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学设计

国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用)

中 卫 市 第 五 小 学

班级: . 姓名:

四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学习传统文化,研读中华经典。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热爱学 习,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根据学校国学教程安排,四年级教学内容为《大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按照两个周一个部分、一月背诵一篇的进度来进行教学;

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中华经典《大学》,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 2、通过诵读,使学生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

3、通过诵读,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大学》,演译《大学》,领悟《大学》;理解古文的,词义、含义,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

教学措施:;

1、通过诵读中华经典《大学》,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汲取知识营养, 打下扎实的文字功底,提高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诵读,使学生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美化学生心灵,开发学生心智, 在诵读中提升境界。

3、通过诵读,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使 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大学》,演译《大学》,领悟《大学》的内涵。

教学难点:

1、理解古文的,词义、含义,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措施:

1、联系学生生活,注重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注意挖掘经典与现实的结合点,指导学生

加强诵读、在实践之中学习。

2、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注重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3、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培养

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年级国学教学进度表

第1课 《本末始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教学目标

1. 引领学生诵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理解基本意思。

2. 通过诵读,让学生初步了解《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3. 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主动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中相应的语句的意思,理解其中一些字词的意思。

2. 通过诵读和讲解,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明白每个人都应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都应让自己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 课时安排 1课时 五、 教学过程 1. 简介《大学》

(1)导语:《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

语》、《孟子》、 《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那你了解《大学》多少呢?谁来说说看。学生交流汇报。

(2)概括学生搜集的资料,补充简单介绍《大学》的编排,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2. 初读感悟

(1)出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 自己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由读) (3) 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吧。(同桌互读) (4)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呢?(指名读)

(5)读得可真好,那么这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你知道吗?默读原文,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字词,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道:主旨。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是光明正大的意思。

亲民:亲,通“新”,革新、自新。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得:收获。

(6)知道了这些字词的意思,那么你能连起来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小组合作,谈谈你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理解。小组汇报。 (7)学生交流反馈:《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革除自身的旧

习,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够心神安定;心神安定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和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和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程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8) 同桌合作,一人读原文,一人说意思。

(9)理解了原文的意思,现在请你再读一读,能读出感情吗?生自由读。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诵读水平?指名读,全班齐读。 3. 诵读竞赛

看大家诵读的兴致那么高,下面我们就来做做游戏,看谁记得又快又准?

(1)同桌自由练习背诵,汇报。哪对同桌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的练习成果?评选出“最佳合作奖”。

(2) 老师想听听对于这段经典,我们班是男生读得好呢还是女生读得好呢? 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3)看样子,大家已经熟记于心了,那我们来做接龙游戏。老师带头,知道的同学举手抢答。

(4) 开小火车背诵。 4. 经典故事

你用明亮的眼睛看着世界,世界是明亮的;你用美好的眼睛看着世界,世界是美好的。《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 《大学》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你看,曾参对他的儿子这样说—— 读“经典故事”《“宗圣”曾子》

七嘴八舌话感想: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和大家分享吗?

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 4. 经典拓展

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练习。 5. 国学点睛

这是《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读本》的一个很好的栏目设计,可以让孩子熟读、了解,增加孩子的国学知识,提高国学学习的兴趣。

第2课 《修身为本》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所讲的故事,能背诵主要句段。

2、借助译文,了解《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的大体内容,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感悟文中所讲的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相信你能从中受到启迪。 二、学生自学,感悟文意。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出示译文: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3、通过读译文了解其内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讨论交流,理解文意 1、小组讨论交流:

说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这个小故事的意思。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全班交流: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通过这个小故事我知道了什么? 2、今后我会如何做? 五、总结背诵。

学生反复诵读,达到背诵。

第3课 《诚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读: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2、会说:理解课文,说一说从中受到的启迪和教育。 3、会背:熟读成诵,积累内化名言佳句。 4、会用:能结合具体的语境恰当地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读文、背文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国学第二课《修身为本》中有这样一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意思就是从天子到百姓,都要把“修身”当做根本。(板书“修身”)修身的意思是“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修身是中国人的古训,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修身呢?第二单元的五篇课文就是以“修身”为核心,反映了古人对修身的各项要求。今天,我们首先学习修身的第一个要求,第三课《诚意》。(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我会读

