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味的云--浅析王维诗中的云意象

有意味的

姚钰

‘‘—一.,,

——浅析王维诗中的云意象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610000)

一定关系的。云似乎是最虚实难测的东西。它形态万千、变化无常,恰喻多样不定的世事;它又如此的瞬间变幻,成团的实体一下子就变成雨水消失无踪,因此它最能象征同样似有实无的空幻。因为心中塞满的全是“空幻”,感受最深的自然就是类似空幻的情景。

“云”意象的频繁出现还与诗人的生活经历有一定关系。王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过着亦官亦隐的日子,生活上的简单与孤独使诗人有充裕的时间亲近大自然:“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还无期。”(《终南别业》)从而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云”作为天空的一部分,随处可见,可能是诗人每每抬头望天,思考无限的哲学意蕴,感概人生的最忠实的聆听者。

此外,还与诗人所处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情况有关。唐代士子盛行漫游、读书山林的风气,眼界广阔、理想远大,与自然更有长期的交往。同时,唐代人口流动较大,疆域内外出入频繁,贸易、游历、迁谪、服役、做官等都使人们走出狭隘的家庭空间,走入自然。

摘要:云原本是一种自然事物,但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却成了一个带着浓郁佛禅色彩的中心意象,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姿态,出现次数相当多,本文就将从“云”意象频繁出现的原因和“云”意象可能存在的几种含义这两个大的方面来探究王维笔下的有意味的

“云”。

关键词:王维;佛教;云意象

“云”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常见的意象,很早就已为人们所注意,并进入诗歌审美之中。尤其是在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笔下,“云”更成了其最钟爱的“意象”,在其现存的四百八十九首诗中(据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据初步统计有八十三首诗中有“云”的意象,这表明王维诗中“云”是一个中心意象。

~、“云”意象频繁出现的原因探究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一件艺术品(诗歌、音乐、绘画戏剧、雕塑)的形成至少与三个世界密切相关:艺术家本人及其全部作品、艺术家所处的创作团体以及时代精神。而王维诗歌中“云”意象的频繁出现,我认为这也应该从王维所处的时代精神、对佛理禅意的理解以及云的原生形态等方面去探究其原因。

云作为一种自然事物象被人们注意到,并把它写进诗文中,本是一件极为普通的事,在《诗经》和《楚辞》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但诗人们从宗教理解的视角和宗教感化下的佛家心态来观照这自然界的云影,却是在佛教对诗人心境产生影响之后,而这种佛禅意蕴与意象的集中出现,则是唐代才开始的。唐代诗人们把云当作一种身心解放、心灵空闲、无所执著而万念不起,不为物累而神清气容的心性外化的介质,这又与禅宗的勃兴大有关系。可以说,诗人们借用“云”来表现自己空灵睿智的禅心和玲珑透彻的诗境,这种艺术触机的启迪直接得之于禅师们的机锋对答。在中国化的佛教一禅宗中,禅师们在机锋对答时,常常提到“云”,似乎要把他们那种玄奥深隐的禅思妙论包容到“云”的形影之中,如《五灯会元》中志勤禅师的“青山元不动,浮云任去来”(卷四),法真禅师的“白云淡伫己无心,满目青山元不动”(卷四十)。从初唐到盛唐到中唐,云与禅结合变得更加习惯和明确,如《五灯会元》中所载的永明延寿禅师的偈说:“孤猿叫落中岩月,野客吟残半夜灯。此境此时谁得意,白云深处坐禅僧。”治平偶禅师的偈说:“优游实际妙明家,转步移身指落霞。无限白云犹不见,夜乘明月出芦花。”皎然的《溪云》诗说:“舒卷意何穷,萦流复带空。有物不累形,无迹去随风。莫怪长相逐,飘然与我同。”在悟禅诗僧的眼中,这种云已不是纯自然的云了,而是被当作他们那种澹泊无心,闲适清静、无执无争的生命形态的对象物了,在他们这种对象化的过程中,自然的云,也具有了浓郁的象征性,蕴含着渊深的佛理意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对于生活在佛教极盛的时期,特别是禅意正处在勃兴与发展的阶段而又笃信佛教的王维来说,其诗歌创作中“云”意象的大量出现就不足为怪了。

