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新阶段和新模式

  【摘要】随着我国要素禀赋逐步升级,开放型经济正处于由劳动输出阶段向资本输出阶段过渡,而发展模式仍未真正转变。我国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遭遇的种种困局,症结在于其发展基础与发展动力、发展模式的不匹配。因而,开敢型经济的转型升级,不仅仅是调结构的问题,重点是发展模式的转型,当前应积极培育购买力优势,增强我国要素集聚能力、要素购买能力及要素创新能力,推动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  【关键词】发展阶段发展模式购买力优势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2)05—0025—05  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模式可概括为“要素集聚+劳动力输出”,即以低成本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凭借低成本及优惠政策集聚大量国际生产要素(如国外资金、技术、管理、品牌),并成为国际制造基地及出口基地。该发展模式成功之处在于将本地廉价劳动力与国外高级要素有效组合,优化要素配置,提升要素效益。然而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及国内要素禀赋逐步提升,我国开放型经济原有发展模式遭遇的问题及瓶颈约束日益明显,亟需加快发展模式转型。  国内外学者对开放型经济的研究,揭示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一些规律性现象,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要素禀赋将呈现出动态优化的趋势;要素禀赋结构成为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可成为划分开放型经济发展阶段的主要依据;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发展模式应当与国内要素禀赋、开放型经济发展阶段相对应。  一、开放型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发展模式  开放型经济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依托自身禀赋,通过融入国际市场和国际分工,优化资源配置,以此带动国内经济增长。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推进,开放型经济更加强调通过商品、劳务、资本、人员等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  基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从要素禀赋动态优化的角度,开放型经济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随着国内要素禀赋逐步优化,开放型经济发展阶段的提升,其发展动力、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应相应升级,政策取向也应相应调整。  1.劳动输出阶段。该阶段的要素禀赋结构特征是以劳动为主,以低成本优势为发展动力,其发展模式为主要以低成本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积极利用外资、扩大出口,充分调动国内闲置要素,提升要素效率,加速资本积累。此阶段的政策取向包括:对利用外资实行优惠政策,发展加工贸易、建成出口导向型的产业结构;利用优惠政策鼓励扩大出口;低估的汇率政策等。  2.资本输出阶段。该阶段的要素禀赋结构特征是以资本为主,以购买力优势为发展动力,其发展模式为主要以购买力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基于内需能力的增强,积极吸引高质量外资,形成高级要素集聚;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海外投资及扩大进口,获取资源、技术、品牌、营销网络等稀缺要素,并进一步与本地要素结合,提升要素禀赋结构。此阶段的政策取向包括:扶植本土跨国公司、鼓励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以获取高级要素为导向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鼓励扩大进口尤其是稀缺要素的进口;正常的汇率估值(甚至汇率高估)等。  3.技术输出阶段。该阶段的要素禀赋结构特征是以技术为主,以创新优势为发展动力,其发展模式为主要以创新优势参与国际分工,通过技术优势掌握国际分工主导权、整合全球资源以巩固其技术优势,进而获取高额分工收益。此阶段的政策取向包括:鼓励扩大非核心技术的出口;鼓励以整合海外资源为导向的对外投资及产业转移;正常的汇率估值(甚至汇率高估)等。  因而,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发展动力、发展模式是否与其发展基础(要素禀赋结构)相匹配。而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升级,包括优化结构、提升效益、转换动力等等,从理论上说,实质上是推动开放型经济向新的发展阶段演进,实现阶段性跨越。  二、我国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困局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资本、技术等高级要素在生产要素中的比重不断提升,要素禀赋结构逐步优化。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如果一国的资本劳动要素比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之,则是劳动(相对)丰富或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2000年以来,我国要素禀赋的资本密集程度显著提高,2010年我国的K/L达到3.72,但仍明显小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及韩国、墨西哥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略低于俄罗斯,属于劳动相对密集型;同时,与巴西、印度及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K/L更大,属于资本相对密集型。  在知识技术要素方面,国际上通常用每万就业者科技人员数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要素的丰裕程度。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我国科技要素尤其是高科技人才增长迅速,2010年,我国每万就业者科技人员数达到21.4人,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属于技术相对紧缺型。  随着要素禀赋优化提升,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度更高,劳动低成本优势不再。从发展规律来看,以技术要素为主导、以创新优势为动力的技术输出阶段是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方向,但通常由低成本优势的商品输出向创新优势的技术输出的升级不能一蹴而就,我国的开放型经济正处于由劳动输出向资本输出过渡的关键阶段。  然而,在要素禀赋逐步优化的同时,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模式仍未真正实现转型,面临的瓶颈约束愈来愈明显。首先,生产成本约束。