什么是“诚意”,怎么才能做到诚意呢?我们开始学习之旅的第一站——“我会读”(出示课件)

1.录音领读,正音示范

打开书第11页,请同学们先跟着录音来读,注意听清每一个字的读音以及句中的停顿。(播放录音)

2.小组练读,读通读顺

接下来我们小组合作练读,比一比,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合作要求:自由练读——组长领读——自愿领读——三人对读——小组齐读(小组自由练习读)

效果检测:

(1)读句子:(读得真认真,现在老师考考你们,看能不能把课文中比较难读的句子读正确。)

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指名小组,这三个多音字“恶恶”“好好”以及通假字“谦”你读得很准确,奖励你们做小老师领着大家读这句话。)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指名小组。) 富润身,德润屋,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男女生)

(2)读课文:(难读的句子读好了,读课文肯定就没有困难了,哪个小组来读给大家听?) 指名小组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和读。)

齐读课文:(下面我们齐读课文。读后评价:字正腔圆,自然流畅。)

3.变式朗读,激发兴趣

如果老师给课文变个模样,你们还有能力读好吗?古人写文章是竖着排列,而且没有标点符号,要靠读书人自己的理解来断句,难度很大哦!(出示没有标点课文)先自己练一练。

效果检测:指名三个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轻声和读。(看来用古人的方式读书对你们来说也没有困难)

4.配乐朗读,读出韵味

如果配上音乐,我们就更能读出文言文的感觉和韵味。

老师范读、练读、指名读。(有节奏有韵味,读古文就是这种味道)

二、我会说

现在大家已经把课文读得有滋有味了,我们知道诚意是修身的第一个要求,那么什么是“诚意”?怎么做到“诚意”呢?让我们进入学习之旅的第二站——“我会说”,说一说你对课文的理解。

1.默读理解

请你默读课文,运用“注释搬家”和“文译对照”的方法试着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2.文译对读

现在你能找到和原文相对应的译文吗?前后两人合作,一人读原文,一人读译文,第一段你读原文,你读译文,第二段交换角色,明白吗?

效果检测:

老师读一句原文,看谁能迅速找出相对应的译文。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第一个恶是什么意思?恶臭的意思呢?臭是多音字,一个读音是chou,意思是气味难闻,另一个读音就是xiu,意思是所有气味的总称。)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现在也说是“心宽体胖”,意思是一个人心胸开阔了,心情舒畅了,外貌就显得很从容很安详。)

(评价:学得认真,找得准确。)

3.自我感悟

译文对原文的每一句话做了详细的解释,这种解释有的很深奥,你不一定全都读得懂,老师有时候都得好好琢磨。我们完全可以在译文的基础上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什么是“诚意”?

课文第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诚意,他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就是不欺骗别人,也不欺骗自己,也就是不自欺欺人。

你是怎么理解诚意的呢?(我们不妨给诚来组组词:真诚 诚实 忠诚 诚信„„学生自由谈,可以结合《中彩那天》和《万年牢》。)

是啊,意念真诚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一些好的行为应该是发自内心自觉自愿的,不管有人监督没人监督,我们都会按照正确的做法去做。这就是“君子必慎其独也”(板书:君子慎独。做到到诚意,就要慎独,现在人们常把君子慎独常作为一个四字词语来使用)

前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这就叫慎独。

能够管得住自己的内心也叫慎独,君子慎独了,就能“心广体胖”。君子慎独的故事有好多呢:课文日积月累中介绍的元朝著名学者许衡和清朝的叶存仁都是慎独的楷模。

不畏人知畏己知 清朝雍正年间,叶存仁先后在很多地方做官,历时三十余载。一次,在他离任时,僚属们派船送行,然而船只迟迟不启程,直到明月高挂才见划来一叶小舟。原来是僚属为他送来临别馈赠,为避人耳目,特地深夜送来。他们以为叶存仁平时不收受礼物,是怕别人知晓惹出麻烦,而此刻夜深人静,四周无人,肯定会收下。叶存仁看到此番情景,即兴写诗一首: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随后将礼物完璧归赵了。

