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功的开头结尾的经验

学生习作成功开头结尾的经验

1、排比入题,先声夺人

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浓烈,因为诚实,它变得醇厚;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因为守信,它变得悦耳;生活如画,或明丽,或素雅,因为诚信,它变得美丽。(《因诚信酿造生活》)

排比,能增加文章气势,朗朗上口,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用来状物,能景象纷呈;用来叙事,能酣畅淋漓;用来说理,能气势磅礴;用来辩论,能排山倒海;用来抒情,能汪洋恣肆。

2、整散交错,灵巧入题

若能掬起一捧月光,我选择最柔和的;若能采来香山红叶,我选择最艳丽的;若能摘下满天星辰,我选择最明亮的。也许你会说,我的选择不是最好,但我的选择,我相信。(《我的选择,我喜欢》)

整散句结合,能使句式灵活多变,增添文章旋律感和音韵美,给人一种审美感受。开头用“月光”—“柔和”、“红叶”—“艳丽”、“星辰”—“明亮”构成铺排,色彩鲜明,有先“色”夺人之妙,兼具音韵之美。

3、引文入题,典雅厚重

清代张潮《出梦影》中有言:“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yǒu)为知己。”当面对大海;面对着这片蔚蓝;我不禁想到:海以何人为知己呢?(《面对大海》) ’

引用前人文句,顺着引文的文气,巧妙引出话题。

4、细腻描绘,形象入题

我曾用水的眼睛审视生活,生活也曾如秋水般阴郁、遥远。阳光透过枫林洒下来,我顺着光束向上望,却似乎又看到一望无际的蒹葭,雾雪般的白色,水草般的柔软。在一片渺渺中我看到了妈妈的眼睛,看到了当年妈妈做出选择的那一刹那。(《让睫毛载来爱,载来幸福》)

中描述性语言往往容易流于刻板和平淡,但如果考生能巧妙抓住特征,注意借鉴,灵活地加以创新,则能打破描绘的刻板和叙述的平淡,让形象的描述飘逸出令人心荡神驰的诗情画意S_

5、警句突现,启迪入题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与死,除了那几声欢呼,几阵痛哭外,便再没了别的。那么,生与死之间的——生命呢?(《生命是什么》)

警句式的开篇令人注目。“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死之间是生命”。凝练、平易、深刻、精辟。

6、对话开篇,引人入胜

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涅磐前对从弟子说:“你看看我的牙齿,怎么样?”“都掉光了。”“那以舌呢,还在吗?”“还在。”“所以说,坚韧的东西总是比坚硬的东西强”。(《坚韧——我追求的品格》)一则深透禅机的对话,引出了“坚韧”的内涵,推出了文章的观点

7、事例开篇,简洁铺陈

选择是难的,更何况是心灵的选择。高渐离为了荆轲,他选择了死;马本斋的母亲为了革命,她选择了牺牲;祝英台为了真挚的爱情,她选择了化蝶。在这友情、亲情与爱情之间的选择,他们是这样做的—— (《生死之间》)

文章开头以名人事迹简洁铺陈:高渐离为友情选择了死亡,用自己的头颅捍卫了

“士为知已者死”的至理名言,成为千古奇士;马本斋的母亲选择献身,用自己的至情——博大母爱以殉人间大义,为儿子也为后人树起一座人格丰碑;祝英台选择了化蝶,用自己的灵魂升华了梁山伯的爱情,为有情人的天长地久树立了楷模。

8、对称开篇,整齐明快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

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 (《学会历史般的旁观》) 文章开头用一组对称句子,赋予蝶、蜂、花人的性情,通过生动贴切的拟人手法,形式与内容达到完美的统一。体现了考生高超的语言技巧。

9、诗词开篇,凸显底蕴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是李后主的感悟;“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李清照的感受;“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是徐志摩的不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又是苏东坡的坦荡„„ (《美丽的离别》)

凤头展彩,豹尾余响。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好坏直接关系到文章质量的高低。靓丽精彩的结尾可以使文章熠熠生辉,收到“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艺术效果,给人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一个好的结尾,无疑是一篇文章的“亮点”,同时也是赢得阅卷老师青睐的重要“法宝”,正如清代著名戏剧理论家李渔所说:“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笔留连,若难遽别。”

