,一直等到余仁锦回家才离开。

王桂兰恋恋不舍地说:“大娘,你常来坐会吧,我害怕……”

此后几天,陈云没事就过来陪王桂兰说说话,帮助整理一些婴儿衣物,还帮她做饭。看老人这么热心、善良,身体又好,王桂兰就想把老人请到家里来做保姆,并把这事告诉了丈夫。

第二天,余仁锦夫妇便去找老人商量。

陈云说反正她没事,也不要说什么做保姆,就当帮帮忙:“谁家都有难的时候,伸把手还要钱?”

此后,陈云就经常来给王桂兰帮忙。9月11日早上7点,王桂兰顺利产下一名男婴,陈云更是帮着忙前忙后,直到孩子出生的第6天,才正式答应到王桂兰家里当保姆。老人白天做饭、洗尿布,晚上帮着照看孩子,就像伺候亲生女儿一样,周到、细致地照顾着王桂兰母子。

一天半夜,孩子哭闹不止,王桂兰喂了三遍奶,孩子还是哭。陈云披衣起床,把孩子抱在怀里,在地上来回走着、哄着,嘴里哼着小曲:“小宝宝呀,别哭了,山上的樱桃红了呀……”快天亮时,孩子才睡着。

等王桂兰一觉醒来,老人早饭已做好了。

那段时间,余仁锦要经常下乡搞水电工程,家人便完全托付给了陈云。余仁锦从乡下回来时,一进院,只见绳子上晒了一溜尿布,进了屋,只见妻子头上裹着头巾,身边是熟睡的婴儿,陈云站在一旁,正在忙碌这做早饭。

见此情景,余仁锦把心放到了肚子里,感动地说:“大娘,多亏您了,您老以后就是我们的娘,这就是您的家!”

这一声“娘”,把老人叫哭了,泪水顺着脸颊流淌下来……

孩子满月了,余仁锦给儿子起了个响亮的名字:余俊超。陈云整天把小超抱在怀里,亲着、哄着,像对待亲孙子一样。余仁锦夫妇看在眼里,愈加觉得老人亲近。

一天下午,王桂兰拿出10元钱说:“娘,这是您这个月的辛苦钱,您拿着吧!”

陈云说什么也不要,可王桂兰不答应。

推来推去,钱,老人收下了,可她第二天就拿这钱出去买了两袋藕粉,嘱咐王桂兰说:“我走后,留着给孩子吃。”

王桂兰说:“娘,您不能走,我们离不开您!”

当天晚上,余仁锦夫妇再次挽留道:“娘,您老回去也没个亲人,就把这当成家吧,活着我们养您,不在了,我们送您!”

老人把俊超紧紧搂在怀里,流着泪说:“和你们在一起,我又有了家……”

12月底的一天晚上,余仁锦冻得哆哆嗦嗦回到家。陈云上前摸了摸他的棉裤脚,心疼地说:“里面都没有棉花了,能不冷吗?”

等大人、孩子睡着后,老人悄悄坐起来,拿过自己的棉袄,取出里面的棉花,一层一层絮进余仁锦的棉裤里,絮好后又连夜给缝上。第二天一早,一条暖暖和和的棉裤做成了。

余仁锦一早起来,穿裤子时觉得不对劲,再一看陈云身上的单衣,明白了,他动情地说:“娘,您把棉袄拆了,穿啥呀?”

陈云揉了揉熬红的眼睛,开心地说:“娘不出屋,用不着那个。”

1964年初的一天,余仁锦很晚才回来,不住地唉声叹气。原来,单位让他揭发父母剥削穷人的事,他说不出来,正面临停职。老人安慰他说:“孩子,没有过不去的坎,爹娘生养了你,这种关系到死也断不了……”

余仁锦听后,拿定主意:绝不昧着良心检举、揭发父母,往他们伤口上撒盐。

从此,余仁锦夫妇把老人当成了主心骨,家里的大事小情,都是老人帮着拿主意。每月开工资时,王桂兰总是单独拿出10元钱,塞到老人手里。可过后,老人又把这10元钱花在了柴米油盐上。

由于家里没有钟表,每天天不亮,陈云就要出去看星星,等最亮的一颗星快要隐没时,老人就叫醒余仁锦夫妇:“吃口饭,上班去吧!”