许衡和叶存仁都做到了慎独,所以他们都是君子。

三、我会背

古人的这些谆谆教诲能够流传至今,是值得我们反复去读,印在脑子里的。让我们接着走进学习之旅的第三站——“我会背”

1、自由练背

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这篇课文记在脑海里,成为我们班的星级“诵读之星”。

2、效果检测

四、我会用

这些经典名句现在储存到了你的脑海,就变成了你自己的财富。需要的时候,你就可以随时取出来运用。学习之旅第四站——“我会用”。请阅读下面的场景,你会把今天学到的课文中的句子用在里面吗?

场景一:放学回到家,看到爸爸妈妈给我留的纸条,说是去奶奶家,让我一个人先做作业。我像往常一样认认真真把作业写完才看电视。爸爸妈妈回来夸奖我作业写得规范美观,我说“ ”

场景二:爸爸开车带我公园,在经过一个路口时是红灯,爸爸看路口没有摄像头,就想闯过去,我说:“大学中有句话叫( ) 你一定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走进了大学,聆听了经典,明白修身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诚意,要做到意念真诚,就要慎独,但愿我们都能慎独,都能成为心广体胖的君子。

板书设计:

修身 3 诚意

毋自欺 君子慎独 心广体胖

第4课《正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所讲的故事,能背诵主要句段。

2、借助译文,了解《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的大体内容,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感悟文中所讲的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一起来把《修身为本》背一背。

2.学习新课前,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小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好谀亡国》。

边看边想想,这个故事让你明白了什么?

3.不同的心态决定事情的成败,可见,心态是否端正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4课《正心》,齐读课题。

二、诵读

(一)读一读

1.请同学们打开书到P12,自读,有哪些字的读音你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圈出来。

2.学生汇报,带读小句子。

3.听了这些同学的提醒,相信这一遍你会读的更好。

4.指名一句一句读。

5.谁还想读?

(二)说一说

1.老师和大家一起对读。

2.课文的P12有这几句话现代文翻译,出示要求

(1)对照原文和译文读一读

(2)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与同桌谈谈感受。

师相机补充

3.说了这么多,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相信你会读的更有味道。

读自己感兴趣的句子,点拨断句好。

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师读喜欢的、师生对读、谁能读四句?老师也想读读,齐读。

4.下面又到了台湾漫画家蔡志忠时间了,让我们从他通俗易懂的漫画中体悟《正心》之道。第一张图片。

(1)出示图片,生读,你能把现代文换成原文吗?

(2)老师这里还找了几幅漫画,不过还没来得及配上文字,想请大家来帮帮忙。(出示恐惧、好乐、忧患图片)谁来帮忙说说是哪句原文?

(3)师述心不在焉图,这就叫做“心不在焉”,读词。

(4)出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我们可以给它配上什么图呢?

(5)引读最后一句话“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5.看了蔡志忠的漫画,课文也变得通俗易懂了。虽然漫画中的人物离我们较远,但其实我们大家在生活中也常常能碰到这些事。

6.我们一起来看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出示漫画组,生说是哪句原文,说说自己的看法。

(1)愤怒:小明的表现呢?你能不能根据小明的表现把原文改改。

(2)恐惧

(3)好乐

(4)视而不见

(5)忧患

(6)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好乐

7.最后一张,QQ签名,老师希望自己首先能够端正好心态,向你们传递传递更多的正能量,希望大家更加坚强乐观。

(看时间定)

8.看了这么多漫画,现在你对题目《正心》有自己的体会了吗?