一、比喻象征,含蓄隽永

文章运用比喻或象征的修辞手法来结尾,不但语言形象优美,而且还可以让自然朴素的事物或道理变得富有意蕴,隽永含蓄,耐人寻味,悦人心性。这也是考场作文中常见的结尾技法。例如湖南高考佳作《那鱼 那鹰那人》:

后记:鱼终究是离不开给予它生命之源的水。

鹰,终究离不开给予它希望之源的天空。

我,始终逃离不了父母和亲人朋友们的爱心交织成的幸福圈„„

结尾以后记的形式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来倾诉情感,点明心境。比喻让语言变得诗情画意、文采飞扬,变得含蓄而富有哲理,具有很大的艺术张力。

二、排比对偶,深刻有力

文章用排比句或对偶句结尾,句式整齐,音节和谐,生动有力,荡气回肠。以这种典雅华美的方式结尾最能体现考生的文学功底,同时也是考生展露文笔才华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例如北京高考佳作《说“安”》:

安家,安国,安邦之人,必先安心。将心安如磐石的人是“志者”;将心置若冰清的为“治者”;将心比作镜湖的必为“智者”;将心看似苍穹的实为“知者”。 安心、安家、安邦,之后安天下。

结尾化枯燥的说理为诗意般的排比铺陈,排宕而下,势如悬瀑;而且,情理交融,“文”“理”兼备。这样的结尾读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自然会让阅卷者“心动”。

三、巧引妙用,言简意丰

名人名言、诗词歌赋和俗语谚语等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往往具有很强的哲理意韵和启示作用。巧引妙摘这些意味厚重、富有思想质感的名句结尾,能够增强说服力,起到以少胜多、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浙江高考佳作《一双童鞋》:

是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就昭示着豪迈超然般的幸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就阐述着闲适超然般的幸福?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不就演绎着狂傲超然般的幸福?

啊,一双童鞋,超然一点,幸福多多。

作者引用三句诗词结尾,形象而又明朗地阐释了“超然般的幸福”的含义,言简意赅,精练有力,既统摄全篇,又表明心志,可谓恰到好处。

四、设疑发问,启人深思

恰当地运用疑问句结尾,能激发读者进一步的思考和反思,具有启发、感染和强调的功效。例如甘肃高考佳作《米卢与孔明》:

为何千年的文化积淀却让我们越发地功利与短浅?为何我们在现代社会里沐浴着文明,却在心中滋长着狭隘?米卢与孔明,我们的对待又为何如此不公?我们是否也应该重新审视,怎样对待忘记与铭记?

这结尾处一连串的发问是作者对社会、对文明经过深邃而理性思考和深沉品味之后的升华,令人深省,引人警醒,催人奋发。原来,我们真的应该好好重新审视“怎样对待忘记与铭记”这一话题了。

五、真情流露,感人至深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结尾处饱蘸浓情,采用直抒胸臆或寓情于景的方式,尽情抒发释放内心自然、真实而独特的情愫来拨动读者的心弦,激发读者情感的波澜和丰赡的内心体验以引起共鸣,往往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四川高考佳作《永远的苏武》: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啊,我们永远的苏武!

作者在结尾处把对苏武的敬仰赞美之情倾注于笔端,以“壮哉”、“伟哉”、“奇哉”、“雄哉”的盛誉催唤每一个读者的挚情,让人思接千载、情绪万千,不得不发出同样的感叹:永远的苏武!永远的忘记与铭记!

六、自然质朴,亲切感人

“崇尚简单,因为我们相信,一切简单、自然的事物都是美的。”(陈大明《崇尚简单》)其实,越是质朴的东西也许越具有表现力。自然的语言,温和的力度,朴素的内涵,似与读者促膝谈心,营造出一种平和的气氛,很容易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振。例如江苏高考佳作《青春从40岁开始》:

枕着妈妈买的书睡觉时,我突然觉得,妈妈不再只围着我和爸爸转,而是开始在为自己打算,让自己充实。看来,本该是更年前期的妈妈,又悄悄回到了青年时代,能和我一起感受青春,再度花样年华了„„