此后8年时间里,王桂兰又分别生下了老二余俊新、老三余俊峰、女儿余俊晓。没到月底时,粮食就吃得差不多了。余仁锦夫妇愁眉不展。

陈云说:“我带俊超、俊新回乡下看看侄子,住半个月再回来。”

王桂兰知道老人的心思,可她担心老人的亲戚家也不富裕,白吃饭人家会说娘的闲话。陈云不管这些,领着俊超、俊新就走了。这个侄子家住两天,那个侄女家住三天,月底还带回来几斤玉米面。

雪上加霜的是,“文革”开始后,余仁锦因为历史问题没交代清楚,又是工程师,他被关进了牛棚。

王桂兰哭着说:“娘,孩子他爸万一想不开自杀可怎么办?孩子们还小啊……”陈云心里也是七上八下。

第二天,她收拾一些换洗衣服,怀里揣上两个窝窝头,径直去牛棚探望。把门的不让进,瞪着眼睛问:“你是余仁锦什么人?不知道他在挨批斗、写检查吗?”陈云理直气壮地说:“我是他娘,来看儿子!”

对方一看老人这架势,只好让他们见了面。陈云把窝窝头包在换洗衣服里,看着余仁锦说:“孩子,要挺住,总会有出头那一天的。家里有我照看,你放心吧!”

余仁锦眼泪流了出来:“娘,您老不怕受牵连,真是余家的恩人哪!”

不让奶奶走:长大的孩子都有一颗感恩的心

1980年秋天,余俊超17岁了。一天,他兴冲冲跑进门大喊:“奶奶,我被批准入伍了,过几天就要去甘肃!”

闻听这话,年已80岁的陈云,当场掉下了眼泪。从小在身边长大的孙子,她舍不得啊!

晚上,余俊超的亲奶奶也从老家赶来,嚷着不让孙子走。这屋亲奶奶哭,那屋陈云哭。余俊超抱住陈云说:“奶奶,别哭了,我会常给您写信的,让我爸念给您听……”

1981年春天,陈云的哥哥、妹妹家的侄女、侄子们来到县城,向余仁锦夫妇表示:现在农村日子好过了,姑姑年岁也大了,想接她回去养老。王桂兰一口回绝:“不行,娘是我们家的主心骨,我们给娘养老送终!”

躲在门外的兄妹3人,一听有人要接奶奶走,全都哭开了:“奶奶不走,奶奶不走……”

陈云的眼泪流了下来,她看着娘家亲人说:“再等几年吧,我要把孩子们都抚养成人!”

1984年秋,余俊超退伍回到家乡。进门时,陈云正在揉面,准备午饭。一看大孙子从天而降,老人喜出望外,上前一把抱住,左看右看,半天不放手。余俊超动情地说:“奶奶,您身体还那么硬朗,多好啊!”王桂兰拉了下丈夫的衣袖说:“看,孩子对奶奶比对我们还亲!”

这一年的11月,老二余俊新年满18岁,也要应征入伍。跟全家告别时,陈云难过极了,一个人自言自语:这个刚回来,那个就要走,也好,你走我也走!说着,起身进屋,开始收拾行李。

余仁锦、王桂兰大惊失色,几个孩子你看我、我看你,一时没明白怎么回事。等老人收拾完简单的小包,提着走出来时,只见余仁锦夫妇和4个孙子、孙女,全都跪在门口,拦住去路!

王桂兰哭着说:“娘,别走,我们离不开您呀……”余俊超、余俊峰兄弟,一边一个抱住大腿说:“奶奶,要走带着我们,您去哪,我们跟您去哪!”

包,掉在地上,陈云的手颤抖着,摸摸这个,看看那个,又拉起余仁锦夫妇说:“中!中!我不走了,不走了……”

1986年4月12日,余家院落里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老大余俊超结婚了。陈云老人喜气洋洋,端坐在正中间的席位上,一身新衣,笑得合不上嘴。左边是余仁锦夫妇,右边是乡下来的娘家侄子侄女。拜完天地,陈云上前拉着孙媳妇的手,从头看到脚,又拉过余俊超的手悄悄说:“奶奶明年要抱重孙子了……”

1990年,二孙子余俊新退伍后也成了家。这一年的9月20日,余仁锦把全家老少聚集在一块说:“奶奶已经90多岁了,过几天就是她的生日,从今年开始,余家每年都要给奶奶过生日、祝寿,她是我们家的恩人哪!”

