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2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教版初二下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以“爱”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是一个粗人,然而质朴、善良、热心,鲁迅深情地抒写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真挚的怀念。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快速阅读,整体把握阿长这人物的品格风貌及作者对她的思想

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作者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刻画人物的手

法,并学习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理解重要语句的

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阿长深厚的怀念之情,感受文中所表现的质朴的爱。 教学重点:把握阿长这人物的品格风貌,掌握作者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刻画人物的

手法,并学习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阿长深厚的怀念之情,感受文中所表现出的质朴的爱。

三、 教法学法

读读,讲讲,议议,自主——合作——探究

四、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的时效性和音画效果。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重点字词,熟读课文,回顾关于鲁迅的资料。

五、 教学课时:三课时

六、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鲁迅、《朝花夕拾》与写作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初步感知人物形象特点,体

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情感。

3、。把握文章欲扬先抑、详略得当的手法。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初步感知人物形象特点,

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形象特点,把握文章欲扬先抑、详略得当的手法。

一、回忆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女蛇的故事吗?它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讲这故事的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长妈妈是作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知道许多事情,懂得许多道理,可以说,她是

民间文化的载体,对于鲁迅来说,她可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可是在《阿长与》里,鲁迅却将长妈妈称为“阿长”,这是为什么呢?作者究竟是怀着怎样一种感情来写长妈妈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感情。 (板书课题,作者,文体)

二、检查预习

1、回顾作者鲁迅与《朝花夕拾》(学生汇集交流材料,教师点拨总结)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前提》。本文就是出自这部作品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

2、简介背景:阿长

阿长,鲁迅称她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东浦大门人。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只是许多旧式女人中的一个,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平时也不回家去,直到临死。”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在长妈妈去世三十年后,鲁迅仍写此文来纪念她,可见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情之深。

3、检查字词注音解释(多媒体展示)

重点字词:掳去 震悚 惶急 诘问 渴慕 霹雳 疏懒 烦琐 灸疮疤

惧惮 孤孀 粗拙 憎恶 陆玑 懿 肚脐 絮说 骇人 鼹鼠

重点解释:忘却:忘记 辞岁:农历除夕

辟头:开头 惧惮:害怕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诘问:追问,责问

烦琐:繁杂琐碎(形容写文章说话)郑重:严肃认真

粗拙:粗糙,低劣 渴慕:迫切地羡慕

深不可测:测,测量。深得无法测量。比喻道理含义非常深奥。也比

喻人心隐晦,难以揣测。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

明白。

三、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

1、 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

明确:围绕阿长主要写了六件事情:(1)交代名字的来历;(2)阿长喜欢切切察

察;(3)她的睡相粗俗;(4)元旦古怪仪式等;(5)讲“长毛”的故事;

(6)给“我”买《山海经》

2、 以此划分文章的篇章结构:

钝,不无缺点,但淳朴、善良、渴求幸福、爱护孩子的性格。) 第一部分(1——18):写童年记忆中长妈妈的几件趣事。(表现长妈妈粗憨、愚

1层(1——2):介绍“我的保姆”长妈妈(“阿长”)名称的来历。

2层(3——5):写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唠叨),告“我”顽皮的状,以及

睡相粗俗的特点;也是写“我”对长妈妈的“讨厌”和“憎恶”。

3层(6——12):写长妈妈“懂得许多规矩”(元旦吃福橘),并教给我不少烦琐

的“道理”。这些虽然使我觉得“烦琐”和“麻烦”,但都出自她

“极其郑重”的好心。

4层(13——18):写长妈妈对我讲“长毛”(包括洪秀全和后来的一切土匪强盗)

的故事;也是写“我”对长妈妈由产生“敬意”到“这种敬意”

的“淡薄”和“消失”的过程。

第二部分(19——29):是文章重点。在长妈妈的帮助下,“我”终于得到“渴慕”

很久的“心爱的宝书”——绘图本《山海经》。这使“我”对她

“发生新的敬意”。

1层(19——21):从远房叔祖周玉田先生那里知道绘图本《山海经》的神奇怪

异,可是这部书找不着、买不到,成为“我”时时牵挂、“念念

不忘”的心事。

2层(22——26):没想到“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的阿长,在过问了《山海

经》后,竟“霹雳”似的给“我”买来了“有画儿的‘三哼经’”。

我佩服“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

却能够做成功”。

3层(27——29):写我对这部书的喜爱情形及由此一发而不可收,不断“搜集

绘图的书”,并由此引发了童年鲁迅对文学美术的兴趣,拓展了

童年鲁迅的知识面和想象力,长妈妈功不可没。

第三部分(30——31):对“我的保姆”长妈妈平凡、不幸、默默无闻的一生,

给予了深情的缅怀和悼念。(直接抒情)