“云”意象的大量出现也与王维对佛教思想的接受有关。王维自小便受到家庭信仰的熏陶与影响,弟兄俱奉佛。王维的家庭充满了浓郁的佛教气氛,母亲崔氏是虔诚的佛教徒,这使得王维对佛教的理解更加深刻。众所周知,“空”是王维诗歌的一个中心概念。但“空”也是佛教的最高范畴之一,是佛教哲学对宇宙、人生的抽象思辨。佛家之“空”,并不是指一切皆无。世间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有”,佛家所强调的是从“有”中悟“空”。王维最崇信的《维摩洁经》,以及《金刚经》、《楞伽经》都宣扬这种“万法如幻,无有定相”的观点。王维接受了空幻观,他尽力想看空人世间的许空幻观对王维的艺术影响很大,表现在诗歌中,就是他在描写臼然景物时不仅着重外形突出特征的刻画,还探究外在形式所蕴含的意味。因为心中塞满的全是“空幻”,感受最深的自然就是类似空幻的情景。

而在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中,王维为何偏偏更多地选取“云”作为其诗歌的意象而非其他事物,这恐怕与云的原生形态是有

二、“云”意象可能存在的几种含义

云作为一种自然物像,它无疑最直接地表达了一种欣赏自然的情趣;:“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敕借歧王九成宫避暑应教》)这里写消暑胜地九成宫的优美景致,“云”写得生动、调皮,十分可爱:白云绕窗,并从户牖的缝隙中偷偷袭入来,沾惹衣上。作者流露的是对自然现象单纯的惊奇或喜爱,抛却了一些关于禅、尘的沉思。又如:“啼鸟忽临涧,归云时抱峰。”(《韦士郎山居》)“月回藏珠斗,云消出绛河。”(《同崔员外秋宵寓直》)“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辋川集.欹湖》)“山鸟群飞,日隐轻霞。”(《酬诸公见过.时官出在辋川庄》)等等。

当然,“云”在王维的诗中还有着更多丰富的含蕴,较显明的一种是:将世事人事的变幻与空虚比作浮云:“埋身白云长已矣,空余流水向人间。”(《哭殷遥》)“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酌酒与裴迪》)“山万重兮一片云,混天地兮不分。”(《送友人归山歌二首・其二》)以上三例,从语言结构的角度上看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云”都会与一些表示人间、天地等含广阔的时间、空间类词语联合表述,“云”的境界是和尘世的境界是对举的。在诗中,“云”既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意象,又是作为能突显那个广阔无限的内容或特征的必要因素出现的。

由于云的高远、洁净,又可用它寄托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峡

“望里谁知有人事,郡中遥望空云山。”(《寄崇梵僧》)

见南山阳,白云霭悠悠。”(《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归辋川作》)前两个例子明显存在结构上的特点:“云”是作为与俗世相对的个体出现的,它与人间是以对比的姿态表述出来。从上例来看,两者的对比着重在表现空间上距离的遥远以及高度上的差异,而实质性内容的不同,在理想的一方,则由“云”完全承担。后两个例子则着重表露对理想境界的羡慕、向往之情:南山(即终南山)乃是清静、淳朴、隐居的圣地,望见其“云”也如同山一样“白”、“悠悠”,不觉心生喜悦;“悠然”看待暮山迷朦(这里应是比喻苍茫变幻的世事),心只往“白云”(理想的清静人生)归去。

同时,“云”这一意象有时还象征着一种难解的禅境:“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送别》)“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答裴迪辋口遇雨忆终南山之作》)“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城郭遥相望,惟应见白云。”(《山中寄诸弟妹》)“行到水穷处,坐看白云起。”(《终南别业》)“不知栋云里,去作人间雨。”(《辋川集.文杏馆》)“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6日

万方数据

文艺评论

浅议中国民俗音乐

昌桂文(浙江省温州I大学音乐学院08级研究生325035)