此时,年已91岁的陈云,耳不聋、眼不花,走起路来比王桂兰还快。9月24日,在洛宁县城最好的酒店里,余家老少和陈云的娘家亲人齐聚一堂,给老人过生日。看着眼前孝顺的儿孙、亲人,老人流着喜悦的泪水说:“遇到好人家了,我才能活这么久啊……”这也是老人生平过的第一个生日。

1992年冬,操劳半生的余仁锦因病去世。临走前,他看着满屋子的儿女说:“你们一定要像对待亲奶奶一样待娘,养老送终,她是我们家的恩人……”说完,咽下了最后一口气。王桂兰让儿女齐齐跪下,哭着说:“你放心走吧,我们一定会管娘的……”

陈云哭倒在余仁锦身上:“儿啊,让我这把老骨头替你走吧,娘痛心啊!”

屋外寒风凛冽,93岁的陈云,身穿素衣,伫立在风中,像一棵经霜历雪的老树,根根白发随风飘动。经此一劫,老人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可她还要站在风中,给余家撑起腰来!她身后,是哭得死去活来的余家子孙们。老人强忍悲痛,给儿子缓缓送行……

深情反哺:44年朝夕相处祖孙四代情比血浓

到了2000年春天时,余家的后一辈子孙也小树般成长起来了。四兄妹都有了自己的孩子。陈云的身份变成了祖奶奶。一到星期天,院落里到处可以听到孩子们的喊声、笑声。

陈云的脸上笑满了核桃纹。每到这时,她就搬个小板凳坐在一角,饶有兴趣地看着重孙们在眼前嬉闹着,心里比吃了蜜还甜!一个星期天,老三俊峰的女儿小雨,手里拿着木梳,哭着跑过来告状说:“祖奶奶,妈妈不给我梳头……”说着,小雨嘟着小嘴,坐到了陈云跟前。

陈云笑着,眯起眼,接过木梳,把重孙女拉到怀里,轻轻梳着孩子的秀发,给扎起了小辫。王桂兰吃醋地说:“孩子们都跟祖奶奶亲,不跟我亲。”

一天下午,正在上初中的余俊超的小儿子,在外面跟邻居小胖打了起来。原来,小胖听爷爷说,余家祖奶奶不是亲的,是保姆……孩子闻听不干了:“你胡说,我祖奶奶是亲的,小时候还带过我爸呢!”两人互不相让,说着说着动起了手。

晚上,孩子气鼓鼓地追问父亲祖奶奶是不是亲祖奶奶。余俊超愣了一下,随后,他把祖奶奶到余家的前前后后讲给了儿子听。“祖奶奶不仅带大了爸爸、叔叔们,还带大了你们,她比亲奶奶还亲呢!”

孩子听了,仰起小脸,半天没吭声。不一会,他跑到陈云床边,拉起祖奶奶的手,认真地说:“祖奶奶,我长大后也要多挣钱,养活您!”陈云听了,忘情地把孩子搂在怀里,使劲亲了一口……

2001年8月10日下午,贪玩的小雨爬树时不小心摔折了腿,从医院回来后疼得直哭。陈云心疼地把俊峰大骂一顿,随后一直守在床边。小雨一看祖奶奶掉眼泪,马上不哭了,伸出小手给陈云擦眼泪。吃饭时,她小声地说:“祖奶奶,我想吃三鲜馅饺子。”听了这话,老人转身进了厨房,随后拿起面盆,开始和面。正包着,老二俊新回到家,一看奶奶在干活,转身就喊:“妈,不是不让奶奶干活了吗,怎么还在包饺子呀?”话刚一出口,陈云的手指头点到了他的鼻梁上:“祖宗啊,小点声,别让你妈听见,她该说我了……”

原来,自打陈云100岁生日过完后,王桂兰与儿女们商议,决定把全家的活计接管下来,不再让老人动手。为此娘俩差点闹个半红脸。陈云坚持说我闲不着,不让干活不如死了!王桂兰也有理由:娘侍候我们一辈子了,应该让儿孙们也侍候您几年。王桂兰还和儿子、媳妇们抢活干,没等老人上手,活早就干完了。

俊新的喊声,引来了母亲王桂兰。老人理直气壮地说:“小雨要吃我包的饺子,你们谁也管不着!”王桂兰笑了:“娘,只此一回,下次可不能这样了啊!”老人点着头说:“中、中,下次不给包了。”