9.刚才同学们说的很好,其实我们现代有很多名言警句也是在说“正心”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10.总结

(最后一句)或许我们可能无法改变风向,但我们至少可以调整风帆;或许我们可能无法左右事情,但我们至少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

同学们,人们常说“心态决定一切”,希望今天的课对大家都有所启发,让我们再诵读一遍《正心》,齐背。

第5课《齐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选文,能背诵主要句段。

2、借助译文,了解《齐家》的大体内容,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齐家》,相信你能从中受到启迪。

二、学生自学,感悟文意。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2、出示译文: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因此,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3、通过读译文了解其内容,阐述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修身齐家之义主要在于中正而不偏。齐家、治国、平天下”则着眼于处理人际关心。人正因为首先要处理好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家庭、家族的内部事务,所以,人必须克服感情偏私的问题。对于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能心存公正而一碗水端平,使长幼亲疏之间、姑嫂妯娌之间同心协力,和和睦睦,是很难办到的。所以,要想政治好家庭,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无偏见,无好恶,待人公平、公正,一视同仁。

我们常说:“家是人生的港湾。”只有家庭和睦了,人生的港湾才会温馨、迷人。一个混乱不堪、硝烟弥漫的家只会使人身心俱疲。因此,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温馨的家永远是人的第一需要和永恒追求。但是,如果你不能克服情感上的偏私,就无法修身正己进而正人,更谈不上管理好家庭。由此可见,“克服情感上的偏私”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三、讨论交流,理解文意

1、小组讨论交流:

说说《齐家》这篇文章的大致意思。

《齐家》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全班交流: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自由朗读《天下与国家》这个小故事。

2、谈谈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3、今后我会如何做?

五、总结背诵。

学生反复诵读,达到背诵。

第6课《治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治国的内容及意思,明白其中包含的哲理。

2.能背诵《春望》。

3、会讲精忠报国的岳飞的故事,明白其中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对素位而行的理解。

一、导入新课

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的奥义。

二、知识积累

1.了解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孔子之言 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原文】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1)而民兴孝;上长长 (2)而民兴弟;上恤孤(3)而民不倍(4)。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5)。„„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10)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注释】(1)老老:尊敬老人。前一“老”字作动词,意思是把老人当作老人看待。(2)长长:尊重长辈。(3)恤:体恤,周济。孤,孤儿,古时候专指幼年丧失父亲的人。(4)倍:通“背”,违背。 (5)絜(xie)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絜,量度。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10)此:乃,才。

【参考译文】之所以说的使天下归于太平的根本在于治理好自己国家,原因在于,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下面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敬重长者,下面的老百姓就会尊敬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关怀体恤失怙的孤儿,下面的老百姓就不会背离这种做法。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具有道德上的示范作用。

这些说的是,统治者获得民众拥护就能取得国家,失掉民心就会丧失国家。因此君子首先要慎修德行,拥有了美德这样就拥有了民众,拥有了民众这样就拥有了土地,拥有了土地这样就有了财富,拥有了财富这样就可以用于各种用途,美德是根本,财富是枝叶。

【原文】是故君子有诸(10)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11),而能喻(12)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注释】(10)诸:”之于”的合音。(11)恕:即恕道。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这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己的品德就是儒学所倡导的恕道。(12)喻:使别人明白。

【译文因此,君子自己身上具备了某种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某种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假如自己不能做到有善无恶,推己及人,而想使其他人明白善恶的道理,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讲,治国的前提在于整治好自己的家庭。

四、.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义

(1)小人闲居为不善 独处(2)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显露

(3)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有偏向(4)莫知其苗之硕 大,引申为茂盛的意思

(5)其机如此 作用

五、日积月累

1、学习《精忠报国的岳飞》的故事

2、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六、诗歌赏读

1、读《春望》,了解作者。

2、简单理解诗句的意思。

3、练习背诵

七、问题研讨

1.“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

“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这四个步骤依次做来,就可以达到身修的目的了。

八 条 目 关 系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

修 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2.《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请将文章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论证特色: 总分式论证结构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3.《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

进行分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它体现了儒家重视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八、作业超市

1、练习背诵大学里的两段话。

2、把课文中学到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第7课 《君子之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君子之道的意思、明白其中所包含的哲理。

2.能诵读《过零丁洋》。

教学重难点

对君子之道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屏幕出示本段文字,学生试读。对于文意的理解,参考文下翻译。那么对于文题的理解,同学们参考翻译,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日积月累

1.同学们自由读这则小故事,看看主要讲了个什么事?