摘要:本文从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入手,结合音乐学方面的知识,全面的分析了民俗音乐的界定,民俗与音乐的联系,民俗音乐的分类、功能、发展趋势以及民俗音乐的保护等几个方面的内容。笔者在分析民俗音乐的过程中,力求做到客观而公正,以经典的文献作为突破口,较为系统的对中国的民俗音乐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民俗音乐;祭祀音乐;民间歌舞;生活礼仪前言:民俗音乐作为音乐族群里的一个特殊群体,对于音乐学的研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同时民俗音乐对于民俗学的研究价值也是意义深远的。任何从事音乐学和民俗学研究的人都不能忽视对民俗音乐的研究。民俗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原始社会,屈指算来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由于其特殊的功能,许多优秀的民俗音乐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为各种民俗活动承载着许许多多有价值的原始信息。可以这么说整个中国的音乐历史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民俗活动的历史。因此研究民俗学与音乐学都离不开对民俗音乐的研究。民俗与音乐好比一对孪生兄弟,在许许多多的民俗活动中二者更是几乎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民俗音乐的界定

对于民俗音乐的定义可谓众说纷纭,不同的学者对民俗音乐所下的定义往往大相径庭。日本学者柘植元一在《民俗音乐与民俗艺能》一文中曾引用来自“国际民俗音乐协会”的一个关于民俗音乐的定义,该协会认为:“所谓的民俗音乐是通过口传来进行的一种音乐传统的产物,这个传统由以下三个要因决定。即:1)把过去与现在结合在一起的连续性。2)无论是个人的东西,还是集体的东西,都是由创造性的冲动所产生的一种变唱。3)通过共同体使音乐延续的形式。”该协会把民俗音乐限定于口头传播和连续性的传统,我个人认为这种观点在现代化的今天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俗音乐的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而且民俗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也向多元化发展,所以用过去的眼光审视现代的民俗音乐往往涵盖不了民俗音乐的全部。柘植元一在《民俗音乐与民俗艺能》这篇论文中也阐释了自己对民俗音乐的看法,他认为民俗音乐的名称来源于那些没受到流行音乐和艺术音乐影响的在共同社会中从萌芽期发展起来的音乐;即使这种音乐原来是由一个作曲家创作的,只要在后来它被吸收到共同体的口传之中,那么就可称之为民俗音乐。柘植元一还认为:“民俗音乐还有一个特点,这就是它原来就具有‘农村的’、‘地方的’、‘乡土的’音乐性质,因此它具有这样一个含义,它与大自然之中的生活紧密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从太古开始就具有口传、朴素、纯粹的音乐表现。”…柘植元一在这里比较可观的给民俗音乐下了一个定义。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笔者则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给民俗音乐做出了界定:即所有与民俗活动有关的音乐,也就是说在民俗活动中产生以及应用到的一切音乐形式都可以称之为民俗音乐。(《过香积寺》)

民俗与音乐的联系

音乐与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的联系从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孔子在《孝经》中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孔圣人认为:“要想转变社会风气,改变人们的生活习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要想安定君主的身心,治理一国的人民,没有比礼法更好的了。”阮籍在他的《乐论》也说道:“楚、越之风好勇,故其俗轻死;郑、卫之风好淫,故其俗轻荡。轻死,故有蹈火赴水之歌;轻荡,故有桑间濮上之曲。”阮籍认为:楚、越一带其民风好勇,所以那里的人们把死亡看得很轻;郑、卫一带其民风好淫,那里的人民则有放荡的习俗。轻视死亡,所以那一带有蹈火赴水的歌谣;其风俗放荡不羁,所以那里就有桑间濮上的乐曲。从孔子、阮籍的思想中我们可以得知古人早已认识到了音乐与民俗密切联系。可以这么说民俗与音乐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音乐与民俗的关系是如此的密切,以至人们常把二者等而是之。《史记・乐书》就写到:“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改教。”司马迁认为可以把风俗比喻为声律,二者的关系之密切可见一斑。不仅古人常以“风俗”代称民间音乐,甚至当今许多民俗学家也笼统的把音乐纳入“民俗”的范畴.打开有关民俗学的书籍,我们就可以看到音乐与民俗已融为一体。音乐学家乔建中认为:“在一般意义上,音乐与民俗有一种天然的亲缘关系,许多民俗(特别是婚、丧、生、祭四大礼俗)离不开音乐,音乐也很少游离于特定的民俗。民俗是孕育音乐的土壤,音乐是民俗的外延,民俗以自身的生命力延续着音乐的传播及其发展。”固无论古人还是现代的学者都无一例外的注意到了把民俗与音乐亲密关系。所以笔者认为民俗与音乐无疑已经成为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