2004年夏天,年已105岁的陈云在端水浇花时,不小心跌了一跤,左腿膝盖骨折了。医生表示病人年纪大了,不适合再做手术。余家所有儿孙、媳妇齐聚在陈云的床前,这个问奶奶还疼不疼,想吃什么,给您做一口!那个举着水杯喊奶奶该吃药了……重孙子辈六七个孩子,此刻分外安静,围在祖奶奶跟前,眼泪“啪啪”地往下掉……

陈云见状急着说:“都别掉眼泪,祖奶奶没事,能起身。”说着,老人直了直腰,挺着欲坐起来。这个动作吓坏了全家人,大伙急忙按住她,告诉她医生说了,过一个月才能下地呢。老人不相信地问:“真的?”大伙都点头说:“是真的!”

王桂兰看大伙都在,临时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按分工,她嘱咐余俊超哥几个轮流背奶奶出去晒太阳,儿媳妇、重孙女给梳头、洗脸,自己负责给老人擦身子,接大小便。老二俊新看家里床硬,专门跑了一趟洛阳,花1000多元钱扛回来一张护理床。陈云看着直心疼:“这么高级的床,花了多少钱啊?”俊新撒谎说:“不贵,才120元。”

做饭前,王桂兰进屋问:“娘,您想吃什么?”老人张了张嘴,想了一会说:“闺女,给我煮碗面叶吧,我想喝口汤。”王桂兰转身出屋,开始和面、炖汤、撕面叶。此后,王桂兰今天做条鱼,明天炖几块排骨,后天熬碗鸡汤……

在余家老少精心伺候下,一个月后,陈云奇迹般重新站了起来。她拄着老大俊超给买的拐杖,在几个孙子的搀扶下,试着一步一步迈出,大伙一起给她鼓劲:“一、二、三……奶奶又可以走路了!”

开心的笑容写在余家每个人的脸上。见此情景,前来探望陈云的侄子、侄女也感动不已——姑姑虽然孤身一人,可她有比亲生儿女还要亲的儿孙啊!

经此一劫,老人不敢再大意了,害怕给闺女、孙子们添麻烦。可是,干了一辈子活,突然闲下来,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王桂兰看出了老人心里的落寞,出来晒太阳时,她在老人身边放一小袋生花生,再放一个小盆。从此,边晒太阳边剥花生仁,便成了老人新的乐趣。

2006年春,街口的老树返青时,有一天,老人喊来重孙女小雨,手指着嘴,神秘地让她看。小雨一看,惊奇地叫了一声:“祖奶奶,你长了一颗新牙?”老人点点头,随后“咯咯”笑出了声……

又一个春天来了,地里的野菜冒出嫩芽时,陈云突然想起了从前挖野菜的情景:“那时日子难啊,吃不饱饭,孩子们饿得直叫唤……”老人自言自语,仿佛嘴里正嚼着甜丝丝的菜窝窝。老大俊超悄悄喊过两个弟弟,又带上孩子,几个人拎个筐就出去了。不一会,他们从地里挖了一筐野菜回来。晚上,全家动手,围着老人包起了野菜馅饺子。吃着饺子,老人眉开眼笑,比过年还开心。

2007年9月24日上午,在洛宁县委招待所,余家老少19口人,簇拥着一袭红衣、满脸堆笑的陈云。今天是老人的108岁大寿,这也是陈云在余家过的第18个生日。出发之前,重孙女们给老人化了淡妆,发际上还给戴了一朵鲜花,看起来十分抢眼。

前来祝寿的亲朋好友坐了满满16桌。洛宁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人也亲自赶来祝贺。老人激动地说:“连县太爷都来看我了,这可怎么好?”这话把大伙逗得哈哈大笑。

上午11点,最感人的一幕出现了:陈云72岁的侄子,扶着90多岁的娘,来给108岁的姑姑祝寿!

10月底,陈云的侄子、侄女来到余家看望姑姑。老人把全家老少叫到跟前,一手拉着侄子,一手拉着王桂兰,语重心长地说:“余家、陈家要世代为亲,永相帮助!”说完,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王桂兰说:“娘,你放心,我们两家的后代都会这样做的!”

见两家人都郑重答应下来,老人开心地笑了。

2007年11月中旬,老人在哪养老的问题再次出现争执。陈家来人说老人叶落归根好!余家说奶奶是我们家最亲的人,不能走……争来争去,最后,陈云发话了:“我不走,我在余家生活快50年了,和他们感情深!”

□(选自《知音》)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