这个结尾自然简洁,朴素无华。可就是在这自然而然、通俗易懂的简单中,读者会随着作者一起会心地一笑,静静地咀嚼那温馨的浪漫——妈妈的“青春从40岁开始”了。

七、省略留白,耐人寻味

好的结尾如品香茗,使人回味再三。“一篇全在结尾,如截奔马。”(宋•姜夔)在文章结尾有意创设一个值得玩味的空间,让读者展开思想的羽翼尽情地翱翔其中,在联想深味中享受美妙,则另有一番韵味,正所谓“篇终接混茫”(杜甫),令人涵泳无尽。例如江西高考佳作《脸的真谛》:

一个向人间启示“春华秋实”的哲理的人,那认真严肃就是他赠予耕耘者的表情; 一个为过路行人送上明灯,提上水囊的人,他就把温馨作为表情送给了陌生人; 一个将摩擦涣然冰释的人,大度和宽容永远挂于脸上。

哦,年轻的朋友,你还在望着我呢,不知我草草写下的这些零乱的意思,可触及脸所蕴含的真谛了吗?

三个情景,三种表情,让人联想,让人思索、回味。作者在结尾通过三幅画面的叠加重合和最后一句自然亲切的发问启发引导读者用心去触摸“脸的真谛”,因为,脸

的内涵其实是“可以通过感觉领悟的”。

八、出人意料,新颖独特

“文似看山不喜平”。为文章巧妙地增添新奇、波澜的戏剧性结尾,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往往会收到绝佳的艺术效果,给人以非同一般的新奇享受。例如江苏高考佳作《不肯死去的心》:

一到厨房门口,外婆便警惕地用身子挡住众人的视线。然后,掏啊掏地,从口袋中掏出刚才的菜,放到母亲的手上:“欣欣,你快吃呀,快吃呀。”母亲愣住了,看着那还冒热气的菜,半晌,抬起头,使劲儿盯着外婆异样的笑脸。哇的一声,她大哭了。 我想,外婆的“结尾”是响亮有力的。虽然,她的灵魂已在疾病的折磨中慢慢死去;但永远强健的,是那颗不肯死去的母亲的心。

文章前面着重描写得了老年痴呆症的外婆的“病状”:不认识老公,不认识外孙外孙女,却只认识自己的女儿。于是,在客人面前外婆自作聪明地“偷菜”装进口袋也就不足为奇了。但“奇”的是结尾,奇峰突转——外婆“偷菜”给自己的女儿!此时此刻,相信读者的鼻子已开始发酸。正是这巧妙而美妙的结尾凸现了伟大的母爱,并带给人刻骨铭心的感动。

九、照应开头,浑然一体

文章结尾呼应开头,照应文题,能达到收束全篇、突出主题的效果,从而给读者以首尾圆合、浑然天成的美感。例如浙江高考佳作《走进诗人的感情世界》:

开头:有人说,诗人的感情是十分丰富的。就让我们走进诗人的感情世界,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结尾:寓主观于客观,纳无限于有限。一花一木,一枝一叶,在他们心中宛然就是一个世界。这或许就是诗人感情丰富的所在吧?

结尾“这或许就是诗人感情丰富的所在吧?”与开头“就让我们走进诗人的感情世界,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吧!”遥相呼应,显得文章结构完整,关合严密,给人心理上带来珠联璧合般的完美感觉。

十、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白居易)在文章结束时,用凝练简洁或富有哲理的语句来揭示中心、点明意义、拓展内涵,可以起到归纳总结、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种方式的结尾由于以全文内容为依托,其实是中心的“明现”或“再现”、“复现”,从而能更好地彰显主题。例如山东高考佳作《常留一扇门》:

“双赢”是一种智慧,让短处和长处在碰撞中撞击出诱人的火花。“双赢”是一种智慧,让优点在融合中奏响成功,成就你的国家和民族。而你需要做的只是常留一扇门„„

以深情款款的呼唤和温馨和蔼的提示表达真知灼见并作结点题:“双赢”是一种智慧,而你需要做的只是常留一扇门。启迪人心的同时,也使文章主旨更突出、更深刻。 总之,“编筐织篓全在收口”,考场之上万不可因时间紧迫而忽视了结尾的技巧;精心设计结尾,使其“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一定会“后发制人”,吸引并征服阅卷老师。当然,文章结尾的方法远不止上述几种,而且结尾的方法也不是孤立纯粹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结尾有法,但无定法。结尾选用哪种方法,最终还要取决于文章的内容和实际表达的需要。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