2.对于诸葛亮,你有什么想对他说的?

3.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诗歌赏读

1.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诗,抓住诗题看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2.同学们对作者有什么了解?

3.结合作者生活背景,来看看古诗讲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师总结:通过自述国破家亡的境遇,抒发了作者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整首诗格调沉郁悲壮,正气浩然,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伟大复兴而奋争,其力量胜过百万雄兵。。

5.熟读《过零丁洋》。

第8课 《率性修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率性修道的意思、明白王浚凯旋故事中的道理。

2.能诵读《西塞山怀古》。

教学重难点

对率性修道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屏幕出示本段文字,学生试读。对于文意的理解,参考文下翻译。那么对于文题的理解,同学们参考翻译,用自己的话说说。(按照自己的禀性修炼可以达到平衡的境界)

二、日积月累

1.同学们自由读这则小故事,看看主要讲了个什么事?

2.对于王浚的做法,你有什么想对他说的?

3.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诗歌赏读

1.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诗,抓住诗题看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2.同学们对作者有什么了解?

3.结合作者生活背景,来看看古诗讲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师总结:这是一首吊古抚今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的情感。诗的前四句,写西晋东下灭吴的历史事实,表现了国家统一的历史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他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是军事要塞。而如今山河依旧,可是物是人非,拓开了诗的主题。最后写今日四海为家,江山统一,像六朝那样的分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5.熟读《西塞山怀古》。

第9课 《素位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素位而行、欲速则不达的意思,明白其中包含的哲理。

2.能背诵《春日》。

教学重难点

对素位而行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自由阅读开头部分的翻译,找出这段话的中心句。师相机点拨。古文字中的第一句,就是说明了这个意思,同学们快速记住。

二、日积月累

1.这里有个小故事,请看大屏幕(出示欲速则不达的故事)。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看看小短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欲速则不达的意思就是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3.今天学习了这个寓言故事,相信同学们明白了许多,谁愿意例举一个生活中这样的例子?

4.和这个词语意思相反的词语有哪些?

三、诗歌赏读

1.学生自由读读古诗,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2.教师点播难懂的或者学生理解困难的词句。

3.学生试着根据词语意思翻译古诗。

4.教师翻译古诗帮助学生理解。

5.师总结:《春日》这首七言绝句是宋代的朱熹所作。这首诗表面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6.背诵古诗

第11课《珍重友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朋友建立真正的友谊,友爱同学,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

2.能力目标:

能克服青春期的闭锁心理,积极寻找朋友,并且注意谨慎交友。

3.知识目标:

积极与朋友、同学交流,懂得友情的重要性,了解闭锁心理及其危害。

【教学重点】生活需要友情

【教学难点】“慎交友”以及“交友要坚持原则”

【教学理念】

通过挖掘生活,创设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探究中感悟,在活动中提升,。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体验教学法、活动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

1、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搜集教学素材,完成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搜集关于友情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朋友》

师:正像歌曲唱得那样“千里难寻是朋友”,人生路上,难得友情伴我行,我们为什么要播种友情?如何获得真挚的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友情,探究“播种友情”这一框。

(幻灯片出示课题,并请同学们阅读本框的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谱。)

(二)开拓探究,明理导行

环节一:【新闻触动,游戏启动】

师: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朋友少了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则新闻资讯: 环节二:【友情调查】

师:友情是冬日里的阳光,酷暑里的甘霖,缺少友情的花样年华也会变得黯淡无光。那么,你有友情的照耀吗?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现场调查:

1、你有自己的知心朋友吗?当你想到朋友时,你的心理感受是怎么样的?

2、当你(你的朋友)获得成功时,你们之间是什么反应?

3、当你遇到困难,感到忧愁、苦恼时,你是独自承担,还是向朋友倾诉?你的朋友会热心帮助你吗?

4、你或你的朋友之间会相互指出彼此的缺点并帮助对方改进吗?

