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相 说课稿

《月相》说课稿

科教081班 郭书涛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月相》,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几个部分对对本节课教学安排做如下说明。

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3章第5节,《科学课程标准》把本节内容纳入了 “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领域。学生通过前面几节内容的学习,已经对地球、太阳和月球以及三者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月相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以及月相与农历的关系,既是对前面所学的知识的巩固和综合运用,也为解析来学习日食和月食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金华五中七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生活现象及科学事例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主要还依赖于主观形象的思维,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喜欢将科学的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但他们非常匮乏生活经验,从理性的角度学习本节课内容还具有一定的难度,由于月相形成较为抽象,因此在讲解时我将用多媒体图片、视频展示其成因,并结合讲述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从三维角度认识理解月相。

综合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月相的形成原因及变化规律。同时由于月相的形成原因的理解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力,以及理论分析和推理能力,因此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基于以上,并结合课标,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月相形成的原因;

2、概括月相变化规律;

3、结合农历说出各种月相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实验,模仿并探究月相形成的原因及其变化规律;

2、能够根据月相与农历的关系,估算农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月相与农历的关系,感受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洞察能力;

2、深化科学知识就在身边的意识

【STS】

知道月相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接下来是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引入(用时约3分钟)

上课之初,我会给学生播放一段轻松的电影出错片段作为引课。片段中的旁白会指出,剧中人物对话说出的日期和电影中出现月相并不相符。此时我会留下悬念,“为什么人们通过月相就能推算出对应的日期呢?”从而发现这个细小的错误呢?以此引入本节课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月相(用时约5分钟)

每一天的月亮都会有不同的形状,通过刚才视频情景自然引出月相的定义

(月亮的圆缺变化)。

接下来,我会带着学生复习日、地、月的相对位置,再次强调月球是球形,本身并不发光,是太阳把半个月球照亮。将之与同学观察的月相变化作对比,很自然引发本节课的基本问题“既然月球是球形,为什么会有圆缺变化?”

二、月相的成因(用时约20分钟)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设计方案验证自己的假设。我将加以引导,确定用实物模拟法研究月相的成因。实验中,把黑板假设成太阳光照射来的方向。让一位学生拿一个半面涂黑的乒乓球代表月球,始终保持涂黑的一面背对着黑板,让其他同学站在不同位置新型观察,所看到未被涂黑乒乓球的形状即表示月相,并引导学生每转1/8周画下所见形状。

通过这样直观的模拟体验,得出月相的成因是在月球不发光和太阳照亮半边月球的基础上,由于日、地、月三者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相对运动)。在具体的实验材料的支持下,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三、月相的变化规律(用时约5分钟)

由于刚才我有意引导学生按照朔望月的顺序进行观察和记录,所以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组的月相变化图,继而总结得出月相的变化规律,这样的设置,既是对重点的突出。也能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归纳总结能力

四、月相于农历的关系(用时约5分钟)

接下来,我会介绍在中国古代人们已经对月相进行观测,而且应用于实践制定了农历,沿用至今。再结合学生的月相变化图和多媒体动画演示,讲解各种月相的名称(手势:新月、上弦月等)和对应的农历日期等信息,并利用“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的口诀,帮助学生记忆。这个过程我将只讲解一部分,另一部分让学生讲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课堂小结(用时约3分钟)

最后,带领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梳理与回顾,以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六、课堂练习布置作业(用时约4分钟)

引导学生完成课件上的练习题目,对本节课的学习作以检验和巩固,并安排学生完成课本后面练习作为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3.5 月相

一、月相:月亮的圆缺变化

二、月相的成因:

1、月球不发光

2、太阳始终照亮半边月球

3、日、地、月的相对运动

三、月相的变化

四、月相与农历的关系

“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