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大名医

一周一个小知识:北京四大名医

孔伯华与汪逢春、萧龙友、施今墨并称北京四大名医。

孔伯华(1884-1955 年) 阜人。其祖

现代医家。原名繁棣,号不龟手庐主人,山东曲

孔伯华

父为当地名医,孔氏深受其影响。幼年时攻读经书,并随父宦游各地。后 以母病,遂立志学医。16 岁时,移居河北易州行医,于当地与名医狄虎堂 等人交善。后又于 25 岁时在北京外城官医院任职,与当时名医张菊人、陈 伯雅等共事,砌磋学问。1929 年,曾参与奋起反抗当时政府拟消灭中医的 活动。并于同年与另一名医萧龙友共办北京国医学院,培养较多的中医人 才。平时喜用并善用石膏,故有“孔石膏”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曾任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所著有《八种传染病证治析疑》、《脏腑发挥》 等,尚未见付梓。人称“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汪逢春(1884~1949),名朝甲,号凤椿,江苏苏州人,吴门望族,受业 于吴中名医艾步蟾老医生。壮岁来京,悬壶京都五十年,名噪古都,成为 「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毕生热心于中医教育事业,努力提携后学。一九 三八年曾任国医职业公会会长,并筹办《北京医药月刊》 ;一九四二年在北 京创办国药会馆讲习班,为培养中医人材做出了贡献。学术上擅长时令病 及胃肠病,对于湿温病亦多有阐发。著作主要有《中医病理学》 《泊庐医 、 案》等。

萧龙友(公元 1870—1960),名方骏,号“息翁”,解放后改号为“不息翁”, 四川省三台县人。为前清拔贡。精通文史,以文为医,医文并茂;善读书,多 批校,生前曾将一部《医方类聚》赠送给北京中医学院,我们在阅读中,发现字 里行间加批加议,勤求古训,堪为后学楷模。萧先生曾于 1934 年与孔伯华创办 北平国医学院,培育国医人才。生于 1870 年 2 月 13 日,卒于 1960 年 10 月 20 日,享年 90 岁。萧氏自幼诵习诗书,打下了牢固的文、史、哲基础。后入成都

书院学习,得以涉猎中医书籍。1892 年,萧龙友同陈蕴生用中草药救治川中霍 乱,疗效很好,声誉雀起。27 岁时考中丁酉科拔贡,入北京充任八旗教习。后 被分发山东,先后任淄川、济阳两县知县。1914 年奉调入京,历任财政、农商 两部秘书及府院参事、农商部有奖实业债券局总办等职,并由执政府内务部聘为 顾问。从官之余行医治病,颇受患者欢迎。1928 年萧龙友毅然弃官行医,正式 开业,自署为“医隐”,号为“息翁”。1930 年与孔伯华共同创办了北平国医 学院。解放后,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名誉院长、顾问,中央卫生 部第一次全国卫生会议华北区特邀代表, 北京市中医

师考试委员会委员, 中央文 史馆馆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 1、2 届代表,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 中西医交流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中央人民医院 顾问,北京中医学会耆宿顾问等。萧氏一生忙于诊务,无暇著述,仅留《现代医 案选》、《整理中国医药学意见书》、《息园医隐记》、《天病论》等文。

施今墨(1881-1969),

施今墨

浙江萧山人,原名毓黔,字奖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家、教育家、 改革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他 13 岁时从其舅父,河南安阳的李可亭先生 学医,又因政治不定,进入京师法政学堂,接受革命理论。后来追随黄兴 先生,并参加了辛亥革命。后来渐感时世虽异,许多官员仍不改争权夺利、 尔虞我诈的封建官僚作风,便对革命大为失望,慨叹不已。既然“不为良 相,则为良医”,他便从此弃政从医。 施今墨先生认为,西医学并非一无 是处,而许多西医的仪器设备还有助于诊断明确,所以并不排斥西医。但 他认为,西医在治疗方法上不如中医多样有效,故始终坚持中医的辨证论 治。他疗效卓著,名声大噪。他说:“治疑难大症,必须集中优势兵力, 一鼓作气,始能奏效,因循应付,非医德也。”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