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舌尖上的中国]看中国纪录片发展

从《舌尖上的中国》看中国纪录片发展

李慧

自1990年创作出《流浪北京》这一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后,我国纪录片事业发展开来。二十多年来,由大都花高金买进《探索发现》、《动物世界》等国外纪录片到大部分自己制作,如《祖屋》、《西藏的诱惑》、《红树林》等,我国纪录片事业逐渐走向成熟。过去的几年,中国纪录片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高点:2010年,国家广电总局出台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年,中央电视台以中英文双语面向全球开播纪录频道;2012年,中央电视台在一套开播精品纪录栏目《魅力·纪录》;央视纪录频道开播之后,先后播出了《南海Ⅰ号》、《春晚》、《故宫100》等一系列备受好评的纪录片。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海内外热播,纪录片第一次成为热议的话题,也第一次从高端走向大众。

《舌尖上的中国》,它引爆了中国纪录片一个又一个收视热潮。据统计,它的平均收视率为3.861%,在央视的平均收视率达0.49%,比以往该频道同时段电视剧栏目收视高出30%(数据源自于网络)。这一盛大的现况不免让电视人回想起《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话说运河》、《望长城》等纪录片的曾经辉煌。 2013年,中国生产纪录片约11000多小时,其中素材包装6000小时,自制纪录片约5000小时。纪录片的市场也进入到一个由萌芽期进入高速发展期,市场化的制作体系正在形成,年生产规模达到15亿元,市场规模达到22亿元,增长速度在40%。据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刘文介绍,2013年,央视纪录频道年播出总量1.8万余小时,实现了连续三年增长。而在海外销售发行上增长更快,原创纪录片已向海外销售发行达22部,进入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流电视渠道播出,与频道开播前的2010年相比,央视纪录片海外销售额增长达到248%。刘文以英国BBC为例,纪录频道不仅与BBC合作了5部联合摄制项目,还将与BBC环球共同打造全新的纪录片品牌以及“中国选题国际研发中心” (数据源自于网络)。

不过纪录片发展仍存在问题:纪录片生产总量看似很大,但高品质的精品节目数量其实很少。专家们认为,国内纪录片存在形式大于内容、包装过度、炒作泛滥等问题,而引进国外纪录片也需要面对“水土不服”的障碍。难以进入世界市场。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虽然在国内外赢得了认可和褒奖,创下了近二十年来国内纪录片市场上国产纪录片收视率的新高,但它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争议,有许多问题有待完善。日前植物学博士顾有容质疑,称《舌尖上的中国2》第一集《脚步》中爬几十米的树取蜜的镜头疑似造假,白马占堆在片中爬的树为离地不会超过2米的栎树,该集导演李勇也承认了这一点。同集中,以1/8秒快速钓起跳跳鱼的杨世橹作为爱心父亲备受追捧,但他承认,钓鱼镜头请了替身出场,真正操杆的是“钓跳鱼王”邀请赛周红井。《舌尖2》刻意包装、造假拔高,让粉丝诧异不满。

追究其原因,中国缺乏真正坐下来好好地做一些片子的人,都很急功近利,哪儿热就往哪儿钻,更强调收视率。目前,全国各卫视的晚间黄金收视6小时已被新闻、电视剧、娱乐节目“瓜分”,纪录片依然是夹缝中求生存。同时,年会上还公布了纪录片研究课题组在北上广三个城市做了一次纪录片公众形象的调查,有48%的公众不知道什么叫纪录片,有1/4看过《舌尖》的观众并不知道这是纪录片,还以为是电视电影。此外,由于国外引进的纪录片题材往往是以外国人的视角和价值观来进行拍摄和编辑,使得话题的展开和走向往往与中国观众的兴趣以及关联度有所偏差。

面对此类的问题,制作纪录片栏目时,应秉持哪怕点击率不高,一定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坚守住一块思想阵地。除此以外,虽然《舌尖上的中国》火爆一时,但中国人不应该仅仅体味着舌尖的感觉过日子,当下的纪录片应该培养国人一些思想锐度、一种社会关怀的情怀,目前的国内纪录片还远远达不到这种境界,长此以往,会造成思想残缺。其实,引进国外纪录片也是一种有效的打开思想之窗的方式,当然要对引进的片子精心改造,以便于国人理解。另外,我国纪录片虽然在拍摄角度、人物情感和细节表达上有独到之处,但往往只是思想性强,故事性弱,节奏缓慢,观赏性比较差,很难吸引观众,因此也就难以进入世界市场,应针对这些问题加以改进。

面对严峻的生存环境,纪录片在创作时,要放下身段,主动吸收优质元素,吸引社会各阶层观众的目光,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具备竞争力的纪录片市场,为其生存和发展创造更优质的生存环境。

在分享《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经验时,该片的总编导、央视纪录频道项目运营部主任陈晓卿强调该片在形式设计上对国外同类型纪录片模式的借鉴和模仿。对此,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刘文也直言不讳:“《舌尖上的中国》与《超级工程》,其实里面多少都有着标准化制作的模型与影子。”在新一届年会上,探讨纪录片的类型化模板和标准化创作,是其中重要的议题。类型化和标准化是一个产业发展成熟的标志,如何能让纪录片在一定的程度上进行量化生产,如何能让年轻的纪录片创作队伍从一开始就有规范化标准,这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追求类型化和标准化也意味着中国纪录片创作由精英向大众的转变,类型化和标准化并不意味着单一。陈晓卿表达了他对标准化的理解——既有模仿,也不放弃自我的坚持。仍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标准化创作并非限制个性和创新,并不是具体的条条框框,而是提供制作高品质纪录片的流程,在这个前提下提倡和鼓励创新。

参考文献:1、2014年《新京报》

2、从《舌尖上的中国》探析国产纪录片的发展趋势(杨婧)

3、2012年《光明日报》

关键词: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现况、问题、改造、趋势、发展、标准化、类型化、创新、纪录片市场。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