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世界公民意识的培养

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谈中国大学生世界公民意识的培养

内容提要:培养大学生世界公民意识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是高等院校和学生双方需要共同承担的责任。本文首先对中国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当今世界环境、“十八大”报告和本校具体情况阐述培养大学生世界公民意识的必要性,最后结合本校特点阐述培养大学生世界公民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十八大 中国大学生 世界公民意识

一.引言: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等。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

在各国之间的联系日渐增强,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全球化趋势正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生活在这个大环境中的每一位公民都将不再是单一国体下的某一个孤立的个体。针对目前的时代形势,大学生应该肩负起新时代背景下的责任和满足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通过学习和实践努力培养世界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现代化社会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权利和责任的一种自觉认识。以往,世界同一化的程度较低,公民意识所指向的范围仅限于公民所属的国家。但是,如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公民在着眼于自身所属国家以外,还需要全人类的公共事务和共同命运。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位公民,都具有双重身份,包括某一具体国家的公民身份和世界公民身份,前者与国籍相关联,而后者更多的是一种意识的体现,只要我们属于人类社会中的一员,我们就是一名世界公民。而如今,中国大学生站在了与世界交流的前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和人才资源。因此,努力培养培养世界公民意识显得迫切而重要,对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及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薄弱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逐步得到了加强。但总体而言,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正处于培育和发展的过程当中,还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目前,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导致了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缺失。

首先,我国针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偏向于传统观念,而对现代意识不够重视。目前,大学思修课教材在自立、维权、效率、竞争、廉洁等现代公民意识方面的内容还显单薄,更着眼于理论说教而没有对理论进行进一步剖析,这样的公民意识教学缺乏生动性和实效性,无法真正达到其预期的教学效果。

其次,大学关于公民意识的教学在教育形式上普遍注重理论灌输而缺乏公民实践,这或许有助于对知识的普及,但对于公民意识的培养却收效甚微,而在公民意识教育方面,实

践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但这恰是中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欠缺之处。例如,大学生作为具有选举权利的公民,对于选举权的体验却十分缺乏:一部分学生甚至从来没有过社会性的民主选举;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参加过,但他们大多都是在对候选人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茫然投票,选举权沦为了形式主义的牺牲品,而学生本身也无法感受到行使公民权利的使命感和神圣感。因此,在在这种环境的作用下,公民意识的培养成为了奢谈。

再者,中国大学在公民意识的教育上更偏向于考试成绩的评价而轻视学生在现实中的表现。公民意识的教育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应该融入到其它科目的学习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样才能保证教育成果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但现实中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在对思修课的学习考核中,大多数高等院校仅凭试卷的成绩来评判学生的品德,而忽视了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表现,这样的考评方式使公民意识教育徒有其表,导致了思修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日益下降,而教学质量也与培养目标相差甚远。

三、大学生世界公民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世界公民意识的教育对于个人、国家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加强大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针对目前绝大部分大学生对于世界公民的意识较为淡薄,培养大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整个世界的格局,有助于学生的跨地域和跨文化交流。学生在具备世界公民意识的情况下,能更好地承担起身为世界公民的责任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自我价值,有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次,加强大学生世界公民意识的培养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整个国民的素质,使中国能在思想层面上适应全球化的发展,有助于中国真正地做到与国际接轨,同时也减少了人才的流失,使中国在国际中与他国竞争不会处于劣势,这对于中国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了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同时,我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再者,我国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再者,国家应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这要求每一位公民需要积极参与人民民主政治,行使自身的权力和履行自身的公民义务,为国家的政治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广外是一所具有国际化鲜明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始终履行“明德尚行,学贯中西”的校训,以培养全球化高素质公民为使命,着力推进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有社会责任感的国际化人才。因此,作为一名“广外人”,为了迎合学校对于每位学生的国际化培养要求,我们更应该肩负世界公民的责任,努力培养世界公民的意识,以便能更好地迈向国际舞台,真正融入到全球化的社会中去。

四、大学生世界公民意识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在大学的学习环境中,电视、报纸以及网络等大众传媒是大学生开阔视野、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构筑健全的大众传媒资讯平台,对提高大学生世界公民意识起到重要的作用。国家和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指导大众传媒从业人士树立国际意识,在传播过程中直

接或间接引入国际意识信息和内容,并建立生动的国际意识教育网站,发挥大众传媒的强大功能和大众特性,以提高整个社会公民以及大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水平。

加强大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教育,需要设立全球教育协会等专门机构,逐渐构建以国家教育部门为指导、以全球教育协会为桥梁、以各级各类学校为主要实践主体、社会各界尤其是跨国企业广泛参与的世界公民意识培养体系。全球教育协会的主要职能有,指导生成成熟的全球教育观念、协调和整合国内外教育资源、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立良好的国际合作以及进行高效有序的师资培训等。具体措施有,制定诸如“教师培训制度”,与国外教育机构建立合作项目如“海外研修”、“互派合作教师”、“暑期研修”以及“2+2”模式的学生互访等。

当前,世界各国掀起了强调世界公民意识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热潮,预示着世界公民意识教育已经或将成为各国各级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这要求教育者具有宏大、整体、面向未来的教育观念,建立“面对面”的师生关系,改变“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因为“课程在信息时代已经不再是‘教科书’,从更广阔的视野理解课程,它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是时间上的不断延伸、空间上的持续扩展和内容上的无限包容”,并适时加强教师世界公民意识内涵、教学方法、教育技能的培训,为开展国际意识教育提供理念、知识和素质准备。

课堂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高等院校等教育部门应以世界公民意识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相结合为依据,整合思想政治理论、外语、历史等各学科德育资源,更新德育内容和德育目标,突出全球视野和世界公民意识,构建包涵全球教育观念的课程体系,这是对大学生进行显性或隐性国际意识教育的重要前提。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注重世界公民意识的教育效果,通过教学监督、教学评估等手段加以监控。

五、结语

大学生世界公民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国家国民素质的培养均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我国目前公民意识教育的不足和结合当今全球化的环境、“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关于明主法制社会的建设以及广外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计划,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大学生世界公民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来全方位地了解世界并注重实践,真正地培养世界公民意识;同时,高等院校和政府也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努力加强大学生世界公民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略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吴锡存

2.《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紧迫性与高校思想品德课的改革》——周静

3.《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王甲成、张淼

4.《大学生国际意识状况调查与培养策略》——高翠欣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