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议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就是践行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峰会的具体行动,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为了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和“绿色消费”、“生态文明”的目标,现就我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如下建议性发言:

一、我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生态循环农业,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是以生态学原理及其规律为指导,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按照循环模式进行生产的农业。发展生态循环对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全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县,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不断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是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初见成效。重点培育优质粮油、现代畜牧、优质林果、优质蔬菜、两杂制种、优质棉花、蚕桑、食用菌、优质中药材等主导产业,促进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县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56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37个,年农产品销售收入10多亿元。川蜀柠檬、麦加牛肉、清见桔橙、优质榨菜、玉牌调味品等特色农产品畅销全国大中城市,全县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

二是以环境优美为特征的农业生态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3.2%,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100%,河流水质达Ⅲ类以上,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生态环境示范县称号。

三是以标准化为基础的生态农业监督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推进重大动植物疫情统防统治,全县新建、改建乡镇动物防疫体系20个,建成县城农产品检验检测站1个,检疫免疫率达到100%。

四是以“猪—沼—果”为重点的生态循环农业不断发展。采取政府引导、产业带动、循环发展的方式,加快“气通”工程建设,大力推广金华西山坪、广兴猫儿坝等地“猪—沼—果”、“猪—沼—药”、“猪—沼—菜”与建家建园相结合模式,促进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县已建沼气池8万余口,常年使用约占7.3万口,年产沼气3000万立方米,沼气的发展和应用,促进了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发展了生态循环农业,给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

虽然近年来我县生态循环农业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一是对生态农业认识不足,尚未真正树立起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理念。由于受到传统农业发展思维影响,一些干部群众对生态循环农业认识不足,特别是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在农村从事农业的中老年人,他们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影响至深,很难掌握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使本可以通过循环利用所得的经济效益流失,这严重影响了我县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二是技术研发推广滞后。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先进的技术作为依托,不断进行技术开发、技术创新,然而我县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县农技部门普遍存在基础设施陈旧、科研设备匮乏等问题,技术推广工作依然沿袭“一张嘴,两条腿”老方法,致使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进展缓慢。三是农业面源污染比较严重。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有机肥施用量严重不足,2009年我县每亩耕地化肥施用量已上升到32公斤(折纯量),而有机肥用量亩平却不到500公斤。单一的化肥长期大量使用,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引起土壤板结,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农药使用不当,使部分小麦、玉米、蔬菜等农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膜大量使用导致土壤中地膜的残留量增加,造成小麦等农作物减产。四是秸秆没有被全部循环利用。由于缺乏劳动力,大量作物秸秆被当作柴火直接烧掉,造成能源浪费、环境污染。五是部分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成为我县河流、堰塘被污染的原因之一。

二、我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议

1、宣传培训到位。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采取新闻媒体、现代信息技术(射洪农业信息网、农技110)、街头发放资料等方式,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意义和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大作用,促使全社会在发展观上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在价值观上将自然视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生产观上尽可能地利用可循环再生资源,在消费观上倡导绿色消费,树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观念。二是加强培训指导。首先要求技术指导员熟练掌握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他们对农民的培训指导水平。其次,采取分散和集中的办法,如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通过农技“110”咨询服务热线等对广大农民开展培训和指导。将其生产技术培训到乡镇、村社、农户、田间地头,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三是开展交流互助。以县级部门、乡镇、村社为单位成立三级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将技术人员纳入领导小组的专家组,促进节能减排、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经验和做法,广泛交流互助、取长补短,促使更多的单位、更多的领导和群众投身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新兴事业中来。

2、技术推广到位。结合我县农业特点和气候地理条件,加强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创新,着力推广应用我县具有的六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合理利用资源,优化生态环境。一是秸秆还田。秸秆还田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状况,增加通透性;保存和固定土壤氮素,避免养分流失,归还氮、磷、钾和各种微量元素;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加速土地养分循环。二是秸秆饲料。秸秆青贮后既可以解决牲畜饲草问题,促进畜牧业发展,又可以过腹还沼、过腹还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良性循环。三是生态沼气工程。通过调查,每口沼气池每年可替代薪柴3000公斤,使3.5亩林地得到保护,减少水土流失4.5吨。我县常年有50多万亩农作物稿秆和80余万亩林间空隙地、草地、荒山、草坡,可产稿杆、杂草、树叶12亿公斤之多,开发饲养牛羊草食动物常年载畜量可达15—20万牛单位,出栏生猪130万余头,可发展沼气15万余口,据专家推测,用1吨沼气可减少24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发展生态沼气工程具有广阔的前景。四是测土配方施肥。实践证明,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我县粮油作物平均增产10—15%,肥料利用率平均提高5个百分点。在农业大田生产中,力争测土配方施肥达到70%以上,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巨大的技术优势,既促进农作物增产,又提高肥料利用效率,达到了节本增效,减少不合理化肥施用,既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目的。五是免耕栽培。我县免耕栽培还处于发展阶段,水稻、玉米、红苕、小麦、大豆、油菜6大作物被农业部确定为免耕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我县要进一步推广免耕栽培技术,由一季作物免耕向两季作物免耕、全年免耕发展,由一年免耕栽培向多年连续免耕栽培发展,由粮食作物免耕为主向经济作物并重发展。六是标准化生产。通过制订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组装成农业标准,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为此,今后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施用量;采取生物防治、工程防治,减少农药施用量;采取农产品统一检测,提高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和数量;在水稻、玉米、红苕、小麦、大豆、油菜6大作物上,采取大力推广栽培技术规程,力争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耕地面积的70%以上,全县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