民俗音乐的分类

中国的民俗音乐可谓包罗万象。要想对其进行简单的分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中所涉及的音乐几乎涵盖了一般音乐的所有形式,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用一般音乐的分类方法来对其进行分类。

一、按体裁分类1.民间歌舞音乐民俗音乐中的民歌以及民族舞蹈相对于其他形式的民俗音乐其内容无疑是最丰富的。在这些民俗音乐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流行于甘肃、青海一带的“花儿”,流行于陕北的“信天游”以及流行于中原地区的民间舞蹈“秧歌”等。比如在甘肃省南部就长期流传着一种表现民间信仰习俗的祭祀民歌“神花儿”。这些“神花儿”里面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求雨歌”和“散雹歌”。在古代的中国北方,由于生产力比较落后,在遇到旱灾等自然灾害时,人们只能寄希望于神灵。这些民歌就是当地农民为求得生存而向神灵表达的衷心愿望。人们希望神灵保佑当地的天气风调雨朱光潜先生说过:“诗虽不是讨论哲学和宣传宗教的工具,但是它的后面如果没有哲学和宗教,就不易达到深广的境界。”(《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有余不尽,意在言外,这言外之意,不管是哲学的还是宗教的,似乎都是艺术作品审美不可缺少的。而王维的诗之所以在今天还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这和其诗中“云”意象所蕴含着的诸多佛理禅趣也应该是分不开的吧。参考文献:

【1】张海沙,初盛唐佛教禅学与诗歌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前两例的构思、结构都基本相似,上文是

由尘世生出的疑问或期待,下文就是作者以“云”作为回答。“云”既蕴含着作者没有正面道出的真意,又似乎带着令人难解的禅机。下四例的构思则不同,它明确地渗透着作者的行动、看法、甚至想象。例如,“不知栋云里,去作人间雨。”,“云”是作为动作的对象存在,却带着作者意识(特别是类似禅意的清静,这里的意蕴较为复杂,还带有道学的自然与游仙意识)而呈现出想象的形态。值得注意的是,在“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一句中,“云”的禅意的获得,是由于近“寺”(佛)的原因。

最后,在王维的诗歌里,云的最深含义是佛法的象征;“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软草乘跌坐,长松响梵声。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登辨觉寺》)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双关手法。“法云”万法如云,世事万物以及佛法都是如云一样虚而不实。“趺坐檐前日,焚香竹下烟。寒空法云地,秋色净居天。身逐因缘法,心过次第禅。不须愁日暮,自有一灯燃。”(《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这里的“云”则寓意“法”的高大、清静、圣洁。

【2】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M】.上净上海AR,出版社,2007

【3】文史知识编辑部,佛教与中国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社.1988

【4】葛兆光.禅意的云刚,文学遗产,2000(3).48.

作者简介:

姚钰,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佛教语言文学研究生。

万方数据

69

有意味的"云"——浅析王维诗中的云意象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姚钰四川大学

大众文艺

ART AND LITERATURE FOR THE MASSES2009,(21)0次

参考文献(4条)

1. 张海沙 初盛唐佛教禅学与诗歌研究2. 孙昌武 佛教与中国文学 2007

3. 《文史知识》编辑部 佛教与中国文化 19884. 葛兆光 禅意的云 2000(3)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李占伦 佛教哲理和王维山水诗的构境艺术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中国山水诗歌的产生和发展与佛教哲理有着不解之缘.作为美学范畴的意境浸润着传统的民族意识、思维方式和精神追求.在意境说的形成过程中也受到佛教哲理的影响.印度大乘佛教在汉民族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僧肇"般若"学体系,其"假有性空"说对王维诗歌的构境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

2.期刊论文 陈少锋. Chen Shao-feng 论王维佛教思想的道教内涵 -滁州学院学报2006,8(4)

王维以他对佛教的虔敬、热忱以及他那些充满禅趣的诗歌,赢得了"诗佛"的称誉,但是通过对王维生平和作品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他所信仰的不是一种纯粹的佛教,他的思想也不是一种单纯的佛教思想,而是一种融合了道教的复杂思想.