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国民收入、工资标准及劳动保障水平的逐步提高,劳动力价格不断提升,与周边国家如泰国、越南、印度、印尼等相比,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其次,资源环境约束。国际制造基地的分工定位,使得我国成为资源消耗中心及环境污染地区,土地、淡水、矿产等资源更为紧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更为脆弱。第三,国际市场约束。作为第一出口大国,中国出口产品尤其是纺织服装、IT、机电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逐年提升,但同时遭遇的贸易摩擦也随之增加。在国际需求疲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后危机时代,“中国制造”面临的国际市场约束将更为明显。就实质而言,伴随着我国要素禀赋的逐步优化升级,开放型经济亟需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而以往的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仍在继续沿用,以上种种瓶颈约束,是在原有竞争优势及发展动力减弱,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条件下难以避免的问题。   因而,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升级,不仅仅是调结构的问题,重点是发展模式的转型。顺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创新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模式,寻求并培育竞争新优势,应该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此外,还得解决好几个难题:在原有优势日益减弱、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的条件下,如何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避免经济大幅回落;在提倡扩大内需、政策资源向国内市场倾斜的大环境下,如何实现内需与外需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如何摆脱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实现要素禀赋升级与产业结构优化等等。  三、我国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思路及对策建议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思路  发展开放型经济,实质是以自身要素禀赋融入全球化,通过国际分工充分利用优势要素获取稀缺要素,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推动经济增长。因而,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动力、发展模式应与其发展基础(要素禀赋结构)相匹配,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国内要素禀赋的优化及开放型经济发展阶段的升级。  近年来,以开放型经济发展为特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要素禀赋呈现出新特征:劳动不再便宜,资本不再稀缺,但技术仍然贫瘠。因而,现阶段我国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新目标应为:进一步优化要素禀赋、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阶段的跨越,实现开放型经济与创新型经济的良性互动。  购买力优势应成为当前我国开放型经济深化发展的新动力。购买力优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模式,即在资本要素充裕基础上,逐步形成强大的国内消费能力及对外投资能力,以此获取高级稀缺要素,并与本土要素有效结合,推动要素禀赋优化及开放型经济的阶段提升。需要指明的是,购买力优势与扩大内需、创新驱动并不矛盾,而是相互统一的关系。  首先,内需扩大是购买力优势的主要内涵及体现。购买力优势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强大的国内消费能力,而国内消费包括对国内生产商品及进口商品的消费;二是强大的对外投资能力,包括海外参股、并购等形式。  其次,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购买力优势是实现创新驱动的有效途径。自主创新通常可以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模仿创新,在全球化条件下,集成创新与模仿创新正是借鉴外部技术资源进行自主创新的一种有效途径。日本、韩国等后起国家的成功案例说明,充分利用科技、人才等高级要素全球流动的特性,通过外资技术转移、购买专利、技术许可和收购海外科技企业等途径,获取外部创新要素,并与国内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紧密结合,能有效推动国内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此基础上,我国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思路应为:在资本要素日益充裕的基础上,积极培育购买力优势,一方面,充分利用我国制造业和开放型经济发展基础,拓展市场潜力,形成巨大的“虹吸效应”,增强要素集聚能力,大力吸引国内外人才、技术、品牌、管理等高级要素集聚。另一方面,依托内生增长能力的增强,选取重点行业,整合国内产业资源,打造本土跨国公司,增强要素购买能力,利用发达国家面临深度调整、资产价值重估的契机,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大进口力度,最大程度地获取能源、矿产、人才、品牌、技术及营销网络等稀缺资源。在此基础上,增强要素创新能力,着力促进外部高级要素与本土要素的有效结合,实现自身要素禀赋的优化。需要指出的是,通过集聚与购买获取高级要素不是最终目标,更重要的是推进外部高级要素与本土要素融合,进而实现要素禀赋优化升级。  (二)我国开放型经济深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统一思想,转变观念  当前,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均出现实质性变化,今后如何进一步发展,理论界出现了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随着国内外需求环境的变化及经济发展阶段的提升,开放型经济已经圆满完成了历史使命,我国应当寻求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观点将开放型经济仅仅等同为外需,而且将内需与外需对立了起来。实际上,开放型经济绝不仅仅是阶段性的发展任务。开放型经济是在全球化条件下,通过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只要全球化趋势不变,就必定要求发展开放型经济。其次,内需与外需不是对立的,扩大内需与开放型经济发展并不矛盾。即使像美国这种国内消费为主的国家,开放型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事实上,美国之所以能长时间保持相对较低的物价指数和旺盛的国内市场需求,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美国主导着国际分工,充分利用和整合了全球市场及资源。  