3、 师生归纳主题:

《阿长与〈山海经〉》以“我”对长妈妈感情的变化为主线,通过描述长妈妈主动替“我”购买《山海经》的行动,歌颂了长妈妈身上不拘小节、关心孩子、淳朴善良、热情、乐于助人的性格特征,抒发了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与怀念之

情。

四、合作探究

学生速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巡回指导,6分钟后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教师适时给予点拨订正,并板书重点内容。)

1、长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用“阿长是一个 的人”说话。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

可以有如下一些说法:

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

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

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

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

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

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

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

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

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

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

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

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

明确:从以上六件事情也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妇女,她出身低下,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关心孩子、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等一位农村妇女形象。

教师小结:总之,阿长是一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接下来我们完成了下一步活动就能够明确了。

2、拎出线索: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怎样?请先标出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然后进行分析。

明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板书)这是本文的写作线索,由它贯穿了文中所写的几件事情。这种“层层剥笋”的方式,使长妈妈的形象在先抑后扬、对比映衬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那我对长妈妈到底怀有怎样的感情呢?

虽然前半部分写我‘不大佩服’“不耐烦”甚至“憎恶”“讨厌”等,但这只

是儿时的心理,以写作时的眼光去看阿长,发现她对孩子的关爱是前后一致的,她的烦琐正像妈妈对我们的唠叨一样,都是爱的体现。如果再了解了她的身世和遭遇,也就不难体会她的但求“顺顺流流”的美好愿望了,因此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和同情。这样看来作者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它使长妈妈的形象得到充分全面的展示。

3、 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又比较简单?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买《山海经》一事是详写,其余事略写。略写的事是为了对长妈妈有个初步全面的了解,为了对中心事件有个烘托。不写这些事情,文章就显得既不真实又没有头绪;详写这些事,那整篇文章叙述的内容就没有了重点详略之分。尤其是买《山海经》一事让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因为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平凡不能再平凡、没有文化不识字的人却为我买来了我念念不忘的书,这怎能不使人感动以致于终生难忘?因为详细地叙述此事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感激和怀念之情,更好地突出了主题。因此,选材应该注意详略,更好地为表达中心服务。

五、课堂小结

从整体说来,本文以我情感的变化为线索,略写了阿长的“切切察察”,“大”字的睡相,元旦吃福橘时的紧张神情,“长毛”的故事等等,可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但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又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也使得长妈妈的形象栩栩如生。

六、 布置作业

1、 书写文学常识及生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习题三,析读课文买《山海经》的部分。

七、 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鲁 迅(散文) 名字的来历出身低下 没有文化不幸而 喜欢切切察察不大佩服又热望 睡相粗俗略 粗俗好事 心地善良一生平 不耐烦安的

空前敬意劳动妇 买《山海经》详 新的敬意 关心孩子 帮解疑难女(怀

念、同

情)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1、研讨赏析长妈妈这一人物形象。

2、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研讨赏析长妈妈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方法:自主 合作 探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鲁迅用儿时的眼光追忆自己幼时的质朴、善良、热心的保姆,深情地抒写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真挚的怀念。这节课我们深入研讨赏析阿长的个性特点,更深切地体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同情与怀念。

二、检查预习

1、听写字词,文学常识。

2、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

3、提问本文的写作线索(即作者感情变化)

4、整体感知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从以上六件事情也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

妇女,她出身低下,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关心孩子、

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等一位农村妇女形象。

二、 研讨赏析

(一)、仔细研读课文第1—5自然段,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长妈妈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1、本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但都是围绕着中心人物——阿长来写的。阅读文中1、2段,说说作者重点介绍了关于长妈妈的哪些信息?阿长是不是她的真名?作者为何要这样写?

明确:开头的第1、2段,作者以深厚的感情和简练的笔法介绍了长妈妈的身份、 地位、名字的来历,旨在说明她是一个没有社会甚至连真实姓名也不为人们所知的一个下层劳动者,即我的保姆——一个平凡的劳动妇女。

2、阿长是我的保姆,对她有个基本的认识之后,作者又写了阿长的哪些令“我”讨厌的生活习惯?由此可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第3–5段,从“我不大佩服”的感情角度,写了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和夏天在床间摆成一个“大”字的睡相,刻画了她质朴而唠叨、略带粗野的性格。

