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心理学

我们身边的心理学

叶礼健

这学期学了社会心理学,发现自己对这门课是很感兴趣的,一是因为课程的内容有很强的实用功能,二十因为授课老师,倪老师的个人魅力。所以,我学会了密切观察发生在身边的每一件事情,都会用心理学的角度去思考这件事情。 实用的心理学就在我们身边。

这可以先由一个国王的故事带出:有一个国王,最近他懊恼极了,因为他的头发一大把一大把地掉,御医束手无策,用了各种秘方也不管用,眼看头发就要掉光了。“我身为一国之君,我的头发都保不住,岂不是很丢人吗?每次看到年纪比我大,头发乌黑浓密的臣子对我笑,我就觉得他是在嘲笑我,真想把他拖出去斩了!”这话传了出去,满朝文武都不敢笑了,只有几个人不怕,照样对着国王笑,因为他们的头比国王的还要秃,王后对国王说:“你何不把那些秃头的都升为高官呢?于是国王照做了,而且自从秃头都升官以后,国王也就变得很快乐了,因为国王心想:秃头可以做高官,秃头走运,秃头有什么不好?那些有头发的人想秃还秃不成呢!

国王这种对于自己头发的看法的改变也让我想到了自己。因为曾经的我也是对自己的很多的白头发很懊恼,以前经常跟妈妈抱怨:“怎么只有我是十来岁就开始长白发了,姐姐们都没有,我去把它染了又不给······”慢慢的也就习惯了,学会了坦然接受,换一种心态去看待年少白发这件事情。

心理学中有个情绪管理ABC 理论,A 表示诱发性事件(也可以理解为已经发生的、改变不了的事情),B 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 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国王的秃头和我的白发已经改变不了,都可以有两种不同的信念去对待,一种是自怨自艾或者愁绪满怀,另一种是坦然乐观的心态,故事中的国王和现实的我都是用第一种心态去面对,只会让自己活得很压抑、很不开心,国王也会忍不住杀了他的臣子;相反地,如果我们换成第二种心态去面对,可以让自己更潇洒更自在,接下来的日子都会是阳光明媚的。

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 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B 和行为结果C ,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你有没有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同样是报考英语六级,结果两个人都没过。一个人无所谓,而另一个人却伤心欲绝。因此,事情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我们的信念、评价与解释。当你情绪不好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为什么这么不开心,是不是自己把有些事情想得太严重了,或是会错了意。换个想法,就能换个心情! 在广州,公车上、地铁上的让座也很常见,所以广州的让座率也是很高的,这就是一种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以帮助他人为目的、完全出于自愿的、不应带有外在酬赏的期望、本身可能会有损失的社会行为。

我们不妨可以对这种现象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为什么一个利他的人找不期望任何回报,甚至损失自己利益的情况下也会帮助他人呢?那有没有纯粹的利他动机呢?受何种动机支配?受哪些因素影响?

有一种关于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社会规范理论。利他行为通常对社会有益,因此成为社会规范的一部分,人们的利他行为并非是为了受益,而是在社会化过程中,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模式后产生的。在社会高速发展

的今天,国家也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和道德文明的建设,于是在广州,我们就有一种让座是道德行为规范的意识,看到有需要的人就会对他让座。一般来说,社会中的个体,面临着必须遵守的这些规范的压力,如果违背就可能遭到社会排斥或其他惩罚。比如说,你看到一个老人上了车就站在你旁边,尽管你很累,你也对他让座了,这就是源于内心要遵守规范的压力;如果你装作没看到,不让座,别的人就会对你在内心的谴责、不屑甚至唾骂。这就是与利他行为有关的社会责规范之一,社会责任规范。

世事洞明皆学问,而且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都是每个个体所熟悉的事情,我们身边到处都可以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解释,所以它是一门很贴近生活的学问,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并加以分析,就会发现社会心理学是一个很有趣、很实用的学科。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