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文化包容性与世界城市建设

北京:世界城市的定位与路径(中篇) | ΤΗΕΜΕ 话题

北京的文化包容性与世界城市建设

张景秋

2010年1月25日,郭金龙市长在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北京将“着眼建设世界城市”。由此,北京城市建设确定了新的目标任务,“人文北京、绿色北京、科技北京”建设有了新的着力点。应该说,这也是北京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选择。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对北京的城市性质确定为“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城市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并提出了“按照国家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总体部署,第一阶段,全面推进首都各项工作,努力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构架;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确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国际城市的地位;第三阶段,到2050年左右,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的城市发展阶段目标。如今,这一目标提早进入到大家的视野范围,一方面是由于北京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2009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65.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万美元,开始从工业化成熟期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另一方面,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随着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提升,对世界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彰显。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实力。

纵观当今得到世人公认的四大世界城市:伦敦、纽约、东京和巴黎,不仅在经济上对世界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在文化上具有引领作用。如巴黎,尽管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作用没有伦敦、纽约和东京强势,但具有西方文明之都的巴黎却在文化影响力上毫不逊色,成为以文化立市的典范。因此,作为世界城市其标准之一除去政治经济影响力外,还有一条就是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这一点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进程中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文化包容性的内涵辨析文化包容性的内涵

文化包容性,从其内涵来讲,是对自身文化精神的高度自信,并在多种文化的碰撞中,能做到相互吸纳,相互补充,从而产生生生不息的文化创新与发展。文化包容性是一个国家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一种文化底蕴深厚程度的表现。文化的多元性是与文化产生的社会多元化密切相关,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明的历史长短和经济实力的强弱。一般,农业文明历史较长的文化形式具有质朴、怀旧和长久的特点,而工业文明冲击产生的文化具有变化、流行、多样的特点。两种文明在现代社会产生的碰撞,就形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击与融合。而文化包容性除了指现代文明社会中多元文化的兼容外,更为重要的是指历史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文化包容性不是强制认同,也不是妥协求同

北京作为五千年文明古国的首都,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进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历史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文化冲突,在建设世界城市进程中涉及到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作为世界城市,其文化包容性应该是一种具有多元文化形式的开放系统,并扎根于自身博大的文化传统之中。

文化是一种思想意识,文化包容性是建立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思想意识范畴内的多元文化形式的兼容并蓄,这是文化包容性的基础和根本。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化是超越在法律和道德意识之上的。多元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多种力量峙衡的结果,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家是不会强制其他文化的认同,但也决不会妥协求同,其文化包容性是在不断保持自身文化先进性的同时,以开放的姿态甄别、吸纳和补充,并达到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无论是在文化产品、文化价值和文化认同上均能找到展示的平台。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优势——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世界城市从其构成要素标准来看,国际交往和外籍人士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达到世界城市的标准之一。基于此,作为世界城市,在多元人群构成的基础上必然产生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只有兼容并蓄,具有一定包容性的文化环境,才能协调各种文化形式和内容,成就世界文化的地位。

北京规划建设39

话题 ΤΗΕΜΕ | 北京:世界城市的定位与路径(中篇)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北京,从元大都时就具有世界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历史上的北京地处于中原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点,是北京地处汉族文化的边缘而承担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南下的门户作用。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宽厚的包容性,是任何一个民族所不能抗拒的;而游牧民族的粗犷豪放和质朴,也为兼收并容的汉族文化所赏识,因此,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性在北京得到完美体现,这是中国其他任何一个城市所不具备的城市特质。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功能不断增强。截止到2009年10月,在北京居住时间超过六个月的外籍常住人口为11.16万人,共有165家大使馆、23家国际组织驻华机构、18家外国驻京商社、337家外国新闻机构。一批以通讯、电子信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相继落户北京,共有外国常驻代表机构5392家、全球500强企业26家,跨国公司在北京设立的投资性公司达到165家,占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投资性公司总数的40%,北京正成为全球拥有500强企业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在全球各大城市中仅次于东京和巴黎,位居第三。这些机构与公司入驻北京,一方面看到了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在世界政治经济的地位和影响,另一方面,也为北京深厚的历史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的城市特质所吸引,并为之增添新的文化形式和内容。无论是中国自己的民族文化和节日,还是西方的一些文化和节日,在北京都能得到尊重和欣赏,特别是对于一些有影响、有意义的文化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与我们的端午节、中秋节等一起成为大家共有的节日。

北京多元文化的载体—融合的居住社区

在西方,贫富之间、不同种族之间在居住空间上存在较为明显的隔离,鲜有像北京这样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人融合居住在同一个社区里。尽管由于生活习惯和从众心理,一些外籍人士来北京后愿意相对居住在同一个社区,形成了相对集中居住的区域,如望京、赛特、燕莎附近等,但总体来看,北京城市内的任何一个社区都是开放的,只要遵守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办理相应的居住手续,外籍人士就可以在任何一个社区找到适合的居住空间,这也正是北京具有建设世界城市的文化优势所在。

城市文化包容性的最直接体现就是居住空间的融合。人们来到一个城市,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找到一个安身之所,而在找寻住所的过程中,也是一个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当一个城市不带有任何偏见地给予接纳和包容,她能以开放的心态包容来自不同地域,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人群,意味着她自身具有足够的胸襟包容这些多元的文化,并能积极地从中吸取好的成分,丰富自身。这样的城市就具备了建设世界城市的文化风范。