“切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的神态――饶舌多事。

摆“大”字等细节描写――不拘小节。活画出她的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小结: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可以了解到长妈妈“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这些描写真切生动,作者采用戏谑的口吻来描写,又显得很风趣,刻画出长妈妈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二)、分角色朗读6—12自然段,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明确:作者详细地写了“元旦辟头的磨难”。对我来说,除夕最快乐的事情是用压岁钱买回自己喜欢的东西。而长妈妈却让我道恭喜、吃福橘。对我来说,这的确是一种“磨难”;但对阿长来说,这是保证孩子平安的一种最好方式。这虽是迷信却恰恰表现了阿长的真诚和善良,寄托着长妈妈善良真诚的愿望!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 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明确: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迷信的,但更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小结:第6——12段,着重从“我”的“不耐烦”去写长妈妈懂得许多规矩,如说人死为“老掉了”,不能进死了人和生了孩子的屋子等,文章述说这些“琐

碎之至”的规矩,意在说明长妈妈有着跟千百万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普通劳动者一样的特点:质朴的品质和迷信的缺点。

(三) 分角色朗读13——18段,为什么对长妈妈产生了“特别的敬意”? 明确: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更让我感到长妈妈的伟大神力,从此对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小结:第13——18段随着感情的变化,作者又从“我”对长妈妈产生的“空前的敬意”,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讲到“脱下裤

子”“外面的大炮便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的话,更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愚昧、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四)、重点研讨买《山海经》部分

1、齐读第19—29自然段,指名学生复述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起因、经过、结果。

明确:

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叫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

2、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明确:“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因为阿长不识字, 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

轻视。

3、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明确:“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表现了我极度惊喜、兴奋的心情。

4、“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明确:为我买来《山海经》,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我似乎遇到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了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进而想到这别人不肯做,或做不到的事,这样一个普通人居然做到 了,“我”也由此而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平时对她根本不抱希望,她却居然给“我”弄来了最想要而又最难弄的《山海经》,在孩童眼中,长妈妈似乎真的“有伟大的神力”。前面写阿长讲完长毛的故事,“我”觉得她有“伟大的神力”,虽然是描摹当时还是小孩子的“我”的心理,但由成年作者写出来,总带有戏谑成分;而此处再写长妈妈“确有伟大的神力”,语气显得庄重,感情极为诚挚。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明确: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小结:第19–29段文笔一转,围绕阿长的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性格特点写了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一事,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善良仁慈、关爱孩子的长妈妈的高大形象。并写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是长妈妈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给“我”买回了“我”渴望已久的带画的《山海经》,展示了她的“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从而突出了她对“我”的关心和体现出来的热情仁慈、淳朴热心、乐于助人的品质。而长妈妈高洁的灵魂也就在这“剥笋”式细节描写里,在由表及里、浅而深的认识过程中得以完整而清晰的展现:她是沾染封建迷信而又质朴、善良、慈爱的劳动妇女。作者在充分展现了长妈妈的品格风貌之后,在文章的结尾以深厚的感情抒发了自己对她的怀念之情。

(五)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明确: 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三、课堂小结:

文章自始至终就一直在刻画她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从她“不许我走动”到吃福橘的祝福和“晒裤子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道理及后来买《山海经》都充分体现出来。

所以她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淳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作者这样写阿长,“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是一种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这样把她的善良仁慈的美同愚昧落后的丑相掺杂,沙里淘金似的让她闪烁出美的光辉,将阿长这个人物写得更加真实感人。因此本文是写真人实事散文的典范之作。

四、 布置作业

1、分析作者是如何刻画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的。

2、朗读品析文章语言特色。

五、 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鲁 迅(散文)

线索:我的情感变化(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阿长:出身低下 没有文化 平凡普通

粗俗好事 心地善良 愚昧迷信

关心孩子 帮解疑难 淳朴热心

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淳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第 三 课 时

教学目标:1、分析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2、品味本文语言

教学重点:分析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赏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阿长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所以在鲁迅笔下常常出现。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饱含深情集中记叙了长妈妈给他儿时留下的印象,人物形象鲜明,细节描写逼真,情感真挚深沉,无疑,教学中抓住这些亮点分类突破。

二、赏析品味

1、作者如何刻画阿长这一人物想象的?这些刻画有何特色?

