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学建议

高一地理教学建议

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地理必修一,这部分内容是立足于初中地理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选取了自然地理中经典的几个要素,如大气、陆地、水环境、地质等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探讨人地关系中“地”的有关地理理论基础,通过这些自然地理理论的学习,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我们身边的事物,将生活中的地理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并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

老师或许都有这种体会,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高一新生而言,必修一的知识是既新奇又懵懂,甚至有些内容是比较难的。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成了老师的难题。针对这些问题,对必修一的教学做出以下研究,与各位老师共同学习提高。

一、教材的把握。

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要很好的理解教材要先知道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什么,只有老师对教材熟记于心,才能给学生一个宽广的世界。细心观察教材不难发现教材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正文,有图表,有思考、活动,有阅读,有问题研究。

“正文”----简明扼要地阐述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图表”----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

“阅读与案例”---是对正文的解释、说明及延伸。既能解释和丰富地理知识,加深学生对教材重点、难点和延展点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不至于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的压力。

“思考”---是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巩固,其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加以理解和掌握。

“活动”----有 “活动探究”和“活动实践”。 “活动探究”往往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收集和了解的情况,或者结合某一案例进行分析探究,最终的答案可能具有多样性,但目的的确可以加深对教材内涵的理解,重树观念。“活动实践”要求学生课后参与社会实践和实地考查,目的是为课堂上“探究性活动”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问题研究”----主要是对章节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训练。

这些丰富的形式,既丰富了课堂,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已有的素材来完成课堂教学,又不能让这些内容成了包袱,这就需要老师正确的判断取舍,哪些图观赏就好,哪些图有重要的知识点,可以用来练习信息的提取,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有些活动可以用来开展探究,有些可以用来巩固知识,等等。总而言之,只要老师有心,就能让这些形式为我们所用,达到出奇的效果。

二、难度的把握。

之所以强调高一教学的难度,首先,必修一的知识内容的确有难度,它是初中地理的进一步深入,尤其是宇宙中的地球这部分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要求比较高,又与数学的很多知识有紧密联系,而相关的内容对应的科目还没有学习,普遍的认识就是不好讲,讲多少,讲到何种深度,如何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都是没有定量的。

其次,由于部分学校初中阶段忽视地理学习,使高一学生对地理学科不能做出正确的认识,学生的见闻有限(南北半球都不能区分的大有人在)、知识面窄,方法机械,对地理学习存在陌生感和恐惧感,地理学习的兴趣不浓。而且自然地理学习需要的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多因素综合分析等能力较弱,这些将对后续的学习带来难度。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首先要有个难度的定位,而主要的依据就是课标。有些内容课标明确指出了处理意见或是降低了难度。比如地球运动中的地方是是难点而非重点,适当降低难度。这部分内容学生掌握简单的计算和简单的光照图就很好了。这就是所谓的“小步点,密台阶,循序渐进,步步为营”。具体实践如下:

1、把课程标准分解,结合调整意见,刚开始要求放低一点,让学生逐渐适应新知识,完成与初中知识的衔接,等有了一定的基础,再把知识进行整合,适当提高难度,让学生不断地尝试到成功,兴趣才会越来越浓。

2、充分利用模型、文字、图片、多媒体动画等,以创设一个新奇的环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直观表象,充实学生头脑,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以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3、注意发挥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教材中和生活中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并进行合理的加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4、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去探索、领悟、学习。在学习地球运动公转意义时,让学生先描述昼夜变化和太阳高度变化的自身体会,对学习内容的把握就更深刻些。还有冷锋和寒潮,教学时间和当地天气变化比较吻合,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这样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听写结合,联系画图,知识整理等等,如果在开始就强调良好习惯的养成,会给以后的教学带来很大的便利。

三、现代化教学的实践。

地理教师在信息时代, 学习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独特的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估价的作用。如“地球的运动”这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学习立体几何,在理解和空间想象上是有很大难度的,教学中的黑板和普通模具也不能清楚地演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的关系,但是多媒体和网上的信息却可以轻易的解决这一问题,模拟动画的立体感和准确性可以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地球的各种运动特性以及所引起的各种地理现象。

当然,多媒体的使用也要谨慎,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用,要避免给学生以走马观花的感觉,重在利用这一现代化工具,提高教学的质量,而不是仅仅增加一个精美的外壳。

四、探究性教学的实践

开展探究活动,改变了以往枯燥单一的纸质练习和题海战术的形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和学习的主体性,但探究式教学也不能让课堂成为大论坛,要讲究课堂讨论的实效性。

1、精心安排,有所取舍,难度适中。要让问题立足所学的知识,又有所拓展,让学生有据所依,才能避免学生“各自为政”,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偏离讨论的主题。

2、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

深入的独立思考。问题不在多,而在于合适和实用,要给学生思考的欲望和动力,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3、课堂讨论既要突出生生互动,又要体现师生互动。有的课堂讨论,追求的是学生完全的自由,教师成了旁观者,表面看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确立了,学生似乎成了课堂的主人,实际上是失去了控制的“假繁荣”,极有可能忽略了课堂讨论的实质根本就没有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4、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讨论过

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情绪状态等进行评价。

五,团队合作的力量

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以及认知风格等方面都存在很大

差异,对于不同的教师,即使在教授同一课题时,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也存在着明显差异,而这种差异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如果教师之间能就所教内容加强互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在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观念更加完善和科学,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美国著名教育家嘎斯基(Guskey.T.R )在论及师师互动时就曾指出:“这种共同活动,不仅能减轻教师每个人的工作量,而且还能提高工作结果的质量,教师们会成为彼此观念上的神奇源泉。”可见,教师互动、合作的重要性!

1、学期初根据教研组计划安排,制定统一标准,每位任教者都认真学习新课标及调整意见,统一难度和深度,并逐一落实到教学之中。

2、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每星期至少一次集中全备课组成员,对一周的工作进行部署和分工。

----确定每一节课的必讲内容,明确难点和重点,交流教材体会。

----对学案初稿进行严格审定,由主备老师对教材和教案主讲,大家集体讨论,形成一致意见,保证每一节课都形成贴近课标、符合新理念的统一学案和教案。

3、课件的选取。首先是素材的收集,每人都搜集自己认为好的课件或是资料,进行交流,选取最好最有用的使用,个人再自行修改,保证统一中有个性差异。以此把准教学基点,发挥个体特长,运用集体智慧,达到最佳效果。

4、坚持采用统一的学案。只有使用统一的教学案,才能共同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疑难,才能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商讨解决。

5、教学反思。集体备课时,及时对前面的教学进行反思,从备课到总结,找出优秀的经验,找出存在的不足,及时调整和修改,以保证后面的教学效果。

6、教师间虚心学习,取长补短。积极开展相互听课活动,同组成员坚持每周每人互听不少于一节课,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总之,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建立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高一地理教学就不一块难啃的骨头,而是一份美味佳肴。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