北京城从历史到现代,经历了六朝古都的历练,也经历了现代化城市建设的磨砺,逐渐形成了其有容乃大以及多元文化并蓄的城市气质,2008年的奥运会让世人更进一步了解和熟悉了北京城市的这一特质。

北京建设具有文化包容性特质的世界城市的建议

北京的文化包容性是建立在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家思想意识范畴内的多元文化形式的兼容并蓄。尽管目前北京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处于起飞阶段,与世界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北京自身的城市文化特质为使其成为世界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未来,北京在“人文北京”

特点

世界城市的多元文化在城市景观上就能窥见一般,街巷中悬挂着的用多种语言书写的标识和幌子,多国风味的餐厅,不同肤色的行人,多种文化节日等。北京在经历了800多年建都历史过程中,在城市景观上形成了不同地域文化融合的特质,包括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小的方面如恭王府后花园的建筑形式,大的方面如三里屯、五道口等的特色街区,无不体现了北京多元文化融合的城市景观特征。因此,北京在今后的世界城市建设方面,应更多地从体现城市文化包容性的世界城市特点着眼,在一些特定区域,如在外籍人士相对集中分布的城市街区、道路、购物、娱乐、餐饮、旅游等场所使用国际通用的双语种标识,有规划地建设一些具有多元文化融合特色的功能性建筑,如餐厅、酒吧、演出中心等;同时,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及文化设施的便捷性、舒适性和无障碍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多元文化融合的城市品牌塑造,展示北京良战略指导下,重点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做好建设世界城市的准备。

打造“东方文明之都”的世界城市品牌,深化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从建设世界城市的优势分析,北京应着力打文化牌,特别是要塑造“东方文明之都”的形象和品牌。在进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过程中,充分挖掘北京自身的文化特质,并放大现有的文化包容性城市特质,一方面,将北京城市现存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非物质遗产保护利用相结合,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和影响,选择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城市印记意义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进行保护性利用,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北京的文化遗产价值,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传承作用和影响,如“宣南文化”;另一方面,扩展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是只用上千年历史的遗迹才能成为遗产,应该选择代表一个时代或者在城市发展历史阶段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的建筑(构筑)物和遗迹都可以纳入到遗产保护性利用范围,如“首钢”。这些文化遗产组成以主体标识性建筑物和构筑物为核心的具有不同历史文化特征的城市印记廊道,形成北京作为世界城市的文化品牌。

城市景观建设多方位体现文化包容性的

北京:世界城市的定位与路径(中篇) | ΤΗΕΜΕ 话题

好的国际形象。

不断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吸引外籍人士入住北京

常住外籍人士比例是世界城市的一个重要指标,截至到2009年10月北京市常住外国人仅占常住人口的0.7%左右,而世界城市中常住人口中外籍人口的比例应达到10%以上,如伦敦常住人口中外籍人士的比例为30%,纽约为15.6%。作为具有较强文化包容性的北京非常欢迎各国、各地区的朋友来北京学习、工作和交流,而北京融合的社区环境也为外籍人士常住北京提供了认同感、安全感和文化吸引力。北京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进程中,针对常住外籍人士比例提升这一工作的根本,是在不断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建立一套符合国际规范的社会服务系统和外籍人士管理体制,完善外籍人士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外籍人士行业准入标准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商务和学习环境,一方面吸引国际人才入住北京,在北京长期工作、生活,另一方面结合北京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建设不同层次和不同特色的教育机构,吸引国际学生来北京学习深造;在为外籍人士来京投资创业、居住生活、学习、旅游等各种活动提供高水平服务的同时,传播和扩散中国先进的文化思想和理念,以文化的兼容并蓄树立北京未来作为世界城市的地位和影响。

推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多元文化交流搭建平台

北京作为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文化产业是其建设世界城市的经济支撑,是首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文化产业起步晚,发展快,与世界城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创意文化和展示文化方面,除了缺乏自己的品牌和能在世界范围流行起来的创意作品,还缺乏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传媒机构,尤其是缺乏相应的人才。解决的途径除了引进国际人才外,更需要培养适合本土文化特质并善于从本土文化中创新的人才。基于此,北京在进行世界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教育改革,要将教育改革与建设世界城市的多元创新性文化人才相结合,推进教育从知识主导型向能力主导型转变,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掌握国际规范,了解国际惯例,另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小培养

创新思维,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社会,都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激发创造、勇于创新的环境,鼓励学生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缺乏有影响力的本土创意,只能跟风欧美、日韩的局面。同时,借助北京首都的地位和资源优势,以文化产业为纽带,结合演出、会展、旅游等多种形式,打造一批有国际地位和影响的文化制造和经营公司,提升已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水平和品质,使之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交流中心,为多元文化交流搭建平台。

建设世界城市是北京城市发展的远期目标,需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努力才能实现,现在的任务是充分认识北京城市发展的优势和差距,突出优势,缩短差距,充分发挥北京城市文化包容性的特质,加快世界城市建设的进程。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责任编辑:文爱平

北京规划建设41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