(学生独立阅读思考5分钟,对相关文字进行评、点、批、注,要求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师巡回指导的同时注意收集各种信息,使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提示具有针对性。 )

明确: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1)、外貌描写:如“黄胖而矮”,语言简洁,形象鲜明。

(2)、细节描写:如写长妈妈是个普通劳动妇女,作者除简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外着重选择了两个生动的细节:一是她在“向人低声絮说些什

么事”的时候,还要“竖直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描写夏天睡觉时阿长的睡相,只用一个比喻——“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就让我们深深地集注了那个“大”字似的特点。长妈妈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在这些细节中刻画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3)、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如描写阿长“切切察察”的样子,一写说话的声音,一写说话时一种习惯性的动作,是绘声绘色。如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惶

急„„”“摇„„笑„„塞„„”这些动作和一迭迭声地说“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且用四个叹号,充满欢欣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又用神态描写,阿长心满意足、欢天喜地而又真诚善良之状跃然纸上。

(4)对比、映衬法:本文中将“叔祖”的疏懒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5)重点赏析描写阿长为我买回《山海经》的句子,判断这些句子运用了 哪几种描写方法?

明确:“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我给你买来了!”

“穿着新的蓝布衫”写一人普通妇女的打扮。(外貌描写)

“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写她对我的关切、爱护之情。(动作描写) “高兴”写为我买来了而高兴,可见长妈妈的仁慈、善良。(神态描写)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写出了一个淳朴、热心、 关 爱孩子的阿长。(语言描写)

此外,对“我”进行的心理描写,突出了中心。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经》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总之,鲁迅的描写之所以特别出色,不难看出,功夫在于选择、提炼,只要抓住最富有特征、最富有表现力的一两点来写,就能入木三分,活灵活现。

2、品味本文的语言。

文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细,最精彩。请找出来,用“ 写得好,它写出了 ”的句式进行品析并说话。

(让学生小组探讨总结,举例分析,或将重点疑难语句记录下来,以待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给以指导订正,或补充理解。)

明确: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细细品味,妙趣无穷。

(1)、“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物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了,倒应该我退让。”

赏析: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2)、“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赏析:“哥儿”的称呼,有地方特色,但更透着阿长对我的亲热、疼爱之情。“三哼经”的说法非常传神地展现了一个不识字的普通妇女形象。但就是这么一个不识字的人竟给我买到了《山海经》,所以当听了这话时,“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就显得真实自然,毫不夸张了。因此这处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展现了阿长虽然不识字没文化但却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形象特征,非常吻合人物的特点。

(3)、当长妈妈给我买回了《山海经》之后,这又使我产生了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赏析:这段文字中“发生新的敬意”。是对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伟大神力”——中华民族“最值的宝贵的民魂”:对少年的关

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歌颂。

(4)、“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赏析:这段文字里对刑天“执干戚而舞”再次描写,既前后照应,又表现了我的思想感情。刑天在故事中是富有判逆精神的神,他蔑视天帝,死而不屈,表现了极强的反抗精神,而“我”酷爱刑天,正曲折地表现了鲁迅不屈服于20年代围攻他的黑暗社会势力的斗争决心,使文章具有了“自叙传”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战斗力。

(5)、“仁厚黑暗的地母啊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

赏析:地母就是地神。此句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深深的怀念之情。

三、深入探究

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像的空间,大家想像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 而文中为什么不写她怎样买到的?而此前此后却写了不少?

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并选出代表全班交流。

明确:不写她怎么买到的,这给读者留下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想象她怎样到处打听,想象她怎样跑书店书摊,想象她操了多少心,在想象中觉得那真是一种伟大的神力。此前多写我怎么接近《山海经》,怎么渴慕《山海经》,求之不得又念念不忘,这主要起一个铺垫蓄势的作用;而此后写我得到书的心情,及后来搜集到的图书,则突出了我在感情变化及阿长的热心对我的成长有怎样的意义,起烘托人物的作用。可见,有时候,在重点上面不一定非要大事描写不可,靠铺垫烘托就可以使一两笔描写显得光芒四射。这种选材技巧,我们应多多学习体味。

四、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

教师举例: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

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五、拓展延伸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象阿长那样关心你、并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是怎样看待他们的?写一篇小作文,和同学交流。尽可能写得真实、生动、传神。

六、课堂小结:

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集中记叙长妈妈给他留下的儿时印 象,把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这是生活中真实的阿长,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 的”事实。尽管阿长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作者写得却十分亲切自然,读者从她身上看到了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直率。《山海经》是作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他将对长妈妈的感激变成永久的怀念,以浓情的笔墨为长妈妈的在天之灵祝福,真切感人。希望同学们加强诵读的同时,多体会一下鲁迅先生写人的高明之处。

八、 异步作业

1、《伴你学》 A

2、写你童年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普通人,注意刻画人物手法,500字以上。 B

九、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人物:阿长 外貌描写 (铺垫烘托)

语言描写

生动形象

动作描写真实感人

神态描写 (抓住特点)

对比映衬

十、教后反思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