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2006-9-7 阅读2648次 本站网友 童童 发表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篇>下一篇

漫谈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历史记载的年代大约就有5千多年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所以可以流传下来,并且经久不衰,主要是要有能承载此文化传承的载体。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除了中国之外,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都由于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中断了自己璀璨的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国灭亡;古巴比伦公元前1595年被赫梯灭亡;古印度由于本国长期四分五裂,北部被外族入侵,最后近代沦为英国殖民地……。他们文明的中断,主要是他们国家的灭亡,民族的消失。国家和民族不存在其文明也自然就很难继续传承了。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个从未中断过的。这与我们中华民族能代代传承有着直接的关联。

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孕育繁衍了炎黄子孙,早在青铜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从黄帝、炎帝、蚩尤、以及尧、舜、禹等等部族首领到公元前21世纪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的建立,再其后的商朝、西周、春秋(东周前期)四个时代,1600年的奴隶制度经历了产生、发展和衰亡。公元前475年的战国时代的开始,标志奴隶制的结束和封建社会的诞生,这比西欧封建社会早了一千年。公元前221年秦朝的建立;标志着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比西欧的英国、法国,在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结束后才建立的中央集权民族君主国,早了1600多年。

其实,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和文化,但是不幸的是他们的文明和文化都随着载体——国家的消失而失散了。国家和民族消亡了,没有了保护体,也就很难完整地保留了,正所谓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然,一个民族兴衰是受多方因素影响的,其中有些纯粹是偶然因素,例如;天灾人祸等等,但是文明较发达的民族,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可能就强一些,民族得以延续的机会就多一些。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文化先进,并富有极强活力,即使民族消亡或融合了之后,其文明和文化也会融入其他民族的文明和文化之中,得以继续传承。举中国为例,今天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汉族”人,“南方人”和“北方人”,种族上就有很大差异。北方人主要是蒙古人种,南方人则混有大量马来人种的血缘。主要原因,一是史前中国土地上的居民,北方即黄河流域以中亚迁徙来的蒙古人为主,长江以南以南亚迁居来的马来人为主;同时又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民族变迁,北方人大量的南下与长江以南的百越等民族融和混血而形成的南方汉族人。

由此可见,我们的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不仅仅是56个民族组成,就是“汉族”本身也是由若干个少数民族逐渐演变融合而成的……。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情况,明明是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心理,不同的民族意识,不同的民族习俗,但却同时称自己是“汉族人”,共同尊崇中华文化!共同使用汉字……,这从另一个角度不是也充分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为什么中华文化有如此巨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我想这与中华文化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有着直接关系。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全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了灿烂辉煌的中华科技文明的代表。

有人对中国历代重大科技成就在世界重大科技中所占的比例做过一点统计,结果十分令人鼓舞:

历史年代 中国科技成就占世界重大科技的比例

公元前6世纪前 57%

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 50%

公元前1世纪到400年 62%

401年到1000年 71%

1001年到1500年 58%

明朝(公元1368年)以前的世界重要科技发明共有300多项,其中有175项是中国人发明的。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十五世纪,中国的科技发明使欧洲望尘莫及,有许多项目比欧洲早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例如;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早了1700年;南朝祖冲之推算的“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以后的七位数,比欧洲早1100多年;北宋沈括创制“十二气历”比欧洲早800年;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元朝郭守敬对地球公转的精密推算比欧洲早300年。总之,我国古代的科学文化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许多发明创造被世界公认,在世界上产生过深远影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予高度赞扬,他说:“世界上有古无今的文化很多,有今无古的文化也很多,而有古有今的文化则很少,像中国这样波澜壮阔的文化传统简直是独一无二的历史现象”。 作为一个中国人如何不为自己民族的文明和文化而自豪,也许正是这种自豪更增强了中华文化如此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说起中华文化,“汉字”是当之无愧的结晶。中国的汉字,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次改朝换代和战火洗礼,她不但依然保留其基本的形态,并且流传至今,她不但没有消失,而且还使其他一些少数民族逐步使用汉字,融入了以“汉字”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并 逐渐地形成了我们今天统一的“中华民族的文明与文化”。其中不乏许多在中华民族内战胜了汉族的民族。大家都说自己是中国人,却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操着互相不懂的方言,但却写着一种文字——“汉字”。仅凭此难道还看不出“汉字”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吗!

汉字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类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是用锐利的器物雕刻在牛的肩胛骨和一些兽骨上的。文字量少,书写不方便,成为了“甲骨文”流传的阻力。但是毛笔、竹简的发明使书写工具前进了一大步。“纸”的发明又使汉字的传播如虎添翼。秦统一后的“书同文”,不但促进了中华文字的统一,同时也加强了中华民族文明的交流和发展。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产生孕育了中华文明的璀璨辉煌。

但是近年来,计算机的发明对中国的汉字产生了极大的威胁,50-60年代有人认为中国的方块文字是一种落后的文字,尤其不能适应打字机的录入,因此提出要废止现行汉字,改成拼音文字。但中国文字有其鲜明的特点,同音不同字更不同义的很多,比如:“Zhiwu”一词,就有:“ 职务、植物、织物、支吾、知吾、-------”等等。如果改成拼音,一定会闹出许多笑话来。但随高科技的发展、电脑的发展和进步,录入的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特别是“五笔字型”录入法的发明,证明了‘汉字’并不比‘洋文’差。虽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知识爆炸年代的来临,拼音文字也暴露出它的不足,拼音文字每发明一种物品,都需要创造一个新词,而中国是组合文字,每新产生一种东西,只要变化它的排列组合就产生了一个新词,并不需要重新创造新字,充分体现了汉字的独特优越性。

排版技术的落后又一次阻碍了中国的汉字的发展,王选教授的汉字排版系统,再次让汉字冲破了牢笼……。几经磨难,几次险些被历史所淘汰,但汉字都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世界文字之林中争得了一席之地。汉字的这种坎坷,也许正代表了我们中华文化顽强奋斗,不断进取的优良传统。一个民族文化的兴衰荣辱,固然需要强大的载体,自身的活力,同时也需要人心的向背。例如;西方国家的强大,依靠“船坚炮利”几乎征服了世界。但是我国的有识之士提出“师夷之长”,要“以夷治夷”。他们的主张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船坚炮利”也不能完全决定一个文化的荣辱兴衰。其中民族之情节、爱国意愿也起到了维系中华文化的作用。这种民族情、爱国心又源于中华文化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

中华文化的凝聚力也得益于中国传统思想的包容力和亲和力,几千年来佛、道、儒教思想和平共处,都是中华文化能产生出强大的凝集力和向心力的因素之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集合了中原各民族文化,融会贯通,奠定了中华民族统一的基础,保证了我们的中华文化的传承。而中华文化的流传又保证了在我们在传统的基础上 “取百家之长” ,不断地吸取外来文化的精髓,作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促进了我们的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科技发展又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前进。我们传统文化的包容和亲和力,又进一步促进了我们文化的良性循环。我想这也许正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的所在,我们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一定能使我们的“中华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作者:张云新    来源:光明网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