因而,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开放型经济在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和优势所在。在国内外新形势下,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出现显著改变,自身的瓶颈制约也愈来愈明显,但无论从经济发展规律还是从我国发展基础角度,开放型经济仍应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绝不能因为发展道路的波折而动摇甚至否定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应推动发展观念的进一步转变。首先,开放型经济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五外”。外贸、外资、外经、外包与外智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主要内容,但过度强调“五外”,容易产生重“外”轻“内”。割裂内外市场的错误导向。事实上,在中国与世界再平衡的发展背景下,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应该更多地强调内外平衡、内外协调和内外互动,在继续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国外市场的同时,用好国内资本,用足国内市场。其次,随着要素禀赋的动态优化,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模式应及时调整升级。一般而言,不同发展阶段、发展基础条件下,应采用与之相应的发展模式。发展模式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有适合与否,发展模式与发展基础的错配将导致发展效率的低下。当前,我国开放型经济亟需的正是发展模式的调整升级,应充分调动国内市场、国内资本,使之有效融入全球化,并与国内外高级要素有效结合,推动国内要素禀赋的优化升级。  2.构建综合环境优势,吸引高级要素集聚  在全球要素分工的背景下,资本、人才、技术、营销网络等高级要素通过自由流动优化配置效率。事实证明,哪里发展环境好、投入产出效益高,高级要素就往哪里集聚。因而,吸引高级要素集聚,关键在于营造优良的综合发展环境。   首先,应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升级,重点围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高端技术产业集群,营造规模优势。其次,进一步加快涉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开发区功能创新,强化开放优势。第三,进一步发展商贸流通业,繁荣商品流通,开拓市场消费潜力。同时,加强消费市场整治,健全流通领域市场监管体系,努力营造秩序优良、便利安全的消费环境。第四,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美化生态环境,提升政府服务功能及水平,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软硬件齐全、功能完备的投资环境。  3.推动行业资源整合,打造本土跨国公司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作为高级要素的集合体,通过对外投资,整合全球资源,获取全球分工红利。在很大程度上,拥有跨国公司的数量及质量,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是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我国缺乏有竞争力的本土跨国公司,尤其是民营跨国企业,其主要原因首先是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沉淀的社会储蓄难以有效地通过各种金融工具转变为企业投资。其次是缺乏高素质企业家队伍。第三是缺乏有效的行业整合,产业的地区同构现象严重。  为此,首先应积极完善资本市场,拓宽投资渠道,鼓励居民将储蓄转化为实业投资而不是投机。健全完善金融市场功能,优化信贷投向,为优质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其次,应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积极鼓励民间创业,通过创造有效的市场制度、公平的竞争环境,在市场中练就一批懂市场、善经营的本土企业家队伍。同时积极推动人才引进,通过建设留学人员创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各类孵化器等载体,吸引海外创新创业人员回归。第三,依法消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在贸易流通、加工制造、工程承包等重点行业,确定一批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和品牌知名度、拥有营销网络、自主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的企业,鼓励企业横向联合兼并,提升产业集中度,打造本土跨国公司。  4.加快进口及“走出去”,获取海外高级要素  与吸引高级要素集聚的“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特征相比,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高级要素全球流动的特性,扩大进口和对外投资往往能成为低成本获取外部高级要素的有效途径。  首先,应以获取稀缺要素为导向,充分运用进口贴息、优惠进口信贷、进口信用保险等方式,积极扩大先进技术专利、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和国内短缺资源、原材料的进口。其次,积极开展以获取资源、技术、品牌及营销网络为导向的海外投资。鼓励优势企业建立境外研发机构,尤其通过并购在发达国家建立研发中心,获取前沿技术、管理及国际人才。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在境外设立或并购建设各类营销网点、售后服务网点和境外品牌,打造国外销售网络。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境外资源项目合作开发,在境外设立生产加工基地,获取利用国外资源。  5.促进内外要素融合,优化要素禀赋结构  国内要素禀赋的优化升级,是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同时又成为推动开放型经济进入更高阶段的基础条件。然而,通过集聚、购买等方式获取国内外高级要素,并不等于实现自身要素禀赋升级,更重要的是着力促进外部高级要素与本土要素有效结合,以外部高级要素带动本土要素升级,实现自身要素禀赋的优化。  首先,应积极推进集成创新,获取海外先进技术环节,使之融入本土创新链;加强模仿创新,通过购买海外先进技术,对其进一步包装、改造,实现本土化技术升级。其次,应大力吸引高端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外资,通过推进本地配套,延伸产业链,推动当地产业升级。第三,通过大力引进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对外投资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及投资人股发达国家研发机构等形式,主动融入跨国公司技术战略联盟,积极参与跨国公司主导的技术研发活动。第四,通过鼓励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培养高级技术、管理人才,提升本土人力资源禀赋。  (收稿日期:2012—08—17责任编辑:垠喜)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