3、绿色生产到位。一是突出特色优势。按照“面向市场调结构,增收富民建新村”的思路,以科技为手段,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在品种上调优,效益上调高等方面下功夫。根据我县的纬度、土壤、温度、光照、降水等特点,通过邀请四川农大、西南大学、省农科院、省农业厅等专家实地到我县考证,把特色效益农业定位在优质柑橘(柠檬、甜橙、杂柑),优质蔬菜(反季菜、榨菜、食用菌),优质中医材(白芷、连翘)三大产业上是比较科学的。为此,要积极探索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优质水果、蔬菜、油料、中药材、两杂制种等优势产业,加快优质粮油基地、优质柑桔基地、优质榨菜基地和特色中药材基地建设。二是突出生态养殖。按照“生态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要求,大力推进“3221”生态养殖工程,(即300万头优质商品肉猪工程、2000万只优质商品肉鸭工程、2000万只优质商品肉鸭工程、10万头优质肉牛养殖。)该工程是我县养殖业发展的目标。要采取企业主体、股份合作、资本参与等多种模式,加快发展规模养殖业和精深加工业,依托龙头企业,加快推进突出发展优质肉猪和家禽,加强疫病防治,健全繁育体系,推广科学养殖技术,建立和扩大标准化良种繁育基地和生态养殖基地,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三是突出品牌效应。发展生态农业,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目前我县经过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4个,绿色食品1个。要以此为契机,抓紧注册,对已有一定规模、一定市场知名度的农产品,加大开发力度。抓包装改进,请专业人士重新设计不同形式、不同规格的包装,并注入射洪文化,提高市场竞争力。要建立射洪农产品营销网,搭建农业部门、农业加工企业与批发市场、营销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集中亮相和展示射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其优质农产品。

4、模式创新到位。一是农田内循环模式。间种套种——例如豆科作物和禾本科作物的间套种,就有不同物种间的养分交换,产生养分在作物间的循环。秸秆还田——通常是上一茬的作物秸秆,通过秸秆还田成为下一茬作物的养分。农田养殖——稻田养鸭、养鱼、养蟹、养青蛙等动物去食农田杂草和小动物,动物粪便回田成为作物肥料。坡地水保措施——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坡地养分和水分可以更多地在林地、果园和梯田中循环利用。施肥控制使用量,减少养分投入和流失,可以提高利用效率和循环比例。二是种养间的循环模式。种养直接循环,饲料作物(玉米、大豆、苜蓿、苏丹草、黑麦草、三叶草)种植与养牛、养猪、养鸡、养鱼的结合,作物秸秆喂饲动物,动物粪便肥田。加沼气循环,即猪—沼—果模式,四位一体(养猪—沼气—种菜—温室)模式。加食用菌循环,即养殖业粪便+种植业秸秆=培养基→培养食用菌→菌渣做农田肥料。加蚯蚓循环,即通过蚯蚓处理作物秸秆、动物粪便、污水处理厂污泥等,使废弃物资源化后再重新利用。三是大农业的循环模式。农业经营实体之间的循环,种植业+养殖业公司,种植业农场+养殖业农场,种植业专业户+养殖业专业户等经营实体之间的循环模式,例如种植业农场(专业果场)向养猪企业、养鸡企业定期购买禽畜粪便,食用菌生产专业户向种植专业户购买秸秆、向养牛专业专业户收购牛粪等。四是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循环模式。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工业不发达,城市垃圾主要是有机物,大多数直接返还农村做有机肥。八十年代后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固体废弃物以填埋焚烧为主、废水集中处理为主,截断了返还农村的通道。现在逐步提倡垃圾分类处理,其中的有机成分鼓励更多循环到农林业。

5、健全发展体系。我县生态循环农业正在起步,必须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投入,建立健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改变过去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环境效益的做法。一是确定总体目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总体目标是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投入量和减少废物产生与排放量,加大对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系统产出量,实现农业生态、农村社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多赢”局面。二是制定发展规划。把生态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纳入整体经济发展规划,重点在农业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农业产业链延伸过程中的清洁生产以及农村社区“净化”建设等方面制定发展规划,确立适宜本地区农业发展的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并研究扶持政策和发展措施。三是多元主体参与。根据各主体的角色定位建立一个由小到大、由点到面、依次递进的,由农户层面、生态农业园区层面、区域循环农业层面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格局。四是技术支撑。首先要成立射洪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技术研究中心,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和生产技术;其次乡镇分别成立技术推广站,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和技术人才。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用现代的科学方法管理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五是制度保障。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带动、农民参与”的运行体系,自上而下形成监管体系、服务体系,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供持久动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该文在2010年射洪县政协第十二届四次全委会上专题发言。)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