5、在学习中你得到过朋友的帮助吗?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谈。

(小组为单位交流共享,时间3分钟,之后进行精彩展示。活动中,积极调动各小组、各位同学参与交流,并及时予以激励评价,引导学生感悟友情带给我们的是温暖和力量,是幸福和快乐!)

知识总结:综合大家所谈,为什么我们的生活需要友情呢?

可由学生点评、完善,学生规范答案,师点拨展示友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风采展示——名句抢答】:你知道哪些关于友情的名言或诗句?

师:友情是可贵的,古往今来,不乏歌颂友情的诗句名言,相信大家一定积攒了不少吧?下面给你一分钟思考,然后开始抢答!(要为同学们的精彩表现掌声鼓励)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环节三:【听故事】

师:是的,我们感动于赠汪伦的情谊,感怀于天涯若比邻的真诚,下面这个故事更令我们感动。

1、老师讲故事。

伯牙绝弦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钟子期死,伯牙摔破了琴,拉断了弦,不再弹琴,认为世上没有他的知音。

2、学生谈感受

(三)收获平台

学生谈谈生活中如何交友。

(四)巩固训练

(五)颂读诗歌《友谊》

师:友谊是心灵的交流,是经过岁月洗礼的真金,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一起来歌颂友谊吧。大家齐读诗歌《友谊》,升华主题。

结束语:

人生需要友情,希望同学们奉献你的爱心,拿出你的真诚,珍惜友谊,让你的友谊之树常青。

(六)布置拓展作业

请你结合本课所感所得,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设计一份关于友情的手抄报。

第12课《珍惜时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明日歌》,并能背诵。

2、通过诵读,了解古诗的大意,知道时间不等人的道理。

3、培养学生珍时间的品德。

教学重难点:

会背《明日歌》并理解诗句的意思,知道珍惜时间。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珍时间的明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背诵名言警句,导入新课

1、 谈话:我们每个聪明的小朋友都知道,时间老人是最公正的,他送给我们每个人每一天24小时,不会给谁多一分钟,也不会给谁少一秒钟。时间就像小马车一样嗒嗒嗒地向前跑,小马车跑远了还会回来,可时间跑远了还会再回来吗?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板书)我知道大家已经积累了不少关于珍时间的名言警句,你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2、学生背诵珍时间的名言警句。(教师适时给予表扬)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谈话:咱们班的小朋友啊的确是厉害!今天咱们再来诵读一首珍惜时间的古诗《明日歌》。

二、诵读《明日歌》,了解大意

1、出示《明日歌》,教师范读:先听老师来念念这首古诗。

《明日歌》

明 文嘉

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

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

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

请君听我明日歌

2、学生自念:请小朋友自己念,要把诗中的生字念准了,诗句念通顺。

3、指名读、同桌互读、男女生分句读、齐读。

4、 变换节奏拍手诵读:老师给你们两个不同的节奏,你能一边拍手一边读吗?(准备 指名读 齐读 师生合作读 小组合作读)

5、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念:动动你的小脑筋,你还有什么好方法来读这首诗?

6、 初步感知: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三、 设情景练习背诵

1、创设情景:老师家隔壁有个小朋友叫小明,他可不爱学习了,每次写家庭作业,他总是说:“我明天写”。到了第二天,他又说“明天写”。咱们运用今天学的古诗去劝劝他,告诉他珍时间的道理,好吗?可是我们去劝说的时候能捧着书本去吗?能带着老师的小黑板去吗?所以去之前一定要先把这首诗给背诵下来,给你五分钟时间看谁背得快。

2、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3、师生合作,指名试背:现在我就是小明,你来劝劝我吧。(注意学生说话时的身份,及语言的完整性连贯性等)

4、齐背古诗。

四、 拓展诵读,积累名言警句

1、 谈话;小朋友,像这样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的诗句,我国古代诗人还写了好多好多,咱们一起来读读背背,好吗?

2、 出示诗句,读读背背。

3、 摘抄诗句。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李白)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花有再开日,人无再少年。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