3.期刊论文 刘学娟 浅谈佛教禅宗对王维山水诗创作的影响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2(3)

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又是虔诚的佛教徒.禅宗是中国人的佛教.本文主要通过论述王维习禅的原因,进而论述禅宗对王维山水诗创作、艺术风格的影响.

4.期刊论文 王早娟. WANG Zao-juan 佛教思想对王维诗歌影响探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6)

盛唐大诗人王维的诗歌受佛教思想影响极为明显,佛教思想中的世界观、心性论及禅定思想从三个层面深刻影响了王维的诗歌.佛教世界观对王维的影响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对世界构成的基本认识形成了王维诗歌中灵动跳跃的诗意;其二,色空思想影响了王维对生命、人生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因而这些内容在王维笔下往往采用艺术化的方式来表现.佛教心性论中"境随心转"的思想对王维笔下自然景物的描绘产生了极大影响.佛教禅定思想对王维诗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作品中体物敏锐入微,识理透彻无碍这一点上.

5.期刊论文 季晓冬. 鑫鑫. JI Xiao-dong. XIN Xin 浅谈佛教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7(4)

王维终生信奉佛教,奉佛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尤其是田园山水诗的创作,使他的诗歌中不仅有纯粹的佛理说教诗,还有大量的融合佛理的禅趣诗.

6.期刊论文 范成忠 一个寂寞的芳菲世界——试论佛教禅宗对王维人生及诗歌创作的影响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8(2)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又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的一生和佛教禅宗关系至密;诗境和佛境的交融贯通是他的诗歌创作的显著特点.

7.期刊论文 王辉斌. WANG Hui-bin 论孟浩然与佛教及其佛教诗——兼与王维的同类诗比较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8(4)

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孟浩然,其与佛教的结缘.不仅较"诗佛"王维为早.而且还创作了一批数量可观的佛教诗.孟浩然的佛教诗,虽然不乏运用"佛家语"以进行言说佛理者,但更多的则是在借"佛"为题进行山水景物描写的同时,表现出诗人对佛家生活的崇尚与向往.而"弃世慕佛诗",则是孟浩然"仕进失意"后的一种产物.孟浩然与王维的佛教诗,虽然均极具审美价值,但孟诗中的佛理成分,却明显地较王诗要弱化许多.二人的佛教诗,对于开拓唐诗的题材、丰富唐诗的内容、促进唐诗的繁荣等,均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与影响.

8.期刊论文 吴娟娟 从王维诗看佛教心思想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09,1(6)

唐代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佛教各宗派创立,并且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士大夫研习佛学理论成风.佛教对唐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誉为"诗佛"的王维,其诗歌无不渗透着佛教的思想.

9.期刊论文 黄绮彦. HUANG Qi-yan 在此岸与彼岸间徘徊——探王维"佛心儒性"的隐逸心理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24(6)

王维借助他深刻的宗教体悟和诗家的灵性,描摹了一个又一个充满远韵的诗歌境界,可以说,如果没有佛教的影响,王维可能不是今天我们所认识到的王维.然而,王维也毕竟是士大夫阶层中的一员,儒家思想对他有着不可磨灭的印痕.本文试从儒家思想和佛教禅宗这两方面入手来探讨王维隐逸的心路历程.

10.期刊论文 王辉斌. WANG Hui-bin 论王维的佛教诗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3)

从文学品鉴的角度讲,山水诗与佛教诗,是王维奉献给时人与后人的两道文学盛宴.王维现存佛教诗40余首,大致可分为佛理诗、佛语诗、禅趣诗三类.佛理诗以宣扬佛学理念、言谈佛理为主,佛语诗是"佛家语"与"文学语"互为结合的产物,禅趣诗在艺术与审美上则是佛教诗的最高境界.王维的佛教诗不仅对于佛教文学的的开拓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于唐诗内容的丰富,典故艺术的创新,以及将山水诗推向艺术的巅峰等,都是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与影响的.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dzwy200921054.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